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讀研的4大誤區與真相,你猜對了幾個?

對於港校讀研,不少內地生心中各有看法,比如去香港泡個一年兩年,能夠掌握一口流利的英語;比如港校的世界排名先於內地名牌院校,所以各方面的資源也會優於內地。今天就由立思辰留學小編帶大家去揭開香港求學的面紗,深入分析一下這些誤區。


香港讀研的4大誤區與真相,你猜對了幾個?


1.常見的四大誤區

誤區一:到香港享受國際化讀書,碩士的同學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很多內地學生選擇到香港讀研是為了體驗香港的國際化氛圍,在一群香港本地生以及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同學的周圍,增長見識,開闊視野。

然而真相是:授課型碩士班“內地化”

由於香港授課式碩士在內地“擴招”,大量內地學生湧入香港高校,原來的國際化氛圍漸漸被“內地化”所替代。

儘管如此,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國際化氛圍還是槓槓的。只要你主動去和周圍的香港同學、外國同學接觸,多參加校內校外活動,你依舊可以在香港體驗多元文化的交融美。

誤區二:港校一兩年,造就一口標準流利的英語

香港高校實行“全英文”教學,大多教授擁有歐美名牌院校背景。

在這樣的環境中,應該能夠很快地掌握一口流利的英語吧?

然而真相是:你要學會聽懂各式各樣的“世界英語”。

香港高校裡的教授來自世界各地,一半以上教授的母語並非英語,而且教授主修的專業也不是英語。

所以現實情況是,你在課堂上聽到的除了非常標準而且流利的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還可能聽到醉人的港式英語、中式英語、印度英語、日本英語……

這樣的英語環境下,你要適應各式英語口音,頑強地感受著各國口音的差異。

嗯,以後再也不用擔心自己的英語聽力了!

誤區三:港校的世界排名先於內地名校,所以各方面的資源也會優於內地

與內地高校相比,香港一些高校在世界範圍內排名比較靠前。但排名並非高於國內名牌院校。

雖然香港高校的整體實力比較高,但國內高校水平也在逐年上升。

另一個真相是:港校一些專業實驗設施是短板

像香港大學這樣的名校在師資力量、理論水平等方面的確是實力雄厚,但也並不是面面俱到。由於場地等諸多因素的限制,港校的一些專業的實驗設施會差一些。

對一般的理工科專業來說,實驗至關重要。

由於這些年國家對科研投入增加,內地的實驗設施會比較先進、完備。

因此,香港讀研的一些理工科研究生會選擇到內地做實驗。

誤區四:香港就業機會多,畢業後就業不愁

一份關於港校讀研的調查問卷顯示,有22.48%的人去香港讀研是因為覺得有機會“留下來”。

香港商業氛圍濃厚,金融業發達,不少赴港進修商科的內地學生都帶著一份“畢業後擁有一份好工作”的期待。

然而真相是:“留港工作”並不容易

香港特區政府2008年就宣佈,所有內地生畢業後可以留港12個月,期間可工作或就學。

作為一個多元化的城市,香港對來自世界各地、各個階層的人給予了最大的包容和公平的對待。

但畢竟香港是一個容量有限的城市,想留下來並不容易。

根據在港內地畢業生聯合會的統計,每到一年的畢業季,留港工作的內地學生不到一半,畢業三年後又會走一半,最後真正待夠七年,拿到香港戶口的內地學生不足兩成。

對內地生來說,粵語是一道攔路虎,工作簽證則是另外一道。

據瞭解,按照香港本地的法規,如果公司聘用了內地學生,就要為學生辦理工作簽證,期間免不了出錢出力,很多公司都會覺得麻煩。

另外,隨著內地經濟的發展,留港工作其實已經不像上個世紀般具有那麼大誘惑力了。

像北京、上海這樣的文化經濟中心,提供廣闊的就業環境和良好的就業機會,很多內地學生在香港碩士畢業之後,都選擇回內地就業。

2.認真考慮求學決定

比起出國留學,香港求學最大的優勢就是地理位置近,一個通行證就可以踏上回家的路程。

且由於香港學校比較少,競爭相對激烈,因此錄取的學生一定是更加優質的。

而香港作為中西文化的交匯處,也擁有自己獨特的教育特色。

在港校讀書,沒有固定的班級,沒有班主任,沒有輔導員,一切全靠自己,完全自由,連專業核心必須課程都可以自由安排課程時間,甚至轉到下學期去修。

而且,由於可以自由選課,大部分同學的課程是完全不同的,這就提供了更多認識新朋友、促進交流的機會。

香港不同於英國寬鬆的學習氛圍,有些偏向東方式教育,學習氛圍較嚴謹,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學術能力都能得到很大提高。

因此,香港既擁有毫不遜於英美的西方式開放教學,又保留了東方式的學習傳統,形成了獨一無二的教育特色。

瞭解香港高校的誤區和真相以及優劣後,各位還是要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和未來職業規劃,全面考慮、制定留學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