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本可获诺奖提名,为何却回信称自己不配?鲁迅:中国无人适合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众所周知,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等级最高、含金量最足的文学类奖项,也是国人最为熟知的世界性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设立百余年来,偌大中国竟然仅有莫言一人获奖(高行健为法籍华裔),这不禁令人慨叹。事实上,民国时期不少文学大师是有足够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比如让现代中学生又爱又恨的鲁迅先生,瑞典文学院曾考虑颁奖给这位“中国人的脊梁”,但鲁迅先生却拒绝了这一文学界至高荣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鲁迅本可获诺奖提名,为何却回信称自己不配?鲁迅:中国无人适合

▲莫言获奖近照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致信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请求后者在中国区域内推荐一名文学家,斯文·赫定打算将其推荐到下一届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名单之中。高本汉思索半天最后回信道,由于自己对中国文学界的了解不够多,无法进行举荐,他转而推荐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代为举荐。当时刘半农尚在法国深造,无暇顾及此事,直至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回国参加一场婚宴时,刘半农才和好友台静农说起这事。台静农得知后,立马写信给文学大家鲁迅,征求其意见,若同意则立马致信瑞典方面。

鲁迅本可获诺奖提名,为何却回信称自己不配?鲁迅:中国无人适合

▲高本汉旧照

一周后,鲁迅回信,言辞犀利且明确地拒绝道:“我不配。”鲁迅之所以拒绝参选诺奖,是因为当时天下公认的国学大师梁启超都没有得过或者入围诺奖,他自认为比不上梁任公,所以更不可能去拿诺奖赏金。此外,他曾经翻译过《小约翰》,评价其为“无韵的诗,成人的童话”,《小约翰》无论是从文笔还是立意,都属上乘,他自认自己的写作水平尚未达到这一标准,便借此拒绝诺奖。

鲁迅本可获诺奖提名,为何却回信称自己不配?鲁迅:中国无人适合

▲鲁迅先生油画像

再者,那时鲁迅身体多病,以后恐不能再继续创作,倘若得了诺奖却不能再进行创作,那对诺奖的颁发而言也是一种浪费。此外,瑞典文学院之所以想要颁奖给中国人,无非是因为“中国”二字,鲁迅先生不愿因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被优待,以免平白涨了国人的虚荣心。综合考虑下来,他才回信拒绝,并在信中最后特意指出,以当时的国情环境,中国实在是无人适合获此殊荣。鲁迅先生对自己有着足够的定位与认知,无法比肩世界级文学巨匠,所以宁可直接拒绝,也不愿浑水摸鱼,徒留笑柄,其铮铮风骨由此可见。

鲁迅本可获诺奖提名,为何却回信称自己不配?鲁迅:中国无人适合

▲鲁迅先生手稿

其实,鲁迅先生不论是在为人行事,还是写作立说,都展露出了自己独特的一面,先生善于发现国人性格上的通病,大胆地加以痛斥,对于当权者执政弊端以及军阀残暴镇压也敢于揭露,其作品也就偏重于批判、教育,从而注重实用性,文学方面也就有所欠缺。总体来说,那个时代的大多文学家都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兼顾作品的文学性,所以鲁迅先生那时才会说中国无人适合获奖。

鲁迅本可获诺奖提名,为何却回信称自己不配?鲁迅:中国无人适合

▲瑞典文学院

后来,瑞典学者曾打算提名胡适入选,但瑞典文学院方面以胡适作品更加侧重于思想与哲学而拒绝。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先后四次提名诺奖,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成功获奖。老舍、巴金、沈从文等文学巨擘,其实也曾获得诺奖提名,最后也都未能获奖。

鲁迅本可获诺奖提名,为何却回信称自己不配?鲁迅:中国无人适合

▲沈从文晚年旧照

其中最为可惜的就是沈从文。据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之一的马悦然表示,沈从文在1987年和1988年两次入选诺贝尔文学奖最终名单,而且还是1988年最有力获得者,当时马悦然致电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想要进一步了解沈从文本人,工作人员对此表示极为震惊,声称自己并未听说过此人,后来又被告知沈从文数月前已经逝世,由于诺贝尔奖属于“终身成就奖”,只颁授给在世之人,沈从文先生也就与这一世界文坛最大荣誉失之交臂。

《鲁迅传》

微信公众号:趣观历史,每日为您甄选好玩有趣的历史。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欢迎加入近代史爱好者同盟,增长见识、铭记先烈、结交知己、收获友情。子渊在这里与你不见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