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洲:一個永不磨滅的歷史文化符號

千年古渡瓜洲,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優美的江河風光、厚重的文化積澱,有著“風光之渡”“商貿之渡”“軍事之渡”“文化之渡”眾多美譽,在歷史文化名城揚州乃至全國都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今日瓜洲,其運河樞紐作用依然重要,被認為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程”的龍頭所在。

瓜洲:一個永不磨滅的歷史文化符號

一、古渡瓜洲

《瓜洲續志》共28卷,首一卷由清末秀才於樹滋(1856-1938) 始纂於民國十三年,成書於民國十六年。瓜洲舊有嘉慶吳志,於氏即重印刊行,後又參照嘉慶舊志體例,增補多種門目,以續成此志。記述時間斷至宣統三年(1911)。閱讀《瓜洲續志》,對瓜洲情況略知一二。

江中冒出個“瓜洲渡”

萬古長江,奔騰而下,經由各段,流向大海。其中,江蘇揚州、鎮江及以下江段,被稱之為“揚子江”。在古代由長江北岸南段直至京口(今鎮江)有一處重要津口,被稱之為“揚子津”。民謠唱道:“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遙。妾家揚子住,便弄廣陵潮。”晉時,長江口日漸向東延伸,泥沙不斷淤積,形成露出水面的“沙渚”,其狀如“瓜”字,遂稱“瓜洲”,迄今已有1700餘年。唐時,歷年江沙淤積,瓜洲已與北岸相連,京口過江北的船,必須繞行瓜洲西端,迂迴60裡,給漕運帶來不便。時任潤州刺史齊浣奏請朝廷開挖一條長25裡的伊婁河(亦稱“瓜洲運河”“揚州新河”),省去了水陸轉運環節和迂道之苦,功績甚大。李白在《題瓜洲新河餞族叔舍人賁》一詩中稱:“齊公鑿新河,萬古流不絕。豐功利生人,天地同朽滅。”

由於瓜洲運河的開鑿,渡口的通航,致使瓜洲日益繁榮,成了“商賈雲集,冠蓋絡繹,居民殷阜,第宅蟬聯,甲於揚郡”的“江北第一雄鎮”。

瓜洲:一個永不磨滅的歷史文化符號

瓜洲是一處美麗的地方

瓜洲人自豪地說,唐代詩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所吟詠之處直指瓜洲一帶,因詩中讚歎的清幽如詩的意境之美,與伊婁河開鑿前的瓜洲風景相吻合。

瓜洲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據清《嘉慶瓜洲志》載,舊時瓜洲有“十景”:石橋踏月、天池夜雨、江樓閱武、漕艦乘風、東城柳岸、桃塢早鶯、蘆汀新雁、雪江釣艇、金山塔燈、銀嶺晴嵐。

有關史料記載,瓜洲城鎮形成於明代嘉靖年間。為了防範倭寇,當時的政府沿江岸修築了東西跨壩周1543丈9尺高、2丈1尺厚的城牆,後來歷代修築形成了環抱四周的城池。城內有標誌性建築大觀樓、文昌橋、拖橋、城河等。

有文史專家考證,瓜洲的大觀樓其實就是曹雪芹筆下《紅樓夢》裡的“風雪大觀樓”,與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並稱“長江四大名樓”。

瓜洲:一個永不磨滅的歷史文化符號

二、詩渡瓜洲

古往今來,瓜洲是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記錄下許許多多歷史人物的行跡,其中不乏著名的文人騷客,也留下無數的瑰麗詩篇。

其中,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相思》詩至今仍是婦孺皆知、耳熟能詳: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唐宋元明清,歷朝歷代詩詞名家,留下佳作千百篇。當代瓜洲,建有碑廊,上刻古人所作與瓜洲相關聯的詩詞百餘首,遊客至此,讀碑吟哦,流連忘返。

題金陵渡\\唐·張祜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洲。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書憤五首·其一\\宋·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過江後書寄成居竹\\元·薩都剌

揚州酒力四十里,睡到瓜洲始渡江。

忽被江風吹酒醒,海門飛雁不成行。

出揚子橋喜見江南山色\\明·郭第

小艇淮南道,經過無限情。可憐揚子渡,不見海潮生。

水斷瓜洲驛,江連北固城。漲沙三十里,樹杪亂山橫。

瓜洲登大觀樓(二首)\\清·吳錫麒

振衣臨百尺,獨自賦登樓。草木三山接,風煙六代收。

峭帆爭空闊,落日與淹留。倒影蒼茫入,魚龍在上頭。

天塹由來險,千秋事已過。江山洗兵馬,舟楫定風波。

豈有登臨感,徒傷鬢髮皤。禪棲招隱近,夢寐託煙蘿。

瓜洲:一個永不磨滅的歷史文化符號

三傳奇瓜洲

瓜洲,有著濃郁的傳奇色彩。唐代,鑑真大和尚從這裡東渡扶桑,傳播宗教律法和華夏文化;馬可·波羅曾漫遊“瓜洲市”,撰寫了遊記傳播四方;清代康乾二帝分別6次南巡,駐蹕瓜洲,並於錦春園建行宮。南來北往的過客,在瓜洲不僅留下了足跡,而且演繹出眾多精彩紛呈的世間人和事。

揚子江心鑄鏡

揚州因境內儀徵有銅礦藏(銅山)產銅,西漢吳王劉濞建都廣陵即開始“獎勵耕種、鑿山鑄銅、圍海煮鹽”發展經濟,致使揚州富甲天下,雄霸東南。《漢廣陵國銅鏡》載:揚州自唐代就是中國重要的鑄鏡中心,成為國內“揚州鏡、紹興鏡、徐州鏡、南陽鏡”的四大銅鏡產地之一,唐代揚州所貢“江心鏡(亦稱水心鏡)”聞名天下,而此鏡就是在瓜洲一代揚子江心鑄造的。

瓜洲:一個永不磨滅的歷史文化符號

瓜洲坍江

明末清初,從儀徵青山到十二圩的江面上淤漲出北新洲、禮記洲、回龍洲、沙曼洲等江心洲,並逐漸並連,通稱北新洲(即今世業洲),大江遂分為兩汊,主流在北汊。江流北移,以至不斷淤積導致徑流改變方向,給瓜洲坍塌入江埋下了隱患,也是後來瓜洲坍塌沉沒江中的主要原因。

清康熙年間,瓜洲開始坍江,至雍正六年(1728),花園港一帶江岸日漸坍塌,逼近城垣。乾隆四十一年(1776),江泛水長,瓜洲城外查子港以下殷家莊,接連回瀾壩江岸斷裂入江,長百餘丈,寬四十餘丈,西南城牆塌去四十餘丈。乾隆五十七年(1792),瓜洲回瀾壩以下江岸坍塌一百餘丈。歷朝雖盡力補救,終無回天之力。光緒十年(1884),瓜洲城全部坍入江中,古蹟無存。

由於瓜洲坍入大江,唐代開鑿伊婁河也隨之縮短,今之存者唯三汊河至瓜洲的一段運河,為裡運河最南的一段。然古瓜洲鎮北的四里鋪仍存,其作用不減當初,又經後世建設,逐步恢復繁華。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是發生在明萬曆年間瓜洲渡口的真實事件。當時“船上舟子和岸邊聞聲而來的過路人,紛紛痛責李甲的薄倖、孫富的陰狠”,並在當地產生多種說法,衍生出若干故事。

瓜洲:一個永不磨滅的歷史文化符號

由於瓜洲所處的特殊位置,杜十娘跳江的故事很快傳遍大江南北。宋懋澄在北京聽到杜十孃的壯烈之舉,遂將此事寫成《負情儂傳》。其後許多文人紛紛引述傳抄。

後馮夢龍綜合了真實事件、民間傳說,並依據《負情儂傳》為藍本,敷衍成《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收在《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揭示了封建倫理的冷酷,把杜十娘塑造成千古女俠。她為擺脫非人的境遇,迫切需要從良,相信了李甲的愛情,與貪婪的鴇母展開種種鬥爭,憑自己的機智跳出了火坑。當她得知李甲將其出賣時,憤恨填膺,懷抱百寶箱跳入滾滾波濤,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控訴了罪惡的社會,維護了她對愛情的理想。在表現手法上,馮氏十分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畫和細節描寫,並且增加了柳遇春這個義俠人物。馮氏較宋氏有了很大發展,在思想和藝術上都大有提高。

多種版本的《中國文學史》都對杜十娘傳說予以極高的評價,當代學者還對馮本出自民間傳說及《負情儂傳》的淵源關係作了詳盡考證,其話本還被收入中學語文課本。

現代瓜洲新城以其嶄新的面貌和旅遊環境展現在世人面前,這裡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成為一顆閃耀在長江與運河交界處的明星古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