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婆婆:用一生和神明對話的人

以前傳統的潮汕女人在家做家務、繡花、做粿、帶孩子、伺奉老人。肩負重任的婆婆是家裡的一號人物,上至求神拜佛的精神需求,下至幾代人的衣食住行、日常開支,還有兒孫們的身心健康、發展方向,都是她操心的內容,在這麼大的壓力面前,祈求神佛、祖先的保佑支持是多麼重要。


潮汕婆婆:用一生和神明對話的人


一代代潮汕媳婦在熬成婆的過程中,為潮汕傳統文化留下一筆寶貴的親情財富,成為潮汕家庭穩定的一個重要支撐點。


潮汕婆婆:用一生和神明對話的人


以前,家有兒子初長成,母親每次拜神都會祈求神明賜給兒子一樁好姻緣。兒子成婚後,婆婆要帶剛過門的新媳婦到寺廟拜佛祖菩薩,在家拜天公、地主爺,到離家最近的伯公廟拜伯公,到祠堂拜祖宗,告知諸佛菩薩、諸位神明、列祖列宗,有新的家庭成員加入了,以後的日子裡求各路神明保佑她平安如意。如果新媳婦不懂祭拜之道,婆婆會教新媳婦各種敬奉神明祖宗的祭拜方式。


潮汕婆婆:用一生和神明對話的人


潮汕婆婆:用一生和神明對話的人


根據不同神明,在供桌上擺好相應的拜品和紙錢

潮汕婆婆:用一生和神明對話的人


上燈、上香、上燭、跪拜禱求、獻拜品、錢紙,最後化錢紙

拜祖先期間,說話最多的就屬婆婆,祈求事項包含家裡幾輩人大小平安,具體到每個家庭成員的入學、求職、婚姻、求財、謀劃等等事情,整個過程好像在向祖宗彙報過往的工作和打報告作未來的預算,也是一個溝通和釋放的機會。家門平安,長幼有序,心想事成既是祖宗的保佑,也是對她工作的肯定和嘉獎。。


潮汕婆婆:用一生和神明對話的人


兒媳有喜之後,婆婆通常會到寺廟裡求一個“香火”——護身符,給兒媳隨身攜帶,期間逢節日在拜神時,還要多獻一份供品和錢紙保佑母子平安。等到媳婦臨盆,香火是不能帶進產房的,必須取下放到佛祖菩薩座前上香求禱,期間一直延續上香,直到孩子誕生。擇日在孩子房裡設“公婆母”神, 孩子滿月、過節、“公婆母誕”時都要拜。“公婆生”時,要在床上安放竹箶,擺上“三牲”及粿品,祈求神保佑子女快長快大,大人延年益壽,子孫滿堂。


潮汕婆婆:用一生和神明對話的人


等到孩子入幼兒園、小學時,還要大拜一場,到了孩子十五歲時,辦出花園儀式後,“公婆母”神就可以謝幕。


潮汕婆婆:用一生和神明對話的人


潮汕孩子在婆婆和神明庇佑下健康成長,他們求學、創業,努力打拼,成家立業,衣錦還鄉,許多人的童年記憶都會有慈祥的阿嬤和拜神的溫暖畫面,還有香火縈繞的味道,成就他們眷戀故土的執著。


潮汕婆婆:用一生和神明對話的人


婆婆們堅定信念,一如既往對神明的膜拜,與神仙說話的原因和次數之多、態度之虔誠,局外人是難以理解的。對家人的愛和責任是最主要的原因,她們跪拜的是神明,但其實最真誠最本質的出發點是對家庭、長輩、兒女的愛,只要家裡人一切都好,她們起早摸黑,披星戴月,再繁瑣複雜、再苦再累也心甘。


潮汕婆婆:用一生和神明對話的人


潮汕婆婆:用一生和神明對話的人


一代代婆婆的堅守和言傳身教,形成潮汕文化中獨特的神明崇拜習俗,是潮汕文化傳承中最堅固的親情基因鏈。從鄉村到城市,從故里到海外,有潮汕婆婆的地方就有與神仙說話的溫暖畫面,就有潮汕特色的香燭錢紙,各式粿品,這種香氣,帶著鄉音嫋嫋的仙氣,從古到今,由遠及近,在潮汕人的心中久久迴繞,綿綿不絕。

潮汕婆婆辛苦了一輩子,她只希望子子孫孫能幸福平安,從不求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