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蟲葫蘆的“五講四美”

人們使用葫蘆蓄養鳴蟲的傳統由來已久,在此過程中,有很多經驗與做法被總結、流傳下來。深秋已來,寒冬將至,又到了蓄養冬蟲的季節,有必要再來審視、回顧一下這種鳴蟲器具了。

  • 鳴蟲葫蘆使用有“五講”

講分工:

蟲分陰陽。

陰蟲又被稱作“黑蟲”,以油葫蘆為代表,油葫蘆在自然環境中喜陰溼,對溫度要求不宜太高;陽蟲又稱作“白蟲”,以蟈蟈為代表,它在自然界是生活於植物的高處,尤其喜歡曬太陽,天越熱叫得越歡,與蟋蟀喜陰暗的習性正相反。

陰蟲、陽蟲習性差別大,養蟲的葫蘆自然也就得做出相應“分工”。

鳴蟲葫蘆的“五講四美”

陰蟲葫蘆


鳴蟲葫蘆的“五講四美”

陽蟲葫蘆

在形狀上直觀來看,底部比較小、甚至是尖的葫蘆多用來蓄養“陽蟲”,因為這樣更有利於出叫;而底部一般鼓出來,多為圓形的葫蘆為“陰蟲”葫蘆,這是因為陰蟲的居所需要砸底,不同的鳴蟲,不同的葫蘆形狀,砸出來的底也略有差異。

結合具體類別來看,以範制葫蘆為例,常見類型有雞心、柳葉、棒子、油瓶、花瓶等五類,其中,雞心、柳葉、棒子、油瓶四種均為蟈蟈葫蘆,共同特徵是脖處靠最上端,口撇而短。而花瓶葫蘆屬於蟋蟀蟲具,脖在全器的中下部,“喇叭口”很長,下部為圓球狀或稍扁,這裡是蟋蟀的居處。

講選優:

鳴蟲葫蘆兼具實用與觀賞兩重價值,挑選葫蘆也應該從這兩個角度來考慮。

鳴蟲葫蘆的“五講四美”

倒栽本長葫蘆

一把好葫蘆,打眼一瞧,整體必定和諧、順暢,各個部位端正無偏斜,不虧翻兒(翻兒足才能出音)、不縮脖(基本上能伸得下兩個手指頭)、肚要圓(否則蟈蟈挺不開身,影響出音)。

一把好葫蘆,仔細觀察,表皮必定細密且光潔度高,謂之“瓷皮”,若葫蘆為當年採摘,色愈黃熟得愈透,色淡甚至發白者就沒熟透;對於老葫蘆而言,皮色還能達到“紫潤”的程度。

一把好葫蘆,上手感受,握感必定“堅厚”,以指甲按壓表皮,了無痕跡;加力緊握,內壁不會“噼啪”作響。表皮內的“胎”與“裡子”,觸感則綿軟、有彈性,正所謂“糠胎、緞子裡”。

講次序:

鳴蟲葫蘆成熟後,首先要做的就是開模與打皮(本長葫蘆沒有開模一說),然後經過晾曬就可上市。但從上市到進蟲,還必須經歷下面幾步程序:

鳴蟲葫蘆的“五講四美”

刷裡與砸底的葫蘆

首先是刮裡。所謂“刮裡”,就是將葫蘆的裡子全部刮掉,只保留葫蘆的木質胎體,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葫蘆生蟲。刮裡的方法很簡單,先用熱水浸泡裡子約5分鐘,而後用木勺探入葫蘆內部,輕輕刮掉凸起的部分,刮完再用熱毛巾壓一遍裡子。

其次是砸底。砸底就是在陰蟲葫蘆的底部裝入“三合泥”,而後抹成斜面(泥底斜面與水平線成40°-45°的夾角為最佳角度)。“三合泥”內包括黃膠泥、細沙以及陳年石灰各一份,摻雨水和成。砸底是為蟋蟀創造一個較為接近自然的環境,以利其生長。(陽蟲葫蘆無需砸底。)

最後是刷裡。刷裡子也被稱為漿裡子,就是用兒茶,白芨,石榴皮熬成漿塗在葫蘆內壁,起到防蛀、防咬的目的。以前葫蘆作為主要的蓄蟲工具,其實用性要大於觀賞,因此大家都喜歡刷裡子,這樣看上去雖然不太好看,但避免了很多日後的煩惱,一勞永逸。

講裝配:

葫蘆養蟲,裝配部件必不可少。這裡的部件包括:口、框、蒙芯或蓋。

鳴蟲葫蘆的“五講四美”

葫蘆加裝木質口框與瓢蓋

裝配的第一步是“落翻兒”(脖子以上喇叭口即為“翻兒”)。“落翻兒”就是用工具把葫蘆“翻兒”以上的部分去掉,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為了出音效果,二是為了配口框後更加美觀。“落翻兒”一般要求口框的直徑比葫蘆肚的最大直徑大出5-8mm,這樣配上口框後會顯得整體協調,不會頭重腳輕。

裝配的第二步是“裝口框”。口框材質以木質最多,骨質次之。木質口框物理性能較穩定,價格便宜;骨質口框較為高檔,但易受溫度影響導致開裂。安裝口框時,需在接觸葫蘆的一面塗抹乳膠,安裝後用力按壓,靜置24小時即可。後期如想更換,用熱毛巾捂住口框,待乳膠軟化就能卸下舊口框。切忌使用502粘連。

裝配的第三步是“配蒙芯(或蓋)”。陽蟲葫蘆適合用瓢葫蘆做的蓋,一般分為獨眼、五眼或七眼,因為瓢葫蘆鬆軟的結構更利於出叫,所以陽蟲葫蘆一般不用蒙芯。陰蟲葫蘆由於底部有砸底,重心更靠下一些,所以適合配上蒙芯顯得漂亮,蒙芯高度要適宜,一般都低於3釐米,過高不僅影響美感、攜帶也不便。

講保養:

鳴蟲葫蘆比較嬌貴,尤其是使用多年的老葫蘆,纖維質老化,極易破碎。使用葫蘆時要輕拿放,揣入懷中時要注意是否放在了實處,存放時不可置於高處或平滑之處。不用時要將其置於乾燥通風之處,夏天多雨季應經常拿出曬曬太陽。

鳴蟲葫蘆的“五講四美”

葫蘆不用時可裝在袋子中

鳴蟲葫蘆易為蟲蛀。養蟲過後應將葫蘆內的殘留物清理出來,保持內部清潔。葫蘆內放入幾粒花椒,防蟲效果很好;也可蓄蟲前用濃茶水涮洗,對蟲亦不會有不良影響。根據經驗,經過煮沸的葫蘆較少生蟲,可能是經過滅菌消毒的緣故。

  • 鳴蟲葫蘆賞玩有“四美”


聲樂美

人們蓄養鳴蟲,畢竟是用來聽聲音的。

鳴蟲葫蘆的“五講四美”

極易出叫的三河劉葫蘆

好的鳴蟲葫蘆,好似一套優秀的音箱,能放大叫聲、吸附雜音。陽蟲引吭高歌,它把聲音過濾、放大,聽起來是如此洪亮、乾脆。陰蟲低聲淺唱,它讓聲音醞釀、層疊,組合烘托,聽起來卻是異常柔和、圓潤。

皮色美

前面提及的“紫潤”,正是古人對葫蘆皮色的精妙概括。

鳴蟲葫蘆的“五講四美”

老葫蘆的皮色

好的鳴蟲葫蘆,由新變老,色澤會從淡黃,漸漸由淺入深,由黃變紅,由紅變紫。這種悅人的色澤,散發出古樸、凝重的自然之氣,愈發顯得端莊、大氣,讓人愛不釋手。

器型美

鳴蟲葫蘆大概是形狀最為豐富與周正的葫蘆品類了。

鳴蟲葫蘆的“五講四美”

油壺魯葫蘆

為了養蟲聽聲,人們偏偏讓這天然物件,按照人的心思長出這許多形狀,完全突破了常規的思維界限。而這些依據工業流程結出的自然之果,摒棄了隨意生長的弊病,生長得無比規整。

工藝美

“錦上添花”為人們喜聞樂見,鳴蟲葫蘆工藝就是極好的體現。

鳴蟲葫蘆的“五講四美”

陳錦堂押花鳴蟲葫蘆

火繪與押花,大概是流傳時間最久、流傳範圍最廣的兩項葫蘆工藝,由古至今,這兩項技藝領域誕生了眾多的工藝大師,正是他們孜孜不倦的努力,讓這些本就不平凡的蟲具,顯得更加華貴。

本文用了較長篇幅,針對鳴蟲葫蘆,在實用與觀賞兩個角度,進行了回顧與總結。希望在即將到來的養蟲旺季中,能對廣大玩家與愛好者們,起到一些有益的參考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