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的鑑別診斷

在以前的文章裡我詳細講過頸椎病的各種症狀,都知道頸椎病不是一種症狀,而是很多種症狀匯聚成的一大類疾病,那就要與很多相類似的疾病相鑑別,以免出現問題不清,越治越重的情況。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及x線檢查的提示和其他項目檢查結果,一般不難做出診斷,但應與下列疾病相鑑別。

頸椎病的鑑別診斷

1.神經根型頸椎病應與下列疾病鑑別

(1)風溼病:包括關節炎與肌筋膜炎,均有頸肩痛、頸部活動受限及手部麻木等現象。①有多發部位疼痛史。②無放射性疼痛。③腱反射無改變。④麻木區不按脊神經節段分佈。⑤服用抗風溼藥物後,症狀可以明顯減輕。

(2)頸肋綜合徵:為肩部下垂時,前斜角肌壓迫臂叢神經及鎖骨下動脈而產生症狀。疼痛也可向肩、肘、手部放射,尺側手指發麻。①該病有血管症狀,如手部發涼、發白或發紫,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②X線檢查正位片提示,有頸肋或頸7橫突過長。

頸椎病的鑑別診斷

(3)心絞痛:頸椎病有左上肢或雙側上肢尺側疼痛,合併有左側胸大肌筋膜炎時,應與心絞痛鑑別。前者在壓痛點局部封閉後可以止痛,後者則無肌肉壓痛點,發作時多有胸悶、氣短。心電圖如有變化服用硝酸甘油可以立即止痛。

2.脊髓型頸椎病應與下列疾病鑑別

(1)頸段脊髓腫瘤:患者可有頸、肩、枕、臂、手指疼痛或麻木,而且隨著腫瘤的變化,症狀逐漸加重,最後呈現脊髓橫貫性損害現象。①X線檢查顯示椎間孔擴大、椎體或椎弓破壞。②脊髓碘油造影顯示梗阻部造影劑呈倒杯狀,脊椎穿刺奎氏試驗陰性。③對於完全梗阻的病例,患者腦脊液呈黃色,易凝固,蛋白含量增高。

頸椎病的鑑別診斷

(2)原發性側索硬化症:此症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經系統疾病。①無感覺障礙。②腰穿奎氏試驗通暢。③脊髓造影無梗阻現象。

(3)肌萎縮側索硬化症:該病是一種致病因素尚未明確的神經系統疾病,為腦運動核、皮層脊髓束和脊髓前角細胞受損害的疾病。多發生於中年人的頸膨大部,起病緩慢。主要症狀是:①上肢肌肉萎縮性癱瘓,小肌肉受累尤其顯著,手呈鷹爪形,主要是因為脊髓前角細胞受累所致。②下肢呈痙攣性癱瘓,腱反射活躍或亢進。③病變發慢到腦幹時,可發生延髓麻痺而死亡。鑑別點在於該病無感覺障礙,脊髓造影無阻塞現象。

(4)脊髓空洞症:有節段性分離性感覺障礙,如局部溫度覺、痛覺減退,或者肌肉萎縮,或者出現汗多汗少,皮膚角化異常等,晚期大小便失禁,截癱等。上肢發生下運動神經元性運動障礙,下肢發生上運動神經元性運動障礙等,多能做出明確診斷,結合影像學的表現,可明確診斷。

頸椎病的鑑別診斷

3. 椎動脈型頸椎病應與下列疾病鑑別

(1) 美尼爾氏症:又稱發作性眩暈,是由內耳的淋巴代謝失調,淋巴分泌過多或吸收障礙,引起內耳迷路積水,內耳淋巴系統膨脹、壓力升高,致使內耳末梢感受器缺氧、變性所致。症狀有頭痛、眩暈、噁心、嘔吐、耳鳴、耳聾、眼震、脈搏變慢及血壓下降等。鑑別點:發病與大腦機能失調(包括過度疲勞、睡眠不足、情緒波動)有關,而不是由於頸部的活動誘發。

(2)內聽動脈栓:突然發生耳鳴、耳聾及眩暈,症狀嚴重而且持續不減。

頸椎病的鑑別診斷

(3)體位性低血壓:與貧血有關,主要表現是體位突然變為其立時血壓偏低,可伴有站立不穩、視力模糊、頭暈目眩,甚至大小便失禁,嚴重時會發生暈厥。

4.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應與下列疾病鑑別

(1)冠狀動脈供血不足:這類患者發作時心前區疼不疼痛劇烈,伴有胸悶、氣短,且只有一側或兩側上肢尺側的反射痛,而沒有頸脊神經根刺激體徵,心電圖有異常改變,服用硝酸甘油類藥物後,症狀可以緩解或者減輕。

(2)神經官能症或植物神經紊亂症:X線檢查顯示頸椎無改變,神經根、脊髓無受累現象,應用調節植物神經類藥物有效。

頸椎病的鑑別診斷

5.食管壓迫型頸椎病應於下列疾病鑑別

(1)食管炎:原發性少見,多由於吞嚥時被魚刺、肉骨等刺傷所致,因此易與因椎體前緣骨刺壓迫者相鑑別。可在拍攝頸椎X線平片時吞服鋇劑以判定食管受阻原因。

(2)食管癌:發病緩慢,以老年人多見,因而易與食管壓迫型頸椎病相混淆。行X線鋇餐檢查及纖維食管鏡檢查易於確診。

頸椎病的鑑別診斷

這篇文章只想給大家一個警示,還有很多沒有提到的疾病,要注意身體給我們的信號,早發現早預防,所以有了疾病一定要診斷清楚了才能對症下藥、對症治療,不明所以的治療只會害人害己啊。

頸椎病的鑑別診斷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藥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