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明建和尚福林激辯科創板跟投制度,有違市場化還是市場約束的必然?

記者 | 滿樂

科創板已平穩運行3月有餘,市場配套的券商跟投制度卻在近日引來了一番爭論。

在11月9日召開的第十屆財新峰會上,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及管理委員會主席畢明建直言,科創板採取的強制跟投制度,並不符合市場運行的基本原則。

在畢明建看來,科創板發展過程中暴露的問題,需要採用市場化方式解決。過去在新股定價過程中,證券公司與發行人的關係比較密切,與投資者聯繫不那麼緊密。因而容易在定價層面形成系統性誤差,導致買賣雙方的不平衡。目前科創板為應對這一問題採取的辦法是強制券商跟投。“全世界沒有一個市場是這樣做的,也不符合市場的基本原則,我們是中介機構應該平衡買賣雙方”。

4月16日,上交所發佈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與承銷業務指引》,其中規定,券商應視發行人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規模,認購發行人首次公開發行股票2%至5%的股票。並明確,跟投股份的鎖定期定為24個月,這一期限長於除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之外的其他發行前股東所持股份。

而據wind數據顯示,在科創板運行滿百天時,18家參與科創板個股跟投的券商,其跟投股份賬面浮盈合計17.58億元。但與之相對,券商9月份跟投股份的賬面浮盈一度曾超過20億元。在近期科創板個股盤中破發、新股發行首日漲幅偏低的趨勢下,市場熱度已不像3個月前那麼高漲,券商跟投股份浮盈是否會進一步縮小有待觀察。

“跟投的話,現在股市(整體價格)比較低。未來股市(整體價格)比較高,做一單鎖一單,怎麼做下去”。畢明建在會上直言。

畢明建表示,國內券商投行成立以來尚未經歷內部平衡的過程,“在海外得罪投資者是沒生意做的”。因而他主張借鑑海外市場成熟經驗,在科創板市場採用更為市場化的做法,加強證券公司為機構投資服務的能力,來解決新股發行中買賣雙方不平衡的問題。比如在證券發行過程中,為券商提供更多配售的權力。

對此,經濟委員會主任,原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尚福林則有著不同的意見。

“券商是一肩擔兩頭。但某種意義上,券商應該更偏重投資者,替投資者做優質的上市公司選擇。跟投制度,是目前市場下形成的約束機制”。尚福林表示。

尚福林指出,我國建設資本市場的基礎與發達國家不同。中國是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經由改革開放建立的資本市場,而海外發達國家則是在股份制企業長期發展後,建立的資本市場。計劃經濟下,企業發股發債依賴的是國家信用,而不是企業自身的信用。這就導致國內上市公司相對信譽較差,目前分紅的個股數量也較少。

另外,國內券商內部也時有違法違規行為,資本市場投資者以“短炒”的小散為主,缺乏長期投資者。這些都是資本市場發展過程中採用一些強制約束政策的原因。

“可能(跟投制度)在政策上面臨短期困難,但長期對實現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是有益的”。尚福林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