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比長三角究竟差在哪了?為何世界定義中國城市群為長三角?

放蕩不羈的愛情


長三角與珠三角差別之處,主要表現在交通不夠完善,珠三角九個城市中,只有廣州,深圳有高鐵和地鐵,其它城市未能實現半小時生活圈,如遇上班高峰期就嚴重塞車。如珠海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高鐵🚄出入,只開通城軌,時速不到200公里,嚴重製約人民的出遊時間成本,就算去深圳坐高速客輪也要50分鐘,有颱風必須停航,市區到機場順利要1小時,時間成本高啊。因此,珠三角要想超越長三角,唯一隻有進一步加大力度,完善並實現九個城市在半小時生活工作圈才行。



老頭1483526383274


我來說下我的觀點,本人專業城鄉規劃,沒錢注規加中級,畢業後先後在杭州、江門台山、南京工作,本人江蘇人,終究還是想回家,從事這個領域的工作,同時在長三角、珠三角都工作過,我想我的回答應該比較準確客觀,首先,要明確我們討論的問題,我們討論的是,為什麼世界只承認長三角城市群,我們不是在討論長三角珠三角哪個強,,底下這些討論哪個強的,就歇歇吧,你不專業,並且只會引戰,鍵盤俠三個字您好好接著。言歸正傳,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分三個層面,一是長三角為什麼可以,二是珠三角為什麼不可以,三是珠三角的問題在哪,首先說長三角,長三角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了非常標準的泰勒中心地理論模型,長三角有非常非常鮮明標準的四級城市空間體系(具體哪四級,百度裡都有),而珠三角一直在掙扎一直在調整,時至今日整個片區的空間體系格局依然不清晰,雖然政策規劃口號喊出了一些格局一些體系,但是珠三角的體系在客觀上,從來沒有真正形成過,而長三角就像太陽系一樣嚴密、有序、清晰。其次,珠三角的問題在哪,廣州深圳是很強,長三角除了上海,沒有一個城市敢站出來叫囂廣深,哪怕是蘇州,但是,珠三角的其他呢,你們有沒有實地去過江門、肇慶、惠州,尤其是這三市的鄉鎮,不是一般的貧困,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三市地處珠三角核心,對比長三角的揚州、南通、湖州等,差距應該在三十年以上,再退一萬步,長三角外圍的宿遷、淮安、安徽等市,也有十五年差距,這就是最簡單的木桶原理,我們現在討論的是城市群,強調整體性,城市群成立不成立,不看最強的那一塊,看最弱的那一塊,珠三角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就如網上的說法,如果說廣東拿到了一手王炸,拿江蘇就拿到了一手順子,好好理解這句話,你們會明白的。


示其


作為局外人,說說想法。

世界目前公認的六個城市群:

美國東北部城市群,13.8萬平方公里

美國五大湖城市群,24萬平方公里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3.5萬平方公里

英倫城市群,4.5萬平方公里

歐洲西北部城市群,14.5萬平方公里

以及中國長江三角洲城市群,21萬平方公里。



……

沒錯,沒有珠三角——儘管珠三角城市化率非常高,經濟也比較發達。

原因在於——面積太小。

既然叫城市“群”,必然應該是一個區域內許多城市的組合,“獨木不成林”。

世界六大城市群,面積普遍在10平方公里以上,最小的日本太平洋城市群也在3.5萬平方公里。

而珠三角,城市主要集中在狹小的珠江三角洲平原,面積只有1.1萬平方公里,還沒有一個北京市大(北京面積1.6萬平方公里。)



試想,還沒一個“市”大的地方,怎麼能叫城市“群”呢?

應該是由於面積太小,體量不夠,所以沒入選吧!


雁去無痕ty


三省一市要淪落到跟一省內九市對比,對了,從來不加香港,因為加入香港長三角會會輸得更慘。每次對比就拿人口,面積,GDP,城市數量大學數量,大學生數量,醫院數量。三省一市哦,這些體量肯定第一的。

除了這些,他們從不比經濟含金量,經濟競爭力等等。因為這些都是比不上珠三角。所以他們避開這些問題,不去對比。

三省一市pk一省九市加兩個特區,本來體量不在一個級別,好比中國和日本或者韓國比,有可比性嗎?為何非要揪著珠三角比,因為小小珠三角都比他們強,心裡不平衡,非要找珠三角缺點比下去。

我相信看到我這篇文章的三省一市人,肯定會各種抹黑珠三角的評論。抹黑改變不了事實,中國最發達地區暫時是珠三角,不是長三角。不是看GDP人口面積,而是看經濟發展程度。未來如何難說,但現在仍是珠三角。



一粒沙谷一個宇宙


廣東一天到晚只能吹9個城市,也不知道哪來的勇氣出來比

2個副省級市:廣州市、深圳市。

19個地級市:珠海市、汕頭市、佛山市、韶關市、湛江市、肇慶市、江門市、茂名市、惠州市、梅州市、汕尾市、河源市、陽江市、清遠市、東莞市、中山市、潮州市、揭陽市、雲浮市。

23個縣級市:增城市、從化市、南雄市、樂昌市、英德市、連州市、台山市、開平市、鶴山市、恩平市、廉江市、雷州市、吳川市、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高要市、四會市、興寧市、陸豐市、陽春市、普寧市、羅定市。


edwin2017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躋身於國際公認的六大世界級城市群,並致力於建設成為世界第一大都市圈。珠三角已升格為粵港澳大灣區,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部分城市所組成後勁十足。

本人這輩子在兩個地區都有生活和工作經歷,雖然出生在上海定居在江蘇,但是更喜歡廣東。從含金量來分析,珠三角和長三角確實不相伯仲,各有特色很難分出高低。但是從面積及所轄城市的數量來看,長三角明顯佔有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已經被列入世界級城市群,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珠三角)九個地市組成,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2018年末總人口已達7000萬人。

長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蘇省的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鎮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國土面積 21.1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5億人。

雖然長三角在規模效應上超過珠三角,但是,根據本人在深圳工作時的切身感受;未來中國的巨大潛力還是在粵港澳大灣區。現在人類社會已經進入新經濟時代,在乎的經濟發展質量而不是數量。

上海曾經是全國工業品牌最多的城市,當時深圳特區才剛剛成立;但經過三十年的時代變遷,深圳已經成為全國創新創業城市。世界級互聯網公司華為領銜的一大批新經濟巨頭均在深圳生根發芽;比如家家戶戶都離不開的微信,就出自深圳騰訊公司。

廣東格力電器、美的集團、中國平安、中興通訊、萬科、順豐均為全國一流品牌;上海僅有寶鋼,復星;江蘇僅有徐工及一批大型央企;浙江後來居上,有阿里巴巴、雅戈爾、方太、老闆等等;安徽有科大訊飛、奇瑞汽車。但是,總體上在知名度上,華東三省一市不及廣東一省。

原本在教育領域長三角領先珠三角。長三角有上海交大、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等雙一流大學。廣東僅有中山大學,但是香港的幾所知名大學加盟粵港澳大灣區,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及澳門大學等,均為亞洲著名高校。

從香港和澳門自由港及廣東的創新能力來看,粵港澳大灣區有望躋身於世界最大的城市群,令全球刮目相看。

插圖選自網絡,侵權必刪。順祝本週生活工作快樂!


陸燕青


目前全世界範圍內普遍承認的大型世界級城市群有六個,分別是: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倫城市群、歐洲西北部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從這幾個城市群的情況,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這幾個城市群所包含的城市都已經發展了很長時間,像倫敦,紐約,東京,都是在世界上有赫赫威名的城市,相比於這幾個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顯得比較年輕化,所以沒有排進六大城市群之一。另外世界六大城市群,僅僅是我國某些機構給出的說法,翻開世界上的評定機構,從來沒有給出世界世界城市群的排名。而在我國長三角的發展時間以及經濟地位,之前一直是高於珠三角的,特別是上海作為我國經濟的龍頭城市,處在長三角的中心,所以更加奠定了長三角的城市群地位。而且相比於珠三角城市區,長三角所彙集的城市更多,上海,蘇州,南京,杭州無錫南通常州等城市,都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前沿城市,這幾個城市組團從數量上勝過珠三角。

其實,珠三角有沒有排進世界六大城市群,對珠三角的發展沒有任何影響,珠三角當前提出的是粵港澳大灣區,這才是珠三角未來發展的方向。並且粵港澳大灣區,未來是朝著世界第一的位置去發展的,當前世界上比較知名的灣區,主要有東京灣區以及美國的紐約灣區。前些年,香港和澳門迴歸時間尚短,內陸和兩個特區間的融合遠遠沒有當前這樣緊密,隨著粵港澳大橋的修建。三地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從經濟以及文化協同上,更加具有統一性,這位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其實沒什麼多說的,看看近年上交的稅收情況就知道了。其實這種比較沒多大意義,因為:第一,長三角有著國內最完整的工業體系,輕重工業互補,集中了一大批有實力的國企和民企,珠三角主要以輕工業為主,在製造業上二者沒有可比性。第二,長三角是中國最重要的高精尖技術研發和生產基地,大量的科研機構以及高等院校遍佈各大城市,涵蓋了航天、衛星、民用航空、船舶、量子通訊、生物技術、大型計算機、機器人等幾乎所有高新技術,包括部分總部設在珠三角公司的研發生產基地其實也在長三角,二者在技術研發和人才儲備上沒有可比性。第三,發展的節奏和政策的開放度以及稅收的優惠度息息相關,南方自改革開放以來就是試點,那為何江蘇、上海、浙江不試點?因為國家需要一個穩定的江南,僅此而已。還有要說明一下的是GDP總量不代表一個地區創造財富的總量,更不代表一個地方的“賺錢”能力。最後只能說,長三角的城市GDP不一定是最前列的,但城市間的發展絕對是最均衡的。




愛上我的喵


問題出錯了,應該是

為什麼長三角比珠三角落後那麼多的?

上海比不上深圳,廣州也讓上海狼狽不堪。

競爭力排名剛剛出爐,深圳,香港,廣州,上海,北京,然後是東莞,佛山,珠海,中山,澳門,前二十城市,粵港澳灣區只是七八個而已,臺灣還有二三個,剩下的就是八九個,還有武漢

。。。

當然,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安徽省,包含湖北省,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新疆,西藏,都屬於長三角源頭。

事實就是是一個廣東省的香港澳門深圳廣州佛山東莞惠州中山肇慶江門珠海,還有廣東省海南市,不要噴,且慢,港澳海南不是廣東省的嗎?

自古以來,將來還是廣東省的。

以廣東半個省PK中國八個省市,廣東險勝!


彩雲之南ZHJ


一,形態。珠三角只能算是一個經濟圈,談不上群。長三角目前已形成滬蘇南、杭甬、南京三大經濟圈,今年又擴容安徽部分地區,增加了規劃建設中的合肥經濟圈,都市群已初具規模。

二,規模。珠三角只是廣東省的一部分。長三角橫跨江浙滬皖三省一市,今後還有可能進一步擴容。經濟總量也差距明顯。

三,緊密度。珠三角比較鬆散,深圳和廣州兩個明星城市也是各自為戰。長三角規劃清晰完善,發展有條不紊,正在加快推進一體化建設,不僅僅是各經濟圈內的一體化,而且是整個長三角都市群的一體化。

四,輻射能力。長三角的三個核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帶動了多個城市,發展了一片地區,形成了各自的都市圈,而且還在不斷的向外發展。整個珠三角也好,廣州深圳也好,虹吸現象明顯,完全看不出輻射帶動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