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科學夢33年

馬化騰科學夢33年

文|鋅刻度 浪鷹

33年前的4月11日,時隔76年之後,哈雷彗星拖著絢爛神秘的長尾巴,出現在了地球上空。

在那個全世界無數少年仰望星空的春夜,在新興海濱城市深圳,一個15歲的初三少年,宣稱他是全校第一個看見了哈雷彗星的人,並寫了一篇觀測報告,投遞到北京,獲得了40元的獎金——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造化弄人,這位叫馬化騰的少年最終沒有能成為一名天文學家,而是走了另外一條路,在1998年11月11日創立了一家互聯網公司。

20多年後,這家互聯網公司早已在各方面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但對馬化騰而言,30年前的天文夢,或者說科學夢卻從未忘記,而是格局和意義更大,他在剛過去的11月第一週,親自發起了一個無關商業的“騰訊科學周”——從基礎科學的思考,到最前沿科技成果的科普,去關懷人類、仰望星空、探索宇宙。

世事就是如此奇妙。哈雷彗星出現那個春夜,讓一個少年看見了浩瀚星空和科學的力量。如今,這個功成名就的當年少年,正用另一種方式,去喚醒更多年輕人內心的科學夢想。

畢竟,誰敢否定,10年、20年之後,如今坐在席間聽演講的人,從中不會出現下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馬化騰科學夢33年

讓科學站在“C”位

很少有這樣的一個科學大會,過去快一週之後,仍能引起諸多主流媒體和知名人士持續關注了——由連續舉辦7屆的騰訊科學WE大會、科學探索獎頒獎禮、首屆ME大會三個活動組成的騰訊科學周,卻做到了這一點。

比如主流官媒《中國青年報》編委、知名評論員曹林,在11月7日就發表主題文章稱,從讓科學更多被關注這一點看,首屆騰訊科學周成功了。此外,央視、人民日報、新華社對這個科學周,也不吝嗇於誇讚之詞。

其實,科學探索,本就不應該是一週的事情,而是持續每天、1年、10年,甚至未來無數年的堅持不懈,才能讓人們看見科學的力量,直至去撥動宇宙之弦。

這也是馬化騰親自發起科學周時,最希望帶來的使命和意義:用科學去滿足公眾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渴望,讓科學成為年輕人的追逐點。

對於00後之前無數少年而言,科學家是無數少年小時候遙遠而神秘的夢想,到長大後逐漸陌生,知難大多而退,因為科學太神秘,更無從涉足——能在少年時代就看見哈雷彗星的馬化騰,其實是幸運的

現在更幸運的是,那些遴選出來的“小記者”,連續幾年有了與來自全球頂尖科學家現場對話的機會,他們的問題,也充滿了科學與童真的趣味:“火星是否有和地球類似的植物,或者類似的生活環境?”“粒子機器人是否能夠在一個很小的空間內模擬宇宙?”

馬化騰科學夢33年

其實,無論是WE大會上,7位全球頂尖科學家講到的胞療法、弦理論、腦芯片、粒子機器人等前沿科學進展;還是騰訊醫學ME大會“生命之問”講到的“肝癌靶向治療方案”、“艾滋病人用聯合用藥控制,壽命已接近正常人”、“自殺問題干預”,其實質都是推動前沿科技與大眾科普的連接,啟蒙大眾真實科學的認知。

這兩個會的命名也很有意思:從人類的進化之路(Way to Evolve)步入醫學的啟蒙之光(Medical Enlightenment),屠呦呦甚至還給ME大會寫了一封信,說:“生命健康關乎人類共同命運”。

不難理解,這些對成年人來說有時候顯得太過深奧的基礎科學,為何反倒對青少年來說,更具有吸引力和共鳴——一位騰訊工作人員說,從WE大會到升級的科學周,觀眾正變得越來越低齡化,這是一個好事。在ME大會現場,一位帶著兒子來聽演講的父親就說:希望即便可能沒有聽懂,但只要在這個過程中被科學薰陶到,對於孩子教育,就能起到關鍵促進作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現在能起多大作用,懂不懂,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科學夢的延續和探索。11月3日,騰訊CXO(首席探索官)網大為就在出場時歡呼“1000萬在線觀看人數”,這是大眾對科學夢的興趣。

只不過在探索科學路上,相比掌聲和鮮花,更多的是荊棘、艱辛與孤獨,更需要來自外界的關懷——有榮譽上的,以及物質上的雪中送炭。

舉世聞名的諾貝爾獎、圖靈獎、阿貝爾獎、沃爾夫獎等,無一不是對全世界科學貢獻的榮譽勳章。但中國從歷史上缺乏自然科學傳統,也缺乏慈善資助科學事業的傳統。

在過去一百年的時間裡,中國的現代科學系統,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建立起來了,亟需一個旨在為青年科學家雪中送炭的獎項,去為中國持續發展提供科學原動力。

於是,在馬化騰與北京大學騰訊總部的一次飯局後,多了一個騰訊宣佈投入10億的“科學探索獎”——從2019年開始,每年將有50位不超過45歲青年科學家獲得科學探索獎,每人獎勵60萬元,連續5年。

與國際國內眾多知名獎項採用“提名制”不同,科學探索獎的評委和入圍者都只需回答一個問題:入圍者的研究方向與潛力是否值得拿獎?

這些獎金還是可自由支配的,比如房貸、購車等生活開支。馬化騰的思路是:“其實,早期、針對人才、特別是有潛力的青年科學家,提供一些必要的支持,這方面可能更重要。”

從基礎科學尋找未來之門

馬化騰科學夢33年

霍金生前也用視頻方式在WE上進行了演講

從2013年的WE大會開始,這就是馬化騰的小夢想,一個和商業沒有任何關聯的夢想。

2013年,在首屆WE大會開場白中,馬化騰曾表示:WE大會是一場最不一樣的會。在這裡,我們放下商業上的思慮,只關注科學,用科學滿足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渴望。

愛情有七年之癢,但從2013年首屆WE大會,到2019年升級為科學周,數十位全球頂尖科學家來到大會,分享他們的科學發現和前沿思想,騰訊在其中扮演的,永遠只是花巨資牽線搭橋,如同馬化騰說的“連接器”一樣。

堅持多年做基礎科學的“連接器”,微軟沒有、谷歌沒有、蘋果沒有、華為沒有、阿里巴巴也沒。騰訊獨此一家,別無分號。

這仍然和33年前的那個夜晚息息相關,雖然馬化騰選擇了互聯網道路,但對天文科學的熱忱一直都在——2004 年馬化騰過生日時,董事會送給他一件特別的禮物就是一架專業級天文望遠鏡。

“我喜歡天文,它讓我覺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我們在宇宙當中從來就是一個偶然。”他說。

馬化騰科學夢33年

如同蘋果從來只屬於喬布斯一樣,騰訊從氣質和靈魂的意義上,只屬於馬化騰。天文夢的延續,體現在騰訊產品上最明顯的,是如今月活用戶超11億的微信,微信2012年-2018年一直都在用“藍色彈珠”作為啟動畫面,那是阿波羅 17 號上的宇航員,用一臺 80 毫米鏡頭哈蘇照相機拍下的真實照片,也是第一張能清晰地拍到地球發亮一面的照片。

不過,對崛起於互聯網這個大時代的馬化騰而言,當騰訊產品滲透到十億級用戶日常生活之中後,他思考的,不會僅僅是天文夢了。

2010年11月11日,騰訊12週年成立紀念日,馬化騰沒有像其他人一樣相聚狂歡,他驅車回到辦公室,發出了那份題為“打開未來之門”的著名郵件:“也許今天我還不能向大家斷言會有哪些變化,但我們將嘗試在騰訊未來的發展中注入更多開放、分享的元素。因為騰訊的夢想不是讓自己變成最強、最大的公司,而是最受人尊重的公司。”

去年10月24日凌晨,馬化騰又在知乎提問: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互聯網科技產業?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融合創新,會帶來哪些改變?

兩次“未來之問”間隔8年,但意義恐怕是一樣的:如何尋找到這扇未來之門,它不只是屬於騰訊,而是屬於整個中國科技,甚至整個人類的命運和神秘浩瀚宇宙。

這扇門就是基礎科學。馬化騰喜歡的天文學,本就是基礎科學的七大學科之一。過去幾百年間,每一次人類生產力的跨越式進步,追根溯源都來自基礎科學研究的支撐——沒有熱力學的理論突破,就不會有蒸汽機帶來的工業革命;脫離了量子力學和質能方程,激光、半導體、集成芯片、手機、電腦、核電站也都將成為空中樓閣。

馬化騰科學夢33年

​簡單而言,基礎科學擁有改變人類歷史和命運的力量。不過,基礎科學的研究,從理論到商業應用常常需要數十年時間,一些理論創新甚至要在上百年後才被發現價值。1956年美國達特茅斯會議上就已提出的“AI人工智能”,在60年後才開始對人們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基礎科學研究不可以簡單地度量,或者可以說度量起來是非常困難的。”11月2日,在接受包括鋅刻度在內的記者採訪時,高能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就感慨:政府可以提高對科學家的扶持,但更需要企業,以及廣泛的社會大眾的支持。“也沒有必要經常問,我今天投了錢,你明天給我什麼成果,這是沒有辦法回答的。”

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無數心懷科學夢的少年,以及那些45歲以下的青年科研者,都應該感謝33年前那個有了天文夢的少年。

未來難以定義,向善可以先行

其實,馬化騰對基礎科學的扶持,並不僅僅是科學周。

2017年12月,馬化騰成為“科學突破獎”的創始捐贈人,該獎項由俄羅斯億萬富翁尤里•米爾納夫婦所設立,是全球獎金額度最高的科技獎項,馬化騰希望通過行動促進東西方科學界的交流。

11月4日,“科學突破獎”今年的頒獎典禮在位於硅谷山景城的美國宇航中心Ames研究中心舉辦,總獎金額為2160萬美元,獲獎者研究成果包括第一個黑洞影像、決定肥胖的生物學基礎、疼痛敏感度的生化領域發現等。

此外,他還宣佈與全球頂尖的科學機構自然科研(NatureResearch)聯合推出“青年科學家大獎”,以及向武漢大學、深圳大學、西湖大學等高校等進行資金捐助,在2018年“兩會”上建議設立“青少年科學發展”專項基金等。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參與捐贈西湖大學,這是中國第一所由社會力量舉辦、國家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2018年10月在杭州成立,其計劃3年後有1200名博士研究生,8年後擴大到5000人。西湖大學的歷史責任主要聚焦於培養基礎科學人才,目前主要成立的學科包括物理、化學、工程、信息、生物、基礎醫學等學科。

馬化騰科學夢33年

除了資助者,馬化騰和騰訊,還是基礎科學的佈道者——公開資料顯示,騰訊已建立起人工智能實驗室矩陣和基於前沿科技的實驗室矩陣,涵蓋機器人、量子計算、5G、邊緣計算等。

比如AI輔診產品貫穿診療全流程的騰訊覓影,由騰訊AI Lab、優圖實驗室、架構平臺部等多個內部多個AI團隊打造,自2017年8月發佈以來,騰訊覓影截至今年5月已累計輔助醫生閱片2.7億張,服務近160萬患者,提示高風險21萬次——這不就是基礎科學服務人類、改變人類命運的體現?

馬化騰科學夢33年

此外,騰訊成立了量子實驗室和機器人實驗室Robotics X,聚集海內外頂尖科學家,推動基礎科學和前沿科學的進步。在量子通信方面,已經有比較成型的產品,騰訊正在把這些連接到騰訊一些業務和產品裡。

還有研究和投資佈局則不為外界熟知。在WE常客、首席探索官網大為的主導下,騰訊已在海外進行了上百筆投資,這些項目與騰訊現有業務並無太多關聯。比如研究早期篩查傳染病和癌症技術的公司、解決太空旅行問題的公司等,這些項目在短期內都是“看起來不太可能實現”的。

所以,騰訊內部並未給網大為設立 KPI 考核。今年WE大會,網大為向觀眾展示了一項新技術。那有點像電動飛機,可以垂直起落,“這很科幻,但已經實現了。”網大為說,它可以取代汽車等交通工具,解決日趨嚴重的人口問題,對於降低資源消耗、減輕環境汙染也將產生重要影響。

用飛行器去關注解決地球級挑戰,只是騰訊努力的其中一項。網大為說,騰訊正致力用人工智能去解決地球級挑戰,即AI for FEW,Food Water and Energy(食物、水和能源)。

這一切背後的初衷,正是騰訊新使命願景“科技向善”。今年5月,馬化騰在朋友圈轉發一篇關於騰訊優圖助力警方尋回被拐兒童文章時表示,“科技向善,我們新的願景與使命”。

這條朋友圈也成為騰訊新願景與使命的正式官宣。現在看上去,網大為說的“科技向善”這個願景和使命,又比最初升級了許多。

其實這也不奇怪。如同網大為所說“定義什麼是未來”狹隘一樣,迄今為止,人類探索到的“小宇宙”,不過是洪荒宇宙的億萬分之一。

未來人類的科學夢,能實現到哪一步呢?用什麼方式實現呢?唯有靠大家去天馬行空的想象,但唯有一點,無論何時仍將適用:未來無法定義,向善可以先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