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訪古 北嶽廟與中原地區罕見的“女真遺民”北嶽信仰

汝州訪古       北嶽廟與中原地區罕見的“女真遺民”北嶽信仰

汝州訪古 北嶽廟與中原地區罕見的“女真遺民”北嶽信仰

劉孟博/文

北嶽廟俗稱“北爺廟”、“背爺廟”,位於汝州市區東二十里許,今紙坊鎮留王村留王小學院內。北嶽廟歷史悠久,至於建造時間及起因,地方誌書並未過多提及,僅道光廿年《直隸汝州全志》卷五載記:“北嶽廟,在安樂裡留王店,創修無考,元至正年重修”。

北嶽為五嶽之一,然而信仰範圍僅在河北、山西等地,汝州距其千里之遠,而有北嶽廟一座,可謂一奇。究其根源,現今已難以理清,僅當地百姓傳言,金國四太子完顏宗弼(金兀朮)徵宋得神庇佑,千里背神至此供奉。查閱史書此說並無實據,筆者所學淺薄,姑且斷言,此廟或與金代三次移民內地有關,北嶽信仰隨金人後裔繁衍,近千年香火未斷,此乃一孔之見,煩請諸方家加以斧正。

汝州訪古       北嶽廟與中原地區罕見的“女真遺民”北嶽信仰

北嶽大帝為民間信奉神祇之一,古人對北嶽的崇拜,殷周以來便已有之,《禮記·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此後隨著道教的興起,及歷代的帝王的不斷封贈,北嶽嶽神逐漸人格化,來歷、所司神職、形象等,道經、方誌中不乏載記。

關於北嶽大帝的來歷,說法不一,《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四引《恆嶽志》曰:“顓頊氏為黑帝,治太恆山”。《重修緯書集成》卷六《龍魚河圖》雲:“北方恆山君神,姓登名僧。北嶽恆山將軍,姓莫名惠,一雲恆山君伏通蔭”。《歷代神仙通鑑》卷十五亦云:“北嶽無慮山(太乙總玄)鬱微洞洲無極真君晨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還記載了北嶽大帝的神職,文曰:“北嶽者,主於世界江河淮濟,兼虎豹走獸之類蛇蛀昆蟲等屬”。同時《歷代神仙通鑑》卷四亦曰:“元始日契乃弱嶽轉世,今為鬱微洞元無極真君,主世界江河湖海淮濟徑渭,兼虎豹走獸之類,蝓蛇昆蟲,四足多足等屬”。《雲笈七羲》卷七中對北嶽神的形象有所描述,稱:“北嶽神君服元旒之袍,戴太真冥冥之冠,佩長津悟真之印,乘黑龍,領仙人玉女七千人”。

歷代帝王對北嶽神的封贈始於唐代,初唐時北嶽被稱為 “北嶽府君”,中唐起五嶽始加封號,天寶六年(公元784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詔封北嶽神為“安天王”。宋真宗於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加封“安天王”為“安天元聖帝”,並封帝后曰“靖明後”。元代在前幾代基礎上,復又對“安天元聖帝”加封為“安天大貞元(玄)聖帝”,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撤帝號,改稱“北嶽恆山之神”。

汝州訪古       北嶽廟與中原地區罕見的“女真遺民”北嶽信仰

關於汝州的這處北嶽廟,因時世久遠,創建起因不詳,僅世代口口相傳下故事一則,可供好古者參考。傳說金兀朮領兵南下攻宋,將要橫渡黃河之時,河水一夜冰封,金兀朮大軍得以順利渡河。此時已是初夏,然而河水凝結,堪稱奇觀,於是金兀朮決定利用這一自然現象,鼓舞大軍士氣。恰巧黃河岸邊有小廟一座,金兀朮便對屬下說到,“此次黃河冰封,皆賴此神庇佑,南下攻宋定能成功”,並在神前許諾,要為神像擇地修建行宮,再塑金身。於是便讓軍士揹負神像隨軍同行,在佔領汝州後,果在汝州東留王店修建“背爺行宮”一座,久之此廟便被稱作北嶽廟。

此則傳說可信度幾何,現在已很難判定,金兀朮常年戎馬倥傯,是否曾親率大軍攻佔汝州更是謎團,而對北嶽廟的建造更是無從說起,僅從《金史》卷七十七《完顏宗弼傳》摘錄金兀朮攻佔汝州的相關資料一段,附錄文後。以北嶽廟現有資料推測,其創建應在元代以前,汝州距離河北曲陽千里迢迢,北嶽信仰很難波及此處,因無史料佐證,僅主觀推測,北嶽廟的創建或與完莊女真後裔有關。《金史》記載,金代曾三次大規模移民內地,汝州的這支女真後裔由河北北嶽信奉區域遷徙而來,也尤未可知,他們在未遷徙前便已有北嶽信仰,來到汝州後,擇地創建北嶽廟也是順理成章。

汝州訪古       北嶽廟與中原地區罕見的“女真遺民”北嶽信仰

北嶽廟坐北朝南,自創修以來,歷代屢有重修,現存最早的重修碑刻,為元初至元十九年(1282年)完顏正叔所立,除此孤石外,其他的碑石資料業已損毀殆盡。今人尋訪北嶽廟,若按圖索驥只能是無功而返,因廟址早已被留王中學所佔,第一次前往者多半難以發現目標。走訪村中老人,他們對上世紀後期尤存的北嶽廟印象異常深刻,交談間無不無限感慨的,為你講述這北嶽廟昔日的輝煌。

北嶽廟舊時規模宏大,有前後兩進院落,佔地面積約有11畝,其間錯落分佈這殿宇三十多間,大楊樹一顆,柏樹五顆,水井一口。廟門即百姓俗說的“花門樓”,共有三座,正門一間居中,脊飾五脊六獸,門前有石獅子一對。正門兩旁5米處各有偏門一座,略小於中門,建築樣式基本相同,門前亦各有石獅子一對。進入正門後為一進院,一進院有大殿三間,拜殿三間,大殿兩側偏後方另有朵殿各三間。一進院較為寬敞,院中東西兩側各有配殿六間,西門進門處另有偏殿三間。二進院有大殿三間,大殿前設月臺,兩側各有朵殿兩間,東朵殿之側另有偏殿三間,緊鄰一進院西朵殿後,亦有偏殿三間。

經過走訪得知,北嶽廟的毀壞過程,令人痛惜,也折射出人民對文物保護意識的薄弱。解放後留王小學遷入北嶽廟內,此後為修建教學樓等,至本世紀初,先後將本已躲過歷次浩劫的廟中殿宇實施拆毀,今僅存的三間偏殿魯班殿,亦是岌岌可危,使人憂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