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才子祝枝山竟有一位河源好友,還為他寫了10多首詩

明代著名才子祝枝山竟有一位河源好友,還為他寫了10多首詩

明代著名才子祝枝山竟有一位河源好友,還為他寫了10多首詩

東江、新豐江、浰江、秋香江上,風帆點點(晚清到民國時),電輪突突(民國中後期),不知有多少乘客憑欄而眺,對江河兩岸美景留下深刻印象。讀書少的人感慨:“啊,這些水真清!”“啊,那棵樹真好看!”

在如同過江之鯽的渡船上,有那麼一個乘客群體,他們或神情俊朗,或垂垂將老,乘著一葉扁舟,在河源的碼頭上岸,或訪友,或仕宦,或定居,靈感來時,總能吟出美妙的詩來,令後人如獲至寶地存在詩集裡、縣誌上。這些文人墨客彷彿流星劃過夜空,給河源留下了佳話和值得傳誦的作品,也為我們保存了一幅幅東江圖景。從這些詩裡,我們得以窺見古時河源的江上風景、兩岸風物和人物的生活情趣。

在明朝的天空下,坐船來到河源、龍川等地並留下詩篇的名人有:成鷲、張天賦、陳元謙、林光、林瀚、葉春及、陳子升等,明代著名才子、大書畫家祝枝山曾到河源找尋他敬重的新知——河源知縣鄭敬道,併為他寫過10首左右的詩,還留下了精美的書法作品。

明代著名才子祝枝山竟有一位河源好友,还为他写了10多首诗

東江與新豐江兩江交匯。攝於2016年3月

01 河源君子意如何

祝枝山與鄭敬道深厚友情成佳話

正德十年, 祝枝山遇見鄭敬道

明代吳中四大才子之一、著名書法家祝允明,在嶺南一帶名氣甚大,人們通常喚他為祝枝山。祝枝山“文章有奇氣”“名動海內”,在興寧縣任縣令時,對尚是蠻荒之地的興寧,實行移風易俗、講學授課、興修水利等教化措施,令興寧為之一新。

正德十年(1515年)秋,56歲的祝枝山到興寧縣赴任。他的家眷被安置在繁華的廣州。那時候的廣州在中原人士眼裡,仍舊是瘴海、瘴江之地,不過比起瘴氣更大的興寧來,不知好過多少倍。他曾留下“天應尚念疏慵態,又使閒居瘴海邊”“生世投閒四十年,瘴江班頂試鳴弦”的詩句,都是題寫廣州的。

河源人熟悉的鄭敬道,比祝枝山早一年來到河源任知縣。鄭敬道是福建莆田人,正德九年至十四年(

1514—1519年)任河源縣知縣,“善政不可盡書,績熙聲翔,上官周聞”(祝允明語)。雖然到正德年間,河源已是建縣逾千年的古縣了,但據流傳到現在的史料來看,他是已知的第一個為河源編修縣誌之人。

朋友滿天下的祝枝山,離開了唐伯虎、文徵明等好朋友之後,在嶺南“荒癘地”,一度跟蘇轍初來龍川時一樣,慨嘆沒有多少能相交的人。

沒多久,因為一場公事,鄭敬道乘舟去了一趟興寧,兩個知縣會面了。

這一會面,使求友若渴的祝枝山大喜過望。他本來就喜歡交友,所交的又大多是才子,常常談藝論史,指點江山,意氣風發。第一回見面, 鄭敬道的談吐,就令祝枝山大為傾倒。鄭敬道在祝枝山處住了兩天,一直聊個沒完。都聊些什麼呢?“治心、行己之方”“仕學、謨策、功用、禮樂、文翰、法度”。

那麼鄭敬道的見識究竟如何?“每閎大精賅,充充而來”。祝枝山喜不自勝,嘆道:“甚幸得君子為僚”“甚幸得君子為友朋”。越是相交日久,老祝就越是“敬恭不敢懈”,謙虛地說:“乃卒甚幸得君子為師。”

還能有鄭敬道這樣的好兄弟與自己相距不遠,還時常有詩文唱和、舟楫往來,這給他帶來了極大的安慰。鄭敬道是祝枝山敬重之人,在他的詩集中,寫給鄭敬道的有近10首,且經常用“愛稱”:美人、君子、鄭明府、鄭河源等。

明代著名才子祝枝山竟有一位河源好友,还为他写了10多首诗

祝允明書《將歸行》,寫的是老隆渡口美景。

舟泊東江,尋鄭河源不遇

每每從興寧去繁華的廣州時,祝枝山大部分乘船從江上渡過。他乘舟從廣州的珠江出發,經過東江流經的東莞、博羅,就能到達河源找鄭敬道。短暫一聚後,即再由東江經龍川至長樂(五華),然後返回興寧縣衙。

有一回,正是春夏之交,夕陽西下時,又飄著些雨。祝枝山坐船經過河源,泊在東江邊的一個小沙口處,然而,尋鄭敬道不遇。他悵然坐在船篷裡,思念著他的好友:“河源西郭夕陽過,不見美人將奈何。雷壓船頭蓬底坐,一時風雨亂風波。”

這裡所稱“美人”,指的是鄭敬道,並非他以前還是風流才子時所交遊的歌伎。自屈原以後,香草美人就指的是忠貞賢良之士,鄭敬道自然當以“美人”相稱。

因為好友在河源主政一方,因此,祝枝山在詩裡經常稱鄭敬道為“鄭河源”。用籍貫或任職之地相稱,也是古人慣用的敬稱。在《春夜懷鄭河源》裡,祝枝山寫道:“傳裡詩筒兩度過,河源君子近如何?甘棠晝永迷青野,芳杜春深覆綠波。兩地頗同多枳棘,九州何處奏絃歌。唯應知己情難捨,早晚疏蹤入薜蘿。”

鄭敬道除在縣政上頗有作為外,在治安上也頗有政績。正德十一年(1516)六月,鄭河源因為剿滅了一夥盜匪,上司遣官送羊、酒之類的物品前往河源犒勞他。祝枝山也甚是歡喜,寫了一篇《河源尹鄭侯旌獎政績序》,對鄭敬道

大大誇讚了一番:“若我鄭河源君,則允君子之英,其何績不英?”“崇文備武,省刑虛獄,緩賊禁奢,宣王德,諭民俗。”

對鄭敬道,除了書信互答,就連他寫的公文,祝枝山都看得十分開心:“讀罷昌言耳目明,頭風雖愈沸歸情。海南潦倒江南客,強飯看君作太平。” (《讀河源鄭明府公牒有感》)

明正德十二年,祝鄭二人在興寧、河源兩地,分別修纂當地的縣誌。現有史可考的,鄭敬道是始修《河源縣誌》的第一位知縣。據《阮通志》說,這部縣誌尚有存在,但收藏單位不明。他們修縣誌的時候,王守仁正在贛、粵、閩三省交界處剿匪,正德十三年(1518年)五月,王陽明上《添設和平縣治疏》,朝廷批准設立廣東和平縣。

祝枝山送鄭河源書法長卷

鄭敬道對這位明代最著名的書法家的墨寶十分喜愛,是祝枝山忠實的迷弟。祝枝山和他的詩文唱和、書信來往,鄭敬道都小心翼翼地收藏起來。正德十一年十月廿二日,兩人見面時,鄭敬道從懷裡掏出這一墨寶給祝枝山看,指著空白處要他繼續填滿。

不過,鄭敬道卻不讓他自由發揮,給他指定動作:“且請舉各家體貌為之。”

“你這促狹鬼。”祝枝山大概笑了起來,潤好了筆,沾好了墨,略一思索,便為摯友把這幅收藏品填滿了自己仿寫的各家書體。這幅作品引首有廖秭書“墨林藻海”四大字並跋,接著是祝枝山寫給鄭敬道的詩二首,最後面有鄭郊的跋二則。先後有仿右軍、歐陽率更、虞永興、《黃庭》《蘭亭》《洛神》《急就章》、鍾元常(鍾繇)、魯公(顏真卿)、眉山(蘇軾)、豫章(黃庭堅)、襄陽(米芾)、子昂(趙孟頫)諸家,所書為真行草各體。明代彭年在跋《遠遊二首》中認為祝允明是“臨池之射鵰手也”,文徵明稱他為“移神手也”,現在的書法愛好者稱祝允明為書法臨帖之神,從這幅長卷中,便可看出祝枝山忠於原帖、形神兼備的高超臨古功夫,也體現了祝鄭情誼的深厚。

興河兩地,祝鄭之誼傳為佳話。

祝枝山書《將歸行》傳世

到河源探完鄭河源,祝枝山就要在東江乘舟直髮龍川,過佗城,至老隆後,便要起陸步行往興寧去了。“由河源以東迤邐龍川、長樂,重巒疊嶺,鳥道纏互。”(《正德興寧志》)

龍川的江上風景,觸發了祝枝山的許多感慨。他寫下了一首題為《將歸行》的古風詩云:老龍渡頭秋欲歸,炎州霜輕葉不飛。江東遊客未授衣,羅衾支枕歌《式微》。自餘之來日三北,燕吳萬里稀消息。高堂夢轉眼冥冥,山圍疍船天潑墨。南溟有龍不可屠,北山有虎不可誅。鴛鴦相望懷慈烏,況有嶺南多鷓鴣。

站在老龍(即老隆)渡口上,祝枝山望著滔滔東江水滾滾東去,江上吹著些水風,略帶點涼意,也不需要多加一件衣服,不似家鄉在此時霜重葉落的光景。遊目望去,到處仍是山清水秀的。他在船篷裡面屈肘託著頭,詠念著《式微》這首詩,思鄉之情噬咬著他的心。前路茫茫不可知,鷓鴣啼叫著“行不得也,哥哥”,但他身不由己,行不得也得行。

這首詩,後來祝枝山用大草寫了下來,流存至今。

02 槎江夫子舊相知

坐船來河源的明朝詩人

在祝枝山埋怨廣州是瘴海之前,南宋大忠臣李綱棄舟登陸,在山林中步行,遇雨而後晴。他很高興地寫道:“嶠南瘴毒地,乃爾氣候清。”

明代番禺人成鷲在東江上看河源時,寫道:“二水分山縣,東西別渭涇。前峰消積雨,流潦下滄溟。晴日睡方足,江風吹復醒。看看老漁父,一曲過寒汀。”明代河源的大小兩江,尤其是下過雨之後,東江水黃,新豐江水濁,涇渭分明。江上的漁者,唱著漁歌,一下子就過了幾片汀渚。

來到河源或從河源出發的,大多是從水路走的,所以,詩人們在河源題詩時,大多會寫到河源的江河。

與祝枝山同時代的張天賦,在河源文明書院與來訪的潮陽尹宋良翰會面後不久,又要相別於寶江渡頭。他們大概是在大小合江匯流處的馬草渡送別,“主人下馬客在船,別時茫茫江浸月”。 烏雲漸散,星斗滿天,別離的悲傷,加上懷才不遇的怨憤,張天賦與宋良翰渡頭對飲,“此行後會知何地,忍把槎江醉袂分。”

張天賦是興寧人,受祝枝山器重,曾親寫書信聘他參與編修《興寧縣誌》。他在河源也有不少朋友,有次他客身孤舟之中,聽著細雨打著船篷,不禁思緒萬千,想起河源的李紹湯來,便在舟中寫了一首七律,其詩云:“遙憶美人何處是,槎江夫子舊相知。”

惠來人陳元謙,在明朝時期某年一個二月天裡,欣賞著美好的河源春色。他吟詠道:“河源二月春色好,綠卉紅英花滿道。美人不愛河陽花,只愛青青河畔草。”

明代的郭文舉由水路前往河源任教諭,好朋友林瀚相送。林瀚注意到,郭文舉的行李不少,但大部分是書。二人舉起手中酒樽,相互一揖,將離別酒一飲而盡。林瀚也說了現在還很多人常說的祝福話:“願你一帆風順、前程無限!”不過他是用詩句來表達這個祝願的:“帆掛薰風移潞渚,城臨秋水抵河源。鐸聲振處天荒破,桃李花開春滿門。”

在明朝的中原內地,河源地名並不為眾人知。因此,曾任南京太常寺少卿的羅玘,在送太學同僚熊節之到河源縣任知縣時,先對地名抒發了一通感慨:“出宰河源縣,非是黃河源。維彼黃河源,其名為鄂端。”他解釋說,蒙古語的鄂端,在漢語裡就是星宿的意思。他勉勵熊節之說:“君能如鄂端,身高在崑崙。塊視人間世,此縣安足言。請從天下縣,一一向主論。”

此外,還有不少的明朝詩人留有關於原河源縣、龍川縣、永安縣(紫金)等縣的詩詞作品。

每個朝代都有許多詩人自東江水路來到或經過河源。唸誦著他們留下的詩句,那千百年前的東江圖景,似乎徐徐展現在我們眼前。

記者/凌麗

明代著名才子祝枝山竟有一位河源好友,还为他写了10多首诗明代著名才子祝枝山竟有一位河源好友,还为他写了10多首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