譽為“稻作文化發源地”的江西萬年縣,依然傳承著傳統的牛耕技術


始建於1512 年的江西萬年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鄱陽湖東南岸,是典型的南方稻作區。歷史厚重、秀美神奇、人文鼎盛,享有“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中國貢米之鄉”的美譽。早在12000 年前,這裡已是天地形勝、稻花飄香。圖為當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栽培稻遺址——仙人洞前平原。

仙人洞位於距萬年縣縣城12 千米的大源盆地小荷山山腳,呈狹長形,為溶洞構造;吊桶環遺址是原始居民在仙人洞之前的棲息地、狩獵的臨時性營地和屠宰場。生活在仙人洞、吊桶環的古萬年人,創造了燦爛的遠古文明,為萬年深深地打下了農耕文明的烙印。圖為今 天的吊桶環。

仙人洞。

萬年仙人洞主洞空曠幽深,長60 米,寬25 米,高3 米,可容納1000 餘人。左右各有支洞,深長莫測,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人類活動文化遺蹟。圖為今天的仙人洞內景,裡面有原始居民生活場景的雕塑。

萬年貢谷原名“塢源早”,接近野生稻形態特徵,是古人不斷從生產實踐中逐漸選育而成,是帶有顯著野生稻特性的原始栽培稻品種,體長粒大、形狀如梭、其白如玉、光潔透亮。圖為萬年貢谷長長的谷芒。

在數千年的農耕文化習俗中,萬年人民總結出一套從良種培育更新、播種移栽、田間管理、收割貯存到精製加工等的傳統生產方式。早稻與晚稻栽種有所區別,“早稻順手栽,晚禾栽到隔”,就是說早禾栽種輕輕用力,而晚禾栽種用力到位。圖為當地農民在拔秧苗。

萬年作為稻作文化起源地,沿襲傳承著一整套耕作技術與傳統習俗,作為五穀之首的“稻穀”有著獨特的耕作方式與技巧,全縣許多鄉村仍保留著這一古老的耕作傳統。圖為貢米產地和傳統牛耕。

傳統牛耕。

如今,萬年很多地方還保留著“敬老有福,敬土有谷”“開秧門”“祭谷王”等農耕信仰,這些信仰在維繫農耕社會秩序、淨化人們心靈、保護自然環境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與之相關發展出很多民間藝術,如民歌、燈綵、戲劇、手工藝等,其中太平跳腳龍燈,又名“矮腳龍燈”,已有1000多年曆史。

圖文摘自《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影像志》,中國攝影出版社2019 年8 月第1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