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河邊走出一對師生,老師為軍閥學生為元帥,元帥最後趕走軍閥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軍史專家天擇創辦,歡迎關注,帶你進入精彩的軍事歷史世界~

過了長江與大河,橫流數仞絕滹沱。蕭王麥飯曾倉卒,回首中天感慨多。

這是南宋末期民族英雄,同時也是詩人的文天祥所寫的《滹沱河二首》中的一首,詩中“橫流數仞絕滹沱”展現了滹沱河的險峻與雄奇。

一條河邊走出一對師生,老師為軍閥學生為元帥,元帥最後趕走軍閥

滹沱河,是海河水系子牙河的上游支流之一。它發源于山西省繁峙縣泰戲山橋兒溝村一帶,後向東流匯入子牙河後入海。滹沱河全長587公里,流域面積2.73萬平方公里。這條優美的河流,養育了無數優秀的中華兒女。

在山西五臺縣的滹沱河岸邊上,有兩個村莊隔河相望,一個叫河邊村,一個叫永安村。在這兩個村子裡,先後走出了兩位在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一位是山西的軍閥閻錫山,另一位是共和國的元帥徐向前,而且他們還有師生關係。

一條河邊走出一對師生,老師為軍閥學生為元帥,元帥最後趕走軍閥

閻錫山,字伯川,別號龍池,於1883年10月8日出生於山西省五臺縣河邊村(今屬定襄縣)永和堡的一個地主兼商業貸款者家裡。他5歲喪母,寄居舅父家,由外祖母撫養成人,由於家庭條件好,他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9歲便入私塾,1899年,他年僅16歲便被父親帶到五臺縣城內自家開設的錢鋪經商。

然而第2年錢鋪便倒閉了,他隨父親流落到太原,在他迷茫之際,他決定從軍,而且他得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消息:山西武備學堂重新開辦了。

一條河邊走出一對師生,老師為軍閥學生為元帥,元帥最後趕走軍閥

山西武備學堂是1898年9月山西巡撫胡聘之在太原設立的陸軍學堂,開始時每年招收120名學生,年齡在16~25歲之間的各營兵勇,以及文武世家及富紳子弟,然而1900年巡撫毓賢將其裁撤,1902年3月重新開辦。

由於文化功底好,身體素質也不錯,閻錫山在1902年參加山西武備學堂的招生考試並被錄取,並於1904年被清政府選送日本學習陸軍,在日本他認識了孫中山,眼光甚好的閻錫山認為孫中山將來必有一番作為,便努力與之交好。

一條河邊走出一對師生,老師為軍閥學生為元帥,元帥最後趕走軍閥

當時孫中山在日本倡導革命,孫中山便將閻錫山拉入同盟會,後來閻錫山遵照孫中山的指示,聯合同盟會中學習軍事的李烈鈞、程潛等28人成立“鐵血丈夫團”,受到了孫中山的賞識,成為孫中山的得力干將。

1911年10月29日,太原革命黨人發動武裝起義並取得成功,閻錫山順理成章地成了山西大都督,並從此開始了他對山西38年的統治。

一條河邊走出一對師生,老師為軍閥學生為元帥,元帥最後趕走軍閥

閻錫山留過學,在日本的經歷,使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於是在1919年,閻錫山在太原創辦了山西省立國民師範學校。而比閻錫山小18歲的徐向前經過考試,成為這個學校招收的第一批學生。

但是這個時候的徐向前太普通了,閻錫山根本不認識徐向前,也不認為他是自己的學生,直到他得知徐向前在鄂豫皖把蔣介石的王牌部隊打得落花流水時,他才知道自己的鄉親、永安村那個小青年是山西省立師範學院的學生,這時的徐向前才真正在閻錫山的腦海裡留下了印象。

一條河邊走出一對師生,老師為軍閥學生為元帥,元帥最後趕走軍閥

1937年,徐向前隨周恩來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同閻錫山的談判活動,在太原閻錫山的公館裡,周恩來首先對閻錫山積極抗戰大大讚揚了一番,閻錫山則半開玩笑地對周恩來說:

“周公來山西也真會選人才呀,把我們五臺同鄉、又是我的學生徐向前帶來與我會見談判了,可不要帶徐向前來挖我的牆角啊。”

一條河邊走出一對師生,老師為軍閥學生為元帥,元帥最後趕走軍閥

自從這次會面後,徐向前和閻錫山便開始在山西合作抗日,雖然閻錫山多次想拉攏徐向前,但是徐向前不為所動。因為徐向前所見所聞,覺得閻錫山就是山西的土皇帝,在山西進行殘酷的統治,還經常打壓共產黨,對其十分反感。

在解放戰爭中,中央軍委決定讓徐向前回到自己的家鄉,和自己的同鄉閻錫山進行最後的決戰,最終將閻錫山趕走了,結束了閻錫山在山西的統治,使山西獲得了新生,太原也煥發出勃勃生機。

一條河邊走出一對師生,老師為軍閥學生為元帥,元帥最後趕走軍閥

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思考,其中王樹增的《長征》、《抗日戰爭》很值得我們去學習,關於中國革命中的很多疑惑在裡面都可以找到答案。王樹增作為我國最權威的軍史專家,其《長征》、《抗日戰爭》以大量的資料和史實向讀者全方位展示了紅軍長征和抗日戰爭。歷史可以告訴未來,通過讀這些書,相信你不僅可以瞭解歷史,還可以洗滌你的心靈,找準人生的方向。

這些書非常實惠,需要購買的讀者,請點擊下方橫欄。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軍史專家天擇創辦,歡迎關注,帶你進入精彩的軍事歷史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