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一斤沙米,让2平方米沙漠变成绿洲

种一斤沙米,让2平方米沙漠变成绿洲

民以食为天,出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在世界人民的印象中,国人懂吃,爱吃,敢吃,好像悠悠万事,唯有吃是大事。米食在中餐的饮食结构中,很长一段时间里,扮演着绝对的主角。著名美食评论家董克平曾说:米饭是传统饮食文化最好的留存。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最早都是以粒食为主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稻子从一丛丛青翠的秧苗,出落成为沉甸甸的稻米,被一双双巧手收割去壳,成为了饭桌上一颗颗微白Q弹的米粒。

种一斤沙米,让2平方米沙漠变成绿洲

吃碗米饭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事实则不然,时光回溯至改革开放70年前,中国因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人都能吃上大米饭这件小事最初是立在军功章上的一道生死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主持超级杂交水稻培育计划成功后,普普通通的一碗白米饭才真正成为13亿中国人的餐餐日常。从绝对的主角退居二线,大米降级成为饭菜中的配角也不过是近些年的事情。比起以“稻作文化”为信仰的日本来说,中国作为水稻的发源地之一,却在追求菜品风味的美食之旅中丢失了定义好大米的话语权。

种一斤沙米,让2平方米沙漠变成绿洲

种一斤沙米,让2平方米沙漠变成绿洲

提及日本越光米在国人心中的受欢迎程度与知名度,唯有东北的五常大米可以与之battle一下了。可是,比起日本严谨到大米的口感、新鲜度、粘度弹性等讲究到极致的银饭排行榜,(银饭是一种米饭好吃的标准。一般的饭叫白饭,稍好点的叫米饭,最好吃的饭才是银饭)中国难道就没有除了五常大米以外的优秀选手了吗?远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的农人企业家滕飞

要为神奇的造物——“沙米“正名。

种一斤沙米,让2平方米沙漠变成绿洲

“沙米“顾名思义,沙漠中种植的大米。这种神奇的造物来自科尔沁沙漠腹地,百公里内无污染源,世界首块产业化沙漠种植稻米让荒漠回归绿洲,沙米的诞生,取自天然,反哺自然。

种一斤沙米,让2平方米沙漠变成绿洲

今天的主角,就是这位专注于沙米种植、荣获熊猫指南2019农业大师奖的滕飞。

种一斤沙米,让2平方米沙漠变成绿洲

熊猫指南CEO毛峰为滕飞(右一)颁奖

在成为一个勤勤恳恳的农民之前,滕飞进过机关,做过北漂,当过老板,人生的起伏远甚于科尔沁沙漠翻腾的沙丘。而人生的缘,妙不可言,当西装革履的老板滕飞驾驶着他的宝马开进内蒙古奈曼旗沙漠中的一片沙丘,他过往的体面人生注定只能成为开启种植”沙米”副本的序章,只为了眼中这片曾是绿洲的沙漠,不再成为昙花一现的海市蜃楼。

种一斤沙米,让2平方米沙漠变成绿洲

鲜有人知,沙漠分为不可种植沙漠和可种植沙漠,可种植沙漠前身是草原,经风化后变成沙漠,含有有机质,地下水也极其丰富,其恶劣环境并非不可逆。沙米就是从这片曾经的绿洲中长出来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而滕飞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接下了老天爷赏给自己的这碗沙米饭,地狱难度级别的副本也正式开启了。

种一斤沙米,让2平方米沙漠变成绿洲

白音他拉苏木作为全国重点的贫困县,除了一望无垠的沙地,烈日当空的暴晒,留给滕飞的还有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的不羁狂风。想象一下,在一个简易的50平米左右的工棚,脱下西装的滕飞和他的创业伙伴,将近47个人在沙土半掩的工棚进进出出。工棚外,则是数十台大型机械的轰鸣,那些铲车和卡车,将一片片沙丘推平,又挖出一片片一米左右的大坑的情景。毫无如今万顷良田的可观势头,在沙漠里种出顶级好米,像一个众人皆醒我独醉的空想家宣言。

种一斤沙米,让2平方米沙漠变成绿洲

滕飞坚信:科技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沙米的种植,并不是异想天开的产物,而是现代农业科技的成果。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滕飞和他的团队将地下覆膜技术其发扬光大并持续改进。他们在地下80厘米到一米的地方,铺上特制的塑料膜,到池埂部分才露出来,接着将土壤推回,做成了一个“蓄水池”,这层薄膜能够保持30到50年不烂,极大的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而在平整土地方面,又引进了以色列的激光校准仪,发明了世上独一无二的激光土地精平机,改变了过去只能凭借农人感觉把控土地平整度的状况,并将过去每两小时一亩的效率提高到了每小时六亩的高度,最可贵的是,误差不超过3厘米。15项专利和4项发明,这是滕飞在“沙米”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却也是“主推力”。

种一斤沙米,让2平方米沙漠变成绿洲

滕飞的稻田里,吸收了周边近300位农民的劳动力。这些在土地上躬耕了一辈子的农民,最开始不能理解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带来的改变,还有滕飞坚持使用动物绿肥等“吃力不讨好“的决定。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现在的白音他拉苏木,在稻子野蛮生长的季节,烈日曝晒的田野里经常会出现一片奇景,数百人带着草帽,弯着腰,像有序的机器一样在稻田里向前推进,他们在做一项几乎已被现代规模化农业彻底抛弃的工作——拔草。因为拒绝使用现代除草剂和除虫剂,不使用化肥,滕飞心爱的沙米,所需人工成本较高,产量始终在低位徘徊。当科学实验田里的水稻,在生长期一百天出头,亩产已经突破千公斤的时候, 精贵的沙米在经历160余天的漫长生长期后,亩产还不到200公斤。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累活儿笨活儿,是滕飞团队的日常作业。

种一斤沙米,让2平方米沙漠变成绿洲

种一斤沙米,让2平方米沙漠变成绿洲

可以说,滕飞代表着新时代一部分典型的中国农人,他们有知识、懂科技、骨子里流的是企业家的热血。作为农民,他们不再是黄土地的附庸,而真正成为了造物的主人。

种一斤沙米,让2平方米沙漠变成绿洲

而在熊猫指南团队奔赴实地的探索中,与滕飞一样优秀的农人故事还有无数个。点击阅读原文开启熊猫指南2019秋榜,共赴一场天赐良物的秋日之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