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威視高級副總裁畢會娟:從用戶價值出發構建AI Cloud

海康威視高級副總裁畢會娟:從用戶價值出發構建AI Cloud

海康威視高級副總裁畢會娟:從用戶價值出發構建AI Cloud

一個行業成熟的標誌,是不再為單個技術而興奮。

作者 | 張瑞

“AI技術剛誕生的時候曾經很驚豔,但AI畢竟只是單點的技術,如果不在系統層面做綜合運營的話,是不夠的。一個行業成熟的標誌是不再為單個技術而興奮,技術要用好,需要跟業務、場景、用戶實際需求結合。”

“AI+安防”時代已經到來,針對行業將如何進一步發展的問題,海康威視高級副總裁畢會娟在接受採訪時如是說。

繼行業經歷網絡化、數字化之後,智能化再次成為各家“押寶”未來的關鍵技術,並紛紛亮出了自己的“絕招”。

回首兩年前,海康威視是基於怎樣的考量提出了AI Cloud概念?在行業風向變革之時,作為行業巨頭,海康威視為何先亮出了旗幟?

AI Cloud緣起:從用戶價值出發

要想適應時代的變革,必須準確探知時代的脈搏。

在2017年的安博會上,人工智能在各大參展商的展品中集中爆發,讓人們直觀的感受到了AI給行業帶來的衝擊。也正是在這次安博會,海康威視提出了AI Cloud的架構。

為什麼是AI Cloud?

畢會娟回顧當時的情景說道:“在2017年,業內更多還是從AI技術的角度看安防與行業的結合,但海康威視已經能夠感受到,只有算法是不夠的,而是應該站在系統的角度、站在用戶的視角,思考我們到底該提供什麼。”

如何讓用戶最終獲得價值?海康威視給出的答案是AI Cloud。

2017年,海康威視提出了“雲邊融合”的概念。Hikvision AI Cloud並不是簡單的雲+邊,而是由“邊緣節點、邊緣域、雲中心”三層架構組成。邊緣節點側重多維感知數據的採集和前端智能處理;邊緣域側重感知數據的匯聚、存儲、處理和智能化應用;雲中心側重包括物聯網數據在內的多維數據的融合,以及基於大數據的多維分析應用。

轉變思維:從突破單點技術到系統化解決問題

Hikvision AI Cloud給海康威視帶來的最大變化,是思維方式的轉變。

畢會娟反覆提到,要站在系統的角度去看待為行業提供的價值,只在一點上解決一個技術問題,這不是用戶想要的。Hikvision AI Cloud要構建的就是一套從端到雲的完整的解決方案和落地實現。

傳統攝像頭對視頻數據“存而不用”的處理方式,已經成為AI賦能安防的背景下,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怎麼將全國數百上千萬攝像頭中的視頻數據“變活”,其實是個龐大的工程。

畢會娟喜歡用“水流”來比喻數據。那麼當水流奔流不息,如何將其疏導至該去的地方?

答案自然是開道修渠。

實際上,這種轉變也提高了感知數據的價值密度,與行業趨勢不謀而合。

“在很多行業中,信息化的實現往往是‘三分技術七分管理’。而海康威視最大的變化,是過去認為採集到的感知數據,採集完了就結束,或加上AI的能力,處理下就可以。但現在,我們會去思考這些處理出來的結果,怎麼傳遞給應用界面。比如這些數據是否進行了最好的採集,採集的位置是否還要優化,採集來的數據應該根據用戶的需要保存多長的時間,以及採集的各類的數據之間怎麼更好融合。我們這兩年開始思考的東西,與2016年以前,有了整體思路上的變化。”畢會娟如是說。

數據調度:通過“兩池一庫四平臺”用好數據

Hikvision AI Cloud架構如何系統化聯動,讓數據跑起來、用起來?

海康威視為此構建了兩池一庫四平臺。

“兩池”是計算存儲資源池、數據資源池,“一庫”是算法倉庫,“四平臺”是資源管理調度平臺、數據資源平臺、智能應用平臺、運維服務平臺。

安防行業的數據有其特殊之處,比如大量的車輛、廠房等視頻數據,識別難度大,傳回後端分析,將佔用大量的傳輸以及存儲資源。同時,這些數據中又包含大量無價值的信息。

海康威視為解決這些難題,開發出計算存儲資源的調度,以及算法倉庫的調度,這些調度使得算力和數據能在合適的時候進行科學的使用。如在交通壓力大的時候,將算力調整到處理交通卡口的點位上;安防的壓力大的時候,再調整到安防的點位上。

調度的過程,可以將AI變成能用的落地技術,並且能更優化的使用。

另外,數據的調度過程中還涉及一個重要問題:物聯網的感知數據不好用,信息網的數據不夠用。將兩網打通,把物聯網和信息網結合起來,為行業應用發揮作用,就是海康威視提出的“物信融合”理念。

“為了用好數據,海康威視構建了智能應用平臺,能夠按照同一套數據模型制定規則。把原來不好用的數據,讓人、信息系統看懂;把原來不夠用的數據,將時效性高的數據相碰撞。這樣,就能達到物信融合的數據應用的效果。”畢會娟詳細解釋道。

數據出應用:鐵打的數據資源,流水的業務應用

當海康威視平臺定義好一些規則後,很多數據就會形成自然的碰撞,從而產生應用。

以往,海康威視做攝像頭、NVR,是為了採集數據、存儲數據。而現在,時代在變化,應用數據的方式也在變化。

“鐵打的數據資源,流水的業務應用。各行各業都有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本身就是礦,就是資源,是可以不斷融合、碰撞出應用的。”畢會娟認為,過去是“應用出數據”,現在是“數據出應用”。

數據是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對話的語言,當前,行業亟需互聯網與信息網用共同的視角來看數據,這樣才有價值,才能在用戶需要的時候,找到恰當的數據。

“一旦我們幫助用戶把數據打通看懂,應用就很容易被做出來。”畢會娟說,大數據不像某些非可再生資源,比如煤炭、原油,是不可逆的,越用越少。數據有可複製性,在使用的過程,是越用越好、越用越多。

應用出效果:物信融合數據平臺覆蓋近百個城市

今年安博會正值Hikvision AI Cloud落地兩週年,海康威視全面展示了Hikvision AI Cloud在軟硬件、解決方案、落地應用案例等方面的最新成果。

到今年10月,基於Hikvision AI Cloud物信融合數據平臺的應用項目,已經覆蓋全國24個省區、近百個城市。

以西安交警城市大腦指揮中心為例,大數據平臺能夠完成各類物聯感知數據,以及業務信息的數據治理,提供統一的數據服務。智能應用平臺能夠支撐,包括AR實景指揮、涉牌稽查、涉證、車輛技戰法、交通管理數據可視化和移動稽查等在內的各類應用快速部署。

同時,海康威視在數據資源、平臺服務和應用軟件上也不斷取得突破。本屆安博會上,Hikvision AI Cloud軟件家族圖譜首次發佈,亮相的有57款典型軟件產品,覆蓋公共安全、交通等20多個行業。

開放生態:開放是共贏的生存之道

生態,成為近年來行業的熱詞。那麼,海康威視要構建的是怎樣的AI產業生態?

“我們在每個層面都希望可以跟人合作。比如我們也可以用別人的底層雲平臺,以及大數據的基礎平臺。”畢會娟表示。

海康威視平臺的每一層,都提供了豐富的接口,目的就是讓更多的人能夠基於海康威視提供的底層資源調度、算法接口、數據接口,快速的找到所需的應用。

當海康威視有了新的平臺能力,合作伙伴就可以在設備、數據、應用、甚至運維服務等多個層面與海康開展合作。雙方可以重新梳理業務上的契合點,建立更全面的合作關係。甚至有很多之前偏向於集成和硬件的合作伙伴,希望能轉型應用,與海康威視探討如何建立自己的體系,和海康威視的體系無縫融合。

當然,這個過程並不容易,不是隻籤一個戰略協議就能達到目的,還需要在具體的實踐和項目中不斷磨合。

行業走向成熟:不為單個技術而興奮

不過,值得說明的是,在海康威視拿出足夠多的Hikvision AI Cloud落地案例之前,行業內一直存在著質疑的聲音:誰能將“AI怎麼落地”講清?誰能真正組織起一個AI的生態?AI在安防行業的想象空間是否真有“故事”講得那麼大?

在行業經過2017年的集中爆發後,近兩年來,人們慢慢發現市場的預期有所落空、霧裡看花,開始覺得AI加持下的安防行業不再有什麼“驚喜”。

對於這一點,畢會娟倒顯得很坦然。

“這其實很正常。2017年的時候,AI很驚豔,就像登場表演的全新“武功招式”,但這個招式看多了,再上臺表演,自然而然就不再驚豔了。”

一個行業成熟的標誌是不再為單個技術而興奮。技術要用好,需要跟業務、場景、用戶實際需求結合。如今大家都更冷靜、務實了,市場和用戶也成熟了。實際上,現在AI技術的應用效能,要比兩年前要好很多。”

繼拿出幾十個Hikvision AI Cloud落地案例之後,未來海康威視該如何走?

專注和開放,這是畢會娟給AI掘金志的兩個關鍵詞。

“海康威視正在系統層面做綜合運營,未來,我們還會沿著既定的方向走。一方面要專注,繼續做好擅長的事情,服務好用戶;另一方面開放,將各個層次的產品、服務和方案都向合作伙伴開放。只要堅持好專注和開放,我們相信,無論是外界的複雜局面,還是AI落地的一些實際問題,我們都能應對。”

海康威视高级副总裁毕会娟:从用户价值出发构建AI Cloud

雷鋒網年度評選

尋找19大行業的最佳AI落地實踐

創立於2017年的「AI最佳掘金案例年度榜單」,是業內首個人工智能商業案例評選活動。雷鋒網從商用維度出發,尋找人工智能在各個行業的最佳落地實踐。

海康威视高级副总裁毕会娟:从用户价值出发构建AI Clou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