史上執政時期最短暫的“仁宗”皇帝,他為何能得到這個諡號?

中國歷史上僅有四位皇帝死後的追諡為"仁",明仁宗朱高熾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四位"仁宗"陛下里面執政時期最短的,只有短短九個月,不足一年的帝王生涯給他賺來了這麼個美諡,執政期被視為盛世

"仁宣之治"的開端,有這樣的歷史評價,雖然朱高熾做皇帝的時間不長,但也足以自傲了。

史上執政時期最短暫的“仁宗”皇帝,他為何能得到這個諡號?

朱高熾的人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出生到朱元璋逝世,據說朱元璋非常喜歡他,原因《明史》裡也給予了記載:"幼端重沉靜,言動有經。稍長習射,發無不中。好學問,從儒臣講論不輟。",有這樣文武雙全的孫子,正好又是嫡長子,朱元璋當然會很看重,欽定他為燕王世子。

整個明朝也只有朱元璋時代才允許藩王世子文、武兼備,等到朱高熾他爹朱棣當皇帝后,就開始把藩王們圈養起來,敢文武雙全的不馬上抓起來才怪。朱元璋的親自冊封也成為後來朱棣想更換太子卻一直猶豫的重要原因之一,朱高熾怎麼說都是朱元璋冊封的,祖製成為了朱高熾的一頂保護傘,幫助他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

史上執政時期最短暫的“仁宗”皇帝,他為何能得到這個諡號?

朱高熾人生的第二階段就是他一生中最困難的時期,是從"靖難之役"發生到明成祖朱棣駕崩的這一段時間,"靖難之役"時的提心吊膽是害怕失敗,如果失敗,那麼他將被冠上反賊的名義,最好的結局都只是被圈禁致死。對於他來說幸運的是他家造反成功了,而他也在這場生死對決中立下了不可抹殺的大功,為朱棣守住了老巢北京:

成祖舉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萬人拒李景隆五十萬眾,城賴以全。

有軍功,有世子名分,朱棣當上皇帝后雖然不怎麼喜歡這個兒子,也只能把他冊封為皇太子,成為大明帝國新的繼承人,然後就是常見的兄弟爭位這一套庸俗劇情開始了。前面介紹了,朱高熾好儒學,而他的主要競爭對手漢王朱高煦是以武聞名,和勳貴集團、武將集團交情最好,因此,文官集團是集體力挺朱高熾。

史上執政時期最短暫的“仁宗”皇帝,他為何能得到這個諡號?

朱高熾和朱高煦的皇位之爭引申出來的就是文官集團和武官集團各自的代言人之爭,朱棣從本意上來講是喜歡二兒子朱高煦,兩人性子更相像,這和唐太宗喜歡"英果類我"的三子李恪差不多,但父親和皇帝是兩種生物,皇帝更多的是考慮江山的長治久安,唐太宗需要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貴族的支持,所以只能放棄李恪。

朱棣同樣如此考慮,他自己雖然是馬上皇帝,但他很清楚治國不得不依靠文官集團,和文官集團關係差到極點、個性又崇尚武力的朱高煦顯然不是好的繼承人,朱棣奪位時把江南地區的讀書人殺到了自己的反對面,結果是不得不跑到北京去建新都,他都拿讀書人沒辦法,何況朱高煦。因此,朱棣也只能順從民意,而朱高煦反覆的折騰也只是朱棣為自己生前掌控皇權丟出去的籌碼。

史上執政時期最短暫的“仁宗”皇帝,他為何能得到這個諡號?

朱高熾在皇太子的位置上看似危機重重,但總歸是有驚無險的度過去了,朱棣駕崩後,朱高熾順利繼位,他人生中最短暫,但也是最重要的第三階段到來。他的父親朱棣一生都在打仗,包括坐上皇位後的五徵蒙古、征討安南等等,武功是有了,可明朝的隱患也出來了,行軍打仗和修建新都,大把的撒錢出去,朝廷的財政早就入不敷出。所以,朱高熾繼位後的使命就是當然的守成和恢復國力,併為之做出了一系列改變,這些新的國策讓他得到文官集團的大力擁護並掙到了"仁宗"的美諡。

史上執政時期最短暫的“仁宗”皇帝,他為何能得到這個諡號?

第一:對外戰略全面收縮,停止下西洋,停止對外貿易

朱高熾繼位後,任命武安侯鄭亨鎮大同,保定侯孟瑛鎮交阯,襄城伯李隆鎮山海,武進伯硃榮鎮遼東。鎮即鎮守,就是放棄經略,維持住現有的地盤,不允許再往外打了。又重新啟用反對朱棣北征的原戶部尚書夏元吉,開始管控軍事支出,在武力對外的戰略上全面收縮後,朱高熾還做出了兩項決定:

罷西洋寶船、迤西市馬及雲南、交趾採辦。

鄭和下西洋一直是文官集團竭力反對的事,原因也很簡單,朱棣太獨了,下西洋肯定是很掙錢的,否則也不會搞了那麼多次,但朱棣把這些錢全部收歸內庫,用以建造新都和南征北戰,文官集團卻在這上面毫無掌控權,更不要說分點利益給他們了,所以他們早就想把這事給攪黃,他們主張禁海其實為了方便自己走私掙錢。

史上執政時期最短暫的“仁宗”皇帝,他為何能得到這個諡號?

和皇族一起合夥搞海貿也不行,跟皇族合股他們肯定處於弱勢,乾脆連皇族都排斥掉。朱高熾既然不用到處征戰,也就不需要攬財,順勢就給了文官集團天下的面子,至於停止邊境地區茶、馬貿易的目的和停止下西洋差不多,而且邊境地區的茶、馬貿易因為明朝官員的強勢,很容易導致附庸國民眾對明朝的不滿,誘發新的戰爭,朱高熾一股腦幹脆都給停了。

史上執政時期最短暫的“仁宗”皇帝,他為何能得到這個諡號?

第二:對老百姓的治理開始實行寬仁政策,多次減輕老百姓的負擔,主張不以"罰"和"刑"治民

朱高熾在位期間,全國各地有多處出現自然災害,他每次在災害爆發後都趕緊下聖旨免去當地的稅收,不允許官員在災年給百姓增加新的負擔,並親自督促官員們執行,比如洪熙元年三月河北隆平發生饑荒,有司官員上奏說借糧給受災百姓,方便他們在災年生存和恢復耕種,朱高熾得知後直接就表態不能借,直接給:

帝曰:"即振之,何貸為?"

再如洪熙元年四月,朱高熾聽說山東和徐州附近的老百姓因災害缺少糧食,準備下聖旨免糧免稅,可大學士楊士奇隱晦地表示反對,他建議皇帝應該和管理這方面事務的官員們先商量商量,聽取完官員們的意見後再決定如何實施,朱高熾很為老百姓著想,當機立斷:

帝曰:"救民之窮當如救焚拯溺,不可遲疑。有司慮國用不足,必持不決之意。"趣命中官具楮筆,令士奇就門樓書詔。帝覽畢,即用璽付外行之。顧士奇曰:"今可語部臣矣。"

朱高熾先以皇帝的名義把事給辦了,然後才說通知管事官員備案,雖然流程不符合規則,但避免了官員們因為經濟目的和政治目的對此事互相推諉和拒絕,讓災害地的老百姓能儘快地享受到朝廷的好政策,在救助老百姓一事上他並沒有一味附和文官集團,還是站在老百姓一邊。

史上執政時期最短暫的“仁宗”皇帝,他為何能得到這個諡號?

洪熙元年三月,朱高熾明發詔書,告誡各地官員要慎用刑罰,不能以手中掌握的文字解釋話語權粗暴的對待老百姓,禁止株連犯罪分子的親屬等等:

詔曰:"刑者所以禁暴止邪,導民於善,非務誅殺也。吏或深文傅會,以致冤濫,朕深憫之。自今其悉依律擬罪。或朕過於嫉惡,法外用刑,法司執奏。五奏不允,同三公、大臣執奏,必允乃已。諸司不得鞭囚背及加入宮刑。有自宮者以不孝論。非謀反。勿連坐親屬。古之盛世,採聽民言,用資戒儆。今奸人往往摭拾,誣為誹謗,法吏刻深,鍛鍊成獄。刑之不中,民則無措,其餘誹謗禁,有告者一切勿治。"

這道詔書對於老百姓來說是極其利好的,明朝的鄉間老百姓大多不識字,在發生涉及到自身的案件時只能委託衙門中人或狀師打官司,很容易被這些人中的道德不良分子騙取錢財,還容易被冤枉,因為老百姓不懂得怎麼去給自己說話,完全受制於惡吏,有時候審案的官員或勾結被告枉法,或試圖謀取原告的財物,經常用他們的家人來威脅,或者刑訊逼供,這道詔書不能說完全禁止官員違法判案的行為,但總歸是能減輕冤假錯案發生的幾率,給了老百姓抵制冤案的勇氣。

史上執政時期最短暫的“仁宗”皇帝,他為何能得到這個諡號?

第三:對文官集團投桃報李,抬高文官們的地位和權力,讓全天下的讀書人歸心

朱高熾在朱棣在位時期,和父親朱棣的關係是很緊張的,多虧了文官集團抱成團,前赴後繼的拼死保護,洪武、永樂兩朝的天下第一才子,明朝第一位內閣首輔,《永樂大典》的修撰人解縉就是因為支持他被害死,其餘的為保護朱高熾和朱高煦集團作鬥爭被迫害的更是數不勝數,朱高熾繼位後當然要給文官集團們一個交代,他陸續做出了以下決定:

復設三公、三孤官,以公、侯、伯、尚書兼之。進楊榮太常寺卿,金幼孜戶部侍郎,兼大學士如故,楊士奇為禮部左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黃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俱掌內製,楊溥為翰林學士。

賜吏部尚書蹇義及楊士奇、楊榮、金幼孜銀章各一,曰"繩愆糾繆",諭以協心贊務,凡有闕失當言者,用印密封以聞。

詔禮部:"建文諸臣家屬在教坊司、錦衣衛、浣衣局及習匠、功臣家為奴者,悉宥為民,還其田土。言事謫戍者亦如之。"

宥建文諸臣外親全家戍邊者,留一人,餘悉放還。

給支持他的文官集團首腦加官進爵,增加相應的權力是報答他們的最好方式,給建文帝時期的支持者們平反就是收天下人心了,建文帝在位時注重文治,是相當得到讀書人擁護的,這些在朱棣執政時期因建文帝牽連進去的人或家族都是在當地很有名望的,得到他們的心,朱高熾的皇位就穩了,特別是他的兩個兄弟還在旁虎視眈眈的情況下。

史上執政時期最短暫的“仁宗”皇帝,他為何能得到這個諡號?

綜上所述,明仁宗朱高熾雖然在位時間不長,可做的事一點都不少,放棄對外戰爭,禁止鄭和下西洋,給建文帝的支持者平反,提高文官集團的話語權,這些決策都讓掌握著史書編纂權的士大夫們稱頌,從政策上保護老百姓的決策也是一位明君應該有的態度,這種態度也和士大夫治國的理念不衝突,整個朱高熾執政時期的一系列決策都把他放在了道德的絕對制高點上,文官集團在經歷了洪武、永樂兩朝的高壓下,也終於等來了翻身之機,他們回報給朱高熾的就是明君才有的"仁"字。

參考史料:《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