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追"光"史:從燈如螢火到光耀天漢

如今漢中市日均供電量超過2200萬千瓦時

1970年5月,電力工作人員在向紅線土地嶺段飛車維修

漢中追

冒雪搶修

《詩經•小雅•大東》中"維天有漢鑑亦有光"一句,寓有銀河星光撒落人間,照耀天漢大地之意。而將這種美好的想象"轉化"為現實,則是新中國成立後短短几十年間的事。

從首座85千瓦發電廠修復,到如今日均供電量超過2200萬千瓦時;從單電源點單迴路供電,到形成多電源點環形網供電;從助力三線建設,地方經濟發展,到進入新時代啟動新的電網發展規劃。我市電力由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程,不僅凝聚著幾代電力人的辛勤智慧,也見證了天漢大地日新月異、翻天覆地的發展。

漢中追

解放之初漢中電廠修復供電

"這些分別是1939年資源委員會漢中電廠執照,漢中電廠火電機組,1946 年武家溝電站水電機組,西京電廠漢中分廠大門的照片……"近日,在國網漢中供電局的展覽館,該局退休職工田象玉指著數張記錄我市電力發展的老照片,如數家珍地向記者作起了介紹。

漢中追

西京電廠漢中分廠大門

今年70 歲的田象玉是山東濰坊人。與共和國同齡的他,自1968 年從鄭州電力學校畢業後,一直在漢中電力系統工作。他告訴記者,1939 年初,為解決抗戰後方的用電之急,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繼在陝西建成首座電廠西安西京電廠後,又在我市建成漢中電廠。由此,一臺從鄭州電燈公司拆解的85 千瓦舊蒸汽發電機組沿漢江輾轉運抵漢中,同年底在我市城南何家井(今漢臺區區委黨校處)裝竣發電,並開始發、供、用電業務。此後10 年,漢中電廠又先後裝設30 千瓦煤氣發電機2 臺、160 千瓦煤氣發電機1 臺,並在褒惠渠上修築162 千瓦水電站一座。但直到解放,整個漢中供電容量僅有 510 千伏安,只供得"街心路燈百餘盞、府衙燈泡70 餘隻"。

"燈如螢火、斷續無定"是那時用電情況的真實寫照。

"1949 年12 月4 日,國民黨駐漢軍政機關潰逃時,將漢中電廠炸成一片廢墟,汽輪機、發電機等設備損毀嚴重。懷著對國民黨反動派的仇恨,對新中國成立的無比喜悅,漢中電廠職工和解放軍一道,夜以繼日,苦幹巧幹,僅用不到40天就讓'死機變活,汽笛重鳴'。"田象玉面帶激動地說,1950 年1 月14 日,漢中電廠修復供電,成為了黨和人民管轄的電廠。當時的漢中老百姓自發走上街頭,以敲鑼打鼓的方式慶賀這一天的到來。

漢中追

發展電網助推三線建設

"有女不嫁巡線郎,一年四季守空房。終有一日回家來,帶回一堆髒衣裳。"是三線建設時期,關於我市電力系統巡線工人的順口溜。而通過短短數語,反映出的卻是我市電力建設的艱辛及由此帶來的輝煌。

受訪的一些電力系統老職工回憶到,那時他們去巡線,時常會穿梭在崇山峻嶺、偏僻鄉村。除去長距離徒步行走、騎自行車,飲食不規律等帶來的苦累,還要隨身帶上一根棍子,用來探路,防止蛇噬狗咬。而最使他們記憶猶新的是,時常與自己不期而遇,"親密接觸"的"人頭蜂"。1977 年9 月某天,一名黃姓職工,在略陽進行110千伏茶(店)略(陽)線65號至43號的登杆巡視時,因無意絆動了一棵果樹,被湧出蜂包的上百隻"人頭蜂"在頭部、身上猛蜇,頭疼、心慌,渾身發軟,無法行動。最後,經過多方精心、全力的救治,才化險為夷,保住生命。

漢中追

手提肩扛架線忙

此外,在電力建設方面,我市還出現了"飛車大峽谷"的壯舉。三線建設時期,從寶雞鳳州到我市紅河變電站的110千伏鳳漢線,是關中電網通向我市的唯一一條110千伏線路。1970年3月,由於寶漢公路改線放炮,該線某段發生了嚴重斷股,情況危險。然而,在不能停電的前提下,要將絕緣軟梯掛到距離地面300米的高空,進行處理又絕無可能。緊急關頭,線路班的陳國安、黃世金想到了將自行車顛倒,把兩個輪子設計在上面,像兩個滑車一樣掛在導線上,即可任意來回滑動的法子,終於解決了這個難題。

據瞭解,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我市成為全國三線工業企業的重鎮。由此,電力負荷也隨之大幅增長。在這種情況下,西北電管局於1969年初成立關中供電局漢中供電處。一方面,竣工投運110千伏向紅輸變電工程(寶雞向陽變電站至漢中紅河變電站),將關中電網引入漢中,結束了我市30餘年唯有小火電的歷史。一方面,漢中供電處全面鋪開大電網建設。短短3年間,漢中電網新建35千伏以上線路8條,總長412千米。35千伏以上變電站7座,變電總容量10.1萬千伏安。截至1972年漢中地區電業局(漢中供電局原名)成立,我市近一半的縣區通上了大電網。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途經漢中的寶成、陽安兩條電氣化鐵路相繼通車,一批國防、機械、化工企業逐步落地我市。

改革開放後 企業大發展家家通上電

改革開放後,經濟建設成為中心,我市電網建設隨之加速發展。

尤為稱道的是,1984年4月,長度243千米,西起甘肅碧口水電站,穿過甘肅、四川、陝西三省,單回走徑為當時全國220千伏線路之最的碧洋線,將主要給四川廣元供電的碧口水電站接入220千伏洋縣變電站,併入陝西電網。從而使西北、西南兩大電網聯網,開創了全國大區聯網運行的首例。

戶戶通電工程造福農村無電戶

此外,2005年至2006年,我市實施的"戶戶通電"工程,更使分佈於大山深處的41個鄉鎮,148個村,5142戶16093人告別無電歷史,邁向美好未來。

漢臺區平安村山上的12戶村民,作為首批通電戶,告別了無電史。一位村民高興地說:"一通電,就有人買電視機、粉碎機,文化生活豐富了,生產經營也能搞了。"

略陽縣黑河壩鄉大梁村,全村29戶人家,居住在海拔1980米的山頂上,靠松油燈照明,被當地人稱為"山頂洞人"。"戶戶通電"工程實施後,僅用十幾天,每家每戶都用上了電。通電的那天晚上,村民們像迎新年一樣,換上新衣,奔走相告。看見電燈亮了,村民李大爺高興地流下了眼淚,激動著說:"我今年70歲,黑燈瞎火摸了一輩子,沒想到黃土埋到脖子上了,還能照上電,看上電視。這下好了,後輩們再也不用點油燈了。"

依託電力發展,我市各縣區新建擴建了一批現代化的金屬冶煉、裝備製造、醫藥化工、農業加工項目,全市經濟活力大大增強,群眾生產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邁入新時代

"現在就算是夏季的用電高峰也很少停電。""以往遇到雨、雪天氣,常常停電。但現在這種情況很少了。""現在用電、繳費都很智能,基本上足不出戶就把事情辦理了。"……進入新時代後,電壓等級的逐步提高,新技術的使用,電源點的增多,環網供電結構的形成,使我市電網智能化、保障性、堅強化水平越來越高。相較以前的"用電記憶",受訪的市民紛紛表示,分區停電、錯峰用電、拉閘限電已成了泛黃的記憶。

漢中追

而談到進入新時代後,最為深刻的供電記憶。我市的電力工作者表示,是對西成高鐵的用電保障。

西成高鐵供電工程

"2016年5月,330千伏洋縣變電站擴建項目作為西漢客專漢中段供電工程首個項目啟動。其後3個月時間裡,330千伏南鄭、佛坪、楊家山輸變電工程接連開工。因為是從關中接通的第二個電源通道,要通過秦嶺,施工難度大不說,還需考慮生態環保、避開自然保護區等多個問題。"市供電局發展策劃部鮑磊介紹,與一般的電力機車相比,客專機車在速度大幅提升之時,對電力的輸送容量和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按照設計,西成客專採用330千伏電網供電,陝西段需新建和改造 6 座 330千伏變電站,新建760千米輸電線路。而漢中境內的程量佔到80%以上,無論是建設規模還是輸送容量都前所未有,相當於再造一個漢中電網。

漢中追

電力之光耀天漢

"十三五"以來,我市電網完成投資8.22億元,建設和改造6座110千伏變電站,4座330千伏變電站,變電總容量達到8353 兆伏安,輸電線路4959千米。預計到"十四五"末,我市電網將作為重要區域能源平臺深度融入陝西能源互聯網,電網電源充足,結構簡明清晰、運行安全可靠,供電可靠性可達到國際平均水平。

漢中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