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揭招聘“潛規則”:名校,研究生,必須的

在招聘中,好的企業和單位優先錄取985院校的學生,我認為這已經不算潛規則了。

HR揭招聘“潛規則”:名校,研究生,必須的

圓圓,我的高中同學,畢業後應聘到某部工作,招聘條件就寫的本科學歷即可,但進去之後,她發現上司是浙大畢業的,同批進來的人,兩個北交大的研究生,一個北大的本科生。

如果明確寫明條件,會讓很多人炸毛,說搞歧視,引來不必要的麻煩。為了避免這些,很多招聘簡歷不明確寫出來,但那些隱形要求並沒有消失。

其實,名校學生沒有更多的機會,才是規則出了問題。優秀的人獲得更好的機會,這才符合規則。

我們可能會找一些極端的例子來說服自己,比如名校畢業混得不咋樣,非名校畢業混得很好,但從大概率上講,名校總體素質很高,成功的概率也大。

作為非名校學生,首先接受這個殘酷的職場現實,才能更好地找到適合自己的機會。

HR揭招聘“潛規則”:名校,研究生,必須的

你是名校畢業生,不希望如此嗎?

每當覺得不公平時,我經常會問自己,“假如我是他們,希望怎麼樣?”

如果你是985名校畢業,會覺得普通院校的學生比你更有機會獲得那個工作崗位嗎?會覺得他們比你能力強嗎?

不僅僅是學歷,很多事情都是如此。 早日放棄白日夢,認清楚現狀才是改變的開始。

如果本科就讀了名校,好好珍惜機會,你已經贏在起跑線上了,那就不要落後了。

如果本科沒有讀名校,是不是就沒有機會了?

當然不會。因為名校是敲門磚,人的發展是動態的,具有流動性。

你可以選擇考名校的研究生改變學歷的現狀。即便這條路也不行,我們依然有很多選擇。

HR揭招聘“潛規則”:名校,研究生,必須的

沒有名校的學歷擁有名校的能力

名校畢業生有哪些能力,比如英語、計算機等,無論在什麼樣的大學,這些都是可以掌握的。

就看你想不想如此了,不管名校還是非名校,取得成績都不會容易,頂多是你聰明,比別人少付出一點而已。

大學四年選擇打遊戲4年,還是參加實踐,圖書館看書,學習一些技能?不一樣的選擇,畢業後差距天壤之別。

大學時,我們一般體會不到生活的壓力,渾渾噩噩的,也沒有培養什麼能力,結果一畢業就碰壁,職業發展不順,那該如何辦?

不管怎樣,先根據眼下條件找到能夠找到的工作養活自己,在這個基礎上,迅速成為這家公司最優秀的人,做到當下能夠做到最好的,逐步發展。

最害怕延續大學階段的渾渾噩噩,被動地日復一日的重複,不用3-5年,1年差距就出來了。

名校的學歷,在剛進入職場時很重要,但在職場幾年就看經驗了。

一個HR說,凡是看到工作3年還提大學經歷的就不要了,這是工作有多差勁,竟然還要用大學做過的事情證明自己?

沒有名校的學歷,在起跑線上已經落後一些,那就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讓自己擁有HR眼中認為的只有名校學生擁有的能力。

職場,有實力才走得遠。

HR揭招聘“潛規則”:名校,研究生,必須的

曲線發展,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

棒棒,我的大學校友,研究生也沒有去什麼名校;畢業時,一家知名諮詢公司要錄用他。

研三找實習,他借用了復旦同學的論壇賬號,瀏覽一些實習簡歷,然後自己去打電話爭取了面試機會。

恰好,他跟著導師做過一個流程管理的項目,HR和部門主管和他聊下來,覺得可以勝任工作,就給了他機會。

當時,其他人都覺得導師的這個項目浪費時間,互相推諉,不想做,而棒棒承擔了主要的工作,整個流程走下來,他就對這一類的項目有很系統的方法。

與其他實習生比,他多了2年的經驗。

有了這方面的積累,加上他工作態度好,能吃苦耐勞,一畢業這家公司就給了offer。

還有一些朋友,先找一箇中等企業工作幾年,考一些專業證書,通過跳槽也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

在不損害別人利益的前提下,我認為應該利用各種方式抓到機會,無論你的人脈、親戚關係,還是大公司的內推名額等,只要抓住了,用實力證明自己就可以了。

哪怕一開始落後,時刻留意各種機會,只要有就抓住它,要不然還能如何呢?

當然,抓住機會的前提是自己準備充分,如果機會來了,你的能力還差一大截,可能你連它是個機會都無法辨別出來。

我還發現了一個特點:

凡是能夠抓住機會的人,多半都是很用心、積極主動的人。

HR揭招聘“潛規則”:名校,研究生,必須的

換賽道,降維打擊

一些名企、好單位競爭激烈,有時也沒有必要去和他們競爭,你可以去選擇一些其他機會,這樣門檻低,機會也多一些。

比如銷售,我第一份工作,教師崗位,必須本科畢業,銷售就可以專科。

我記得當時整個校區銷售人員,本科不超過3個,我就是其中一個,專業+努力,自然脫穎而出。

有時候,非名校也有心理優勢,不會有一定要進入名企的心理負擔,也能接受多折騰,多嘗試,試錯成本更低,反正不會更壞了。

賺錢的方式,事業發展的道路有很多,那怎麼去發現呢?

從你身邊的人或學長學姐裡面事業發展好的那些人裡面找,找到做得好的,請教經驗。

此外,多去參加一些不熟悉人之間的活動,說不準哪句話就對你產生了影響,發現了一個機會。

我事業發展上,有2-3個轉折點就是偶然機會獲得啟發,然後去嘗試的。

斯坦福大學教授Granovetter發現,真正有用的關係不是親朋好友這種經常見面的“強聯繫”,而是“弱聯繫”

大多數你真正用到的關係,是那些並不經常見面的人。

這些人未必是什麼大人物,他們可能是已經不怎麼聯繫的老同學或同事,甚至可能是你根本就不怎麼認識的人。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都不在你當前的社交圈裡。

整天跟你混在一起的這幫人,很可能幹的事跟你差不多,想法必然也很接近,如果你不知道有一個這樣的工作機會,他們又怎麼會知道?

只有“弱聯繫”才有可能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弱聯繫理論的本質不是“人脈”,而是信息的傳遞。

想學點東西,找工作,還是創業,你都應該避免成熟圈子中的“強聯繫”,而應該走出去追求“弱聯繫”。

一路走來,我覺得自己最大的優點不是擅長人際、努力,而是心態

不管身處什麼樣的環境,都能夠接受現狀,不抱怨,找到機會,積極進取。

每當看到這樣的新聞,很多人就很擔心找工作,你這麼在乎HR說什麼,怎麼不在乎很多人告訴你的考一個證書,鍛鍊某方面能力呢?

不要讓他們的觀點成為你不作為的藉口,覺得自己條件不好,怎麼努力都不行了。

正因為非名校,沒有好的條件,才應該更用心,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提升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