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冬季清潔取暖,需要“用戶用得起、政府補得起”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記者 白雪

“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隨著立冬節氣已過,北方地區已相繼開啟了供暖模式,北方大氣汙染治理又將面臨考驗。清潔取暖是治霾的重要途徑之一。根據國家對北方地區清潔能源取暖工作的部署,到2021年“2+26”城市以及其他地區的農村地區清潔取暖率要分別達到60%與40%以上的目標,而在基準年2016年這一比例尚不足20%。一方面是艱鉅的清潔取暖改造任務量,另一方面卻是近年來 “氣荒”“復燃”等問題頻現而引發輿論爭議。打贏這場清潔取暖攻堅戰,面臨重重挑戰。

2020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目標年、關鍵年,2019-2020年秋冬季攻堅成效直接影響2020年目標的實現。據預測,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2019-2020年秋冬季氣象條件整體偏差,不利於大氣汙染物擴散,進一步加大了大氣汙染治理壓力,必須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抵消不利氣象條件帶來的負面影響。

國際環保組織亞洲清潔空氣中心近日發佈最新調研報告《北方典型地區農村居民冬季取暖研究》(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針對北方農村典型地區進行冬季取暖調研後指出,北方農村地區需“穩步推進”、“策略性佈局”,在短期目標和長期願景間作出合理平衡,推動農村地區清潔取暖進入可持續模式。

“調研發現,目前清潔取暖工作存在三大‘痛點’,”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中國區總監付璐說:“首先是散煤取暖依舊造成大量室內外空氣汙染,其次是使用成本高為散煤“復燃”埋下隱患,最後是清潔取暖改造的政府管理體系和市場運營機制存在雙重困境,亟需轉型。”

北方農村地區室內空氣汙染物PM2.5和CO均超標

北京化工大學教授劉廣青表示,目前,國內大部分清潔取暖相關研究更多關注城市和城鄉結合部,重點集中在京津冀地區,而缺乏對其他北方農村地區的深入調查與研究。因此,該報告針對中國北方典型農村地區,特別是京津冀以外深入推廣農村清潔取暖的典型地區開展研究,研究選取了山西、陝西和黑龍江3個省份的6個代表性城市(長治、朔州、銅川、榆林、綏化和牡丹江)。

劉廣青解釋說,該3個省份,其農村冬季取暖散煤使用量均排全國前10。其中,山西、陝西包含“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城市,是藍天保衛戰的主戰場之一;黑龍江作為東北三省的典型代表,是生物質綜合利用的代表性地區。

報告發現,北方農村地區取暖用散煤消耗量或遠超預期、排放強度高,室內空氣汙染物PM2.5和CO均超標。

劉廣青表示,一方面,中國北方地區居民生活散煤實際消費量或更高。據報告估算,山西省、陝西省、黑龍江省農村居民取暖年散煤的實際消費量分別是政府統計年鑑數據的2.69倍、2.08倍、14.87倍。

另一方面,在劉廣青看來,散煤取暖造成嚴重室內空氣汙染,農戶室內日平均PM2.5濃度為255μg/m3,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日均濃度指導值25μg/m3的10倍以上,即使對比我國PM2.5的日均標準,也達到3倍以上。而37%的農戶家庭一氧化碳室內日均濃度超過了WHO提出的日均濃度指導值7mg/m3。這兩項汙染物給人體健康帶來巨大風險。

雙替代仍是主流清潔技術路徑

劉廣青表示,“雙替代(煤改氣、煤改電)仍是主流清潔技術路徑,本地資源優勢逐漸被利用。”

報告指出,清潔取暖的技術路徑選取需結合實際、循序漸進。長期來看,逐步用電能、天然氣、太陽能和生物質等清潔能源替代散煤取暖是清潔取暖的終極目標。短期來說,在具備條件的地區有序推進基礎建設,結合各地資源稟賦和基礎設施情況,分階段在有相應基礎設施條件的地區實現清潔能源替代。

據瞭解,目前清潔能源改造以改氣、改電為主,並開始逐漸探索其它清潔取暖技術路徑。

調研結果顯示,在已完成清潔能源改造的用戶中,山西、陝西的煤改氣、電佔比分別為87%和94%,顯示出其無法撼動的主流地位。“煤改氣”是試點初期應用最廣泛的技術路徑,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煤改氣”技術成熟,且短平快適合大規模推廣。但是適合改氣的區域越來越少,並且在“氣荒”迅速扼住這條路徑的關卡後,各地開始實施以氣定改。

以山西省為例,煤改電的比例從2017年的5%上升到2018年的11.5%,同時還增加了生物質、太陽能等其他取暖技術路徑,佔比11.1%。調研的三個省份各自具備豐富的本地資源,可作為其它清潔取暖技術改造的基礎,包括潔淨煤、煤層氣和秸稈,尚有巨大潛力可挖。

儘管山西與陝西均是富煤省份,且擁有豐富的電力資源,分別可將其發電量30%和22%輸出到外省。但農村電網容量無法支撐短期內大規模“改電”需求。大規模煤改電要求戶均用電容量達到6.25-8.75千伏安,但目前當地該指標還不到2.3千伏安,差距較大。

劉廣青認為,“煤改電遭遇挑戰,根本原因在電網。”並且,在所有清潔取暖改造技術路徑中,改電所需的基礎設施投入最大,戶均基礎設施投入成本是改氣的2倍。此外,電取暖主流技術之一的空氣源熱泵一次性設備購買費用也遠高於其它選項;而設備便宜的直熱式電取暖方式能效低、長期運行成本高,不適合在寒冷地區使用。

經濟成本是農村用戶關注重點

報告還發現,經濟成本是目前農村用戶清潔取暖的首要關注因素。若無補貼,清潔取暖使用億元低,農村用戶最關注經濟實用。

在受訪農戶中,在無補貼情況下願意改用清潔能源的比例僅為4.81%。而在財政補貼在“退坡”和停補後,可能會增加後期散煤“復燃”的隱患。

“要實現可持續的清潔取暖,需要‘用戶用得起、政府補得起’。”劉廣青說:“農村清潔取暖改造應審慎基於農戶的經濟承受能力,綜合考慮地方財政和資源稟賦等因素,遵循用戶可承受、政府可支撐、運行可持續的原則。”

當然,除了農戶的接受能力外,清潔取暖的政策制定和實施涉及到多部門、多層級,協調也存在很大難度。以主管部門進行總體規劃部署,按照能源供給管轄權限進行分工的傳統機制,已經無法滿足清潔取暖的整體需求,缺乏創新的管理體制機制。中央到地方的財政、能源、住建、環保和發改等政府部門以及電力、燃氣和供暖等企業聯動機制尚未建立,缺乏靈活的溝通和協調機制。特別是作為具體落實推廣的縣級政府,對當地農戶取暖需求、資源稟賦比較瞭解,但卻並不參與清潔取暖規劃的制定。

而目前的清潔取暖市場是“政府主導、企業配合”,政府項目在短期內大規模上馬,刺激了大量企業的進入,但又因為缺乏准入機制、評估機制使得市場極為混亂,魚龍混雜。目前亟待完善政府職能轉換,健全清潔取暖市場機制。

對此,報告還建議,讓縣級政府掌握更多話語權,以最瞭解本地情況且參與政策落地實施的縣級政府為主體,制定農村地區清潔取暖實施方案。而對於清潔取暖市場,政府應制定科學的招標採購、補貼與評估機制,保障企業服務質量及用戶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