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一豐收,就有公眾號以蘋果積壓為理由來推廣,是真的積壓還是賣慘營銷?

檸檬是最甜的


我認為既是真的積壓,也是賣慘營銷,兩者之間並不矛盾,從目前那些商販們的做法就可以看出。今年的天氣比較好,因此蘋果也賣出了不錯的行情,一畝地的收入也非常的高,相比2018年的三千萬噸收入來看,今年卻多出了一千多萬噸,可見產量之高。



因去年的蘋果倒春寒嚴重,因此它並沒有賣出太好的行情,整體的賣價也在提升中,但今年上半年的價格提升,讓消費者對它的購買熱情也隨之減少,結果導致市場中的蘋果需求量也在減少,再加上今年的天氣不錯,產量比較高,以至於它的價格也在不斷的下降。 前段時間的央視報道中,蘋果的收購價也跌到了8毛一斤,地方在甘肅禮縣,當地的滯銷情況很是嚴重,果農們也在犯難賣出出去。就算是出售了,但8毛錢一斤的收購價,農民連本錢都賺不回來,畢竟今年的天氣乾旱嚴重,很多農民光是澆水的錢都是不小的數額。


農民坦言需要1元錢左右才能將本錢賺回來,不過價格跌了還是沒客商收購。在央視報道後,果然很多客商紛紛來到了甘肅地區,但讓人詫異的是,這些商販卻在拼命的壓價,他們以水果擠壓賣不出去為由,不斷的壓低價格,讓農民更是損失慘重,很多果農也不情願賣出去,但又能有什麼銷路呢?

而那些客商們在收購這些蘋果之後,則是利用農民滯銷的話題博得眼球,讓不明事理的消費者紛紛購買食用,但這樣一來客商反而兩頭吃差價,大賺一筆。可以說這樣的行為太無恥,讓農民虧損不說,消費者的購買負擔也在提升。 其實老農們很少會利用網絡平臺販賣水果,畢竟他們對電商並不是太懂,且數萬斤蘋果利用電商販賣,看起來也不是太現實。


惠農圈


在批量出售受阻的情況下,一些果農開始轉戰電商平臺,以自家直播的方式或和一些公眾號合作的方式,向外推廣自家的蘋果產品。這就產生了在一些平臺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各種關於蘋果積壓的報道。如果要說這些報導是以積壓為慘經營確實有一些冤枉人,但並不可否認這其中確實有一部分公眾號為了提高銷量特意誇大了相關的積壓情況。

今年蘋果價格之所以低和春季沒有受到霜凍影響有直接的關係,在產量大增的情況下,主產區貨源供應充足,客商拿貨選擇的餘地比較大,因此對於一些果品的質量要求比較高。雖然說蘋果總體收購的價格略低於去年,但質量好的蘋果價格還是不錯的,之所以大量積壓、價格比較低的多數是質量差的次果,由於果品質量差才導致無人問津銷售遇到困難。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近些年糧食種植價格不穩定,辛辛苦苦忙碌一年收入有限,管理起來又比較麻煩。於是很多人看到別人種果樹賺了錢,就盲目大面積栽種,種植之初在品種的選擇上並沒有什麼過多的要求,多數都是市場上瀕臨淘汰或老的品種。果樹結實後由於不懂得管理技術,任由其自由結實,並未進行合理的疏花疏果工作或力度不夠,由於果實過多造成樹體營養供應不足,劣質果,小果出現的比例增多,最終出現豐產不豐收的現象,不但賺不到錢,反而還因此而產生銷售困難的情況。

如果想改變這種情況,單單的依靠各種推廣是難以取得很好效果的,及時解決一時的難題,也很難為後期銷售開拓有效的渠道。所以一定要及時做一個市場調研,看看自己種植的品種處於哪一行列,是否為淘汰或過剩品種?如果為此列品種,一定要找專業的技術人員及時進行大樹換頂,保障所種植品種的市場佔有率。如果品種目前市場還有一定的佔有率,為主流品種,那麼我們最好多學習一下相關的專業科學管理知識,合理的疏花疏果、施肥施水,保證果實膨大期養分的充足供應,增加優質果的出品率,做到減產不減收的目的。

這樣不但客商願意收購,就是利用一些公眾號進行網絡推廣,由於產品的質量好在消費者購買回來食用後,也會留下很好的口碑,以此打下牢固的客戶基礎,為明年的銷售提前找好好客戶。否則如果發貨多數為一些劣質果,就算消費者迫於無奈接受了,也會永遠失去這個賣家,只能不斷的減少自己銷售的渠道,最終不得不退出這個行業。


農事一鍋燴


不管是蘋果還是梨,或其他水果蔬菜等只要豐收時,網上就會出現水果、蔬菜積壓,果農拉去扔掉或者喂畜禽都不吃等等,公眾號、自媒體、短視頻等等營銷手段層出不窮,比比皆是。就以蘋果為例,網上經常看到積壓嚴重,果農銷售不出去,嚴重滯銷等,自家的蘋果又是多麼的甜、多麼的脆、水是多麼的多、個個都是多麼的圓潤、價格是多麼的低廉還包郵等等,事實果真如此嗎?消費者存在較多的疑惑。1、既然積壓如此嚴重,已經到達扔掉或餵養畜禽地步了?2、積壓如此的嚴重蘋果,為什麼市面蘋果價格都是逐年攀升,近幾年漲價幅度較大的水果中,而且蘋果居首啊!3、年年都在積壓,年年都在豐收,年年都在滯銷?因此我個人認為不管是水果還是蔬菜在豐收的時候,出現一下公眾號、自媒體的積壓宣傳,是一種手段,可能幕後者是水果經銷商或是蔬菜經銷商,他們的目的就是給果農或者菜農傳遞一個信號,今年到處都豐收啊,因此較低果農或者菜農的賣價預期,從而壓價果農或菜農的銷售價格,使果商或菜商利潤或利益最大化。因此呼籲相關自媒體平臺對一些誇大或不實信息給予堅決打擊或封號,淨化市場信息傳播渠道,切實維護果農和消費者合法權益,弘揚正能量。綜上所述僅代表個人觀點,不針對任何人,如有不盡之處敬請諒解!


鄉村一聞


從前不少農村山區的蔬果因受災或者通訊不發達確實存在許多滯銷的情況,但是這種情況已經因互聯網助農技術的不斷下沉而大大改善,但是卻被利益燻心的商家所看準,利用人們的對於廣大農民的同情之心來作為營銷手段,讓人們的好心“變質”成為他們牟利的工具。

雖然他們賣的也不貴,但是這種被利用、被欺騙的感覺相信知道真相的大家一定不好受,所以,下次在遇到“緊急滯銷”,大家也要掂量一番,別在為了“假滯銷”動真感情了。

無獨有偶,就在前幾天,山西省運城市紀委監委公開曝光了8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典型問題,其中,“臨猗縣果業發展中心辦公室主任王海霞在管理單位公章工作中審核把關不嚴問題”,名列其中。根據通報,王海霞涉及的正是曾經引起公眾關注的“‘臨猗蘋果滯銷’悲情營銷”事件。

雖然此次事件尚無定論,但是就此引出的悲情營銷、賣慘促銷等問題,小編也有幾句話要說:

賣慘營銷之所以被多次使用,就是因為炒作者看中了一部分消費者的同情心。但是,這終究不合乎正常的市場經營法則。消費者購買水果,不可能不計水果質量,純粹靠同情心來消費。水果滯銷的原因很多,有信息不對稱的原因,有市場供需的原因,但本質上,水果的銷售還是得靠質量說話。悲情營銷或許可以僥倖成功一次,但經不起一次次的濫用。

一方面,它或許會讓果農甚至電商患上某種路徑依賴,近年來這類現象一再“故伎重演”,就是最好的說明。可是,悲情營銷“騙得了一時,終究騙不了一世”;另一方面,悲情營銷第一次出現或許是“喜劇”,但類似的現象多了就會變成鬧劇、悲劇,不僅可能傷及地方的水果品牌形象,也會抬高消費者的信任閾值。

到頭來,正常的營銷或許也會受到質疑,乃至真正需要幫助的果農、真正的滯銷,也會被視而不見。請三思。


農民李二小


電商的發展與普及為農產品的銷售打開了一扇窗。這個窗口,不僅僅是以蘋果為代表的水果銷售,還勢不可擋地覆蓋了所有農特產品。這就是電商的神奇,也是電商無所不能的強大之處。如果,我們單純地理解電商為農產品打開了一條銷路,那隻能說,我們的思維還處在對電商認識的初級階段,到於電商也好,微商也好的從業者,採用什麼的營銷手法,有其高明,也有其暗淡,方法不一,其要達的目的,都歸結一致,那就是讓農產品賣出去,且賣的貨真價實,賣的理直氣壯。那麼我們來看看這是怎麼回事?

第一,電商在農村的普及應用具有劃時代意義。

各種形式的電商,在農村逐步推廣並普及應用,更重要的是農產品電商銷售的方式,為極快的速度為農民打通了思想,開通了思維,直接貫通了科技興農、科技助農的無線電力量。這才是電商帶來農業發展的全部重大意義。因為通過各種形式的電商銷售,讓農民走出了農產品傳統的銷售渠道,啟發現代農民追趕和發展現代農業,其意義具有劃時代的作用。

第二,直接打通了農產品與市場消費的渠道。

今年蘋果豐收,一些懂營銷,跟著時代發展步伐的農民,看到電商、微商等在銷售過程中的重大作用,就緊急地利用微信公眾號、朋友圈,還有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自媒體帶貨渠道,加大蘋果的銷售。不但緩解了果農蘋果銷售難,還極大的豐富了農產品體系的物流發展,讓自己的農特產品在最短時間內,極速供應消費者所需,直接打通了果農生產與市場消費的渠道。可以說,這是最快速、最便捷,也是最高效的農產品銷售。

第三,電商對農產品銷售產生的影響無法估量。

如果我們用微弱的眼光,只看微商銷售蘋果等農特品,處在銷售層面,這顯然是坐井觀天的直接表現,而更深層次的是,其直接帶動了當地農特產品在無邊無際的網絡中的遨遊,使其農特產品的區域品牌迅速擴張,還帶動了當地物流業的極速發展,增加了農民就業崗位,以及延伸了更廣闊地市場區域,讓更多農村有志青年加入到農特產品銷售和其他行業的商品銷售,其產生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

第四,採用什麼營銷手法都要公平滿意。

農民用微信公眾號的方式銷售、推廣蘋果,至於說蘋果倒底是“真滯銷”,還是“賣慘營銷”,對此要根據市場狀況來分析所得。比如,現在的蘋果銷售,只要稍有關注蘋果行情的消費者,就可以看到,蘋果出現了嚴重的滯銷,無人問津,果農欲哭無淚,這是不用任何解釋的;而“賣慘營銷”現像,它只是營銷的一種手法,增加消費者對其認可。不管運用怎麼樣的方式銷售,使果農與消費者二者都感覺合理滿意,這才是根本。

其實,在信息化越來越透明的今天,讓以偽亂真逐步現出原形,而遭到消費者的唾棄,作為社會最樸實的群體之農民,深知其理。所以,不管有人以蘋果積壓來銷售,或者擺出可憐的哭相求賣,還是以品質奪取消費者青睞,都是營銷的手法而已。

作為果農,用這些合法用序的方式把蘋果等農產品銷售出去,就成功了;而作為消費者,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了同等價格的水果,或者購到性價比高的水果,那也心滿意足。從這個層面講,電商連接起果農與消費者信任的紐帶。我們說,任何時候,以任何方式銷售產品,貨真價實永遠是真理,這無可厚非。誰遵守,誰受益;準違背,遭懲罰。


鄉村關中


導讀:蘋果一豐收,就有公眾號以蘋果積壓為理由來推廣,是真的積壓還是賣慘營銷?墨樹認為這主要是商家的賣慘營銷,當然積壓情況也是有的,今年蘋果豐收,外地客商在收購地頭收購蘋果時專挑高品質的收,哪些果個小、品質差的蘋果肯定就無人問津。產生這樣的主要原因墨樹認為有以下幾種:

1、全國蘋果總產量高

我國是一個蘋果生產大國,目前全國蘋果種植面積佔世界首位,產量也佔全世界首位,達到了4000萬噸,佔世界蘋果總產量一半以上,不管是從種植面積還是年總產量,我國都是當之無愧的蘋果生產大國,因此總有那麼一些蘋果會滯銷。

2、高品質蘋果少

雖然我國是一個蘋果生產大國,但是我國每年還要從日本、美國、新西蘭等國進口蘋果,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我國高品質的蘋果少,因為我國的種植模式、種植規模、種植戶技術等因素的制約導致我國生產出的蘋果高品質的少,容易造成滯銷。

3、網絡銷售渠道的興起

隨著這兩年電商、物流業的發展,各大電商平臺都來搶佔農村市場。打通農村電商,因此越來越多的蘋果種植戶開始通過電商銷售蘋果,這就需要好的文案來為自己的蘋果做推廣,通過賣慘營銷、博得廣大消費者的同情那當然是非常好的一種營銷方式了,因此才會出現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以蘋果積壓為由推廣銷售蘋果的事。

4、收購商開的價錢太低、果農想通過電商高價賣出

通過網路賣慘營銷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同樣品質的蘋果,地頭收購商開出的價錢太低,果農無法接受,就會尋求電商渠道來高價賣出,讓自己能獲利更多。

5、品質太差的蘋果想通過電商銷售

容易積壓的蘋果往往都是果個小、品質差的蘋果,如果正如賣慘營銷說的那樣自家的蘋果多麼的甜、多麼的脆、水分是多麼的多、顏色是多麼的鮮紅、個個都是多麼的圓潤、價錢是多麼的低廉還包郵等等,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在地頭就被客商收購走了。


總結:公眾號以積壓為由來推廣蘋果當然也有蘋果真的因為滯銷而積壓的情況,全國那麼大的種植面積,總會有部分地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但是墨樹認為更多的還是有人在通過賣慘來營銷。

以上是個人觀點歡迎留言討論。

墨樹農業


作者朋友一看就是不接觸農業的朋友 在我們農村這都不叫事 蘋果從種植 收貨 銷售 這是一條龍 缺一不可

很多果農 一輩子都是面朝黃土 背朝天 以前都是種植糧食 一輩子辛辛苦苦掙得也不多 很多農民看到了水果的利潤 就改變了種植產品

現在國家對農業大力扶持 堅決支持農民發展 從小額貸款 到低利息貸款 所以老百姓也一直在找一個更好的收入項目

現在國內消費大眾對水果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也就使得水果的店面增加 水果的消耗量增大 那為什麼需求量增大了 反而很多蘋果滯銷

個人認為隨著水果進入消費者的生活 很多新式水果 雜交水果 進口水果 進入市場 讓蘋果🍎這種水果失去了它應有的市場

從果農的種植 運輸車輛的運輸 再到銷售商的銷售 缺一不可

我自己種植了桃樹 我們這裡是一個很集中的油桃 毛桃的集散地 一到了成熟的季節 垃圾堆 到處都會看到腐爛的桃子 所以作者朋友提出的這個問題 我可以明確的說一下 水果滯銷的問題確有其事 當然不敢說一定都是真的 還希望消費者擦亮自己的眼睛

以上是我個人的種殖經驗 希望可以幫到你 也歡迎你關注我 我會定期分享我個人種植經驗 謝謝





錦睿藏香豬


今年蘋果普遍大豐收,肯定會積壓的,畢竟消費市場規模沒有多大變化,價格存在下降的趨勢,市場各個環節成本又在增加,特別是渠道方在這種情況,如果賺不到錢,他們寧願選擇不做,也不可能虧本來維持這個市場。渠道不通順,果農積壓那不就是正常的。至於公眾號是不是賣慘。這個就要看公眾號的性質了,如果是公益性的,可能真的幫助果農在解決銷路問題,如果是通過公眾號來賺錢的,那就不是賣慘,只是一種營銷方式而已。


人工智能大本營


農產品的滯銷不是公眾號的幾篇文章導致的,是由各種原因造成的。

首先地理環境影響,農村的果樹好多都是結果一年,休一年,那有年年掛滿枝的果樹。

其次,自然天氣的影響,今年蘋果開花時,沒有災害性天氣,自然結果就多,並非人為造成的。

再者是人們全都向前看,對一夜暴富都非常感興趣,對農民吃苦種樹務農都看不起,認為他們種出的水果,沒有商人的低價收購,就只能壞在地裡和爛在樹上。

最後,這幾年隨著人們的外出打工,種樹務農的大多是在家的老人們,他們力不從心,但還是捨不得自己務了一生的土地和果園。他們看著果子的價格低,打算今冬砍樹燒柴取暖。

但願看到此篇文章的友友們,別讓老人們真得寒了心,一年的辛辛苦苦打了水漂。能幫一把是一把。








5864906970778一剪梅


今年蘋果普遍大豐收,肯定會積壓的,畢竟消費市場規模沒有多大變化,價格存在下降的趨勢,市場各個環節成本又在增加,特別是渠道方在這種情況,如果賺不到錢,他們寧願選擇不做,也不可能虧本來維持這個市場。渠道不通順,果農積壓那不就是正常的。至於公眾號是不是賣慘。這個就要看公眾號的性質了,如果是公益性的,可能真的幫助果農在解決銷路問題,如果是通過公眾號來賺錢的,那就不是賣慘,只是一種營銷方式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