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魯南有種地方戲,叫“拉魂腔”,能把人的魂給拉走,得有多好聽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又有著一方人的性格特徵,文化傳承。在魯南這個地方,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歷史文化悠久,民風淳厚、文藝盛行。

特殊的地理方位,沾染著“一山一水一聖人”的靈氣,以及儒學的底蘊豐厚,從古至今,一支支藝術奇葩在這裡誕生,並得以傳承。僅地方戲就有“棗莊梆子、萊蕪梆子、四平調、柳琴戲”等十幾種,其中,枊琴戲因所用的伴奏樂器形式柳葉,故名枊琴戲。

在魯南有種地方戲,叫“拉魂腔”,能把人的魂給拉走,得有多好聽

枊琴戲在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地區流傳了幾百年,在山東的臨沂、滕州和江蘇的徐州一帶又被稱為“周鼓子”。據《山東省文化藝術志》記述:柳琴戲形成於清代嘉慶、道光年間。至今在魯南一帶還流傳著一段名為“四大香”的順口溜:“綠豆米飯、羊肉湯,旱菸鍋子、拉魂腔。”由此可見,枊琴戲是地地道道的魯南地方戲。

如果你看過老電影《鐵道游擊隊》,並注意到了小坡彈的那個“土琵琶”,那就回想一下那個“土琵琶”的樣子,你就會心一笑。對,那“土琵琶”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柳琴。

在魯南有種地方戲,叫“拉魂腔”,能把人的魂給拉走,得有多好聽

那麼枊琴戲又是怎麼被叫做“拉魂腔”呢?

書面上的說法當然是腔調優美、動聽,能把人的魂給勾走,很受當地人的喜愛。但是既然是地方戲,應該還是地方上的說法比較有意思。

當然這地方上的說法,絕不是道聽途說或者憑空杜撰,是我親自走訪當地群眾和枊琴戲的傳人而得。

當我走進山東省鄒城市的郭裡鎮,第一次零距離接觸到枊琴戲,看到幾個頭髮花白的老者,彈撥著那被歲月盤出包漿的樂器,陶醉地唱出抑揚頓挫的旋律時,我內心的震動,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在魯南有種地方戲,叫“拉魂腔”,能把人的魂給拉走,得有多好聽

待一曲終了,餘音繞樑之際,我懷著無比敬重的心情,走向那些老者,聽他們聊,這戲為什麼叫拉魂腔。

老者說:拉魂腔最初在鄒城郭裡的傳播,是緣於五釐村一個通曉音律、酷愛文藝的張秀才。早期張秀才家裡很窮,靠和父親唱門乞討為生,這唱門的小曲或許就是拉魂腔的最初萌芽。後來,他根據畫上的琵琶仿造出柳葉琴(俗稱土琵琶)作伴奏,借鑑柳子戲的“山坡羊”、“耍孩”等民間小調,又吸收了運河號子和其他地方劇種的營養,演變形成了早期的柳琴調。

再後來,隨著腔調的不斷豐富、創新,既有南音的柔美婉轉,又有北音的粗獷豪放,以其豐富的花腔和獨有的拖腔翻高而拉魂動魄,有了自己的特色。

往往是枊琴一響,再加上戲曲的鑼鼓點子、唱腔表演,令聽者流連痴迷,就像把魂給勾走了一樣,當時還流傳著“拉魂腔一來,跑掉了繡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了十九”。

在魯南有種地方戲,叫“拉魂腔”,能把人的魂給拉走,得有多好聽

這些民謠,如今郭裡鎮裡上點年歲的人依然傳唱,至於當初為什麼給它取名拉魂腔,在郭裡鎮還流傳一段精彩有趣的故事。

據五釐村的孫普平、孫普榮等幾位70多歲的拉魂腔老藝人講,拉魂腔劇目非常豐富,有傳統劇目221個,其中本戲、摺子戲180個,連臺本戲41個。柳琴戲的早期劇目基本上是反映民間生活的兩小戲、三小戲,代表性劇目有《七裝》、《小書館》等;小戲有《陳士鐸喝面葉》、《雙柺》、《單拐》、《打幹棒》、《小姑賢》等;大戲有《四告》、《點兵》、《呂蒙正趕齋》等;連臺本戲有《回龍傳》、《白玉樓》、《三反》、《五反》、《孟麗君》等。

在魯南有種地方戲,叫“拉魂腔”,能把人的魂給拉走,得有多好聽

可以說當時在民間受歡迎程度超過現在CCTV的星光大道,曾經有“不聽拉魂腔,酒肉都不香”的說法。他們從20來歲就唱拉魂腔,師承微山那邊的張師父,一直唱到現在,在解放前他們村有個拉魂腔戲班子,直到現在箱裝和鑼鼓傢什等都還在,只是那輩人死的死、病的病,已組不成戲班子了。

當年最鼎盛的時候曾在大隊裡包場四縣合唱。那時候他們還能唱小旦等多種角色,現在年紀一大,小旦的嗓音也出不來了,遺憾的是這小旦的腔調怕是要失傳了。

現在的小年輕們,什麼微信微博的天天低著頭忙活,誰還喜歡聽拉魂腔啊?他們之所以喜歡唱,也緣於當時聽的人多,唱戲的都是人來瘋,一看下面坐滿了觀眾,那就越唱越帶勁兒,越唱越動情。

在魯南有種地方戲,叫“拉魂腔”,能把人的魂給拉走,得有多好聽

直唱得鄰村的大姑娘小媳婦都來五釐村跑。那麼,這個故事呢,就是由小媳婦痴迷著聽這拉魂腔引起的。

話說這天臨村的一個小大嫂因丈夫出門做小賣買,天黑了還未歸,她看著人家都老早的吃完了飯往五釐村的戲場子裡趕,她手頭的活卻還沒忙活完,這會兒剛哄睡了孩子,還沒顧上吃飯。一聽見五釐村頭那枊琴和梆子聲一響,她心裡急得火燒火燎,飯也不吃了,走到床邊抱起熟睡的孩子,抄起小板凳就急慌忙往戲場裡趕。

聽到精彩處,忽聽有孩子哭鬧聲,她急忙掏出奶頭要堵孩子的嘴,這才發現她懷裡抱的是個大長西瓜,根本不是小孩兒。她心下一驚,心想準是剛才抄近路趟西瓜地時被瓜秧絆倒,她抱錯了,這會兒還不知孩子得在西瓜地裡哭成了啥樣呢!這戲可再不能聽下去了,她起身就往西瓜地裡跑。

在魯南有種地方戲,叫“拉魂腔”,能把人的魂給拉走,得有多好聽

急慌慌來到絆倒她的那顆西瓜秧前,就著月光仔細找,那有什麼小孩子,只見她家的枕頭靜靜地躺在那兒。她急忙丟下西瓜,抱起枕頭瘋也似的往家跑,開門一看,孩子在床上睡得正香。人們知道小媳婦為了去看戲鬧了這麼個插曲,就笑說這拉魂腔能絆倒小大嫂。

講完這個故事,老藝人們彈響枊琴、敲起梆子,半眯著眼睛很是陶醉地唱了段《俞寬販馬》和《小隔簾》。那蒼老遒勁的嗓音,剎那間穿透歲月的塵埃,給人一種洗禮。唱腔裡透出的那種人生悲欣、那種生活的酸甜,還有那種無法言傳的歷史況味……讓人百般感慨湧上心頭。

在魯南有種地方戲,叫“拉魂腔”,能把人的魂給拉走,得有多好聽

這在魯南數代人血脈裡傳承浸潤著的文化遺存無可替代,也讓人心生擔憂,當地這嫵媚多情的“拉魂腔”,繼孫普平他們之後還有沒有傳承?

當地的文化站長說,拉魂腔已著手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下一步將在當地的獨山小學開設音樂課堂,根據地方特色、開發編撰課程,專教拉魂腔。如此說來,在不久的將來,“拉魂腔”依舊會響徹在孟子故里的村村巷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