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揭阳北门外曾有条五铺街

五铺街石碚——又咸又杂


回顾历史|揭阳北门外曾有条五铺街


榕城历史悠久,如果深入发掘,几乎每条街道,每座大宅都会有可供茶余酒后消遣的逸闻趣事。当然,有的还带点更有用的价值。像由五铺街衍生的“五铺街石碚(音部)——又咸又杂”就是如此。

这条五铺街在榕城北门外关帝庙东侧,呈南北走向。在其西侧,也就是关帝庙的东墙外,原有一条小河,叫“杉浮街”。杉浮溪的北端,就是北河的果子池港湾,南面连至弦歌重镇(简称重镇)以南,顾名思义,就是水上杉排往来的通道。而五铺街,也就是沿杉浮溪河岸所建的一条小街。因为历史上很长时间开着五间店铺,故名。

回顾历史|揭阳北门外曾有条五铺街

自清代乾隆时期起,北河就是一个繁荣的商业港湾,从揭阳往来于福建、台湾或江浙上海的航船络绎不绝,而上游里湖、棉湖的货物,如水果、红糖等也经常在这里盘船,卖到外地。于是,杉浮溪一带的商行货栈也就应运而起,甚至还有棉湖等地的商人在这里建起了颇有规模的会馆。

五铺街的五间铺,都是当时揭阳有名的水产海货和杂咸批发的商号,从外海运来的海鲜、咸鱼,由揭阳下船运往外地的咸菜、菜脯等货物,在这里不停地轮转。年长日久,铺着石头的那条沿河小街,由于不断受到盐水、鱼水的浸渍,每一块石头都变成了黑色,都浸透了咸味、臭味,特别是夏天,臭气冲天,过路上莫不掩鼻。于是五铺街石碚——又咸又杂,就成为榕城老辈人莫不有闻的熟语。

回顾历史|揭阳北门外曾有条五铺街

这个“写实”的熟语、歇后语,后来被潜移默化地用来形容某些小气吝啬,又横又拽,不讲道理的人。为了不太招惹怨恨,使用这词来形容上述那些人时,有时也可把后半部分“又咸又杂”省去,真正的歇后,只说“五铺街石碚”,熟悉掌故的人就已心领神会。

作为黄金水道上的古城,榕城北河曾有几百年的海贸兴旺期,以至于要在五铺街外围建起内、外两座“妈宫”(天后宫),以满足行船人奉拜,祈求航行平安。以至于曾经店铺林立,货如轮转。也正是五铺街外这个港湾的兴旺,振起了揭阳十七世纪经济的高度繁荣,振起了揭阳红糖、夏布两大品牌特产辉耀了半个中国,也振起了揭阳城市建设的阔步迈向现代化,有了中山路、城隍街、西马路等一系列新式街道以及大量小洋楼的出现与崛起。

回顾历史|揭阳北门外曾有条五铺街

于是五铺街的石碚的“又咸又臭”,是揭阳为富庶买单的收据,还是经济活跃的历史见证?就很值得探讨。事物都有两面性,“咸”和“臭”的背后,可能就是甜和香。

遗憾的是五铺街已被改造得体无完肤了,现在要从那些遗存的石碚去品题它的滋味,已经必须充分释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回顾历史|揭阳北门外曾有条五铺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