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因小失大的故事有哪些?

隔離丶七日情


吳楚爭桑:因兩個女子爭奪一顆桑樹,最後導致吳、楚兩個國家兵戎相見。

公元前518年,是吳王僚九年,楚平王十一年,吳國邊境有一個小城邑,名為卑梁;楚國邊境同樣有一個小城邑,名為鍾離。卑梁和鍾離挨在一起,相隔不遠,都在今天的安徽境內。他們世世代代都以種桑養蠶為生。


在兩個城邑中間,生有一顆桑樹,屬於無主之物。如果桑樹長在楚國或者吳國,倒也就罷了,畢竟明擺著歸誰。偏偏這顆桑樹長在了一片說不清道不明的混亂地帶。

有一天,楚國有個女子發現了這顆桑樹,高興的合不攏嘴,正準備跑去採摘,偏偏一個吳國女人路過,也走了過來。於是,吳楚兩國的兩個女子就爭吵、廝打了起來。


史記吳世家記載,吳國的是一個女人,而楚國的是個女子;史記楚世家記載,是吳國卑梁的女人和楚國鍾離的女童在爭桑葉。

由此不難看出,吳國的女子是成年女人,楚國的女子還是個小女孩。結果很明顯,楚國的小女孩自然打不過吳國的成年女子,而且吳國的成年女人還會趁機教訓這個楚國的小女孩,然後自己裝滿桑葉、得勝而歸。

楚國的小女孩哭哭啼啼回了家,家裡人問她哭什麼,小女孩就把事情的原委全講了,楚國人一聽,頓時火冒三丈,私自召集他們全家族的人手,直接來到吳國卑梁,找到了那名吳國女人,然後把他們全家都給殺了。


“卑梁大夫怒,發邑兵攻鍾離。”

吳國卑梁的大夫聽說楚國人跑到他們的地盤殺人撒野,還殺了他轄區的一家人,頓時勃然大怒,作為卑梁的最高長官,卑梁大夫調集小縣城裡所有兵馬,直接殺到了楚國鍾離的那一家人。卑梁訓練有素的士兵,對付鍾離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其結局可想而知。

卑梁大夫特有血性,秉持著你殺我一家,我滅你全縣的原則,滅完楚國鍾離小女孩所在的家族後,卑梁大夫繼續帶著他的勝利之師大開殺戒,最後直接拿下了鍾離。


鍾離被卑梁大夫佔領後,原來鍾離的守將立即逃到了楚國郢都,將此事告訴給楚平王。

那麼,楚平王是如何處理的呢?《史記》上記載:“楚王聞之怒,發國兵滅卑梁。”意思很明顯,就是楚平王御駕出征,親自率領楚國的精銳之師來到吳國邊境,踏平卑梁。

而吳王僚自然不會坐視不管,《史記》中記載:“吳王聞之大怒,亦發兵。”

自此,楚王和吳王都怒了,他們都認為錯在對方,都將自己的大軍開赴到前線。吳楚兩國因兩個女人爭奪一顆桑樹而兵戎相見。


金兔歷史


1938年1月24日,韓復榘擅自撤離山東戰場,蔣某人在開封誘捕治罪,審判後被槍殺。

槍斃韓復榘時他曾當眾怒罵:丟了東北可以把責任推給張學良,丟了山東可以槍斃我韓某人,這丟了上海,南京,江浙的責任該由誰來承擔!


七七事變後,東北軍67軍,57軍,49軍負責守衛華北,淞滬會戰爆發後,蔣某人放棄華北,把這幾支部隊抽調到淞滬戰場上,致使韓復榘的黃河防線直接面對日本人的攻擊。

韓復榘開始曾進行了頑強抵抗,進行了諸如夜襲桑園車站、血戰德州、臨邑保衛戰、徒駭河之戰、濟南戰役、大江口阻擊戰、配合臺兒莊的外圍戰、夜襲大汶口等一系列的戰鬥,重創了日軍,先後收復德州,桑園(吳橋),泊頭,兵鋒直指滄州,天津衛,形勢一片大好。


可此時蔣某人擔心韓復榘尾大不掉,把守衛黃河的重炮旅偷偷劃撥給嫡系湯恩伯調走了。

韓復榘後院起火,一怒之下,不但放棄了收復的失地,還把黃河防線也放棄了。

滄州到濟南一帶雖然一馬平川,無險可守,但民風彪悍,靖難之役朱棣在這裡血戰三年,沒有討到一絲便宜,最後只能選擇繞道。

滿清入關後遭遇的最大抵抗也在這裡,後來也是義和團運動主要活動區域。

日本人在戰爭初期,計劃用七週時間攻克黃河天險,後來由於韓復榘的大舉反攻計劃又延長到三個月。


韓復榘不戰而退,主動放棄黃河天險,雖然蔣某人調走重炮旅這事做的不地道,但韓復榘也不該因小失大,用放棄防線作報復,從這一點上來說,槍斃韓復榘一點兒也不冤。

但話又說回來,在抗戰時期,國軍高級將領不戰而逃的事例比比皆是,為什麼只殺了一個韓復榘呢。

況且韓復榘後來意識到錯誤,曾經表示,只要給他一個月時間,他就能率領手下的精兵猛將把日本人趕出山東。

韓復榘的能力有目共睹,他說能夠收復失地並不是說大話。


另外不久前1937年,韓復榘斷然拒絕了日本人的“華北五省自治”計劃,其抗日決心毋庸置疑。

可蔣某人為何還要積極下令韓復榘呢,其實也只是因為一件小事兒,兩年前的西安事變,韓復榘通電支持張學良、楊虎城逼蔣抗日,蔣對此事恨之入骨,這才是槍斃韓復榘的主要原因。

一連串的因小失大,造成了山東的淪陷,是偶然,也是必然。


花近高樓1


蔣介石是個因小失大的典型,本來可以名垂千古,偏偏迷信武力獨裁專制,失掉民心。



1945年,晏陽初在一次與蔣介石的會面中說:“我們人民遭受了二十一年的內戰,他們流盡了鮮血。現在該是為農村的大眾幹一些事情的時候了。”

蔣說:“你是個學者,我是個戰士。等消滅了對手之後再說吧。”

晏陽初說:“如果你只看到軍隊的力量,而看不到人民的力量,那麼你會失去中國。”

抗戰的勝利,使國民政府主席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的聲望達到巔峰 ,人們普遍把他視為無可置疑的國家領袖和民族救星。



人民對蔣介石的熱情之高,連蔣介石也想不到。

1945年12月,在抗戰中凱旋的蔣介石訪問北平,為了迎接他的到來,北平的小商販們把扯著紅布做成的三角旗掛滿了街頭,沿途竟有十數萬青年夾道熱烈歡迎。

蔣介石離開北平時受到了沿途民眾的熱烈歡迎,他不由感嘆,“人民夾道歡送,重疊擁擠,其狂熱情態不減於前日之太和殿也。餘何人斯,受民眾如此愛護,能不自勉以感謝上帝乎?”

蔣介石卻辜負了人民的厚望,不知道人民最需要的是什麼。

1945年8月5日,中國民主同盟發表《在抗戰勝利聲中的緊急呼籲》,提出“民主統一,和平建國”的口號,民盟政治報告認為,抗戰勝利後,是“中國建立民主國家千載一時的機會”,民盟的任務,“就是研討怎樣把握住這個千載一時的機會,實現中國的民主,把中國造成一個十足道地的民主國家。



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作《論聯合政府》的報告,提出徹底消滅日本侵略者,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民主的聯合政府,爭取人民的自由,實行農村改革,發展民族工業,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團結知識分子,爭取少數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的解放和發展,建立和平、獨立、民主的外交等。

這就是毛澤東和蔣介石的區別,毛澤東善於從全局出發,進行戰略部署,絕不因小失大,順應民意,著眼於國家與民族的利益。



從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經過43天談判,國共雙方達成《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重慶談判及達成的《雙十協定》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和平、民主、團結的希望和曙光,“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

蔣介石偏偏打破了和平的希望,堵死了民主之路,迷信武力能解決任何問題。

蔣介石對發動內戰充滿了自信。1946年6月,他在一次會議上說:“我們部隊的長處是什麼呢?就是我們有特種兵以及空軍、海軍,而共產黨沒有這些兵種。”他還提出了“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聲稱“因為我們有空軍、有海軍,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種兵,而他們匪軍則是絕對沒有的”,因此“我們就一定能速戰速決,把奸匪消滅”。



蔣介石一生信奉一個國家、一個主義、一個領袖,堅持獨裁專制,始終看不到人民的力量。

蔣介石也是對民族有貢獻的人物,但是無法和毛澤東相比,永遠達不到毛澤東的境界。

抗戰時期,美軍駐延安的觀察組成員謝偉思曾經提出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麼毛主席能夠成功地戰勝他的眾多對手而成為公認的領袖?”

謝偉思的答案是:“他目光遠大。”


非常道畢延河


中國歷史上,因小失大的事情有很多,由於一個不起眼的想法或舉動就使自己遭受巨大損失、甚至是滅頂之災的故事比比皆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紅十軍團,就是一個錯誤的決定,而導致了全軍覆沒。

1934年,中央軍委決定將紅軍第七軍團和第十軍合編為第十軍團,全軍團一萬餘人,軍團長劉疇西,軍政委員會主席方誌敏,參謀長粟裕,下轄三個師。



紅十軍團改編不久,國民黨浙江保安司令俞濟時統率大批軍隊,對這支部隊展開圍剿,敵“補充第一旅”在少將旅長王耀武的帶領下,冒進追擊。紅十軍團決定在譚家橋附近設伏,將之殲滅。可是由於劉疇西的輕敵和戰術失誤,使原本佔盡優勢的伏擊戰變成了一場慘烈的消耗戰。黃埔一期的劉疇西,在與黃埔三期的學弟王耀武的對決中,敗下陣來。紅十軍團19師師長、我軍優秀的年輕將領尋淮洲也在戰鬥中壯烈犧牲。

譚家橋戰役使剛組建的紅十軍團陷入危機,面對敵人的重兵圍剿和後勤保障的匱乏。只能被迫轉戰多地與敵軍周旋,十分被動。



在到達閩浙贛邊區時,敵軍迫在眉睫,紅十軍團人困馬乏,疲勞致極,參謀長粟裕堅決要求部隊不能停留,繼續行軍轉移,但軍團長劉疇西看到部隊的情況,決定休息一晚再走。方誌敏也只好讓粟裕帶一支小分隊先行探路,他留下來和劉疇西一起行動。粟裕無奈只好帶著一支400餘人的隊伍,連夜奔襲,準備到前面等待與大部隊會合。

但就是這一個晚上時間,使紅十軍團陷入了敵人的重圍之中,激戰數天,突圍未果,方誌敏劉疇西被俘遇害。紅十軍團除粟裕先行帶走的400餘人,全軍覆沒。



粟裕帶領著400多人突出重圍後,逐漸發展壯大,最後歸建新四軍。慢慢的打出了一番自己的天地。

後來,粟裕指揮大軍在孟良崮全殲國民黨整編74師(前身為補充第一旅),在濟南戰役活捉王耀武。為紅十軍團的戰友們報了仇。

“休息一晚”,看似很小的一個決定,一念之差就葬送了一支部隊。在那個時期,紅軍與國民黨軍隊在武器裝備、後勤供給等方面,基本沒有可比性。我指揮員一個小小的命令,就能決定自己部隊的生死存亡。



我是歷史的微點,歡迎互相關注,共同學習!


歷史微點


看你怎麼衡量大小了,

比如,如果你是皇帝,給外族稱臣,你就可以坐穩皇位,你要選擇要骨氣,拒絕稱臣,外族分分鐘滅了你,哪個小哪個大?

後唐李從珂就是這樣的人

李從珂做了皇帝,契丹來跟他和談,請求把公主嫁過去,這樣契丹幫他震懾擁兵自重的石敬瑭。

李從珂也同意了,但是,樞密直學士薛文遇對他說,“你以天子之尊,屈身侍奉夷狄,不覺得羞辱嗎?再說,如果他們真的要你把公主嫁過去,到時你怎麼辦?”。

李從珂聽完後,虎軀一震,認為很有道理,把支持他和親的大臣呵斥一通,“你們這些人,有沒有一點骨氣?堂堂中華男兒,安能摧眉折腰事蠻夷?把我未成年的姑娘送到戈壁灘給野人欺負。。。”

於是李從珂硬氣的回絕了。

契丹一看,嘿,小子,你牛,你硬氣是吧?

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請求契丹出兵。

李從珂卒,後唐滅亡。

李從珂臨死前說,我見此物(薛文遇),幾乎肉顫,恨不拔刀刺死了他!


南朝四百八十寺


有啊。長平之戰,就是典型的因小失大。

長平之戰爆發的原因。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韓國,佔領了野王地區,切斷了上黨郡與韓國其他地區的聯繫。成了孤零零的一塊飛地。相守肯定是守不住的。

韓國國君一看事已至此,乾脆把上黨郡送給秦國算了,希望以此換取秦國罷兵。結果上黨郡的郡守馮亭還是個暴脾氣,不願意投降秦國,直接帶著上當十七座城池,投降了趙國。


趙國君臣為此爭論不休,平陽君趙豹主張不接受上黨郡,認為接受它帶來的災禍比利益大得多。平原君趙勝則主張接受上黨郡,他說,動用百萬大軍,經年累月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現在白白獲得十七座城池,這是大利,不能錯過有機會。

趙豹的話有道理嗎?有。因為趙國接受上黨郡,秦國肯定不肯罷休,一定會攻打趙國。到時候兵連禍結,結果難以預料。

趙勝的話有道理嗎?有。因為十七座城池確實太寶貴了。錯過機會,再想奪取,勢比登天。趙勝也考慮到秦國的進攻,他推薦廉頗來防禦秦國。

秦國果然大怒,發兵攻打上黨郡和趙國。長平之戰爆發。

到這裡,一切都沒有問題。

問題是,長平之戰中,趙王一系列昏招,導致45萬趙軍被坑殺,趙國差點亡國。

從結果看,趙國接受上黨郡,確實是因小失大。


上將噯福斯


說到因小失大,怎能不提鼎鼎大名的楚懷王。作為歷史上最喜歡貪小便宜的帝王,楚懷王把把貪小便宜展現得淋淋盡致,最後落得個客死他鄉。

經過自楚肅王開始到楚懷王時的幾十年發展,楚國儼然成為了戰國時期的三個超級大國之一。楚國、齊國、秦國三個大國之間既相互忌憚又相互討好,地理位置上,楚國位於齊國和秦國之間,於是楚國成為了其他兩個國家爭取和好的對象。



公元前312年,秦國想要攻打齊國,但是這時候齊國是跟楚國聯盟的,秦惠王於是派張儀來到楚國遊說楚懷王。

“大王,如果你們楚國能跟齊國斷交而和我秦國結交,那麼秦曾奪取的楚國方圓六百里的商於地就會全部奉還給您!”張儀對楚懷王說到道。

“此話當真!”楚懷王一聽,貪婪的雙眼一亮。

“當然是真的。”

於是楚懷王興奮的拜張儀為楚相,然後跟齊國斷交。楚懷王心心念念地想著那六百里的商於地,跟齊國斷交後迫不及待地派人去找張儀要地。然而張儀回到秦國後裝醉摔倒稱病了,並且三個月沒有露面。

這下可把楚懷王給急到了,他心想:“難道張儀覺得我跟齊國斷得不夠徹底而不滿意嗎?”於是他趕緊又派一個叫宋遺的勇士去齊國去辱罵齊王。 齊王被這一罵那是火冒三丈,把楚國的符節給折斷,然後跟秦國結交了。



等這結束之後張儀才出來,面對楚懷王派來索要土地的使者,張儀臉不紅心不跳地說:“答應你們的六里地拿去吧!” 使者一聽就蒙了,“您當時是說六百里地呀!不是六里!” “我當時說的就是六里,你們不要拉倒!” 使者趕緊回楚國把這一情況跟楚懷王一說,楚懷王聽後憤怒不已,自己貪小便宜中了張儀的圈套。



於是憤怒的楚懷王立即出兵攻打秦國,但是偷雞不成蝕把米,接連兩次出兵都被秦國大敗。更傷心的是,韓國、魏國趁火打劫,在秦楚交戰之時前來攻打楚國,奪取了不少土地。

從此之後,強大的楚國開始一蹶不振,既離心又失地,楚國大國地位瓦解,從此走向沒落。


博古論今天


話說上個世紀我國出了一位祖籍湖南的吐槽大師,他經常翻閱史書並寫批註,給後人留下一筆很寶貴的文獻遺產。某日他翻閱《宋史·太宗本紀》,看到篇末題贊曰“帝沈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時忍不住留下三字吐槽——“但無能”,在下深以為然。

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宋太宗趙光義同志面對一封奏章傻笑,老夫又有機會開疆僻壤啦,而且老夫掐指一算,還可能不費一兵一卒。那封信是綏州刺史李克文寫的,內容是向他狀告侄子德不配位,不適合當定難軍節度使。

所謂定難軍節度使其實是在西北地區,唐末的時候這地方被党項人盤踞,他們幫唐朝打仗,所以被賜姓李,在那邊安頓下來。後來宋朝建立後延續了這個封號,依然是名義歸附的半獨立狀態。

到了公元980年,老節度使李繼筠掛了,弟弟李繼捧繼位,並且得到宋朝的認可。但是李繼捧這哥們人緣實在太差,很多叔叔不待見他,脾氣好的如李克文上書朝廷告狀,脾氣暴的乾脆起兵造反了。

拿著告狀信的趙光義決定展示一下自己的絕世韜略,他下詔讓李繼捧進京,只要他進京了捏扁搓圓就都隨便自己;如果他不進京,就支持他叔叔造反。無論走哪頭,最後都得給我割讓土地。

無可奈何的李繼捧確實如老趙所料的來到汴京,為了平叛也確實割讓了銀、綏、夏、宥等四州八縣,宋朝確實沒費一兵一卒就拿到了大片土地——名義上的。之前也說了李繼捧這幫叔叔開始造反,這麼一割讓土地其他叔叔也開始不老實。

連堂弟李繼遷都起兵造反了,更要命的是党項人還拉過來一個外援,契丹大哥也攪和進來了。公元985年,李繼遷誘殺宋將曹光實,銀州全面失守。然後趙光義同志又展示了第二次絕世韜略,他把李繼捧給放回去了.....

老趙的思路是李繼捧和李繼遷有仇,放他回去可以“以夷制夷”,從中取利。然而事實上很明顯李繼捧和宋朝的仇更大,回到西北後很快和堂弟暗中勾結起來。有了超級臥底的李繼遷更勢不可擋,把宋朝打的節節敗退。

到了宋真宗繼位的時候,人家李繼遷坐擁夏、銀、綏、宥、靜五州之地,節度使都不當了,成了西平王。這塊土地從半獨立狀態變成事實獨立狀態,更坑的是那個西平王還是遼國封的......

李繼遷有個孫子叫李元昊,在公元1038年10月11日祭天稱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河套這塊養馬產糧的寶地就這樣徹底脫離了宋朝。

趙光義這波運籌帷幄到這裡都不是因小失大的事兒了,可以算賠了夫人又折兵,毛都沒撈到。所以當年潤公吐槽那三個字,真的精確無比,沒有更合適的形容啦。


歷史吐槽機


我是專注歷史的中國🇨🇳小賤,和你分享。


唇亡齒寒

很多人聽過‘唇亡齒寒’這個成語,我和你分享這個成語典故的由來,一個因小失大的教訓。

語出《左傳.僖公五年》。春秋時期,虞國和虢國兩個小諸侯是互為犄角的存在。

晉獻公想攻打虢國,但是,必須得經過虞國的國境。獻公就送給虞國國君大量的珠寶和美女,借其道攻打虢國。


虞公就是個土財主,哪見過世面,一看到珠寶美女,趕緊就爽快答應。

虞國有一個明白人,叫宮之奇。他勸戒道:虢國和咱們的關係,就像是嘴唇和牙齒,嘴唇沒了,牙齒還會好好的存在嗎?況且,晉國勢大,又具有野心,讓勢大之軍進入國境,咱們何以抵抗?

可惜呀,虞公滿眼都是香車美女,哪聽得進去。

宮之奇一看沒法,你不要命,我可怕死。於是,帶著一家老小走了。

話說晉軍借道,毫不費力就滅了虢國,凱旋迴師又經過虞國的時候,虞公這個糞草率領文武百官,列隊歡迎犒勞晉軍,以示友好。

晉軍一看這架勢,哭笑不得,咱本來就打算把你倆一鍋端,你可到好,不但出賣了盟友,還一副沒心沒肺的樣子歡迎我。

晉軍也不客氣,將毫無準備的虞國順帶給滅了。


石牛糞金

巴蜀被滅,蜀王因小失大的做法,真的讓人笑得合不攏腿。

秦惠王曾多次用兵進攻巴蜀,奈何巴蜀地區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蜀軍多次憑藉有利地形,遏制了秦軍的兵鋒,使得秦惠王一想到巴蜀,就頭大。

後來,秦惠王讓人打造了一頭金牛,每天派人喂草,然後半夜悄悄將金子放在牛屁股下面,又派出間諜去到巴蜀,散播金牛會拉金子的小道消息。

很快,秦國邊境有一頭金牛,吃的是草,拉出來的是黃金,這個消息傳到了蜀王的耳朵裡。

蜀王一聽,這還得了,要是有了這頭神奇的牛,我還買彩票做啥。


蜀王趕緊派軍隊過去搶,說來也怪,看守金牛的秦軍,幾下就被打跑了。蜀王怕秦軍回過神來搶,立馬組織大部隊遇山挖山、遇河填河,短時間內就挖通了一條運送金牛進蜀的道路。

等金牛好不容易運到蜀王面前,這貨屁顛屁顛的笑咪了眼,眼巴巴的等著金牛屙金子。

等了半天,金子沒有等到,卻等來了秦軍。

原來,秦軍就順著蜀軍挖的路,跟在屁股後面尾隨而來,一下就滅了巴蜀。

這個蜀王還真的是被人賣了還替人數錢。

現在四川還有‘金牛道’,就是當初蜀王運送金牛挖出來的。


賤議你讀史


說起中國歷史上因小失大的故事,筆者首先想到的是漢武帝時期的淮南王大案,這場災難的起因是淮南國太子劉遷因逞一時之氣,造成淮南王自殺,王后、太子等數千人被滿門抄斬,淮南國被廢為九江郡的慘案。

話說淮南王劉安的太子劉遷喜歡上了舞劍,覺得自己劍術突飛猛進,天下無人能敵,可是光身邊這些人知道自己厲害還不夠啊(其實都是手下人讓著他),他想讓整個淮南國都知道自己精妙的劍法。一個人想要證明自己,最快的方式就是打敗這個領域的權威,聽說父親手下一員猛將叫做雷被,此人劍法絕妙,號稱“淮南第一劍客”。劉遷便想和他比劍,如果贏了自己肯定會名聲大噪。


太子這邊躍躍欲試,可雷被卻是憂心忡忡。他不想和太子比試,如果贏了,太子肯定不高興,又沒辦法跟上司淮南王交代,可是輸了又非自己所願,他不想因為這場無意義的比賽累及自己多年積攢下的名聲。

於是他拒絕了太子的比賽,和太子不依不饒偏要和他比武,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上了。比賽的過程中,雷被不想傷及太子且戰且退,可太子卻步步緊逼,最後雷被一不小心刺傷了太子。

太子勃然大怒,吵著要告訴淮南王,雷被害怕了,他知道沒辦法再待在淮南王手下了,此時正值漢匈交戰期間,武帝下令國中只要有人願意參軍的可以來京城報名,雷被便想上京投軍。

誰知淮南王知道自己的寶貝兒子被手下刺傷了,勃然大怒,便下令嚴禁雷被入京參軍。當時漢法規定凡私自阻撓執行天子詔令者,論罪當誅,雷被被逼無奈之下便要上京告御狀。

漢武帝知道了這件事,便下令讓河南郡抓捕太子劉遷至洛陽受審,劉安心急如焚,不想讓兒子受牢獄之災,便和王后商量,想要舉兵造反,可是造反也不是光嘴上說說就能成事的,還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於是劉安猶豫了十幾天,一直沒有行動。

劉安這邊沒動靜,劉遷也沒被抓,這邊中央任命的淮南國國相有點坐不住了,就向中央舉報壽春縣縣丞拒不執行中央命令,有意偏袒劉遷。

漢代規定諸侯國的國相都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而其他二千石以下的小官諸侯王可自行選定,這個壽春縣縣丞就是劉安選派的,自然會站在自己主子一邊,所以遲遲沒有抓捕太子。

劉安知道了國相舉報縣丞的事情,就跑到國相府,希望他能取消彈劾的事情,可是國相正義凜然,拒絕了淮南王的請求。

淮南王惱羞成怒,搶先一步告國相違法。漢武帝一看形勢嚴峻了,便下令由廷尉審理,這下淮南王玩火自焚,最終查到了自己的頭上。

淮南王聽說朝中大臣建議漢武帝逮捕劉遷,嚴懲淮南王,日日擔驚受怕,他就和太子、王后商量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到時候中央的使者來了,就殺了漢史,同時派人殺死掌管淮南國軍事的中尉,舉兵造反。

朝中漢武帝考慮到淮南王畢竟是自己的叔叔不想下此狠手,就力排眾議,想著削減淮南國的兩個縣以作懲戒。

漢史來到了淮南國,本來準備造反的淮南王聽說漢武帝免了自己的死罪,只是削減了自己的封地,一顆懸著的心終於落地了。

然而時間一長,淮南王心裡開始漸漸不平衡起來,他認為自己是諸侯王中輩分最大的,現在無端被削去兩個縣,實在是奇恥大辱,之後就陷入了牛角尖,在焦慮不安的仇恨中日日煎熬。

淮南王那顆蠢蠢欲動的心又被點燃了,他找來了手下最有軍事才能的門客伍被,商議叛亂之事,可是淮南王糊塗伍被可不糊塗,他深知漢武帝的實力,拒絕了淮南王的要求,可已經失心瘋的劉安根本聽不進去伍被的建議一意孤行,開始了緊鑼密鼓的籌備。

屋漏便逢連夜雨,就在淮南王準備造反的時候,卻被自己的親孫子劉建一紙御狀告到了漢武帝那裡。

原來漢武帝聽從主父偃的建議,對諸侯國頒佈了推恩令,但卻不是強制執行,淮南國就沒有施行推恩令。淮南王有兩個兒子分別是庶長子劉不害和嫡子劉遷,劉安和王后、太子沆瀣一氣經常欺負劉不害,劉不害懦弱一直隱忍不發,可是他的兒子劉建卻極有血性,本來根據推恩令父親也能有自己的封地,可是爺爺卻拒不執行,還一直不待見他們父子。

於是劉建就結交了一些有識之士想借機扳倒太子劉遷,劉遷囂張跋扈慣了,知道侄兒的這個想法後氣不打一處來,就把劉建私自抓了過來,一頓嚴刑拷打。

至此,家庭矛盾上升為了敵我矛盾,劉建與劉安、劉遷矛盾升級,至此全面爆發,就一狀告到了漢武帝那裡。

劉建主要揭發了三件事:自己受迫害、父親受迫害,還有就是淮南王密謀造反。

一石激起千層浪,謀反可是大事,這次漢武帝再也不會考慮什麼親情了,命令河南郡全面徹查此事,淮南王知道事情敗露,拔劍自刎,王后、太子和所有參與謀反的人全部被處死,淮南國也被收入中央政府,改為九江郡。

縱觀此事,起因竟是太子劉遷為了逞一時之氣造成了國毀人亡的慘案,真的是因小失大,讓人不勝感慨。

<strong><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