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曆代秦王為什麼不給商鞅平反?

百年一覺蝴蝶夢


商鞅被殺,也間接的告訴我們一個事,做人情商別太低,一個人再受領導的器重,也還是要低調點。商鞅可以說是秦國能發展強大,並最後一統天下至關重要的人物,他當時在秦國的地位非常的高,獲封十五邑,號商君。他最後被殺,除了因為之前得罪了秦惠文王外,也有他在秦國位高權重,功高震主的原因。

商鞅像

商鞅是怎麼死的?

在秦孝公執政時期,贏駟還在是太子,因為年輕觸犯了法律,這個時期正好是商鞅在推行新法的時候,商鞅可不管贏駟是不是太子,他對秦孝公說:“法令要上行下效,如果真的要推行新法,那麼就必須先從太子開始施行,他犯了罪一樣要受罰,他的老師公子虔沒有教導好他,就讓公子虔代他受罰。”商鞅不留情面,雖然新法推動成功了,但是也因此得罪了太子嬴駟。

後來秦孝公駕崩後,贏駟繼位,也就是秦惠文王,現在贏駟是一國之君了,他一想到商鞅就來氣,但是他還真不敢直接處置了商鞅,為什麼呢?商鞅也在秦國推行變法幾十年了,有自己的封地,權勢又大,他推行新法,可以說在秦國每家每戶都知道商君的變法,商鞅的威望很高,貿然對商鞅動手,很可能會動搖秦國的根基,所以秦惠文王需要一個合適的理由來剷除商鞅這個威脅。

秦孝公像

公子虔代替贏駟受罰,鼻樑骨被挖了,他也十分痛恨商鞅,於是就幫秦惠文王想辦法,他就去聯絡了因為商鞅變法被打壓的貴族,羅列了商鞅的十大罪狀,呈報給了秦惠文王,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商鞅準備謀反,於是商鞅先被罷了官,又被遣返回封地,但是商鞅沒有謀反之實啊,所以秦惠文王不斷給商鞅施壓,於是商鞅只得集結自己封地的士兵反抗,這下商鞅謀反就成了既定事實,秦惠文王立刻下令平叛,商鞅戰死,屍體被帶回咸陽車裂示眾,可見秦惠文王有多恨商鞅。

商鞅該不該被平反?

我們如果單說商鞅變法,對秦國的作用和影響,商鞅為秦國一統天下立下了首功,商鞅變法沒有錯,從之後的秦國國君沿用商鞅變法,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對於變法,歷任的秦王是認同的,很多人認為到了秦莊襄王時期,莊襄王是給商鞅平反了,因為《史記》中有這麼一句話“莊襄王元年,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商鞅肯定是秦國的功臣啊,所以秦莊襄王這算是給商鞅平反了。

但是,我們別忘了商鞅被處死的罪行是什麼,是謀反罪被處死的,當然商鞅最開始是沒有想謀反的,但是他在秦惠文王要處置他的時候,沒有自殺,而是起兵反抗,雖然這樣說對商鞅很不公平,不反抗難道還等死,但是也坐實了商鞅謀反的事實,所以商鞅謀反這一點,即便他有再大的功勞,任何一個腦子沒殘的秦王都不可能給商鞅平反。

也有人認為,之後秦國沒有廢止商鞅變法,繼續推行變法就是對商鞅的平反了,這種說法也不合理,這隻能算是認可商鞅變法對秦國是有積極作用的。就比如手機給我們的生活帶了很大的便利,而發明手機的人我們十分痛恨他,但是我們不會因此就不用手機,繼續使用手機,也不是就拋棄對發明人的偏見。商鞅的情況也是一樣的,處死商鞅後,在秦國繼續推行變法,只是為了滿足秦國發展的需求,和平反無關。

影視劇中秦惠文王形象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給商鞅平反一直是秦國朝野所期望的事,秦法也有給罪人平反的條例;但是處死商君的是秦惠文王,故要平反難度極大,一旦平反後影響也極大。事實上秦惠文王嬴駟雖然表面上沒有給商君平反,但是事實上卻給商君復仇了,也經常私下祭奠商君。秦法嚴厲公正,一般很少發生冤案錯案,這也是司馬遷的《酷吏列傳》中沒有一個秦朝官吏的原因所在。給商君平反最終由呂不韋主持,在秦孝文王時得以實現;就算秦孝文王不給商君平反,秦始皇也會給商君平反的。

任何法律之下必有冤案錯案,秦法之下自然也有冤案錯案,特別是商君死後,行法的近一百年裡積累了大量冤案錯案。但是秦國一直沒有對這些冤案錯案進行平反,原因只有三點:其一、秦國朝野害怕平反冤案錯案會導致世族復辟,進而導致法治崩潰;其二,商君之死是秦國朝野的一個敏感話題,不能提及;其三、沒有一個能力與威望俱有的重臣來主持平反之事。秦孝文王在位僅三天,但是他在呂不韋的輔助下完成了平反冤案錯案的壯舉。

《史記.秦本紀》中記載到:孝文王元年,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親戚,弛苑囿。雖然史記中沒有明著寫給商君平反了,但是“修先王功臣,褒厚親戚“一句包含的信息量是極大的。先王之功臣有誰呢?首推強秦之第一功臣商君,其次連橫敗六國的張儀,再次就是秦國的戰神白起。根據《大秦帝國.陽謀春秋》中的記載,呂不韋主持了給商君、張儀、白起的平反大事,恢復了他們的名譽,褒獎了他們的後人(如果還有),另外還將秦法變法開始至秦孝文王止近一百年的冤案錯案進行了平反。

呂不韋之所以能完成平反歷代秦國冤案錯案的壯舉,原因有三:其一、給商君、張儀、白起平反是秦國朝野的願往;其二、呂不韋個人的巨大聲望,以及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兩代秦王的全力支持;其三、呂不韋平反冤案錯案的目的是修正秦法,而不是推翻秦法。秦法是秦國富強的根本,誰要推翻秦法誰就不能在秦國待著。

嬴政時代,呂不韋將儒法道墨等百家精華思想編著成了一本治國大書《呂氏春秋》,將他的治國理念傾注在此書之中。呂不韋希望嬴政能用《呂氏春秋》治國,因為該書包含了百家精華而不僅僅是法家思想。不守嬴政堅持用商君書治國,終與呂不韋的執政理念不同,最終將呂不韋罷官流入巴蜀。但是嬴政並沒有推翻呂不韋的平反冤案錯案,因為此事呂不韋不做,嬴政也會做。


大秦鐵鷹劍士


秦惠文王嬴駟處死商鞅的那一刻就已經是在為商鞅平反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商鞅在秦孝公死後,沒有了撐腰的人,在變法過程中失去利益的老氏族徹底爆發,要求新君嬴駟處死商鞅。老氏族是秦國王室的根基,沒有這幫人的擁護新君很難坐穩君位,而且商鞅讓秦國擺脫一窮二白的困局,其威望自然是很高,差不多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了。嬴駟在權衡之後,用商鞅的人頭來平息老氏族的憤怒。

但處死商鞅,卻沒有廢除商鞅的新法,還在堅定不移的執行著,這已經是在為商鞅平反了。商鞅之所以被處死完全是為了平息老氏族的憤怒,嬴駟此舉完全是針對商鞅本人,卻不是針對他的新法。秦國的強大有目共睹,老氏族失去了原有的利益,他們遷就於商鞅,但商鞅的死算是堵住了他們的嘴,如果隨後再提廢除新法的事情,國君就有足夠的理由和藉口來收拾這幫老頑固。這個時候老氏族和商鞅之間的矛盾算是暫時得到了解決。這一招其實也是封建統治者慣用的伎倆,兩個敵對的派系同時存在,國君不予理會,因為這可以相互掣肘,相互制約。如果一個派系由於某種原因被徹底打掉,那麼另外一個派系的日子也算是到頭了,國君怎麼可能看著你一家獨大進而威脅到國君的權利?果不其然,老氏族沒有了對立面,竟然向國君發難要廢除新法,此話一出那真是活到頭了。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就明白了,嬴駟處死商鞅看似是向老氏族妥協,實則一石三鳥。既平息了老氏族的憤怒,又解決了功高震主的功臣,而後藉著商鞅的死,向老氏族發難。一舉解決這三種潛在威脅,何樂而不為?但是商鞅的新法,嬴駟卻在堅定不移的執行,這就說明商鞅的變法於國於民有大貢獻,廢其人而不廢其策,這已經是在為商鞅平反了。


野史集001


1秦惠王殺掉商鞅,並且將他五馬分屍是不得以而為之,秦國民眾被變法壓抑的太久變法傷害了很多老世族的利益。這些必須要一個人來承擔非商鞅不可,所以說不得不殺。

2商鞅是因為造反這個名目被秦惠王殺了。秦國後世之君怎麼可能會給他平反,造反之人都可以平反,秦國的變法不就功虧一簣了嗎

3秦國的法律很殘酷,民眾對秦律法的怨恨不就都發洩到商鞅的身上了嗎?這叫轉移注意力。

所以商鞅不會被平反,當權者只會以商鞅來正法!其實商鞅的死,讓人可嘆、可悲、可敬、可惜、更可恨!………








凱凱趣說歷史


這個問題有角度,因為它反映出了秦國的法律問題。我們都知道秦國是依法治國。依法就意味著要審訊、證據、審判等一系列程序去定罪。那麼我們來看看商鞅是否經過一系列的法律程序去定罪了嗎?

為了方便比較,這裡用李斯和商鞅進行比較。

先來看商鞅的相關記載:

”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彊而賊入魏,弗歸,不可。”遂內秦。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從上文可以確定:

1、公子虔誣告商鞅要造反,於是要逮捕商鞅,商鞅不服逃走;

2、商鞅想要逃跑到魏國,不被接納,只得返回;

3、商鞅攻打秦國鄭縣,兵敗戰死;

4、秦惠王車裂商鞅屍體,告誡後人。


在來看秦國辦案程序,以李斯為例:

“於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獄,治罪,責斯與子由謀反狀,皆收捕宗族賓客。趙高治斯,榜掠千餘,不勝痛,自誣服。斯所以不死者,自負其辯,有功,實無反心,幸得上書自陳,幸二世之寤而赦之。李斯乃從獄中上書曰:“臣為丞相治民,三十餘年矣。逮秦地之陝隘。先王之時秦地不過千里,兵數十萬。臣盡薄材,謹奉法令,陰行謀臣,資之金玉,使遊說諸侯,陰脩甲兵,飾政教,官鬥士,尊功臣,盛其爵祿,故終以脅韓弱魏,破燕、趙,夷齊、楚,卒兼六國,虜其王,立秦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廣,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見秦之彊。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親。罪三矣。立社稷,脩宗廟,以明主之賢。罪四矣。更剋畫,平鬥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樹秦之名。罪五矣。治馳道,興遊觀,以見主之得意。罪六矣。緩刑罰,薄賦斂,以遂主得眾之心,萬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盡其能力,乃得至今,原陛下察之!”書上,趙高使吏棄去不奏,曰:“囚安得上書!”  趙高使其客十餘輩詐為御史、謁者、侍中,更往覆訊斯。斯更以其實對,輒使人復榜之。後二世使人驗斯,斯以為如前,終不敢更言,辭服。奏當上,二世喜曰:“微趙君,幾為丞相所賣。”及二世所使案三川之守至,則項梁已擊殺之。使者來,會丞相下吏,趙高皆妄為反辭。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

李斯和商鞅都是被人告謀反罪,因此他們的法律程序應當是相同的。從上文可以看出,趙高做了很多的手腳,目的只有一個——讓李斯認罪。但李斯想要在獄中上書給胡亥,就說明認罪與否是謀反罪成立與否的關鍵。李斯和趙高就是在這點成立。因為謀反罪基本上是沒有人證、物證的。

因此秦國的謀反罪法律程序是:下獄——審查有否謀反證據——案犯認罪——司法審判定罪——執行刑罰。

現在來看商鞅:商鞅被公子虔告發謀反,但商鞅在官吏抓捕自己之前就已經逃跑,說明公子虔告發商鞅謀反一事並沒有進入秦國法律程序。商鞅連下獄的第一步都沒有涉及。

那商鞅為什麼因謀反罪而被五馬分屍

商鞅謀反罪的成立,不是因為公子虔告發謀反這個原因,而是商鞅率兵攻打鄭縣這個謀反事實。這也是商鞅和李斯不同的地方。

商鞅率兵攻打鄭縣。我們不知道商鞅是出於什麼考慮——也許是想要從公子虔手裡奪取秦國朝政大權——因為當時秦惠王並沒有親政,秦國必定有人出任大良造。公子虔即是秦惠王的師父,又是宗室,他出任的可能性很高。即便不是公子虔,在有人告發商鞅的情況下,按照商鞅所訂立的法律,執政之人必定依照法律的執行。

不管商鞅是否冤枉,他率兵攻打鄭縣這個事實,已經是造反的事實。而公子虔的告發,只不過是一個導火線而已。

事實上商鞅起兵造反,那麼請問各位,如果你是秦王,你能用什麼理由去赦免商鞅的罪行呢?


商鞅在逃走魏國失敗後為什麼不逃走到其他國家

逃走魏國失敗後,商鞅才起兵。但讓人困惑的是:商鞅為什麼不逃走到其他國家,如楚、齊,甚至韓、趙等。

魏國拒絕接納商鞅,是因為商鞅用欺詐手段擊敗魏國,而不是堂堂正正的打敗魏軍。如果商鞅是和魏軍正面對戰擊敗魏軍,魏國不會怨恨商鞅。欺詐手段,讓魏國對商鞅人品不認可。

商鞅在被封商洛之地後,就開始謀劃攻打楚國。這導致商鞅和楚國的關係因此變壞。否則從商鞅變法中和商鞅一起變法的夥伴屍子在商鞅死後南逃到楚國的事實來看,商鞅是可以逃去楚國的。

只有商鞅為什麼不去韓國?原因不明,估計也是關係不好。齊、趙和秦國沒有接壤,然然不在商鞅的選擇之中。


總結:

商鞅被定罪謀反,不是因為公子虔的告發,而是因為商鞅率兵攻打鄭縣這個事實。在事實面前,在依法治國面前,不管你如何變成動機良好都是徒勞無功。再說,歷代秦王也沒有赦免商鞅罪名的動力:一是沒有這個需求,二是商鞅起兵造反是事實。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商鞅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人物,他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同時也埋葬了一箇舊時代,他結束了自西周以來的封建制,創建了以皇帝為中心的官僚體制,也就是中央集權制,這一制度被沿用至今,同時他也為國人建立大一統的觀念,所以歷代國人都怕分裂而嚮往統一。


商鞅變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打破原來的世卿世祿制度,從就業、財富、人格,政治和教育上全面剝奪民眾的自由,因此商鞅就得罪了包括上層貴族在內的所有人,所以,他的死也與得罪上層貴族有直接關係。

商鞅的思想只為維護君權,其它人則都是君主的奴隸,因此,貴族們絕不會向他妥協,他們要維護自身的利益,如果為商鞅平反,那就意味著要放棄自身的利益,所以他們不可能為其平反,如果君主為他平反,那麼就意味著向全體官僚宣戰,所以秦王也不敢為他平反。



事實上,歷代史學家都對商鞅的評價很低,他們也不願為他平反,但這並不防礙商鞅的思想成為帝王之師,他的《商君書》一直就是歷代帝王的枕邊書,因為皇權專制就來自於商鞅,換句話說離開商鞅思想,皇權體制就會傾刻崩塌。


沉醉的文人


為什麼不給商鞅平反,煜米君研究,此事並不簡單。大家都知道,秦朝最後能成為天下霸主,最大的功臣就是商鞅,他提出的軍功制與刑法條例,讓秦國迅速成為虎狼之國。但他最後,死的比較慘的,罪名是造反,屍體被車裂,全族都被滅了。


但是,很奇怪的事情是,一般來說,主導變法之人死掉了,他的法就應該會被廢除。但商鞅之法不僅沒有被廢除,而且還在秦國延續了多年。由此證明,商鞅之法是沒有問題的,有問題的是商鞅這個人。秦國曆代君王知道商鞅之法沒有問題,為啥不給他平反呢?


煜米君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給大家說道下。

1,秦惠文王嬴駟的考量。

大家都知道商鞅是被秦惠文王嬴駟乾死的。據說,秦惠文王小時候因為犯了錯,商鞅處罰了他的老師,把嬴駟的老師的頭髮和鼻子都給割掉了。所以嬴駟小時候就不喜歡商鞅,當上君王之後就把他乾死了。但是嬴駟作為一國之君,已經看到了商鞅變法的成效了,殺了他難道僅僅為了洩私憤嗎?顯然不是的。


煜米君看來殺他的原因無外乎有兩個

其一商鞅變法樹敵太多,可以說把秦國的老舊貴族和平民百姓都得罪了個遍。商鞅解放了老貴族手底下的奴隸們,讓他們都可以上戰場打仗,掙到軍功之後就有土地了。甚至還直接規定了,貴不過三代,沒有軍功的貴族爵位傳承會受影響。徹底侵犯了秦國的貴族勢力,老貴族們自然是怨氣沖天,每時每刻都想幹死他。

而平民百姓呢?是因為他執法嚴苛。商鞅規定,一人犯法,與之相關的五族,包括親戚朋友,老師,甚至是說過話的街坊鄰居都要受到牽連,這就十分狠毒了。導致了平民百姓都很痛恨他,天怒人怨,秦國的怨氣都極為嚴重。


秦惠文王看到了利弊,商鞅之法確實可行,讓秦國瞬間成為了霸主。但是他也得得民心啊,得讓大家開開心心的服從他,不能帶著怨氣幹活。所以他乾死了商鞅,但是沒有廢除商鞅之法。

第二個原因的威脅就比較大了。秦國有軍功的人,在朝廷裡都身居高位,基本沒有那些老舊秦國貴族站腳的地方,那些把握重要職位的高官都是商鞅變法的直接受益者,他們對商鞅的感激可想而知,這可是改變他們命運的人。商鞅對朝堂的影響力一旦大過秦君,就犯了中國曆朝以來都存在的大忌,功高震主,隨時都可以架空君王,大家覺得嬴駟還能留他嗎?

2,為什麼要給商鞅平反

商鞅死得冤枉嗎?煜米君覺得還值得考量。


不管商鞅之法對秦國影響有多大,商鞅造反是事實,攻打鄭縣是事實。雖然他先是被人誣陷,逃不出去了在造反的,是被逼的,但是他就是造反了,這是無法平反的事實。大家覺得秦國的歷代君王會給一個有造反實錘的人平反嗎?

這是其一,其二後代君王推翻前朝君主已經判完的案子,不是那麼容易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琅琊榜,梅長蘇要給家族平反,他一直很堅決要在當今皇上還在時平反,而不能等到下一任皇帝上人之後在翻前案,子翻父案是會引起非議的,大家會覺得君王是個垃圾,不敬重祖宗。這一點放到秦國後代君王上也是一樣的。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秦國的後代們。嬴駟的下一任,秦武王,他靠舊貴族勢力平定了蜀地,商鞅得罪秦國舊貴族那麼多,他怎麼可能去觸黴頭。秦武王舉鼎死了之後,他的弟弟秦昭襄王繼位,早年由宣太后當權,能穩定局勢已經不容易了,後期忙著制定策略一統天下,那有空管這檔子事情。

秦孝文王就不說了,當了三天君王就滾犢子了。然後就是秦始皇他老爹和秦始皇本人了,已經秦始皇不爭氣的兒子,這祖孫三代自己的事情都理不完,哪有閒心去管商鞅。

3,沒有不流血的政變

商鞅變法無疑是非常成功的,他確定了秦朝乃至整個封建時代的制度基礎,幫秦朝一統天下。但對於商鞅本人,結局未免過於悲催了些,中國歷史上的變法革命其實都是如此。


商鞅在南門立木那一刻,只怕就已經做好了豁出性命的準備。唯一遺憾的只怕就是沒能看到自己的法,能助秦國一統天下。商鞅的結局其實是歷史必然的悲劇。


煜米君


商鞅無疑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改革家之一,他的改革思想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後世影響十分深遠,連毛主席都稱讚商鞅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

但是真正的改革家,往往都以悲劇收場,明朝的張居正甚至死後被挖墳鞭屍。真正的改革一定是砸爛一箇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是在不改朝換代的前提下實現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所以阻力很大,得罪既得利益群體。他們往往能量很大,掌握話語權,所以在支持商鞅變法的秦孝公去世後,商鞅便被處以車裂之刑。

說商鞅是成功的改革家,是因為他雖然人死了,改革措施卻在秦國完整的保留了下來,為秦國擊敗六國統一天下鑑定了基礎。

這麼一位為秦國立下大功的人,為什麼後世歷代秦王沒有為商鞅平反呢?


主謀為君王,後世翻案難

從商鞅死後變法措施被保留來看,秦惠文王並不反對商鞅變法,甚至是擁護的,那為什麼即位後一定要處死商鞅呢!

飛鳥盡,良弓藏,秦國變法已成,商鞅功高蓋主,改革一派又全面掌握朝政,對少主的君權構成嚴重威脅,秦惠文王為了平衡朝中勢力,安撫舊貴族,加強自身權威,除掉商鞅勢在必行。

另一方面,秦惠文王也有點自己的小心思,秦惠文王年少時,因為違反變法措施,他的老師公子虔被挖了鼻子,自己被流放了很多年,所以藉機報私仇。

因為在處死商鞅的過程中,秦惠文王是主要決策者,所以後世子孫怎能去翻祖宗的案呢!


商鞅謀反,事實確鑿

秦孝公死後,甘龍聯合公子虔誣告商鞅謀反,商鞅出逃魏國,卻在邊境被魏國士族禮送了回來,無奈在自己的封地商於起兵造反,很快兵敗被殺,屍體被送至咸陽,秦惠文王下令,車裂屍體。

從這裡可以看出,出逃魏國,已是叛國,然後起兵,又是謀反,所以叛國謀反板上釘釘,哪一樣都是滅九族的滔天大罪。

事實這麼清楚,後世君王就算願意得罪老祖宗,如果給商鞅平反,這不就是縱容叛國謀反嘛!


所以商鞅是時代之悲,也是時代之幸,雖身死肉滅,卻思想長存!


關中古墓哥


我們都知道秦國的強大正是因為商鞅,有了商鞅的變法才有了強大的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可以說秦國迅速的崛起,戰國時期一開始秦國被魏國打的生活不能自理了,如果沒有商鞅的話,那麼又何來強大的秦國呢?但是商鞅最後還是死的比較慘的。都已經死了,屍體還被車裂。而且商鞅全族被滅。

商鞅雖然死了,但是商鞅的變法內容在秦國一直都沒有廢除,一般來說變法人一死,變法就會終止,比如說吳起在楚國的變法也是沒有成功的,但是秦國卻是一個例外。

商鞅是在秦孝公時期變法的,而在秦孝公之後到秦始皇,還有六代君主,秦惠文王,就是他殺死的商鞅,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這六代君主可以說沒有一個給商鞅平反的。

當然秦孝公是一直支持商鞅變法的,商鞅只是在秦惠文王時期被殺的,所以只能說秦惠文王之後的五代君主為什麼不給商鞅平反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商鞅並沒有什麼冤屈可以平反的,商鞅的罪名是謀反,但是其實一開始商鞅被人告發謀反,當然這個時候肯定是冤枉的,當時商鞅變法在秦國觸動了很多貴族的利益,所以被人冤枉謀反,商鞅也是想逃回魏國,但是被魏國拒絕了。之後又回到了封地,商鞅回到了封地幹了什麼?竟然真的造反了,直接發兵攻打鄭縣,這個時候可以說商鞅雖然是被逼的,但是造反已經是成為事實了。於是秦惠文王直接下令派兵攻打商鞅,商鞅戰敗而死,之後屍體被車裂。只能說對商鞅不公,但是並不冤。

而且秦惠文王殺商鞅雖然他不喜歡商鞅,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他知道商鞅變法帶來的後果使秦國強大起來了,所以殺了商鞅之後並沒有廢除商鞅變法的內柔,當時在秦國反對商鞅的人可以說是絕大部分的,秦孝公時期唯有他支持,那麼對於秦惠文王他繼位了,一方面就是想穩住君位,所以必須得到貴族,文武大臣的支持,另一方面又必須要使秦國強大起來,所以這個時候其實殺了商鞅是最好的選擇,殺了商鞅給這些貴族,文武大臣一個交代,而殺了商鞅之後變法繼續,又可以使秦國強大起來。


中國歷史研究所


秦國自秦穆公嬴任好稱霸西戎後,後代國君大多碌碌無為,秦孝公是秦穆公十四世孫,他二十一歲即位,當時秦國在戰國七雄中只能算二流國家,實力並不強大,很有可能被其他東方諸侯國滅掉。秦孝公年輕氣盛想有一番作為,於是廣納賢才,重用商鞅,短短几年時間秦國便富裕起來。

但是這樣一個功績顯著的人最終卻起兵造反落得一個五馬分屍的下場,商鞅是立法之人也是執法之人,難道他不知道謀反的下場?難道他不知道就他那點邑兵怎麼可能是秦軍的對手?那麼商鞅為何又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管有何苦衷,商鞅謀反是事實,秦朝後世國君為何要為其平反昭雪?

秦孝公廣納賢才

商鞅最開始在魏國國相公叔痤手下擔任中庶子,公叔痤是個老練的政客,善於識人,備受魏惠王倚重。公叔痤知道商鞅很有才華,在他病重時便向魏惠王推薦商鞅,魏惠王沒有采納。公叔痤病危時對魏惠王說:“商鞅這個人如果你不重用他,就殺了他,千萬不要讓他去投奔他國”,魏惠王聽後不以為然。

《史記·商鞅列傳》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

公叔痤死後,商鞅一直留在魏國,並沒有得到重用,此時秦孝公發出求賢令:“誰願獻計策讓秦國富國強民,願與之分土。“

《史記·秦本紀》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古代重視農業發展,土地是生存之本,是地位的象徵,誰不願意做地主呢?就這樣商鞅被吸引到秦國,最初見到秦孝公大談“帝道”,秦孝公聽後不以為然,認為商鞅是個妄自尊大的人,在第四次見秦孝公時大談“強國之道”,讓秦孝公大為賞識,便重用商鞅。

商鞅變法

商鞅得到重用後,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新法,讓秦國走向富國強兵的道路,從此成為戰國七雄中的霸主,那麼商鞅都推行了哪些新法?

1.廢除世卿世祿制

西周的宗法制規定諸侯、卿大夫的爵位和封地都是可以世襲的,就是父死子繼,這樣就帶來兩大弊端。

  • 世襲就會直接拉大貧富差距,貴族可以世代為官,普通人就沒有機會,這樣會導致大量人才丟失。
  • 世卿世祿制會威脅到國君,如果卿大夫或者其他的貴族把自己的封地經營壯大起來,直接威脅到國君的地位。

商鞅廢除世卿世祿制,實行官僚制,把秦國大大小小的鄉和邑合併成縣,每個縣的縣令直接由國君授職。官僚制不可能出現父死子繼的現象,這項改革直接打擊貴族勢力,給商鞅惹來殺身之禍。

2.建立軍攻爵制

軍攻爵制顧名思義就是按照軍攻定爵位,每立一次軍攻就升一級,如果沒有軍攻就沒有爵位,沒有爵位就沒有社會地位,也影響財富收入,這項改革無論從經濟上還是政治地位上都直接侵犯貴族的利益,但卻使秦民大悅。據《史記》記載,殺一人升一級爵位,老百姓想升官發財就去當兵,後來秦國的士兵大多都是由農民組成,六國人稱秦國士兵是“虎狼之師”。

《史記·商君列傳》:“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史記集解》引《漢書》:“商君為法於秦,戰斬一首賜爵一級,欲為官者五十石”

3.什伍連坐法

什伍連坐法就是五家或者十家分為一組,每組為相互擔保的單位,如果一家犯法,其他家就受連帶責任,想要不被懲罰就告發,知而不告被腰斬,知而告之升一級爵。

4.廢除井田制

井田制就按照井字把一塊土地分為九塊,中間的是公田,周圍八塊是私田,每戶分一塊地,中間的由八戶人家一起耕種,所有的收成交給國家。那麼商鞅廢除井田制後,都推行哪些新法?

  • 廢井田,將土地私有化,鼓勵老百姓多勞多得,獎耕織升爵位。
  • 如果家裡有兩個成年男子,就必須分家,這樣就增加了戶數,也增加了稅收。
  • 商鞅為了把韓、趙、魏三國的農民吸引過來種地,他立法只要有人願意來秦國種地,免費分配房子,免三年勞役。就這樣韓、趙、魏三國的農民陸陸續續來到秦國,秦國稱之為客民,客民主要種地,主民主要當兵。

商鞅推行的新政無非是重農抑商,就這樣秦國在短短几年時間就富裕起來了。商鞅為了立威,讓百姓有依靠,他推行“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可是法律推行的第二年,太子駟犯法了,太子是儲君,不能用刑,於是商鞅就處罰太子的兩位老師,挖掉公子虔膝蓋,在公孫賈臉上刻字。公子虔四年後又犯法了,按照當時法律對公子虔處以劓刑,從此以後其他貴族再也不敢反對了。

《史記·商君列傳》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 ,黥其師公孫賈

商鞅謀反被五馬分屍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據《戰國策》記載,當時秦孝公有意傳位給商鞅,商鞅並沒有接受。不久秦孝公去世,時年43歲,太子駟即位,是為秦惠文王。太子駟一即位,公子虔就實行報復,誣陷商鞅謀反,商鞅得知後逃往魏國,魏國把他趕走了,因為三年前,也就是商鞅變法八年後,商鞅率軍五萬消滅魏軍十萬,攻下了魏國舊都安邑,魏國無奈之下才遷都大梁,魏國對商鞅恨之入骨。

商鞅投靠魏國不成,便回到自己的封地,率領邑兵攻打鄭縣,在鄭縣陣亡,享年五十七歲,屍體運回咸陽處以車裂示眾。

秦惠文王為何要置有功之臣於死地?

  1. 秦惠文王剛登基,在朝中根基不穩,當時商鞅在朝中聲望很高,而且受到百姓的擁戴,對秦惠文王造成威脅,就算商鞅沒有謀反之意,還有可能推薦新人取而代之。

  2. 商鞅得罪了貴族,侵犯貴族利益,秦惠文王需要籠絡一部分貴族,來穩固自己的地位,殺了商鞅能得到貴族的支持和擁護。

  3. 秦惠文王本來也恨商鞅,當初秦惠文王可是帶頭反對商鞅變法的,現在變法已經實施,商鞅沒有存在的價值。

商鞅的悲劇是貴族對他多年來積壓的怨恨一下爆發,商鞅自己制定的法律,當然知道謀反的結局,但是他不甘心,自己多年來的心血付諸東流,所以他以身護法,報答秦孝公的恩情,最終讓全族人一起陪葬。不管他的初衷如何,或者被逼謀反,都改變不了起兵攻打鄭縣的事實。後世秦王要堅守法律的底線,不能感情用事為商鞅平反昭雪,但是不得不說商鞅是個非常傑出的政治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