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蠟燭作坊——放不下工藝情感 隨時可能放棄


山西省長子縣南漳鎮西南呈村,這裡最後一家蠟燭作坊的主人叫王書堂,今年57歲,妻子胡愛萍,53歲,夫妻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現都已成家。作坊主要由妻子打理,蠟燭生意逐年在冷淡。靠生產蠟燭已不能養家餬口,王師傅有泥瓦工手藝,除種有3畝糧田外,有機會就在外打打工。|主編:劉昱|責編:張春穎 蘇航|山西新聞網特約攝影師:南志平

蠟燭的種類分為普通蠟、工藝蠟和定製蠟多種,這種屬於工藝蠟,王師傅說工藝蠟不好賣,沒宣傳,沒開網店,自己不會,孩子沒興趣。山西省長子縣南漳鎮西南呈村,是長子縣第一大村,該村因製造銅器名聲在外。但現在很少有人知道蠟燭製造歷史也源遠流長。

一提起這蠟燭行當,王師傅無奈的說:“蠟燭這活在這裡主要是冬天才做,就一兩個月光景,以前一年能生產幾十噸蠟燭,現在一年也就幾噸,一噸蠟燭出來也僅能掙幾百塊錢,弄不好還會賠錢,孩子們都勸他們別做了,可總還是放不下這幾十年對蠟燭的感情,也說不準哪天就放棄了。”小院的西側堆了幾臺不用的制蠟機,年景好時作坊有15臺機械運行,北房的一間是倉庫,中間的兩間北房是他們的臥室。


窗外就是熬製原料的鐵鍋,沒幾步就回到窯洞,材料進出操作起來很方便。窯洞外邊的那間也安裝了幾臺制蠟機,但今年沒使用,銷量上不來。

石蠟是做蠟燭的主要原料,石蠟由石油提煉而來。每批的成份和性能都不一樣,使用前需調試好。

做紅色的蠟燭需要加入適量色粉,紅色有招財進寶之意,紅色的蠟燭賣的最多。石蠟在大鐵鍋里加熱後,加入紅粉。紅粉加入要適量,加多了蠟燭會發黑,沒有了賣相,加少了顏色又不鮮豔。蠟液的溫度非常重要,火大了溫度高會冒煙,蠟損失大,溫度要保持在60度上。

制蠟作坊是在兩孔窯洞中,隔牆很厚,保暖性很好,裡外間都裝滿了制蠟機,今年只有兩位村民幫忙,兩臺機械工作。

燭液從桶裡慢慢的倒進摸型裡,速度要掌握好,每隻蠟模都嵌在下面的水箱裡,水溫控制在17度。倒入過程中要特別小心,以防被燙傷。滾燙的蠟液沿著長方形的槽體流進一個個蠟洞中,慢慢成形。

蠟芯的選擇是根據蠟的大小決定的,不能粗也不能細,中途不能熄滅,不能斷了香火,特別要注意棉線不能被水溼了。

制蠟看著容易,做起來卻沒那麼簡單。在蠟燭起模前,首先要把上面的一層蠟液剷掉,然後蠟燭的底部就露出來了。

蠟燭看似簡單,但手工製作很耗時,從插蠟燭燭芯到做成紅燭成品有很多道工序,一支蠟燭製作完需要花一天的時間。小一點的蠟燭,一臺設備一批可生產六七十支。

最後一道工序是降溫,。把冷卻好的紅蠟燭從槽模裡提出來,再平攤在臺面上繼續冷卻鞏固,經過循環降溫後,蠟燭便基本完成了。

把蠟燭機下面的卡片撥開,蠟燭才能離模突出。如今電燈照明早已普及千家萬戶,蠟燭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小。

每種蠟燭包裝都要用一個自制的鐵皮槽,先將塑料膜墊上,嵌進十支蠟燭,再放標籤,幾秒鐘就包裝好了一包。五兩的包,一包能賣兩三塊錢。

蠟燭都帶有錐度,便於脫模,剛冷卻的蠟燭雙手夾小心翼翼放平。

這是王師傅家的蠟燭倉庫,為節約包裝費,用了一些舊紙箱包裝。傳統蠟燭的銷售多是些老客戶,有的過來提貨,有的送貨上門。20多年前這裡有製造蠟燭的作坊20餘家,產品覆蓋周邊省市,各地客商蜂擁而來,蠟燭市場車水馬龍好一個熱鬧。而如今只剩這最後一家蠟燭作坊在艱難的維持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