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發行AB面:“受捧”與“遇冷”並存

北京商報訊(記者孟凡霞 劉宇陽)繼2018年被譽為ETF的“崛起元年”後,今年以來,伴隨著A股市場回暖,投資者風險偏好提升,基金公司發行ETF產品的意願更加強烈。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11月10日,年內ETF新發產品的數量和規模全部同比翻倍。從單隻產品情況來看,提前結募、大額成立的情況屢見不鮮。不過,與此同時,也有部分ETF多次延長募集期,甚至出現終止基金合同的情況,引起市場關注。

11月9日,華安基金髮布滬深300ETF提前結束募集的公告。公告內容顯示,為了更充分滿足投資者的投資需求,根據有關規定,經與基金託管人協商,決定將基金的募集截至日由原定的12月20日變更為12月6日,即基金12月6日當日的有效認購申請將全部予以確認,並自12月7日起不再接受認購申請。

事實上,自11月以來,易方達、招商、海富通等多家基金公司也發佈公告表示,旗下有ETF新品成立或提前結束募集。從首募規模來看,頻現超過50億元的爆款基金。如海富通上證5年期地方政府債ETF的首募規模就達到109.79億元。於11月6日成立的易方達中證國企一帶一路ETF和富國中證國企一帶一路ETF的產品規模也達到83.58億元和82.67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ETF發行的火爆並不僅限於近期,若拉長時間線至年內,新品數量和規模更是同比翻倍。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11月10日,先後共有66只ETF產品成立,包括64只股票ETF和2只債券ETF,累計發行規模高達1557.97億元,較2018年同期成立的29只產品和717.84億元,同比高出127.59%和117.04%。

據北京商報記者統計,截至11月10日,2019年已有31家基金公司旗下有ETF產品正在發行或已經成立,且多家機構發行新品達4只以上。相比之下,2018年同期則僅有19家基金公司,且多數只成立了1只產品。

而從各個公司成立的產品數量看,今年以來,截至11月10日,華夏基金居首,成立的ETF產品數量多達8只,就產品類型而言,8只基金中包括行業ETF、商品期貨ETF以及區域型ETF等。富國基金以6只的成立數量緊隨其後,新成立的產品涵蓋寬基ETF、行業ETF、Smart Beta ETF等各類型產品。另外,易方達基金、嘉實基金和國泰基金均已成立4只產品。

對於年內ETF產品火爆發行的原因,滬上一家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人士表示,一方面,今年A股的表現明顯好於去年,ETF產品風格相對穩定、持倉透明,既能有效規避單個標的“爆雷”,又能在市場上漲時分享收益,在A股春節後走出的上揚行情中,ETF的漲幅也較為明顯。因此,在市場反彈時往往會受到各類投資者的青睞。對於基金公司來說,市場有需求,也就會密集發行相應類型和主題產品。

不過,北京商報記者也注意到,在多數ETF備受青睞的同時,部分基金公司旗下的產品也面臨著延長募集期,甚至是終止基金合同的局面。11月8日,景順長城基金髮布旗下景順長城上證180等權重ETF終止上市的公告。而在此之前,該基金的份額持有人大會已通過基金合同終止運作的議案。

11月6日,國聯安基金髮布公告表示,延長旗下國聯安滬深300ETF的募集截止日至11月19日。而在此之前,該基金就已將原定的募集期延長了1個月的時間。11月1日,廣發基金也表示,將旗下廣發粵港澳大灣區創新100ETF的募集截止日由原定的11月8日,延長至12月6日。

對此,北京一位市場分析人士指出,當前整體的基金髮行情況,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投資者佈局ETF產品的熱情。但是,同類型或同主題基金產品的密集發行也容易造成銷售渠道擁擠,產品同質化等問題。那麼,此時基金募集的實際情況,除了和基礎市場的表現相關,也與基金公司的渠道、營銷以及管理能力都有直接聯繫。因此,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分析。

另外,上述分析人士坦言,隨著監管層近日嚴格控制上市公司股東以股換購ETF份額的比例,要求不能超過該個股在指數中的權重,部分在此前擬超額換購基金份額的上市公司股東也出現了放棄換購的情況。這樣一來,直接影響的就是部分中小規模ETF的募集,未來也恐出現部分產品延長募集,甚至募集失敗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