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如果之前仔細看過我寫的片單,你們應該注意到了。


這周的某部新片,我當時的期待值給的滿分。

因為從先期的預告來看,不能說特別驚豔。

但整體的預告表現,似乎也不算太差。

沒想到,昨兒晚興致沖沖跑去影院看了週末首映。

走出影院時,毒藥君差不多已經是下面這個狀態……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為了不影響大家的觀感,我會在儘量不劇透的前提下,放下之前的期待,給大家盤盤這部本來應該是“月度最佳”的“爽片”。

決戰中途島

Midway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在月初時,我曾堅信這個月的好片會很多。

但沒想到,上週的兩部院線片迅速出來打臉。

打臉歸打臉,人家好歹還算規整。

頂多只能說,我的口味與這兩部八字不合。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到了《決戰中途島》,本以為可以扭轉前一週的“平庸”。

沒想到,整個成片看下來,完全是一部帶著國產氣質的中外合拍片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其實這幾年中國和好萊塢的合作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如果你都關注過,會發現出來的效果都不是太理想。

遠點兒的,張藝謀的《長城》,撲了。

連當初去探班的王晶,看過現場的陣仗後都預感要爛。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近點兒的,去年的《巨齒鯊》,也就比《長城》好那麼點兒。

但本質上依然逃不過爛片的宿命。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決戰中途島》呢?

乍一看,國內評分好像還可以。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可再看看慘不忍睹的票房和海外的差評,我實在不願相信:

這次,羅蘭·艾默裡奇(《後天》、《愛國者》、《獨立日》)居然失手了。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受益人》的總票房目前都蓋過它

這個靠災難片起家的導演,手上的牌本來好到爆炸,打成現在這樣……

真的很,不,應,該。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是的,《決戰中途島》的表現嚴重低於我當初的預判

為了幫助大家理解它不好的部分,這裡我會重點拿三部影片和它比較。

它們分別是:《珍珠港》、《偷襲珍珠港》、《中途島之役》。

之所以選擇這三部電影,是因為這幾部電影都涉及太平洋戰爭的重要戰役。

其次,從時間先來說,中途島戰役是緊接著珍珠港事件之後展開的。

更關鍵的是,《決戰中途島》把這兩場戰役都囊括進去了。

所以針對具體講到的部分,我會分別拿上述三部電影與之並列討論。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先來說說大家最關心的特效問題,好歹,這是一部戰爭片。

其實在先期的預告放出時,就有人提出過“特效塑料”的質疑。

因為畫面中,你能明顯感覺到一種“遊戲CG感”。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剛開始毒藥君覺得這只是一種視覺上的錯覺。

畢竟,小屏幕和大銀幕的觀感是截然不同的。

但根據實際的觀感來看,這次《決戰中途島》提供的視效確實不夠以假亂真。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反觀若干年前《珍珠港》的戰場表現力,回想起來依舊曆歷在目。

那個零式戰機俯衝轟炸的畫面,絕對算得上是戰爭片中的一大名場面。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當然了,特效只不過是戰爭片的一部分。

這類片種最吸引人的部分,還是它對整個戰爭的態度跟反思

一般而言,講述戰爭題材有兩種思維。

一種是以小見大,通過戰爭中的個遭體遇,去反思炮火之於人類社會的意義。

典型代表有《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血戰鋼鋸嶺》、《士兵之歌》。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另一種,是通過群像式描寫,去反映更宏大的主題。

比如《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和《拯救大兵瑞恩》,背後大多跟“愛國主義”掛鉤。

這種敘事方式其實對觀眾更嚴苛,因為眾多名詞和人物,要求你對歷史事件至少有一定程度的認知

不然,就會出現像《決戰中途島》這樣,看完後連誰跟誰都分不清的尷尬局面。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大體上而言,這部新片更像是《中途島之役》的升級版。

相對老版,新版中途島在視效上進行了質的提升

這樣的提升,對於提升電影觀賞性而言無疑是非常顯著的。

如果你看過那部老片,這種感受會分外明顯。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不過後者專注於對戰術博弈的描寫,而缺少對殘酷戰場的直觀表現。

某些時刻,也會讓你覺得有點兒枯燥。

軍事迷也許會看得很嗨,但對普通觀眾而言,這種過分寫實的風格則有些不夠友好。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中途島之役

因為同樣採取群像式描寫,兩版電影涉及的人物巨多。

但《決戰中途島》最致命的部分在於,它橫跨的時間幅度實在過大

以至於,很難在短短的135分鐘以內,就把其涵蓋的內容說清楚。

相較原版只針對中途島戰役的刻畫,新版則包含了珍珠港、東京大轟炸、珊瑚海、東南亞在內的諸多重要戰場。

但在戲份的分配上,導演顯然沒有做好協調。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等到主菜中途島登場時,全片餘下的時間僅剩40來分鐘

所以與其稱這部電影為《決戰中途島》,倒不如改為《太平洋戰場一日遊》。

人物眾多,是不是意味著人物都立不住呢?

當然不是。

無論是《中途島之役》還是更早的《偷襲珍珠港》,這兩部影片都對角色佔比進行了合理調配。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偷襲珍珠港

一場電影下來,總有幾個角色你能搞清楚他在片中所處的位置和立場。

以《偷襲珍珠港》為例,作為偷襲珍珠港的始作俑者,日將山本五十六這個角色就被昭和名優山村聰刻畫得非常生動。

從片中可以看出,儘管當時他是這起偷襲的策劃人,但實際上他和當時的天皇一樣,在對待和美國開戰這件事上是趨於保守的。

這種保守一方面源自其對美國實力的認知,另一方面也出自他對自身國情的瞭解。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而到了《決戰中途島》,同樣的人物則模糊不少。

加之因為涉及的戰役實在太多,大部分人物在打完醬油後很快銷聲匿跡,或者完全淪為背景板,缺少獨立的個性作支撐。

這當中,就包括在影片中段出現的美國名導約翰·福特。

關於他那隻眼睛怎麼在戰場上弄瞎的,以及他之於這場戰爭的意義(導演在記錄素材時受傷,並因此獲得紫心勳章),對應的細節極度匱乏。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而說到細節,《決戰中途島》的細節缺失幾乎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以影片首幕提到的東京轟炸為例。

實際上,除了1945年的那一次系列大轟炸,在珍珠港遇襲後不久,美國還對日本發起過一次報復性轟炸。

執行這次轟炸任務的是美國空軍名將杜立特,史稱杜立特空襲(1942)。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當初因為帶的燃料不足以支撐返航,所以在執行任務後,其率領的飛行隊不得不迫降中國。

然而在前期準備上,這次任務就非常不順利。

《珍珠港》中,對這一段有非常細緻的描寫

首先是轟炸機攜帶的裝備過重,必須減重才能順利起飛。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其次,減重意味著裝備減少。

但如果飛到半途遇到敵軍咋辦?

迫於無奈,軍方當時只能用黑掃帚偽裝機槍這樣的下策來掩護行動。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而到了《決戰中途島》,B-25轟炸機超載不利於在航母起降的成因,則全部被一個價值10美元的賭局糊弄了過去(大家竟然會為它能不能順利飛起幸災樂禍)……

至於破譯日本情報的過程,影片也處理得比較草率

歷史上著名的“AF情報”(中途島代號),《中途島之役》曾進行過非常精彩的刻畫。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但這個鬥智的過程,卻被新版中尼米茲上將(時任太平洋艦隊總司令)一個極其輕佻的表情和話語帶過。

彷彿美軍破獲日軍情報就跟玩兒似的一樣簡單。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但實際上,當初為了截獲這個關鍵情報,美方的破譯工作幾乎是在不可能中摸石頭過河……

背後的艱辛和付出,遠不止這一句話能概括。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除此以外,類似《偷襲珍珠港》那樣針對官僚主義的體制反思

又或者《中途島之役》那樣利用戰術解析來反映戰機對國運的影響

乃至《珍珠港》中對“兄弟給你戴綠帽你要不要選擇原諒

”這樣哲學命題的探討。

最終,都隨著在鏡頭前一直扮酷的男主和他的個人英雄主義,以及通篇的流水賬,一併化為泡影。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如果你問我《決戰中途島》有什麼亮點。

除了告訴你不同語種(日方均採用日文原聲)帶來的無違和感,和放棄掉狗血愛情梗,以及相對壯觀的海戰場面外,深度層面就別想了。

很顯然,這一版中途島沒心思去探討爆炸以外的部分。

就如同導演擅長的災難片一般,一切,都服務於感官刺激

對戰爭的思考,並不是本片的賣點。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可即便如此,在影片放映的大部分時間,你也會發現一種奇怪的拼湊感。

它貌似講了很多,但實際切中要害的部分壓根就沒有

講戰爭,戰爭沒講細緻;講人性,人性一筆帶過。

於是,影片在二戰題材中的地位就變得高不成低不就,很是尷尬。

最會拍災難片的人,沒想到拍了部本月最“爛”

至於要不要買票。

如果你忠於對歷史細節的訴求去看待本片,那看完你難免會感到失望。

而如果只是純粹為了追求視聽震撼,某種程度上,它也確實可以滿足你。

可轟鳴過後又有多少人會把它奉為經典?

這,著實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