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雍正王朝》中康熙帝派十四阿哥為撫遠大將軍王的真實意圖是什麼?

紅雨說歷史


果然,大家對這件事還是有很大的疑惑,是啊,在奪嫡關鍵時刻,康熙帝為什麼要指派老十四胤禵出任撫遠大將軍?

畢竟在當時所有人看來,此舉就如同把老十四胤禵定為了儲君人選,難道康熙帝就不怕給下一任君主留下禍害?

直到康熙帝駕崩之時,他也沒有講出選老十四胤禵出任大將軍的原因,但不妨礙我們來推一推他的真實意圖!

一、

《雍正王朝》整部劇的主線就是圍繞著錢展開的,同時前半部又夾雜著九子奪嫡的劇情。等到了康熙五十七年,整個奪嫡的局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所謂九子奪嫡,實際上等時間的車輪走到這裡的時候,已有三人退出了競爭:

老大胤禔是最早退出的,倒不是說他實力不行,而是智商不足,玩什麼魘鎮,最終被康熙帝大罵蠢豬,被永久圈禁;老三胤祉是第二個退出的,雖然他也努力地討好康熙帝,可實力確實較弱,因跟老大胤禔互掐,被康熙帝罵書都讀到了狗肚子裡去;再就是太子胤礽,本來他安安穩穩地做太子,行光明正大之事便不會出問題,偏偏他也學習其他兄弟爭寵,最終兩次被廢。

剩下的幾位皇子,真正能競爭皇位的,只剩下老四胤禛、老八胤禩和老十四胤禵。

實際上在上次復立太子胤礽時,康熙帝就陷入了深思,因為他見識到了老八胤禩裹挾百官的實力。復立了太子胤礽,也僅僅作為擋箭牌使用,也就是這個時候,老十四胤禵發現了機遇,勇於蹦出來跟老十三胤祥幹了一架。

關於老十四胤禵蹦出來打架之事,其實他也是出於恐懼,不得不蹦出來破局:

當初為什麼要廢太子胤礽,導火索就是因為他“發兵”包圍了八大山莊,而老十四胤禵心中明白,這份太子手諭是假的。

不僅是假的,他還是模仿的老十三胤祥的筆跡寫的,這樣就把嫌疑指向了兩個人,一個是老十三,一個是太子。可是老十三胤祥被康熙帝以愛自己的孩子為由放了出來,太子胤礽又再次被複立,也就證明,這倆人的嫌疑已經被消除,他倆被消除了,康熙帝又不傻,咋辦?

此時的老十四胤禵必須要給自己洗脫嫌疑,而洗脫嫌疑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屎盆子往老八胤禩頭上扣,給眾人造成一種這都是老八胤禩指使的錯覺。

二、

所以,大家看當時整個打架的過程,老十四胤禵是替老八胤禩出頭,結果大家都看熱鬧,只有老八胤禩急著要拉開雙方。

更重要的是後面老十四胤禵跟康熙帝的爭辯:

“皇阿瑪,你當時不是也說過,江湖術士的話,有時候也能代表民意嗎?”

康熙帝說這句話的時候,老十四胤禵可不在場哦,那麼誰把這話傳給他的呢?除了老八胤禩,還能有誰?

這句話,就是把老八胤禩按在火裡烤啊,關鍵是還挑不出什麼毛病,面對康熙帝的憤怒,他不惜說出這話:

“家有諍子不敗其家,國有諍臣不亡其國。”

當然,他成功地激起了康熙帝的憤怒,最終康熙帝舉劍要砍,老四胤禛來了個空手接白刃……

但是,不得不說老十四胤禵走了一步險招,把自己說成了光明正大之人。變成了對某人有意見,或者看不慣某事,會直接說出來,甚至是面對皇帝,也是“諍子”,既然是一個光明磊落,敢作敢為之人,當然不會做出偽造太子手諭之事啊!

不得不說,老十四胤禵能入了康熙帝法眼,跟這件事關係非常之大。事後,康熙帝不僅沒有處罰老十四胤禵,還給了他兵部的差事,並把烏雅氏升了皇貴妃。

這也說明,康熙帝已經忌憚八爺黨的勢力了,而且也發現大家根本不把太子胤礽放在眼裡。也就說明,從這時起,康熙帝就開始瓦解八爺黨聯盟,同時,著手考慮儲君人選。

不要覺得,康熙帝就被老十四胤禵給忽悠住了,如果這點小伎倆他都看不出來,他也就妄稱康熙大帝了。關於他為什麼不處罰老十四胤禵,反而給他升官,我們之前講過多次,這裡略過,回到我們的題目。

三、

有了這個前提,我們再來看老十四胤禵出任撫遠大將軍之事:

之所以要選一位皇子出任撫遠大將軍,就像鄔思道分析的那樣,傳爾丹兵敗不是偶然,是必然!一方面供應糧草的戶部是老八胤禩管轄,不及時供應糧草。兵部又是老十四胤禵管轄,一個勁地催傳爾丹出兵,結果傳爾丹孤注一擲,冒進,中了埋伏,全軍覆沒。

對於康熙帝來講,他不傻,當然也明白這裡面的道道兒,此時的康熙帝身體已經不適,不然的話,說不定他就御駕親征了。

其實根本不用選,在康熙帝心中只有一個人能勝任,他就是老十四胤禵:

1、能帶兵打仗的將領很多,但是在當時兵部和戶部被八爺黨控制下,誰去都避免不了敗仗。如果讓八爺黨的人去帶兵,風險太大,很難保證儲君順利即位。思前考後,皇子中老十三胤祥被圈禁,只剩下老十四胤禵能帶兵,畢竟大敵當前,打勝仗最關鍵。

2、此時的康熙帝年歲已高,在當前的局勢下,他已經基本確定了老四胤禛為接班人。如果老十四胤禵仍然在京城,同樣風險太大!試想一下,如果老十四胤禵在,剛放出的老十三胤祥真的能順利接管豐臺大營嗎?

3、再有便是進一步分化八爺黨,實際上從復立太子事件之後,八爺黨就已經不穩固了。那次把烏雅氏封為皇貴妃,就等於宣佈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奪嫡希望最大。再加上撫遠大將軍給老十四胤禵,還傳播出,誰當大將軍誰就是儲君的言論。以此成功地轉移火力,使得老八和老十四互掐,而老四韜光養晦。

4、當然,此舉也是對老四胤禛的考驗,讓眾人舉薦大將軍,就是看大家有沒有大局觀。而朝堂之上,老九和老十的吃相相當難看,舉薦什麼老八胤禩出任大將軍,連廢太子的老師王琛都看不過去了,舉薦廢太子來噁心他們。反觀老四胤禛,一切為江山社稷著想,不惜舉薦八爺黨的人為大將軍,這才是帝王胸懷。

四、

事實上康熙帝此舉非常巧妙,老四胤禛緊隨聖意,暗地裡安插年羹堯、李衛去遏制老十四胤禵。老八胤禩等人也識破了康熙帝的用意,不僅在老十四胤禵身邊安插了奸細,還一個勁地催他別打勝仗。

但是老十四胤禵不這麼認為啊,他覺得老八胤禩那是嫉妒他,當初舉薦大將軍王的時候,他們就沒把自己放在眼中。

康熙帝也是故意的,說了這麼句話:

“朕決定從皇子中擇一賢者代朕出征,封為大將軍王。”

看了沒,明明知道號稱賢王的就是老八胤禩,偏偏講自己要選一位賢者出任大將軍王。這也就有了老八胤禩假惺惺地對老十四胤禵講,要舉薦他當大將軍王,實際上這是笑裡藏刀,老十四胤禵並沒中計:

“八哥,無論年資還是德望,十四弟都不及你一分,你這樣說便是懷疑我,我願歃血為盟以明心志。”

但心裡肯定不服啊,為了防止老十四胤禵被人舉薦,老九胤禟甚至先人一步堵上老十四胤禵的嘴:

“回皇阿瑪,胤禵現管著兵部,兒臣以為應聽聽他的見解。”

舉薦,只能舉薦別人,哪有自薦一說,不然,表現地也太過了,只要沒有人舉薦老十四胤禵,那麼老八胤禩就成了唯一人選。可惜康熙帝不傻,一眼就識破了,馬上堵上了:

“是呀,胤禵是管兵部,但朕現在想聽聽你的見解。”

這也等於進一步離間了老十四胤禵跟八爺黨的關係!

最終,康熙帝的選擇是正確的,老十四胤禵急於表現自己,一上任就連打勝仗。更是在康熙帝壽辰之際送上大獲全勝的大禮,暫時解決了邊境大患,這也成為了老十四胤禵的鼎盛時刻……

直到雍正帝都即位了,老十四胤禵仍然堅定地認為皇位是自己的,真是被人賣了還傻呵呵地數錢呢,變著法兒坑兒子的,也就康熙帝了!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楊角風發作



這個之前宋安之在雍正王朝系列中分析過,今天再來大概說說。

康熙任命老十四為大將軍王,原因在於西北傳爾丹兵敗,六萬大軍全軍覆沒,背後是因為八爺黨在使絆子,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此康熙只能選擇八爺黨中的老十四來擔任大將軍王,前往西北平定叛亂,最起碼不用害怕背後有自己人捅刀子。

當然年老的康熙雖然對自己的兒子們仁慈的近乎沒有底線,但並非是老糊塗了。他任命老十四為大將軍王,也是順勢而為之下的一個聰明決定,就是這個大將軍王在當時朝野中成為象徵“儲君”之意的位置。

康熙後來傳位於老四,為什麼會弄這麼一出呢?

就是想製造這個假象,讓所有人以為大將軍王就等於是儲君,在皇位的誘惑下,老八和老十四自然是反目成仇了。

這樣一來康熙最起碼分化了八爺黨,老十四雖然身為大將軍王手握重兵,但老四一黨的年羹堯擔任陝甘總督,自然死死的將其牽制住。

當然更關鍵的是八爺黨的分化不在於老八和老十四的反目成仇,而是老十四遠在西北,更有著年羹堯牽制。所以康熙駕崩的時候,老四隻需要面對老八這個對手了,像老九和老十根本不足為懼,如果老十四當時也在京城,那麼老四同時面對老八和老十四,那麼就更危險了。

所以說康熙的方法還是很高明的!不只是順勢而為,而且還就勢給老四順利繼位進行了鋪路!


宋安之


雍正王朝最後一次較量應該就是大將軍王事件了,也是八爺黨和四爺黨的最後一次較量。

為何這麼說呢?康熙一開始其實就沒有讓十四阿哥當儲君的意思,因為十四阿哥缺點太明顯。

簡單來說十四阿哥同大阿哥其實就是一類人,這類人過分的相信武力,相信軍功。

他們不明白朝堂上是看不見的明槍暗箭,更不明白用人之道,這類人當上皇帝,缺點是非常要命的。

因為對於一個朝廷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帝王的獨斷朝綱,真正重要的是用人之道。

所謂權謀其實就是用人,而十四阿哥雖然有軍事才能,可是無容人之量。



這樣的人能擔得起一個急需改革的國家嗎?顯然是不行的,所以康熙當年一定是沒有立十四阿哥的意思。

立八阿哥都強過於十四阿哥,因為八阿哥沒有太大的缺點和優點,當個守成之君還是可以。


而康熙之所以讓十四阿哥當大將軍王,就是為了四阿哥順利即位,因為此舉可以讓所有人的矛頭都指向十四阿哥。

如此一來,四阿哥在朝中反而是少了危險,同時康熙此舉也是深謀遠慮,因為他篤定十四阿哥不敢造反。

為什麼呢?這還是因為康熙太瞭解十四阿哥了,他性格乖戾,當年羹堯控制其糧草之後,他沒有破釜沉舟的魄力。

加之十四阿哥是個不錯的將軍,所以康熙讓其當大將軍王,一點都不奇怪,反而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小司馬遷論史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康熙任命十四阿哥為大將軍王這段劇情,有很多人有疑問,為什麼會這樣安排,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西北準格爾叛亂,康熙首要目標是派一個能打勝仗的人來出任,因為奪嫡之爭,皇子之間相互掣肘,只有派一個兩邊都不反對的人才行。

其次,太子兩次被廢,康熙已經有意傳位於四阿哥,但是八爺黨勢力過大,必須要分化八爺黨勢力,任命十四爺為大將軍王,給眾人一個假象要傳位給老十四,讓八爺和十四爺內鬥,轉移注意力,這種辦法可謂用心良苦一石二鳥。




沵笑他人太瘋顛


康熙五十七年,西北叛亂,傳爾丹兵敗,六萬人馬被全殲。康熙震怒,揚言要“御駕親征”,其實這就是一個姿態,康熙年事已高是不可能再搞什麼“御駕親征”了,但是,西北的平叛也是關係到大清的安危的大事,皇上不能親證,但必須委派一名皇子“代天子出征”。

康熙給代天子出征的皇子的待遇是相當的高:委任撫遠大將軍,封大將軍王。

究竟要委派哪個皇子去西北“代天子出征”,這個事本來可以是康熙“乾剛獨斷”就可以決定的,但是康熙沒有這麼辦,他還是演了一把“推薦和自薦”的戲碼——究竟派誰去,可以舉薦也可以“自告奮勇”。

在諸位皇子們的舉薦和自薦的戲碼演完了以後,康熙決定委任十四阿哥胤禵為撫遠大將軍,封大將軍王,代天子出征,赴西北平定叛亂,並且康熙親自送行,十四阿哥胤禵用天子儀仗,可謂是“威風八面”,十四阿哥胤禵似乎已經明顯的感覺到自己離太子之位越來越近了。

那麼,康熙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任命十四阿哥胤禵為撫遠大將軍,並封大將軍王,並讓他掌控西北的二十萬兵馬呢?他的真實意圖究竟是什麼呢?

我們還是通過電視劇《雍正王朝》來分析康熙的“帝王心機”和“馭人之術”。

客觀的講,康熙委派十四阿哥胤禵赴西北平叛,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撫遠大將軍的最佳人選應該是非十四阿哥胤禵莫屬,但這個任命僅限於平叛,與皇位繼承無關。

在康熙眾多的皇子當中,有能力也有資歷擔任撫遠大將軍一職的皇子其實不多,細數起來也就是三個人:大阿哥胤褆,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

在這三個人選當中,大阿哥胤褆因為陷害廢太子胤礽,以及試圖謀殺廢太子胤礽,在康熙四十七年就被終身圈禁,說起來已經被圈禁十年了,儘管這位大阿哥曾經跟隨康熙親征葛爾丹,也曾經作為副將輔佐他的皇叔沙場征戰,有一定的軍事才能和帶兵能力,但是康熙是不會,也不敢把西北的重兵交到這個“居心叵測”的大阿哥胤褆手裡。

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也是皇子中的帶兵打仗的出身,也是沙場征戰履立戰功的阿哥,但是十三阿哥胤祥因為受到廢太子的牽連,也已經被圈禁,並且十三阿哥胤祥的生母,是和叛軍有血緣關係的柯爾克蒙古的公主,康熙更不放心把西北兵權交給十三阿哥胤祥。

這樣一來,主管兵部的十四阿哥胤禵幾乎就成了“唯一的人選”,所以在確定十四阿哥胤禵為撫遠大將軍,大將軍王的問題上,康熙的選擇應該是一個必然的選擇,這個選擇的本身並沒有什麼可以討論的,但是康熙選擇十四阿哥胤禵的過程卻很值得研究,這個過程才是康熙的“帝王心術”和“馭人之術”的體現。

康熙選擇撫遠大將軍的過程和結果,絕對不僅僅是為了確定“西北平叛”的最佳人選這麼簡單,他是在最後考驗他的皇子們,看看究竟哪位皇子是有能力有胸懷有擔當的可以繼承大統的最佳人選,和這個目的相比較,西北的平叛只能是放在第二位。

這就是康熙為什麼不“乾剛獨斷”而是要徵求各位皇子意見的根本原因。他需要看的是圍繞這個“大將軍王”誘惑,皇子們都是如何表演和表現的。

幾乎所有的皇子都認定,誰能當上這個大將軍王,誰就可以基本上會是那個繼承大位的人選,於是太子之位的爭奪,就變成了大將軍王的爭奪。

其實,這個大將軍王只不過是康熙拋下的一個誘餌,但是的確有人上鉤了。

第一個上鉤的還是那個急切的相當太子更想當皇上八阿哥胤禩。

在大將軍王人選的競爭上,八阿哥胤禩是處於劣勢的,他既不會帶兵更不會打仗,但是這個大將軍王的誘惑力太大,直接會左右皇帝大位的傳承,所以胤禩必須要爭取。

他知道和十四阿哥胤禵相比,他沒有什麼優勢,所以他炮製了一套理論:大將軍王其實就是一個坐鎮的,並不需要會帶兵會打仗,只要會籠絡人心就可以,在這方面,八阿哥胤禩很拿手。他的這個理論通過九阿哥胤禟提出來,作為推薦八阿哥胤禩為大將軍王的理由。

但是,八阿哥胤禩的這個舉動,其實是徹底得罪了那個一直是他的死黨的十四阿哥胤禵。在胤禵看來,他的這個八哥在關鍵時刻還是隻想到他自己,完全沒有考慮他這個兄弟的利益。

十四阿哥胤禵也很清楚,這是他千載難逢的的好機會,並且是老天賜給他的唯一的一次可以繼承大統的機會,八阿哥胤禩的舉動,讓他徹底的脫離了八爺黨,開始自立門戶進行奪嫡之爭。

這個局面是康熙最滿意的,一個大將軍王的頭銜,就挑起了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的窩裡鬥,十四阿哥胤禵的自立門戶其實就是給八阿哥胤禩又樹立了一個敵人和對手,八阿哥胤禩的敵人和對手越多,康熙的位子就越安全,知道自己時日不多的康熙,最需要的就是安全和穩定。

同時這個誘餌也是對四阿哥胤禛的一個考驗,康熙要看看他已經初步認定的這個接班人的智慧和胸懷究竟如何。

四阿哥胤禛其實也差一點就上了鉤,但是好在他有一個神一般存在的師爺鄔思道。

鄔思道告訴胤禛,那個大將軍王你不要去爭,你也爭不上,那個人選康熙心中早有所屬,十四阿哥胤禵是唯一的人選。然後鄔思道告訴胤禛:西北打仗打的是糧草!

鄔思道的分析非常精闢,胤禛也是豁然開朗:既然爭不到這個大將軍王,那就安排能夠控制大將軍王的人選。於是他們確定的策略就是:由胤禛推薦十四阿哥胤禵出任這個大將軍王,交換的條件就是由年羹堯出任陝甘總督。胤禛告訴他的親弟弟胤禵,我舉薦你當這個大將軍王,並且會全力支持你在西北打個大勝仗。

胤禛的意思很清楚:親弟弟,八阿哥胤禩靠不住了,他可是主管戶部的,他要是在錢糧上卡你的脖子,你就是當了這個大將軍王也不會好過,還是用我的人吧,我不但舉薦你,還要派親信來全力支持你,年羹堯任陝甘總督,糧草軍餉的的補給應該可以放心。

十四阿哥胤禵對此感動不已:還是親哥哥靠譜!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話是真的。

他萬萬沒想到,就是這個年羹堯會在最關鍵的時候,通過控制大軍的糧草牢牢地控制住了他,讓他的十幾萬兵馬形同虛設,直到這個時候,十四阿哥胤禵才明白所謂的“大將軍王”真的就是一個誘餌,他也上鉤了。

按照通常的邏輯,康旭不可能不知道四阿哥胤禛推薦十四阿哥胤禵的真正目的,因為陝甘總督是封疆大吏,年羹堯的任命是一定要得到康熙本人的首肯,康熙對年羹堯的任命沒有提出反對意見,說明康熙是看懂了胤禩的心機,而看破不說破,更說明康熙對此是認同的甚至是讚賞的。

這樣的安排,讓康熙實現了一種相互制約的平衡,一般情況下三角關係比兩極關係要平衡的多,康熙通過對十四阿哥胤禵的任命,憑空給八阿哥胤禩製造了一個對手,這樣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三位皇子就可以互相牽制互相制約,康熙就有時間和精力安排後事,而四阿哥胤禛的佈局,讓康熙清楚的認識到這個老四胤禛的水平要比那個號稱八賢王的老八靠譜很多,康熙進一步堅定了傳位給四阿哥的決心。

事實上經過爭奪“大將軍王”這件事之後,四阿哥胤禛已經被康熙認可,繼承大位已成定局,至於能否順利繼承,康熙能做的就是牢牢控制住“宣旨官”隆科多,其他的就看四阿哥胤禛的本事和膽量了。

這就是康熙的“帝王心術”和“馭人之術”。


步武堂


歷史上對於雍正即位有很大的爭議,傳言康熙是把皇位傳給十四阿哥,而非四阿哥雍正,雍正聯合隆科多篡改詔書,而繼承大統!這個說法在我看來,完全是不可信的!

康熙晚年,“九子奪嫡”可謂是是十分的慘烈,太子兩度被廢,以老八為首的“八爺黨”和老四則成為皇位的競爭者,在皇位面前沒有人能擋住其誘惑,當傳爾丹兵敗時,向來以老八仰首是瞻的老十四則也蠢蠢欲動,對皇位燃起了無比強烈的慾望,也想當皇帝。因為,目前皇子中,沒有人比自己更適合撫遠大將軍王這個職位。


傳爾丹兵敗的原因,鄔思道向雍正分析的十分的透徹,不是因為打不過,也不是因為不謹慎落入圈套,而是糧草跟不上!掌管糧草的就是“八爺黨”,他們要的就是傳爾丹兵敗,然後自己的人去做撫遠大將軍王這個位置,不惜犧牲朝廷六萬大軍。

對於傳爾丹的兵敗的原因,康熙難道會不知道?答案是康熙是肯定知道的!那為什麼明知道是老八和老十四搞得鬼,還要派十四阿哥為撫遠大將軍王呢?康熙千古一帝真的不是說說而已,確實是有大智慧!

第一:目前也只有老十四能打勝仗。

對於西北戰事,康熙也只能從自己的皇子當中選擇一位,而這個人選也只能是十四阿哥。在老十三眾多皇子當中,能勝任大將軍王的也只有兩個人:老十三和老十四。老十三已經被圈進宗人府,而且即使把老十三放出來,也會像傳爾丹那樣兵敗。康熙對自己的兒子都十分的瞭解,老十三性格豪爽、重義氣,特別是兄弟之間的情誼看的十分的重,難免被人利用,把他圈進宗人府完全是出於保護。


第二:穩定朝政。

康熙對老八十分的反感,結黨營私,雖然之前重創了老八一黨,徹底的把老八打入了冷宮,但是康熙知道老八仍然不會死心,反而會變本加厲。康熙此時對自己的皇位繼承人已經確定了,不是老十四,更不是老八,而是老四胤禛。西北的戰事固然重要,但在康熙看來,遠遠比不上自己的繼承人重要,自己年老體邁,精力已經大不如以前,在此時一切以穩為主,不能生亂。已經有過傳爾丹的一次教訓,不能接連重演,否則朝廷必將大亂。


第三:離間作用。

康熙知道這個撫遠大將軍王的位置,自己的兒子們都很眼紅,事實證明的確是這樣,尤其是老八。看似關係十分牢靠的老八和老十四,此刻就有了裂痕,兩人對這個位置十分的在意,此刻老最終受益的則是老四。在所有人看來,誰擔任大將軍王,誰就是下一任的繼承人,可事實真正是這樣嗎?

太子之所以被廢兩次,就是因為康熙不想讓自己的江山交到這樣的人手裡,更何況在戰事面前,老八和老十四背後搗鬼,導致兵敗,康熙難道會把自己的江山交給老十四?老八和老十四互相爭鬥,正是康熙所願意看到的。當老四在朝堂之上舉薦老十四的時候,老八的表情就像吃了一隻蒼蠅一樣,有多難看就有多難看。



第四:是對雍正最後的考驗

老四胤禛一開始也是想推薦老十三,鄔思道一番話讓他轉過來去主動的推薦老十四,深得康熙的心,直白的表明,我胤禛在國家大是大非面前,我一點也不含糊,以國事為重,顧全大局,這正是一個帝王最基本的素養。你說是大將軍王重用還是贏得康熙的心重要?


很明顯,一直引而不發的老四胤禛,最後通過了康熙對他的考驗,贏得了帝王的心!大將軍王你就是在厲害,糧草被我掌握著,你飛不上天去!康熙就是在下一盤棋,局勢的確是向著自己預想的那樣發展著,即穩定了朝政,又考驗了人心,自己晚年最重要的事已經完成了!


燈下螢火學歷史


《雍正王朝》之所以經久不衰,被認為是歷史劇的經典之作,甚至被認為代表了歷史劇的最高水平,就是因為它不但很大程度上還原了歷史史實,重現了那個時期風雲詭譎的權力爭鬥、翻雲覆雨的朝堂爭奪;更重要的因素在於劇中對政治智慧、官場權謀、帝王心術甚至陰謀手段的完美演繹。

康熙皇帝任命皇十四子胤禵為大將軍王,就是康熙皇帝這個《雍正王朝》裡的智慧擔當,集中體現帝王心術和權勢平衡之術的巔峰表現。


事件背景:康熙五十六年,準噶爾地區再次發生叛亂,朝廷派往西北平亂的六萬大軍,全軍覆沒。康熙皇帝決定從諸皇子中選擇一位,封為大將軍王,代君出征。


康熙五十六年,太子胤礽已經二次被廢,徹底失去了復立希望;皇長子胤褆被永遠圈禁;皇三子胤祉主動退出奪嫡之爭;皇八子胤禩雖然失去了康熙皇帝聖寵,但其身後依然有著強大的政治勢力支持,而且他對皇儲身份依然狂熱追逐。
傳爾丹輕敵冒進,致使六萬大軍全軍覆沒以後,康熙皇帝單獨召見了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由此可見,康熙皇帝對於皇儲的選擇很可能就在這兩位皇子之中。
也就是說,“奪嫡之爭”發展到此時,已經基本成為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這對一母同胞之間的競爭。

“奪嫡之爭”的最後結果,我們都很清楚,那麼康熙皇帝為什麼在這個奪嫡的關鍵時刻,將如此重要的帶兵之權交給並沒有打算傳位的皇十四子胤禵呢?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三點:

1、從大局出發的理智選擇

對於康熙皇帝而言,不管是智除鰲拜的初期階段,還是“九王奪嫡”逐漸白熱化的當前時期,康熙皇帝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自身皇帝權威的維護和整個大清王朝的皇權統治。發生在當下的“九王奪嫡”事件雖然讓康熙皇帝憂心,但和西北的戰亂比起來,這些只是統治階層的內部矛盾,動搖不了清朝皇權統治的根本。

西北叛亂則不同,這是對整個大清王朝的巨大威脅,對清朝皇權統治的挑戰,康熙皇帝必須認真對待。所以,他對大將軍王的最基本的選擇標準,就是以贏得戰事勝利為最低標準。

而這個最低標準又由很多方面決定:對軍事問題的熟悉程度、對軍隊將領的掌握程度、在軍隊中的地位和威望如何等等。

按照《雍正王朝》對胤禵的基本情況設定,他屬於康熙皇帝皇子中為數不多的“帶兵阿哥”,所以,康熙皇帝對胤禵的選擇乃系從大局出發,從全局出發而做出的理性考慮。

2、對“八爺黨”強大勢力的瓦解

前面已經提及,皇八子胤禩雖然數次被康熙皇帝直接或間接的斷絕了皇位繼承的希望,但胤禩對於皇位的渴求並沒有停止,再加上其身後擁有勢力強大的政治集團支持,仍然是繼位呼聲較高的皇子。

此時的康熙皇帝已經心中默認了皇四子胤禛的皇儲身份,但以皇八子胤禩為首的“八爺黨”無疑是嚴重阻礙康熙皇帝皇權平穩過渡的所在。就胤禛當時的勢力而言,如果不對胤禩集團有所打壓和控制,就算康熙皇帝有心傳位,胤禛也不會順利接過皇權,甚至會出現兵戎相見、手足相殘的局面。所以,康熙皇帝必須對胤禩有所動作。

俗話說:堡壘總是從內部攻破。康熙皇帝任命胤禵為大將軍王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出於對“八爺黨”的勢力瓦解。

在皇子和朝臣眼中,康熙皇帝此次對於大將軍王的任命,無疑就是對皇儲人選的確定。康熙皇帝任命胤禵為大將軍王以後,他立馬成為繼位呼聲最高的皇子,胤禩更是立馬調轉槍口,將胤禵這個自己黨派集團的成員視為自己最大的奪嫡對手。

皇八子胤禩和皇十四子胤禵之間的內鬥,無疑是對“八爺黨”勢力集團的內部消耗,也就間接的成就了皇四子胤禛的奪嫡成功。

3、調開胤禵,讓胤禛的皇位繼承,能夠平穩過渡

就算皇八子胤禩擁有眾多朝臣支持,但康熙皇帝在安排了隆科多為九門提督後,也基本不用考慮胤禩對於胤禛的威脅。

但,皇十四子胤禛則不同。

別忘了胤禵和皇十三子胤祥一樣,都是帶兵出身的阿哥,在軍界都有極高的地位和威望,他們曾經的部屬早已經成為在軍隊中掌握實權的重要人物。也就是說,隆科多這個掌管京城戍衛的步軍統領衙門都統對於胤禵的制約作用幾乎不存在。胤禵如果振臂一呼,他對京城周邊乃至京城內部的軍事力量掌握程度絕對不低於皇十三子胤祥。

也就是說,如果胤禵留在京城,胤禛繼位的時候,就算有皇十三子胤祥的擎天保駕、有隆科多的官兵擁護,也不會順利進行甚至會出現武裝對抗。

所以,胤禵不能留在京城,他只能被康熙皇帝麻痺後,遠遠調離京城。


我是@正說清代十二朝,專注清朝歷史解析,歡迎關注!個人見解,歡迎提出不同意見和建議!


正說清代十二朝


我們先了解這件事情的前因是什麼。

傳爾丹的六萬大軍在西北全軍覆沒,為什麼傳爾丹會失敗呢?難道是康熙用人不明,就像諸葛亮錯用了馬謖那樣,而錯用了傳爾丹?

其實並非如此,當雍正極力想要推薦十三阿哥允祥擔任撫遠大將軍王的時候,鄔思道就出來勸阻了,並且認出了傳爾丹之所以會失敗的原因。

傳爾丹為什麼會失敗,關鍵是因為他不是八阿哥的人,而打仗是需要後勤保障的,如果缺餉缺糧缺物資的情況下,是很難打嬴仗的,尤其在西北那邊,叛軍根本就不會拿主力跟你拼,而是利用地理優勢,跟你耗,你找叛軍,叛軍就是躲。

這就是說,誰後勤供給足,那麼誰能有主動權,而傳爾丹無法得到足夠的供給,而八阿哥所掌管的兵部,還要斥責傳爾丹只在消耗糧銀,卻不能消滅敵人,是一直在畏戰,傳爾丹,不得已,只能孤注一擲,結果就是大輸。

暫且不說,康熙能不能讓十三阿哥出來擔任撫遠大將軍,即使他真的願意讓十三阿哥擔任了,十三阿哥的能力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兵部,戶部都在八阿哥手裡,他就會對待傳爾丹那樣,對待十三阿哥。

十三阿哥同意也拖不起,十三阿哥還有一層劣勢,那就是他的外公是大汗,這樣十三阿哥更拖不起。

那派了十四阿哥又有什麼好處呢?因為十四阿哥與八阿哥是一起的,所以八阿哥不會使絆子,所以這場仗,就一定能打嬴。

另外,康熙這麼做,也是為了分化十四阿哥與八阿哥,隨著十四阿哥的地位越來越高,軍功越來越多,那麼他的野心也就越來越大,也就不再以八阿哥馬首是瞻,那麼十四阿哥就能制衡八阿哥,那麼雍正繼位就更有保證了。

康熙此舉,真是一箭雙鵰呀。


歷史簡單說


逝去即歷史,我的回答與眾不同。

雍正王朝中康熙皇帝派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將軍王的意圖其實是一石三鳥之計。


1、平定西北叛亂,維護國家穩定。

康熙和弘曆練完劍後,對張廷玉和馬奇問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西北戰報,所以西北戰況是清朝但是重要而緊急的事情。

要想西北取得勝利,後勤就要有保證,這需要掌管戶部的八阿哥胤禩配合。

康熙皇帝是心知肚明的,所以派懂得行軍打仗的八爺黨成員胤禵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康熙的第一個意圖就是西北必須取勝。


2、掩蓋自己傳位目標,為胤禛減輕壓力。

放出風聲和煙霧,大將軍王就是將來的皇位繼承人,分化八爺黨。

使八爺黨的注意力轉移到十四阿哥胤禵身上。

減輕了胤禛的繼位壓力,使皇位交接順利進行。

3、測試胤禛的心胸、大局觀。

康熙一直都在對胤禛進行觀察,即使到最後也在觀察胤禛究竟是將國家的安全放在第一位還是把自己的利益的是放在第一位。

如果胤禛能夠推薦或是接收胤禵出任大將軍王,說明胤禛能夠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利益。


能夠為了大局放下眼前的利益之爭,才是一個帝王應該有的眼光和心胸。

如果胤禛沒有通過考驗,將大位傳給老十四胤禵,也不是不可能的,畢竟傳給給誰,都是在康熙的一念之間。

朋友,感謝你的閱讀,動動小手點個贊吧!


逝去即歷史


一個關鍵崗位,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領導用人的時候,不僅考慮這個人的才能,也會洞察整個棋盤形勢的走向。《雍正王朝》中,康熙五十七年,康熙任命胤禵為大將軍王,代表朝廷遠征西北。西北這一步棋,走得可謂別有洞天。

當時的背景

康熙五十七年,西北傳爾丹深入敵營,最後全軍覆沒。戰報傳回朝廷的時候,老爺子正在戲樓看戲。康熙急急忙忙打開戰報,看完後心情沉重,立刻召見胤禛和胤禵商討對策,並放出風聲,要從皇子中挑選一位出任大將軍王。

各方受到消息後的反應

胤禛這邊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分析信息,最後得出結論:西北戰敗,表面上是傳爾丹輕敵冒進,實際上是八爺黨為了爭奪兵權故意“下黑手”。西北的部隊,是敗給了朝廷。鄔思道建議胤禛推薦胤禵,但是要控制陝甘總督的位置。陝甘是西北的糧草集運中心,只要控制陝甘,就能控制西北的大軍。

胤禩分析信息出來的推論是,誰能夠當上大將軍王,誰就是康熙的繼承人。去西北,為的是累積軍功和威望。胤禩一直熱衷於皇位,對這個崗位躍躍欲試。這下胤禵就不幹了,明明自己是兵部老大,又有軍事才能和打仗的經驗,怎麼著也該我去吧,你這個沒軍事才華的八哥就在朝中歇歇吧!這下八爺就鬧出不愉快了,最後決議優先推薦胤禩,退而求其次地推薦胤禵。胤禵心裡就悶悶不樂了。

康熙的意圖

西北戰敗的真正原因,康熙心裡清楚的很,問題就出在兵部。兵部是八爺黨的人把持著,只能從八爺黨當選人,才不會重蹈覆轍。胤禵是八爺黨的骨幹成員,他去了西北,在背景上比較合適。胤禵精通兵法,有實戰經驗,是一位軍事型的專業人才,能力是沒有問題的。

當時朝堂上太子之位空置已久,各位阿哥的奪嫡之爭已經愈演愈烈。八爺黨的人不在康熙的獲選名單上,卻是朝廷上的一股重大力量,甚至威脅到老爺子自身位置的穩固。康熙讓胤禵出任大將軍王,既可以調虎離山,也能起到分化瓦解的作用,削弱八爺黨的力量。胤禵和胤禩都想領兵去西北,無論選誰都會有一方不高興,八爺黨就會有裂痕。果然,胤禵還沒有出發,胤禩就在身邊安插眼線。

此時康熙可以藉著此時考察一下各位皇子的意圖,看看誰在顧全大局,誰在覬覦皇位。所有皇子的反應,康熙都看在了眼裡,記在心裡。就胤禛一個人的表現可以加分。胤禵成了大將軍王,他成了名義上的熱門候選人,讓外界所有人的目光都朝向了他。這樣一來,康熙心裡的繼承人就能減輕競爭壓力。

康熙是幾百年難得一遇的帝王,在識人、用人方面都有自己獨到的眼光。選擇胤禵,一是他紮實的專業才能,主要還是其政治價值。一顆棋子,起到多重妙用,既考慮到當下,也考慮到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