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金多高才算合理?

泌尿男科楊博士


我覺得我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人們退休以後,要想有一份退休金維持原先的生活水平,拿到的退休金應當是退休前收入的70%~80%。

退休前如果我們上班的話,要考慮到上班個人費用的消耗,比如交通費、午餐費、交際費、服裝費等等。因此,退休後收入降低20%~30%還是相對合理的。

養老保險制度是如何設計的呢?

2005年,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制定了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養老保險計算新辦法,同時要求建立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統一調整的機制。因此,我們才出現了企業職工退休人員養老金15連漲。

2014年10月,國家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要求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也要參加基本養老保險,養老金計算方式和企業人員完全一致。

目前的養老金計算公式,主要包括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計算方式是全國統一的。不過基礎養老金和所在省市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掛鉤,所以也考慮到了各省市的收入水平差異。



個人賬戶養老金是跟記賬利率相掛鉤,以前各省市自由公佈,現在是由國務院統一公佈。2016年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記賬利率高達8.31,2017年是7.12%,始終維持在7%~8%之間。

養老金高低和繳費年限、繳費基數密切相關。如果個人賬戶記賬利率跟社會平均工資增長一致。按照60%基數繳費15年,可以領取18.22%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繳費40年,可以領取48.58%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

繳費基數越高,養老金越高。如果按照100%基數繳費15年,退休養老金是25.36%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繳費40年是67.63%。

如果我們退休前到手工資是60%的社會平均工資(按照社平工資6000元計算),同時我們按照100%的基數繳費40年,我們原先到手工資3600元,退休後養老金是4057元。


實現高退休金的困難

看到上述所說的養老金,很多人表示不相信。現實情況也確實這樣,大家普遍到手待遇要低的多。為什麼呢?

第一,繳費基數低。2018年末全國參加職工養老保險的人數只有30104萬人,約佔全國勞動人口7.76億人的38.8%。目前我們的養老保險繳費比例是繳費基數的24%(企業職工,個人8%,單位16%)或20%(靈活就業人員),為了節省費用減輕繳納養老保險的負擔,很多人都選擇按照最低繳費基數繳納社保。如果每月工資1萬,按照3000元繳納社保,未來產生的養老金肯定會很低,彌補不了收入的差距。

第二,繳費年限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退休條件是到達法定退休年齡,累計繳費滿15年。很多人為了省錢,繳費15年就停止了,根本不考慮養老保險是長繳多得。繳費15年,養老金待遇普遍會非常低,僅僅比低保水平略高一些。



第三,收入貶值因素。養老保險中的個人賬戶養老金記賬利率一般比工資增長率要低一些,這種情況下個人積蓄的養老金也會不斷貶值。畢竟20多年前我們大家收入1000元就算高的,而現在五六千元也很平常。

如何解決?

要想解決養老金低的問題,處理起來實際上也非常複雜,一般可以有以下方案:

第一,解決就業崗位問題。實際上現在我們國家面臨的主要問題還是就業崗位較少,很多人面臨失業下崗風險。如果大家都有穩定的工作,肯定養老保險繳費年限就會越來越長。

第二,社會保險稅。實際上我們國家現在叫做社會保險費,稅的徵收是強制性的,無償的。美國等西方國家都是以社保稅的方式進行徵收,而且徵收比例非常寬,覆蓋率高達94%。只要覆蓋面夠廣,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壓力也會得到有效解決。

第三,國家補貼養老金。我們的養老保險收支壓力還是非常大的,過去形成了大量的養老金個人賬戶空賬。從2017年開始,國家逐步劃撥國有企業的股權充實社會保險基金。養老保險基金做實以後,才能夠有效轉換收支壓力提升大家的養老金水平。

第四,個人提升就業能力。不管國家採取什麼措施,自己有強大的就業能力才是能夠保障自己收入穩定的最根本條件。只要有穩定的收入繳納養老保險金基數高一些、時間長一點兒,退休時的待遇就會更高一些。

第五,補充養老金。目前機關事業單位通過建立職業年金制度,形成了一定的養老金補充。未來的職業年金積累將會達到退休人員工資收入的25%以上。企業也有相應的企業年金制度,最終都會形成補充養老金。

第六,個人養老金。這種情況只有個人通過購買商業保險的方式予以補充。一些人錯過了參加養老保險的最佳時間,未來養老金繳費時間短,這樣只能通過自己購買商業保險方式提升未來的養老金待遇了。

其實不管養老金高低,最根本上的因素還是我們的現實收入。趁年輕多吃苦一些,多積攢些財富,即使沒有足額的養老金也可以使用自己的財富作為補充,老年以後一樣生活水平很好。


暖心人社


現在國家公務員和央企,國企的退休金都上了一個層次,一般都在五六千以上。維持在這個水平,按當前的物價還是可以的。問題是那些下崗企業退休人員的退休金普遍偏低,有著四十年工齡以上的,大概就是三千左右,(指三四線城市)。如果能將這些退休人員的工資加到四千五左右,那這些下崗職工退休人員可能就沒有什麼怨言,畢竟這些退休人員在計劃經濟時期為國家作出過貢獻,應該享受同等待遇。至於原來企業關停並轉,那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與職工沒有任何關係,現在國家經濟發展了,實力增強了,有條件給這批人增加退休工資,讓這批曾為國家也作過貢獻的退休人員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使老年生活過得更幸福。


知秋144466680


樓主您好,關於退休金這個問題,國家並沒有明確說明最低退休金的一個標準線,因為我們都知道參加工作的人員,那麼在工資性的收入上,各個地區都制定了一個最低工資標準,那麼有些地區的最低工資標準是1800元,有些地區的最低工資標準是2000多元以上,甚至上海地區超過了2500元以上,所以說對於參加工作的個人那麼是有最低工資標準的限制的。

但是我們的退休人員對於養老金這一塊是沒有最低養老金的限制的,可以這樣講,很多退休老人他的養老金待遇都是低於他所在地區最低工資標準的,這都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這個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年限比較短,可能僅僅只是按照15年來參加自己的基本養老保險,所以說最終退休以後僅僅只有幾百塊錢退休金的待遇。

當然還有更低的退休金,也就是說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個人,如果說每一年僅僅只是按照100塊錢或者200塊錢來繳納自己的養老保險,那麼在最終退休以後,每個月所能夠獲得退休金待遇的領取,可能也就只有100多塊錢,所以說退休金待遇沒有一個最低限的規定。


懂社保


首先養老金的實質是“劫富濟貧”,雖然說交的越多越久拿到的越多,但並不是成正比的,政策肯定會向交的少的人傾斜,全世界都這樣做這也無可厚非。前幾天閒來無事,對比了中美兩國退休金髮放制度,這裡只說國家發放的不含企業年金等其它途徑的退休金,並且不討論公務員,兩國公務員退休金都是不同於一般職工的。總的感覺是美國退休金“劫富”的幅度更大,向低收入傾斜更多。他們的養老金髮放額度也很容易計算,非常類似於我們的個人所得稅:第一步,取最高35年的年收入總和(收入是經過通貨膨脹調整的,社保局有每年的通貨膨脹係數,最後統一換算成現值,如果沒工作35年就取所有工作年份的收入)。

第二步將總收入除以35,再除以12得出平均月收入。

第三步是計算正常退休年齡下的退休金(以2012年為例):頭767折算90%,從767到4624區間算32%,之後是15%。比如某人平均月收入4762,那他的退休金就是:767× 0.9 + (4624 – 767) x 0.32 + (4762 – 4624) x 0.15 = 1945.

你會發現高收入部分僅能獲得15%的額度。

再看一下各收入段在正常退休年齡(大概2012年工作35年)能領到的退休金大概是多少,以下數據來自於網絡:

1、底薪,假如平均月收入1400,退休金是892。

2、一般收入者,平均月薪2500,退休金1246。

3、高薪,平均月薪6000,退休金2131。

4、頂薪,超過11萬社保最高限,平均月薪9166,退休金2605。

是不是貧富差別不是很大?當然他們還有其它的退休計劃,這只是國家層面發的。

但是我們的退休金額度差別就老大了,有的3位數,有的人5位數。個人覺得目前我們的養老金還應該向低收入群體傾斜,那些拿5位數的人在職時已經積累了很大的財富了,退休了還繼續享受著這麼高的待遇,這無疑是加大了貧富不均,有的人兩口子退休拿著幾萬的退休金,有的生存都成問題。


Karry2015


這些年來尤其是企業退休人員在社會分配問題上存在著許多想法,主要是認為退休工資分配不公正,思想上覺得不平衡,吃虧,差距太大。表現在企業與事業單位退休後的養老金差距就大中城市說差距太大,同樣工令為什麼差距一千多元,甚至二千多元,而且事業單位2O15年前是不交社保金的,有單位還有年金享受。小城市的企退人員養老金更低些。我認為不論企業,事業養老金分配應予工令或視社保金上繳工令為主,社保金多繳多得,當然還要考慮地區生活水平差別,做到公平公正為好。


綠水青山1390


退休工資一值是敏感的話題。一個老年多少錢能生活下去,說實話2000元足夠了,這個數幾乎所有的退休人員都達到了。為什麼會有人不滿意這個數呢?三個原因:1.人們想生活得更好;2.2000元的養老金不足以抵禦各種風險;3.有人比較多,有差別。三種情況是現實的存在,也是無法解決的。有人希望平均主義,一刀切式地解決問題:所有退休人員一律拉平。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社會上各種所有制單位並存,其從業者的待遇是不一樣的。從業者在職時其僱主為其交納的養老保險數額是不一樣的,退休時各人養老保險賬戶的金額不同就造成了退休金的不同。國家規定僱主必須為僱員交養老保險,規定了交保險的下限,這是強制性的,但國家沒有規定所有僱主必須交一樣多。養老金數額是根據養老保險帳戶的金額推算出來的,養老保險賬戶金額不同,卻要求養老金數額相等,這是不可能的。

養老保養是國家的基本國策,利國利民,必須長期堅持,它是不可能更改的。那種以工齡計算養老金的要求(比如每一年100元)是不可能實現的,那種分配方式徹底推翻了當前的養老保險制度,我國現階段還沒有到達共產主義社會。


長征154442478


不說父輩只說我的感受,我畢業由國家分配當中學老師,一個月40多元,單位給分了房子,雖然掙的錢不多,房子也不大,但大家都一樣,單位領導也沒比普通老百姓多多少錢,大家心裡平衡。那個時候的我信念堅定,聽黨的話,努力奉獻,晚婚晚育…80年代改革開放,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但我們還是體諒國家的難處,工資不高也沒怨言,努力做好工作就是了,一直到退休,工資不高。現在社會變了,講奉獻是沒本事,掙錢不多也是沒本事啊,退休金國家給的也不高,誰不希望住的好吃的好,去旅遊,說句心裡話,工薪階層有奢侈品嗎?我教書育人一輩子沒有。所以老了覺的國家兌現對獨生子女父母的承諾,物價飛漲,退休金每月應該6000元左右,我才敢花,因為顧慮太多了,好的養老院我住的起嗎?有病也看不起,這是我的看法


淡淡的做人


退休了就是養老,養老金的高低應考慮物價,看病(年老多病,這是特殊情況,必須作為一個主要因素考慮),國家的經濟水平等綜合因素。人的私慾是無法滿足的,一月拿六七千,七八千的比拿兩三千的企退職工還叫的急,似乎黨和政府永遠都對他不住。因此,養老首先必須考慮公平,你在職時該享受的都享受了,退休了再別想著搞特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差距最高控制的千元之內。以目前的水平,能拿到4000左右就很不錯了,就應該知足了,讓每一個人都老有所依,幸福生活應該是社會養老的基本目標。養老決不能搞兩極分化。每一個老人都有家庭,有子女,養老問題解決不好,傷害的不只是老人,而且會讓更多地人心寒。因此,必須嚴格控制養老金的高線,而把調整的重點放在不足3000元的這部分人身上。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公平正義,順利推進社會養老,讓更多地人自覺參於社會養老,儘快做到養老全覆蓋。


周圍廣


市場 經濟改變了收入分配方式,拉大了收入差距,就不能再用陳舊的觀念去看問題,而應該立足於現實認識這個問題,才能得到心理上的平衡。

一、市場經濟改變了分配方式。一是改變了平均主義分配方式,過去的廠長、經理同職工工資差距很小,甚至有的職工比廠長、經理工資還高,而市場經濟是按能力決定收入分配,必然拉大了收入差距。二是改單一的按勞分配方式為全要素參加分配的方式,必然影響到人們的收入。

二、發展不平衡,拉開了人們的收入差距。經營得好的企業職工收入,同經濟效益差的企業職工的收入差距很大。企、事業單位保留的級別工資制,人們的收入也是有很大差距的。

三、人們的收入直接影響著退休金(養老金)。一是按工資比例買社會養老保險,就必然造成退休金(養老金)的不平衡;二是多買多得、長買多得是退休(養老)金差距的重要原因,例如有些單位職工按300%買社保,他們買得多,買得長必然退休(養老)金就多。

當前,認為公務員、教師退休(養老)金偏高的比較普遍。其實不然,真正偏高的是經濟效益好的企業。當然,退休(養老)金最低的也是企業職工,這是由於經濟效益較差的企業,按照最低標準買養老保險,買得少,退休(養老)金必然少。特別是農民買得更少,養老金自然最少。

再回歸主題,退休金多少合理?就一句話:承認和接收市場經濟、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現實,當前退休(養老)金的現實就合理。


手機765318xx


實是求是的講平均5千左右是合適。一對有病的和大病的都能保證,為什麼哪,平常每月存幾個到時候就夠了,因從我得病開始,存了8年的錢,這一場大病(腫瘤)今年才三千元工資一年住九次院,包活手術一次第二年6次住院,還借錢了。要沒病的人存一年的錢出去旅遊玩玩多好。可3000元就不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