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偽”鑑別法,讓你古幣收藏少受騙

1、偽鏽

其方法簡單來說有七種:第一,用漆和顏料拌和後塗在偽幣上,7年半載後乾硬 了,幾乎像真鏽一樣;第二,用松香或膠水拌以顏料,塗在偽錢幣,乾硬後看上 去也和真鏽一樣,但牢度色澤稍差;第三,用普通銅錢的真鏽粘在偽造的銅幣上, 鏽是真的,幣是假的;第四把偽幣置於土中或潮溼環境中,過兩、三年後,偽錢 即生出真鏽;第五,把偽錢浸人醋酸中,加入硫酸銅,偽幣上會長出鮮明結晶狀 的綠鏽;第六,把偽錢浸入硫酸溶液中,較短時期就會生鏽;第七、用細銅屑未, 與硝酸、預料拌和,塗在偽幣上,能長出比較牢固的銅鏽。識別這些偽鏽的方法 是:第一,紅鏽和水銀鏽是不能用藥浸、土埋法取得的,如:用顏料和漆、膠水 等混合後塗上,時間一長。假鏽即會脫落;第二,用偽幣浸入硫酸或醋酸中,域 埋入上中長出的鑰鏽,一般都在表面,沒有深入銅質內部,而且長出的綠鏽要粗、 松、脆,容易脫落,不能發生硬綠,用手指撤、壓,真鏽和假鏽即易區別,偽錢 的鏽鬆脆易脫落,真錢的鏽手損很難弄得動;第三,用膠水調以顏料做成的偽鏽, 經本起開水泡煮和鹼水洗刷,只要在開水中泡煮或用鹼水洗刷,假鏽便會全部脫 落;第四,用松香調以顏料做成的偽鏽,雖然表面看來與真鏽難以區別,但假使 用手磨擦或熱水浸泡後,鏽上如有松香氣味,即為偽鏽;第五,用漆加顏料做成 的偽鏽,經過一年半載後比較堅硬,類似於真幣長出的硬綠鏽,但是這種偽鏽色 澤不像天然長成的鏽那樣自然,長久以後容易剝落。總之,真鏽是長年累月自然 長成,鏽質入骨,堅硬牢涸,經久不變,人的手指難以刮動。而假鏽較粗、疏、 松、脆。容易刮動或脫落,有的雖看來堅硬,但經沸水煮或鹼水洗刷,亦會全部 剝落。明清以來的銅幣由於時代近,往往不生鏽,就只能根據形制、文字來分辨 了。

2、偽色

也是辨別偽錢的一法。有的古錢無鏽,傳用口久後。表面上生成一種堅硬的黑褐 色或古銅色,稱為“傳世古” □偽幣新鑄,為然無傳世古,作偽者把偽幣經火鍛 燒或放入鹽酸、醋酸中浸泡,取出後再裹入帶內不斷磨擦,做成偽傳世古的。但 真的傳世古堅牢,難以刮除,錢幣流傳愈久,色澤愈深,越是堅牢,極薄的一層, 用水煮洗刮都很難去掉。假的傳世古比較輕浮,色澤不牢,有的是用偽錢放在煤上燻黑後,再上蠟打光的。這種偽造的傳世古用開水泡煮洗刷,即可以基本去 除。銅幣本身的顏色也值得注意。明中葉前一般以青銅鑄錢,市色青綠,有的泛 紅,稱為水紅銅。明代後期以後用黃銅鑄錢,銅色淺黃而帶光澤。清代新疆、福 建等少數地區的咸豐錢用紅銅鑄造,銅色紫紅。如發現末代以前淺黃髮光的黃銅 錢,大概就是偽幣了,當然末代以前有時個別貨幣由於冶鑄技術不精而雜人其他 金屬較多,有的幣面也有呈黃銅顏色,如五代南唐的“唐國通寶”、“大唐通寶” 以及“開元通寶”大錢也帶有黃銅色澤的,但其成分與銅鋅合金的黃銅不同。清 代的年號錢型式較統一,偽幣極少,均用黃銅鑄造,但個別特殊貨幣也有比較珍 貴的,如發現清代年號錢用青銅鑄造,呈暗褐青綠色,則亦可以認為大致是偽幣

3、偽聲

真的古幣傳世已久,冶鑄時的火氣己消失,敲擊時聲音無轉音,而新鑄出的錢雖 然偽用了古代的年號,但敲擊時必有轉音。

偽聲的方法有嵌補法,打製拼合法等方法制造的偽幣,由於偽幣不是整塊金屬, 而是拼合而成的,有的是兩種不同性質的金屬拼合而成的,幣內有損傷。所以只 要將其輕摔在桌面上,或用金屬敲擊,會發出破殼聲,沒有清脆響亮的金屬聲。 漢代五株錢以及宋代一些文字峻深、外輪較狹的名貴貨幣,用這種方法造偽較多, 故仔細觀察外形後,可用辨聲法來鑑定。

4、偽味

真的古幣傳世已久,仔細嗅之,沒有任何火氣。長期埋於土中的古幣,剛出上時 常帶綠色的鏽蝕,仔緞嗅之,有一股泥土香味。而偽造的貨幣由於冶鑄未久、幣 上常留有冶鑄時的火氣,如果有偽鏽的偽幣,嗅之沒有泥土香昧。偽鏽或用膠水, 或用松香拌和顏料塗上,或用膠漆漆上。側仔細嗅之,鏽上有一股特殊的松香味、 膠水味、汕漆味。如用水煮後再嗅,則這些特殊氣味更明顯。用硫酸、醋酸等浸 泡後長出的偽鏽,除疏鬆粗、易脫落外,也沒有泥土香味,卻常留有酸性液體的 氣味;至於用火鍛冷卻及煙燻等法造成的傳世古,會留有特殊的火氣和煙味。仔 細辮別,再加辨味,不難判別。

5、偽字

鑄在古錢上的字體,由於各個時代的字體使用習慣不一樣,後代偽遺的古代貨幣 很容易從字體上進行辨別。先秦時代的鑄幣是工匠用細刀刻在模上鑄成,因字體 沒有一定的型式,同上時代、同一地區鑄造的刀幣或布幣刻法常有變化。如用真 錢翻砂出來的偽錢,錢文基本形態和真.錢相似,但用其錢製作的模具乾躁後要收 縮,用這樣的模具翻鑄出來的偽幣幣身必然較厚,字體必然較粗,所以從字體、 厚薄上容易鑑別。戰國秦漢時錢幣文字主要是記值,如“半兩”、“三株”、“幼 泉二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等等,到魏晉南北朝時開始產生國號錢、 年號錢,如“涼造新泉”、小大夏真興”、“永光”、“景和”等等;到了宋代, 每一皇帝每改元一次均鑄一次年號錢,鑄量極多,並且有一些特殊字休。錢文的 貨幣,如宋徽宗手書的瘦金體,背文有“坊”、“虢”字樣的“康定重寶”,“至 各和重寶”,“以及“聖宋通寶”、靖康通寶”等,偽幣較多,應特別注意其字 體有否作偽的痕跡。可與存世的真幣仔細比較,看其字體是否有異。年號錢的稱 呼有“通寶”、“元寶”、“重寶”、“新寶”,“永寶”、“真寶”、“珍寶”、 “正寶”、“之寶”、“萬寶”等十多種名稱;到了明清兩代,年號錢;律稱“通 寶”(除咸豐的大錢外),而且錢文一律對讀;如發現錢文稱呼排列與上述規律 不符,即可能為偽品。總之,瞭解歷史上鑄幣錢文的寫法、字體、稱呼,將真幣 和偽幣多相比較,是容易從文字區別其真偽的。

“五偽”鑑別法,讓你古幣收藏少受騙

“五偽”法需要大家在平時的收藏中多多鍛鍊,方能練出火眼金睛,另外鑑定古錢幣還需要掌握以下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第一,要掌握每-時代錢幣的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古錢都反映有鑄造錢幣的時 代特徵,每人類古錢還有它的個別特徵。掌握這些特徵就可以瞭解它們是什麼時 代的錢幣,什麼種類的錢幣,並根據這些特徵區別真錢和偽錢。古錢的特徵包括 錢文和形制兩方面,錢文是鑄在古餞上的字體,形制指古錢的造型結構、濤造工 藝和幣材成分。瞭解每個時代、每種貨幣的這些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是識別每 一時代、每一種古幣的真偽及其價值的基本方法,如果我們發現一枚與其時代特 徵和個別特徵差得很大的貨幣,應特別注意其作偽的確能性,再用其他方法鑑定、 就可確定其真偽。

第二。用科學方法辨別偽錢的偽鏽、偽色。對古錢幣鑑定中分辨銅鏽、銅色的真 假是相汽重要的方法,因為單從文字形制很難絕對斷定真偽,而鑑定鏽色方法簡 便、正確可靠。

第三,熟悉偽錢的基本特徵。鑑別偽錢既要了解每個時代真錢的基本時代特徵和 個別特徵,也要了解偽錢的基本特徵。改刻的偽幣幣面不平,拼合的偽幣正反面 幣色不一,鑿去的文字四周總有痕跡可尋,用翻砂法制造的錢幣光澤度差而且比 真錢略為小和薄等等。瞭解偽幣的基本精況和偽造法,細心觀察,就能發現偽幣 作偽之處。第四,掌握與古錢鑑定有關的知識。應瞭解馬克思主義的貨幣理論、 廣博的歷史知識、古錢的鑄造常識和栽譜臥錄,古文字學以及歷代典章制度知識。 對鑑定古錢都是十分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