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广州,一户店主和他的家人合影照。M·米勒摄,照片大约拍于1861-1864年之间。

中国人重视家庭,家庭观念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强的民族。

摄影传到中国成为强化家族认同感的一个重要手段,每逢节假日或者亲友聚会往往都要来一张全家合影,以彰显一个都不能少,全家大团圆。

但是综观整个中国影像世界,能够看见的全家福几乎都是城市富有人家,清末到民国底层百姓的全家福照极其少见。

因为贫穷,老百姓饭都吃不饱他们又怎么会去照相馆拍照呢?本集收录的全家福也只有两张是穷苦百姓的,其中一张还是传教士免费给拍摄的。

尽管如此,这些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家庭照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国家庭与民生伦理变迁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影像资料。

德兰/文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1870年代, 一户大户人家全家福。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这大概是清廷底层官员全家福照。照片约拍于1874-1875年之间。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1890年代,移居美国奥勒冈州的中国移民全家福。注意观察他们身上的精神气质与以上三张全家福的不同。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醇亲王载沣全家福,照片大约拍摄于民国初期。

这里没有溥仪,其余都是溥仪的兄妹。载沣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这个家庭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家族。

不过,这一切都随着民国的成立这个家庭的权势灰飞烟灭。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1917年夏,宋耀如一家在上海拍摄的全家福,这是民国最有权势的家族。

前排为宋子安,二排右起宋庆龄、宋子文、宋蔼龄;后排右起宋美龄、倪桂珍、宋耀如、宋子良。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1920年代,山东胶东,一户农民家庭的全家福。一位外国传教士在乡村采风时所拍。

拄拐杖老者是这家的长辈,站在两边的分别是他的儿子与儿媳。

老者的孙子大概都是女孩。一般情况下,如果有男孩,大都由他的母亲或妻子在前排抱着,还要把小鸡鸡也刻意露出来,以示香火有继。

照片中除了中间那个少不更事的小女孩露出一脸的笑容,一家人看上去精神状态麻木,不自然。

这可能是穷苦的生活压迫下的麻木,也可能是传教士临时起意把这家人仓促拉到一起拍了这张像,他们对这种洋玩意感觉陌生与恐惧的麻木。

但是如果没有传教士的主动邀约,这家人可能永远想不到要到照相馆去拍下一张合影照。我们今天也就看不到了20世纪20年代农民家庭全家福是什么样了。

备注:图文来自山东画报出版社冯克力主编的《老照片》,文字做了压缩改动。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民国时期,青岛,一户五口之家的全家福。照片大约拍摄于1920-1930年代。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1931年,祖孙三代的全家福。

居中坐着的老人是这家长辈,右1是老人大儿子,右2是大儿子的长子,左1是老人的二儿子,左2是老人三儿子,左3是大儿子次子。

老人早年在乡村边做私塾先生边学做文章,一心想博取功名,但未及如愿,1906年科举便废除了。

大儿子因染上了抽鸦片的恶习,早早便离开了人世。三儿子年轻时沉迷于赌博,虽然后来金盆洗手,但终生碌碌无为。

与两位兄弟不同,老二投奔老人在东北的一位得意门生,在东北奋斗了几年,开了自己的织袜厂,一度生意红火。

日本人侵占东北后,严控中国人对棉纱棉线的收购,老二生意一落千丈,最终倒闭。

后来,他被迫返回关内,又在北平、天津尝试过多种生路,终不得志,一家人只好又回故里务农去了。

科举的废除断绝了前辈耕读上进的通道,继之是舶来的毒品和传统的陋习摧折了后辈的意志与生命。

而这个下层家族仅有的一点希望,又被日本人的入侵碾得粉碎,中国人在20世纪上半叶所经历的苦难,差不多都让他们摊上了。

备注:图文来自山东画报出版社冯克力主编的《老照片》,文字做了压缩改动。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1935年,一户周姓家的老母亲70大寿时(中),一家人在老宅正厦前拍的一张全家福。

周家老母亲是一位出身于富裕人家的千金小姐,兄弟多、家业大在婆家无人敢为难她,很有威望。

她的左侧依次是她的长子、次子和三子,右侧是她的儿媳妇,也是按长幼顺序排列。她身后的一男一女和前排台阶上坐着一对小孩是她的孙子。

70余年过去了,照片中的很多人都已离去,这座老宅也几经转手,难觅踪迹,只留下这张照片让我们猜想当年。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1938年,西康军阀刘文辉全家合影。刘文辉是谁?这句名言“政府的房子如果比学校好,县长就地正法”就是他说的。刘文彩就是他哥哥。

刘文辉,民国第24军军长,陆军上将。四川省主席,四川争霸战的主角之一,曾主政西康省十年之久,人称“西康王”。

1949年12月9日率部起义,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国家林业部部长。文革中病故。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民国时期,一户殷实之家的合影照。照片大约拍摄于1920-1930年代。

中间两位老人是这家长辈,左右是他们的儿媳与儿子,前面坐在地上的小孩是他们的孙子。

照片中的家庭形式在民国年间的城市中日趋增多。此时封建婚姻家庭观念虽已削弱,但社会经济基础没有发生改变,因而在婚姻家庭关系上出现了封资参半、新旧并存的现象。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1938年,山西平顺县西沟村,劳动英雄李顺达和他的一家人。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1940年春,呼和浩特市郊区,一户农家人的全家福。这一张照片花去了这家蒙疆币50元。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1940年,抚顺,伪满时期一户乡村农家人的合影。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1942年2月,河北平山南庄,刘汉兴(左3)参军抗日,全家为其欢送。沙飞/摄。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日伪时期(就是汪精卫投靠日本组建的南京伪国民政府时期),一大户人家在扬州芙蓉池边合影。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1944年,兰州,一个藏族家庭全家福。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1940年代,李小龙(中)全家福,此时李小龙大概五六岁。右边是他的父亲李海泉,左边是他妈妈何爱瑜。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民国一户大户人家全家福。照片大约拍摄于1940年代。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1945年,北京,一户人家的全家福。北京大北照相馆拍摄。

这家主人(前排右1)是账房先生,每个月能挣三十块银元,一家人的生计全靠他支撑,按当时消费水平他的收入可不算少。

后排正中是他大儿子和儿媳。后排右1是他二儿子,后排左1是他小儿子。中间的一男一女两个小孩是他大儿子的孩子,也是他的孙子。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1947年,重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合影照。

端坐在中间的老太太是这家长辈,左右是她儿子儿媳,后排中间是大女儿,右边是二女儿,左边是三女儿。怀里的小男孩是大女儿的儿子。

这是一个书香之家,不仅祖上有多人读书,子女也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老人的儿子儿媳是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大女儿毕业于中央大学历史系,二女儿毕业于重庆大学,三女儿当时在内迁重庆南开中学上学。

1949年大女儿和丈夫去了台湾,两个妹妹在大陆嫁给了解放军,从此,相隔天涯海角。

直到上世纪80年代,费尽周折,大陆这边的亲人找到了大女儿丈夫,这才得知五十年代大女儿因突发心脏病,早已离世。

两个政党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纷争,悲欢离合,影响和改变了无数中国人和中国家庭的命运。

备注:图文来自山东画报出版社冯克力主编的《老照片》,文字做了压缩改动。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1948年11月,阎锡山全家福,左右两位年轻人是他两个儿子。左边是四子阎志敏,右边是五子阎志惠。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20世纪50年代,钱理群全家福(前排自左至右:外甥、大姐、外甥女、母亲、大嫂、大侄;后排:二姐、小哥、钱理群)。

钱理群,1939年生于重庆,北大教授、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1958年5月1日劳动节,长春,年轻夫妻俩与自己的孩子照的全家福。

仔细看他们的穿着,特别是中间这对年轻夫妻的穿着,还有着民国时尚范,60年代后这种穿着基本上就绝迹了,基本上都变成了绿军装与蓝布灰。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北戴河,刘少奇全家福,照片大约拍摄于1960年代初。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60年代,文革前的一户城市人家祖孙三代全家福。照片大约拍摄于1960-1966年之间。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任弼时全家福。照片大约拍摄于1950年左右。

左1为任远志、左2为任弼时夫人陈琮英,左3为小妹任远芳,右3为任弼时,右1为任远征,右2为弟弟任远远.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1965年,台北,民国著名北大教授陶希圣全家福。

陶希圣(1899—1988),曾任汪伪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兼中央宣传部部长。后与高宗武逃赴香港,揭露汪日签订卖国密约内容。

1941年去重庆,任蒋介石侍从秘书,起草《中国之命运》成为国民党权威理论家。后历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总统府国策顾问,中央日报董事长,中央评议委员等职。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1965年,北京,陶希圣胞兄陶述曾全家福。

陶述曾,土木工程专家。长期致力于水利、交通工程建设。抗战时期,他组织与参加修建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昆明机场等工程;抗战胜利后,主持了花园口堵口复堤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长江中游防洪和水利建设做出了突出成绩。对我国的水利和交通工程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1966年5月1日,全家留念合影照。

你看他们胸前没有佩戴毛主席像章,此时文革还没有爆发。文革爆发时间是1966年5月16日。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文革期间,一户人家祖孙三代全家福,这户人家的孩子可真多。

照片中好像只有3个人佩戴了毛主席像章,其余都没戴,照片大概是拍摄于文革前期,估计是在1966年或者1967年。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文革时期,全家佩戴毛主席像章的全家福。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1972年,天津一户人家的合影照。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李小龙全家福。照片大约拍摄于1971-1972年之间。

李小龙双手扶着这个小孩是他的儿子李国豪,右边是李小龙夫人琳达·埃莫瑞,她怀中抱着是他们的女儿李香凝。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70年代末,一户城市家庭的全家福。照片大约拍摄于1977-1979年之间。

心碎满地,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全家福

20世纪80年代,蒋经国三代同堂的合影。前排是爷爷蒋经国、奶奶蒋方良和孙子、孙女,后方是蒋孝武(中)、蒋孝勇(右),和孝勇的妻子方智怡(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