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詩歌鋪天蓋地,如何理解《隨園詩話》“骨裡無詩莫浪吟”?

網絡詩歌鋪天蓋地,如何理解《隨園詩話》“骨裡無詩莫浪吟”?

打開如今的網絡,詩歌幾近鋪天蓋地,如何理解《隨園詩話》“骨裡無詩莫浪吟”的勸誡?

《隨園詩話》是清代袁枚的一本關於詩詞理論方面的著作。而作為詩話,自然傾注了作者本身的詩詞觀。那我們今天從後人的視角來看,袁枚本人的詩的流派和特色是什麼呢?

袁枚是“性靈派”的旗手,與趙翼、張問陶並稱“性靈派三大家”,為“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文筆與紀曉嵐齊名,時稱“南袁北紀”。也就是說,袁枚文筆是極好的,但是他的詩是與傳統的“詩教”相反的。

何為“詩教”?詩自從《詩經》以來,就是教化萬民的一種文字工具,到後來雖然作為統御工具的屬性慢慢降低到無,但是遺留的本性使得詩的正統就是講究大情懷、大責任,所謂“詩歌天下”,到後來和詞牌對比,詩的作用就是用來諷喻、批判的功用了。這是詩自誕生就帶有的說教性質,所以稱為“詩教”。

從“詩教”的角度來看,袁枚的詩遠不如他的詩話。

但是我們今天來看,詩不單單只是表達家國情懷,同樣也有表達個人情調的功能,所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就好像大情懷批判小情調,小情調謾罵大情懷一樣,其實二者是詩歌精神的兩面、既對立,又相融。

網絡詩歌鋪天蓋地,如何理解《隨園詩話》“骨裡無詩莫浪吟”?

袁枚的詩不乏詩意清新之作: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

來掃千山雪,歸留萬國花。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都是好詩,這和他遠離政務圈子,講究隨性寫詩的個性和生活習慣有關。

但我們看到袁枚作為“性靈派”的旗手,他的作品缺乏大的視野,沒有開闊的氣勢,確實在格調上感覺要質弱氣虛,無法和情懷作品相抗衡。

而這種“性靈說”的做派正和如今網絡上許多詩人的風格相似,整日沉溺於情情愛愛和山水逸趣,風花雪月,歲月靜好。

我們並不反對創作貼合生活情趣的詩,但是如果只有小情趣,詩作也就永遠無法站起來。

網絡詩歌鋪天蓋地,如何理解《隨園詩話》“骨裡無詩莫浪吟”?

說了這麼多袁枚,與許渾和我們當下的詩歌創作有何關係?

作為一個對許渾和袁枚都有所瞭解的人,我覺得《隨園詩話》裡面提到許渾的詩很有意思。

許渾雲:“吟詩好似成仙骨,骨裡無詩莫浪吟。”詩在骨不在格也。

許渾這句詩,我們無法找到其他出處。可能許渾說過,而他的詩到如今已經找不到了,袁枚當時可能還看得到,就在這裡引用了。這句詩是什麼意思呢?

大意是說“寫詩就好像是骨子裡自帶的性情,沒有這份詩心就不要瞎寫”。

這好像很合乎袁枚“性靈派”的作風,對詩詞除了“性靈”之外的東西,如格式、平仄、詩家語、技巧、文法都不是很在意。

是不是挺合適啊,特別是網上鋪天蓋地的“詩”,只要有詩心,就能出好作品。

且慢,這裡有個問題。

許渾是個什麼樣的詩人?他是一個和杜甫相提並論的人,所謂“許渾千首溼,杜甫一生愁”,雖然是在調侃許渾寫詩離不開雨、水,但是他何以能和詩聖相提並論?

網絡詩歌鋪天蓋地,如何理解《隨園詩話》“骨裡無詩莫浪吟”?

因為許渾是一個格律詩名家。他名到什麼程度呢?非格律詩不寫。他的詩講究的就是偶對嚴密,詩律純熟。在這一方面他確實是接了杜甫這位格律詩大成者的班,但是意境上、格調上就相去甚遠。

換句話說,許渾就是個意境不夠的專攻律體的老古董。所以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許渾是誰,當然他也有名句:“山雨欲來風滿樓”,“滿天風雨下西樓”,不過和很多如今的歌手一樣,歌紅人不紅。

就算袁枚引用的確實是他的詩:“骨裡無詩莫浪吟”,那麼這樣一個死守格律之詩人,大家用用腦子,基本上就可以猜到,他所指的詩骨——極有可能就是指平仄格律。

許渾的意思就是你不會寫就別瞎寫,袁枚的意思就是隻要你想寫你就寫。

實際上這種引用本身就已經跑偏。

這是南轅北轍的事情,可就是被扯到《隨園詩話》,並且現代人按照性靈派的意思解讀,為網絡上鋪天蓋地的“詩”來做藉口。

其實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態度,相對來說,袁枚的性靈派更適合當下對古詩詞知識瞭解不深,或者根本不願瞭解,又希望寫出作品來表達自己的網絡詩人。

因為這些東西,許渾是絕對入不了眼的。

他就是個格律老古董啊。

網絡詩歌鋪天蓋地,如何理解《隨園詩話》“骨裡無詩莫浪吟”?

講講個人對這兩種詩詞態度的看法。我的文章雖然以講解格律知識為主,但是我不認為這是限制。

我一向認為格律知識只是輔助我們避免音律詩病的一套工具。我們學習它,弄懂它,超越它,不為格律所限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才最重要。但是這不等同於不需要學習格律,因為格律詩是中國詩詞庫中最高端的寶藏,不學沒問題,但在無形中就失去了欣賞這些高端作品,將它們的意境營造、修辭方法融會貫通到自己創作中的機會。

懂規則之後的遊刃有餘與不懂規則的放浪形骸出來的作品完全是兩回事。

當然,寫詩的人多總是好事,雖然相對出精品的幾率越來越低,但是作品的基數總歸是越來越大。沙裡淘金,浪裡捉魚,總有一些高手隱藏在其中,總有一些好的作品埋沒在其中,也許有一天忽然就在鋪天蓋地的垃圾堆中殺出一條血路來了。

袁枚與許渾,其實就是詩在格式和意境上的兩個極端代表人物。所以出現《隨園詩話》這種情況,要麼是誤用,要麼就是袁枚故意的。

對於當代愛寫古詩詞的創作者來說,都要學習,但都不可痴學。

老子恆言:虛而不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這是萬物大道,同樣是我們進行詩詞創作的理論根本。

網絡詩歌鋪天蓋地,如何理解《隨園詩話》“骨裡無詩莫浪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