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年前清末社會老照片:圖四是街頭算命先生,圖七是商人的小妾


圖中左側的那位外國人是蘇格拉攝影師湯姆遜,右側的是兩個清朝將士。湯姆遜是最早來中國的攝影師之一,這張照片也是他拍攝的,取自1871年的廈門。他自香港開始,遊覽中國多個省份,並用相機記錄下了很多珍貴史料。

這是1870年的和尚,拍攝於福建湧泉寺。這座寺廟歷史悠久,始於783年,最初被命名為華嚴寺。這座寺廟歷經坎坷,唐武宗時滅佛運動興起,加之明朝時期火燒,前後被毀壞三次。後來重建,並被康熙帝命名為湧泉寺。

這張照片拍攝於1871年的北京,圖中修腳師傅正在給客人修腳。這些修腳師傅除了修剪指甲外還幫去雞眼。後面的一個人從門上探出身子,邊看邊抽菸。其他窗戶也破破爛爛沒了窗戶紙,如果到了冬天恐怖不會好過。

這是1870年街頭一角。中間那個是算命先生,有人正請他算命,也有人在看熱鬧。右邊的理髮師在給客人理髮。

這是1872年北京城的水果販。這是傳統的買賣方式,小販們用扁擔挑著貨走在大街小巷,吆喝著賣東西。照片上還有個孩子正看著擔子上的水果,使這個畫面更有些人煙味。

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花船,拍攝於廣州。花船的作用其實和青樓差不多,但因為在水上,得名“水上青樓”。當時,很多外國人以及商人高管,都時常會光顧於此。清末時期,廣州作為港口城市,主要靠水上運輸發展商貿。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必然會催生娛樂產業。但是花船也帶來一些問題,比如由於濫交導致的性病蔓延以及後來的鴉片貿易。

這是當時京城一個商人的小妾。雖然俗話說“三妻四妾”,但實際上是不成立的。即使在古代,也只能娶一個妻子,但是妾還是可以納好幾個的。妻子的地位要高於妾很多。


圖為滿族葬禮,拍攝於1872年。當時的葬禮有很多考究的東西,甚至細緻到抬棺材分多少槓。圖中這些人原本是乞討者,被僱傭來做打執手,負責舉著旗子。因為考究頗多,葬禮的花銷往往也很多。還有的人為此傾其所有。

圖中這位僧人正在化緣,拍攝地點是天后宮。天后宮是我國沿海地區有名的寺廟。沿海人民崇拜海神,天后就是其中之一,俗稱媽祖。在當時,寺廟食物儲備有限,和尚往往需要化緣為生。他們通常接受食物,除非需要修整寺廟,否則一般不會接受金錢。

圖中衰敗的教堂便是仁慈堂,拍攝於它被民眾焚燒後不久。這座教堂始建於1862年,最初是法國的傳教士為救濟當地孤兒而建造的。但是不幸的是八年後,一場瘟疫奪走了其中很多孩子的性命。當地百姓看到傳教士埋葬死去的孤兒,以為他們是殺人兇手,便開始燒燬教堂,還殺死了十名修女,令人惋惜。“天津教案”指的就是這件事以及望海樓教堂焚燒事件。


這是十九世紀70年代的廣州的買辦。買辦指的是那些西洋人聘用的中國人,往往是為了方便貿易。買辦們通常思維活躍,善於溝通,外語水平當然也很好。他們不僅處理商貿,還幫助洋人和官員溝通往來。買辦是一項收入很高的職業。圖中的這個買辦很是愜意地坐在椅子上,腳下還鋪著獸皮地毯。

圖中的是剃頭匠,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理髮師。這張照片拍攝於1872年。圖中客人坐著的椅子平時還是放置理髮工具的地方。一旁的是燒水用的爐子。剃頭匠通常用一個扁擔,一頭挑板凳,一頭挑爐子。有一句俗語叫“剃頭挑子一頭熱”,就來源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