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萬買套鶴崗房”的李海,他的成功不可複製

  冰川思享號特約撰稿 | 白晶晶

  01

  5萬塊,能買什麼?一隻卡地亞藍氣球手錶,半個愛馬仕入門款包包。33歲的浙江舟山青年李海,用5萬塊,在東北買了一個家。

  近日,一篇題為《流浪到鶴崗,我五萬塊買了套房》的文章火了。“不管好壞,還是得買套房。”作者講述瞭如何用兜裡僅有的5萬塊積蓄,在東北這片魔幻沃土上,實現了“不買房不是中國人”的樸素國民信仰。

  

“5萬買套鶴崗房”的李海,他的成功不可複製

  ▲李海最終買下的新房的臥室

  有人質疑,一個浙江舟山人去黑龍江鶴崗買房,就好比明明住在澳洲,一定要去黃土高原住窯洞一樣可笑。這真是白天不懂夜的黑,不出五環不知道中國之大。

  “信息繭房效應”讓人誤以為中華大地,遍地都是外灘27萬一平方米的湯臣一品,卻不知在資源枯竭型城市,幾萬塊一套的“白菜價”房源才是樓市基本面。

  這套5萬多塊的鶴崗房,配套基礎設施完善,飯館、理髮店、藥店應有盡有,解決日常餐飲,一份有菜有肉的蓋澆飯也只要12元,完全滿足城市生活的所有需求。

  

“5萬買套鶴崗房”的李海,他的成功不可複製

  ▲黑龍江鶴崗

  令人覺得諷刺的是,東北樓市,曾被各地漲得一騎絕塵的房價群嘲,像是經濟失速下的失樂園,如今卻成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最後一方淨土,讓那些兜裡只有幾萬塊積蓄的“窮人”,也能買到一個像模像樣的家。

  舟山青年李海,自稱常年混跡百度貼吧“流浪吧”“隱居吧”,卻絲毫沒有流浪的隨性,反而用浙江青年慣有的精明,寫出一份有理有據的買房攻略,並以“一文之力”把鶴崗房價拉漲了幾個百分點。

  更是讓平時討論“睡橋洞、睡公園、吃泡麵、啃饅頭,在家躺屍”的“流浪吧”,變得不再超脫,滿屏都是“老哥,鶴崗買房行不行”的討論帖。

  02

  李海,給自己的定位是“流浪到鶴崗”。流浪二字,不禁讓人想起流浪大師沈巍。

  當初,沈大師蓬頭垢面,流浪在燈紅酒綠的大上海,垃圾堆裡別人棄之如履的書,他視若珍寶。衣衫襤褸,卻口出驚人,講《左傳》《尚書》,告誡人們“善始者眾,善終者寡”,一副世人皆醉我獨醒的超凡脫俗。

  

“5萬買套鶴崗房”的李海,他的成功不可複製

  ▲曾經的流浪大師沈巍,如今已經成了網紅名人

  萬萬沒想到,當流浪大師成了名人,當了網紅,依靠直播打賞,日進斗金的時候,每天住在高端酒店,沈巍想的也是“下面的別墅多少錢,自己也想有個家。”買房這種曾經在他看來,俗不可耐的事情,也變成了人生剛需。

  無論是李海,還是沈巍,買房似乎是中國人一生中跨不過去的坎兒,哪怕曾經自詡清高,要流浪人間,最終還得找個四四方方的水泥盒子,把人生裝進去。

  “中國人買房子的慾望就像一個堅定的信仰”。據光大銀行與某地產公司市場研究中心發佈的調查顯示,2010年北京首套房貸者的平均年齡僅27歲,為全球最低。相比之下,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首次購房者平均年齡都在30歲以上。

  在特大城市和新一線城市,絕大部分的年輕買房者都要動用“父母銀行”“六個錢包”,即雙方父母出首付,年輕人還房貸。所謂“畢買族”即一畢業就買房的人,也逐年增多。動輒幾萬甚至十幾萬一平方米的房價,普遍性加劇了年輕人的“房屋焦慮症”。

  流浪鶴崗的李海,5萬塊的非典型買房,讓都市無房青年意識到“我想有個家”的夢想,其實不難實現,難的是在帝都、魔都這種大都市安家。

  03

  在《流浪到鶴崗,我五萬塊買了套房》裡,李海詳細說明了選擇黑龍江鶴崗的理由。

  首先,預算有限。故鄉舟山,雖說是三線小城,但地處富庶浙江,房價“遠一點的地方一萬多一平米,市中心得兩萬以上。”手頭只有五萬塊存款的李海,想買房,只能遠離中心城市,一路向北。

  

“5萬買套鶴崗房”的李海,他的成功不可複製

  ▲浙江舟山

  

其次,環境宜居。東北的氣候雖寒,但老工業城市的底子還在。共和國長子的經濟增量雖然折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作為一位生在哈爾濱的東北孩子,讀大學告別故鄉,十幾年後回老家,發現家門口的小賣部、小吃店、藥店還是原來的模樣。經濟雖然不行了,但該擼串擼串、該燒烤燒烤,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還是一樣過。

  相比之下,李海去過的甘肅玉門,“一套六十多平米的房子只要兩三千塊錢,有的樓水電都沒有,有水電供應的地方條件也不好,水質差,經常停水停電。房屋證件倒是都齊全,但是二十公里範圍內連一間賣東西的小店都沒有,想買菜都要跑很遠。”顯然已徹底被人們拋棄。

  

“5萬買套鶴崗房”的李海,他的成功不可複製

  ▲甘肅玉門老城區

  其三,剛性需求。李海是職業海員,一年之中,半年漂泊在海上,半年賦閒在家。假如在南方租房,半年閒置,個人物品沒地方放,動不動還面臨房東漲價趕人的尷尬。

  住有所居的需求,讓每一位曾與房東鬥智鬥勇的年輕人,都在某個深夜,不可遏制地萌發了我想有個家的念頭。這也是不少大城市青年,年紀輕輕就甘願賣身“房奴”的原因之一。

  職業屬性特殊、與家人關係的疏離、沒有上有老小有小的家庭壓力,三十多年母胎單身,沒有親戚朋友的催婚等等,共同造就了舟山青年李海,5萬鶴崗買房的傳奇經歷,但是,他的成功,絕大多數青年無法複製。

  04

  近幾年,除京滬等特大城市受“大城市病”的困擾,收緊人才落戶政策以外。越來越多的新一線城市,紛紛向各地人才敞開大門,打響“人才爭奪戰”。其中,“送錢”“送房”“送戶口”,是優惠政策的集中體現。

  長沙宣佈對本碩博畢業生給予0.6萬至10萬元不等的租房、生活和購房補貼。南京宣佈高層次人才將按不同規定享有申購120平方米以上住房、170萬至300萬購房補貼等安居方式……主政者紛紛意識到,城市有人才有未來,而人才有房才能留下來。

  

“5萬買套鶴崗房”的李海,他的成功不可複製

  ▲天津放開落戶條件後,很多人前來辦理入住落戶

  更多的城市青年,主動或被動地湧向了新一線城市,因為那裡有很多的工作機會,買房也有很多優惠政策。這些房子,雖然不是5萬元一套的“白菜價”,卻比特大城市的天價房,顯得不那麼可望而不可即。

  千年前的詩聖杜甫,就苦於茅屋為秋風所破,祈禱“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幾千年過去了,國人還在為買房這點事鬧心。

  對中國人來說,過去20年裡,買房不僅滿足居住剛需,更是顛撲不破的保值、增值神話。想當年,信了所謂磚家說的明年房價會暴跌的人,如今連同學會老鄉會都沒臉去參加。任何一種投資品都不可能只漲不跌,只有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是個例外。

  
國人從來不信房價會下跌,信了的人也都被現實打腫了臉。不過,隨著老齡化社會的進一步到來,資源枯竭城市的名單一點點擴大,幾萬塊的白菜價房子讓人們看清了樓市的真相。

  
習慣了買漲不買跌的中國人,看到房子只跌不漲,買不買?不漲不跌,買不買?

  
或許,《流浪到鶴崗,我五萬塊買了套房》的李海,給人們提供另一種體察視角。似乎,房市脫離投資屬性,迴歸需求的基本面的一天已經到來了。東北樓市,涼了這麼久,可能在剛需族的眼中,也將迎來第二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