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那麼努力,卻還是沒錢:比窮更可怕的是“稀缺心態”

稀缺心態,這個概念由哈佛大學教授塞德希爾·穆來納森提出,他是行為經濟學領域的重要領頭人,花了大半輩子,研究“窮人和貧窮的本質”。他發現,長期處在匱乏稀缺狀態下的人,都會慢慢被環境所改變,逐漸形成一種稀缺心態。

很多人無法擺脫沒錢的困境,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努力,是因為他們有稀缺心態。即便他們得到了更多的錢,本質還會是一個“窮人”。

為什麼窮,因為你有“稀缺心態”

為什麼你那麼努力,卻還是沒錢:比窮更可怕的是“稀缺心態”

Peter是一名助理,他正因財務狀況青黃不接而苦惱:房租就快到期了;跟朋友借的錢也差不多要還了;好不容易等到發工資,沒想到一下子就花完了。缺錢的日子不好過,出去跟朋友聚餐,還要等著別人請客,都不好意思社交了。

而且從短期看來,這樣的處境不會有所改變,甚至會越來越差。因為他“雙十一”“剁手”,賒賬買的微單,下個月要開始還款了。答應給女朋友作為聖誕禮物的美圖手機,看來也只能打白條了。令他頭疼的是,等到下個月,所有賬單要如何支付呢?很多人跟Peter一樣,都是“月光族”。

出身並不富裕的Peter,畢業之後再沒跟家裡要過一分錢。沒錢還賬單,“窮”俘獲了他的大腦,讓他每天的工作都無精打采。為了省錢,他決定搬到更加偏遠的地方住,但是代價就是,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路上。

由於路途太過遙遠,他發現工作外自己可控的時間更少了,回到家本想學習一些設計的知識,但更多是倒頭就睡。說好的要提升自己的英語能力,到報名那一刻又覺得太貴了,不如下個App學學算了。

不知不覺地,他陷入了一個循環,由於長期注意力不集中,領導對他意見越來越大,每年的晉升機會都輪不到他。而且自己平時的提升太少,跳槽並不容易,Peter更願意待在這個自己不怎麼喜歡的公司。事實上,很多人跟Peter一樣,窮並不是因為自己不努力,而是因為這種“稀缺心態”。

稀缺心態,這個概念由哈佛大學教授塞德希爾·穆來納森提出,他是行為經濟學領域的重要領頭人,花了大半輩子,研究“窮人和貧窮的本質”。他發現,長期處在匱乏稀缺狀態下的人,都會慢慢被環境所改變,逐漸形成一種稀缺心態。

當稀缺心態俘獲我們的注意力時,就會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影響我們的決策和行為方式。這裡的稀缺不僅僅是缺錢,也有可能是缺時間、缺愛。

為什麼你那麼努力,卻還是沒錢:比窮更可怕的是“稀缺心態”

“稀缺心態”是如何阻礙人變得富有的

為了進一步瞭解稀缺心態是如何讓窮人變得更窮,阻礙他們變得富有,可以把它帶來的後果,總結為以下3點:

a.忽略長期投資(教育、健康和理財)的重要性—管窺效應

所謂的管窺(Tunneling)就是通過一根管子看東西,管子以外的東西是看不見的,這讓我們只能一門心思地專注於管理手頭的稀缺。

這個效應導致了很多窮人(收入稀缺)不重視教育,鼓勵孩子早早輟學打工。因為教育的回報是長期的,而打工的收益是可以立即看到的。

在選擇工作時,擁有稀缺心態的人,更容易忽略一些對長遠來講更好的機會,而只盯著那些短期內收入更高的選擇。比如很多人會為了多20%的薪資,而忽略自己的成長。

管窺效應會讓窮人忽略長期投資(教育、健康和理財)的重要性,從而無法改善收入的效率,因此就會一直窮下去。就像Peter,他一旦進入稀缺的狀態就沒法在業餘時間提升自我,也不願意花錢去學習一項新技能。

b.借用—透支未來

擁有稀缺心態的第二個後果就是借用。他們會和Peter一樣,習慣性地借錢買東西。尤其是現在存在太多的誘惑,各類電商平臺和互聯網金融網站,都在大力推廣分期業務。一部新上市的手機,點一下就能立即擁有,誰又顧得上下個月的賬單呢?可怕的是,自己透支過一次之後,手上就基本不會再有現金了,徹底變成“月光族”。

像“90後不應該買車買房”這樣的觀點是對的,在你並沒有非常寬裕的情況下,買車買房很容易讓一個本來活得相對輕鬆的人,立即陷入到稀缺的狀態。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房奴”和“車奴”。

年輕人過早進入透支狀態,就會向環境妥協,即便不喜歡這份工作,也不能隨便換,從而忽視長期的機會。

c.消耗帶寬(能同時處理多件事情的容量)

稀缺心態最致命的影響,就是引發帶寬不足。如果我們把人腦理解成一臺電腦,帶寬就是它能同時處理多件事情的容量。

試想一下,一個滿腦子都想著怎麼湊齊明年學費的窮學生,腦子裡的可用帶寬一定會比一個富裕的學生少。一個人飢餓(食物稀缺)的時候,是無法集中注意力的,腦子裡只會想著快去找東西吃。報告還沒做完,但明天就是截止日期(時間稀缺),這也會讓人沒法盡興地聚會玩耍。

稀缺就像是一個有Bug的程序,在腦子裡不斷運轉,並消耗著我們的腦容量。

這也是為什麼缺愛(感情稀缺)的女生更容易找“渣男”,因為稀缺使她帶寬不足,沒有腦容量去判斷這個男生的其他方面,只要感覺到這個男生對她不錯,就在一起了。所謂被愛矇蔽了雙眼,也就是這個道理。

缺乏資源(人脈稀缺)的人,會更相信攀附關係和阿諛奉承的意義,喜歡到處炫耀自己認識哪位牛人,而忽略了長遠而言提升自身價值才是獲得資源最好的辦法。

大家常說的,缺什麼就喜歡炫耀什麼,其實也都是稀缺心態作怪。並不是說那些炫富的人是缺錢,他們可能有錢,但在心理層面跟窮人並沒有區別,對錢還處在稀缺心態。而有些經常喜歡秀恩愛的人,也不是沒有得到愛,而是他們心理的狀態還停留在一個缺愛的階段。

很多人無法擺脫沒錢的困境,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努力,是因為他們有稀缺心態。即便他們得到了更多的錢,本質還會是一個“窮人”。

為什麼你那麼努力,卻還是沒錢:比窮更可怕的是“稀缺心態”

如何擺脫“稀缺心態”

不要管理自己的時間,而是要管理自己的精力。

a.節約帶寬

生活中需要做決定的事都會消耗帶寬,而減少生活中要做決定的瑣事,能幫助我們把帶寬留給更加有價值的事情。

這也就是為什麼那些日理萬機的企業家和領導者,都會嚴格遵循自己的時間表,每天在固定時間,做相同的事情(例如回覆郵件、健身和開會)。

還有為什麼他們只會穿那幾套衣服(像扎克伯格和喬布斯)。因為把這些瑣事都人為地先安排好,在那一刻就不需要自己去做選擇,可以減少帶寬的負擔。

像工作日的午餐,我就只會去少數固定的幾家餐館,這樣可以避免一到中午就耗費腦力,痛苦地去思考吃什麼。

這些日常瑣碎的選擇,對於我們擺脫稀缺心態,實現財務自由或者時間自由,一點幫助都沒有。

所以不要管理自己的時間,而是要管理自己的精力。時間再多,沒有足夠的帶寬,還是隻能拿來消遣和發呆。

b.不要透支

無論你的月收入是多少,都要拿出一部分來作為儲蓄(可以不放銀行,放個餘額寶什麼的,但高風險的投資一定要避免)。這些錢可能不能讓你發財,但是它能在關鍵時候保證你不會陷入稀缺狀態。

不要透支未來,儘量避免借錢買東西,太多即將到期的賬單,會給你的帶寬帶來負擔。個人跟企業不一樣,企業借貸是為了提升效率,賺更多的錢。而個人借錢,大部分就花掉了。

對於時間也是同樣的做法,雖然時間不能存起來,但也要為每週、每月留出一些空白的時間,不要把每天都排得太滿。

除了要想辦法提升工作效率之外,做事情分清楚優先級也很重要。如果突然間遇到一些需要急於處理的事務,就不至於要“借用”未來的時間。

c.每天多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設置提醒

如果你發現,自己每天做得最多的,都是一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那麼恭喜你正在往對的方向前進。反之,如果你每天都跟救火隊員似的,只在做一些緊急的事情,你已經掉入稀缺的陷阱裡面了。

這時候我們都需要一些提醒,例如減肥和學英語,有錢的話可以請個私教或者老師,沒錢的話就加入一個社區或社群。每月儲蓄可以把銀行卡設置成自動劃款,把忽視變成默許。

為什麼你那麼努力,卻還是沒錢:比窮更可怕的是“稀缺心態”

很多人“窮”並不是因為不努力,而忙忙碌碌也並不是因為沒能力。只是因為他們所處的環境,就像一個隱形的枷鎖,鎖住了他們,無論他們怎麼努力,最終都很難跨越自己的階層,實現財富自由。而這個隱形的枷鎖,就是稀缺心態。

我們不能單純地認為,一個人之所以沒錢就是因為他不努力,他活該。也不要天真地希望,社會會變得完全公平,讓所有人都擁有一樣的資源,那將會是一個停滯的社會。

天生就在一個稀缺環境中成長的人是不幸的,但簡單地給予他們更多錢和機會也不可行。就如穆來納森教授曾說過,我們需要把稀缺心理中,所體現的專注力和帶寬問題等根本性見解囊括進來。

祝大家都能打破自己的稀缺心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