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為什麼抓到漢人俘虜後不殺死,反而優待他們在本族娶妻生子?

戴老師講歷史


匈奴在和漢朝的戰爭中,俘虜了很多漢朝的人,匈奴都沒有殺他們。尤其是一些俘虜的漢朝將軍。不但不會殺他們,而且還會把他們封為王,單于甚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們,把他們當成一家人。

(李陵劇照)

最典型的例子,是李陵投降匈奴以後,匈奴單于就把他封為王,把女兒嫁給了他。當時在匈奴,已經被匈奴單于封為王的,還包括早些時候投降過去的衛律和李緒,後來李廣利也投降了過去。

而且圍繞這幾個投降匈奴的人,還發生了很多故事。當時李緒是最積極投降匈奴的人,他不但投降了匈奴,還幫助匈奴練兵,用以攻打漢朝。李陵沒這麼做,但探子回去給漢武帝報告說,李陵在幫匈奴人練兵。因此,漢武帝把李陵一家老小全部給殺掉了。這件事,也造成李陵恨透了漢朝。

後來漢武帝去世以後,霍光和上官桀派人去匈奴,準備把李陵接回去。當時衛律招待漢朝使者,實際上是監督李陵,不許李陵回去。而李陵因為傷心和憤恨,堅決表示不回漢朝。

後來,李廣利投降了匈奴以後,匈奴也封他為王。但是,他和衛律爭鬥了起來,結果,衛律慫恿匈奴單于,殺掉了李廣利。

看看,漢朝的將軍投降匈奴的,不但非常的多,而且還在匈奴的高層中形成了派系的爭鬥,真是非常熱鬧。

(李廣利劇照)

那麼,匈奴為什麼那麼看得上漢朝將軍呢?

一、匈奴認可漢朝是上邦大國。

在古代幾千年的歷史中,北方遊牧民族一直認中原國家為上邦大國。我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認識,是因為中原國家的文明高度發達,物產也非常豐富,禮儀制度各方面都比較健全。這讓北方遊牧民族非常羨慕。

北方遊牧民族雖然多次南下入侵中原國家,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實是眼紅。他們想獲得中原國家那些豐富的物質,乃至於入主中原這一片土地。如果打得贏的時候,他們一定會打;打不贏的時候,他們就會去求中原國家,希望中原國家能給予他們照顧。比如說賜給他們一些物資,比如希望中原國家的皇帝能夠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當妻子。等等。

他們仰慕中原國家,因此對中原國家的人才也就非常欣賞。在他們看來,無論是衛律,還是李陵、李緒、李廣利都是治理國家的大才。他們希望這些人才,能夠把中原國家先進的經驗帶到匈奴去。比如,他們讓衛律當了宰相,讓李緒幫助訓練軍隊等等。

既然是人才,因此他們當然不會殺的。

(漢武帝劇照)

二、匈奴軟化漢朝軍隊的意志。

漢武帝時期,漢朝的軍隊整體上對匈奴的軍隊構成一種攻勢。也就是說,匈奴軍隊一般都打不贏漢朝軍隊。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當然不願意漢朝軍隊把他們往死裡打。如果俘獲了漢朝軍隊的將領以後,對他們給予很大的優待。那麼,那些漢朝將軍們在戰場上,如果打不贏就會投降。反正投降過去以後,都會獲得極大的優待,為什麼還要拼死打呢?

這一點,其實不只是匈奴人這麼做,漢朝也這麼做。當年,有五個匈奴將軍投降了漢朝,漢景帝就立刻把這五個人封為侯。因為這件事,漢武帝還和周亞夫爭執起來。周亞夫認為,投降的人品德上是很差的,不能夠封他們為侯。但是漢景帝認為,封侯會軟化匈奴軍隊的意志。

原因就在於,漢景帝時期的漢朝的軍隊,打不贏匈奴的軍隊。

(霍光劇照)

三、匈奴分化瓦解漢朝的朝廷。

以李陵事件為例,最能說清楚這個問題。

李陵在投降匈奴以後,圍繞李陵事件的問題,漢朝朝廷裡,很多人都捲入其中。大史學家司馬遷還因為李陵,受到了腐刑。朝廷中很多人也非常同情李陵,同時對漢武帝窮兵黷武的政策,越來越不滿。覺得漢武帝做法,實在是薄情寡恩。後來漢武帝去世以後,霍光和上官桀立馬就派使者去匈奴,想把李陵接過來。這就是他們不滿漢武帝的表現。

後來李廣利投降匈奴以後,漢朝朝廷內部又一次出現了極大的分化,甚至牽涉到了漢武帝立儲的問題。

而這些事情的發生,最終也讓漢武帝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晚年的時候,他調整了政策,不再對匈奴窮追猛打了。

由此可見,匈奴的做法,在漢朝朝廷中確實起到明顯的干涉效果。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中原民族歷史以來跟遊牧民族就一直處於敵對狀態,特別是在劉邦被困白登之後,漢朝跟匈奴更是你死我活。但兩個王朝之間有個令人稱奇的地方就是,匈奴人往往抓到漢人後就出現一種半強迫性的婚姻關係。

在這些長期的兩國交往過程中,一方面匈奴以軍事為手段,強迫漢朝採用和親政策,將漢女子嫁到匈奴;另一方面,匈奴如果在戰場上俘獲漢朝男子,那麼他們就會被強迫取匈奴女子為妻。

看到這裡,我們就會出現一個疑問,為什麼匈奴會讓成為戰犯或奴隸的漢朝男子,取自己國家的女子為妻,並讓他們生孩子呢?

據《史記》、《漢書》記載,歷史上漢人因某種原因流落到匈奴國家的,大部分都設有娶妻生子的經歷。

首先就是張騫,他在出使大月氏的途中,不幸被匈奴人抓獲,匈奴國家流亡長達十幾年,而史料記載中,張騫曾娶了一名胡人女子為妻。

“留騫十餘歲,予妻,有子,然騫持漢節不失。”

從上面的“予”字可以看出,張騫和胡人妻子的婚姻必定不是你情我願的,而是匈奴人強迫張騫取了胡人女子。

而為漢守節十幾年的蘇武,也有過這樣的經歷。當時,蘇武寧死不投降匈奴,匈奴單于氣得把他丟在北海牧羊,要公羊生小羊才能讓他回來。但儘管受到這樣殘酷的待遇,他們仍讓蘇武取了胡人為妻,從匈奴回來後還生了兒子“蘇通國”。

除了這些歷史記載的時節外,漢人還有因戰鬥失敗被俘的軍人,比如李陵。他在兵敗後被俘虜到匈奴國家,但單于未來拉攏李陵,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從此後李陵的後裔在匈奴裡生息繁衍,形成了強大的黠戛斯族,到如今黠戛斯人演化成了吉爾吉斯坦人。

為什麼匈奴人會喜歡強迫漢人取胡人女子為妻?

  • 首先來說,從上面的歷史記載來看,這些被俘的漢人都是國家精英級人士,漢人對家的概念又特別的看中。因此,匈奴人喜歡用家庭這種無形的枷鎖來困住他們,希望這些人可以長期停留在匈奴,在時間長久後進而為匈奴效力。而事實上,這其實就是一種美人計,用女人和家庭來軟化漢人男子的一種計謀,而這樣的計謀恰恰是最管用的。


  • 其次,匈奴人是希望可以利用這些女子來監視他們,預防他們逃跑或發動叛亂,從蘇武和張騫的經歷可以看出,漢人對家庭、同甘共苦的女人都特別看中,所以他們如果要逃跑或叛亂,一旦身邊有女人形成累贅,反而不容易逃跑。

  • 最後,從匈奴人的習俗上來看,他們的觀念很開放,並不反感將本族女子嫁給漢人。而歷史以來外邦國家對漢文化是極度的崇拜,如果這些漢人會因為美人計而留下來,那麼這對匈奴這種文明比較落後的國家,是有著極大的幫助的。

《鹽鐵論》:“匈奴處沙漠之中,生不食之地,天所賤而棄之。無壇宇之居、男女之別。”

再從軍事角度來講,匈奴人也非常希望漢男子來本族通婚。

根據歷史記載,匈奴最強盛時期的人口不過“漢之大郡”,而漢朝時期的一個大郡的人口在150萬左右,而匈奴的人口也差不多在這裡。為了能夠長期跟漢朝對抗,匈奴必須要維持更多的人口。

但是草原環境惡劣、食物來源稀少,而頻繁的戰爭導致男丁銳減,出現許多的孤兒寡母,女多男少的情況比比皆是,因此匈奴才會出現“妻後母”這樣的收繼婚習俗。

而讓漢人來草原娶妻生子在匈奴國家繁衍生息,消化過剩的女性,是增加人口的一種重要手段,這也是為了能讓匈奴的人口增長,來對抗漢朝的一種策略。

匈奴人,除了會優待漢朝精英人士,也會讓秦朝普通百姓和匈奴女子通婚。據《史記》記載:

衛律為單于謀劃,“穿井築城,治樓以藏谷,與秦人共守之”。顏師古注說:“秦時有人亡入匈奴著,今其子孫仍號秦人。”

秦末大亂之時,有大量的人逃亡到匈奴,而漢武帝時期到秦末已經有80多年,從“仍號秦人”這句話來看,這些匈奴籍的秦人起碼繁衍到三代了,而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秦人與匈奴人一定有過通婚的關係。

修長城是為了預防漢人跑到匈奴通婚?

或許是受到“優待漢男子,取匈奴女子為妻”的優待政策影響。漢朝時期,經常有人穿過邊境,投靠匈奴娶妻生子的事件,“聞匈奴中樂”也正是由此而來,漢男子頻繁投靠匈奴,造成“樂不思蜀”的場面。

漢元帝時,匈奴單于希望漢朝撤掉邊塞的士兵,以提供雙方國家休養生息的環境,而漢元帝卻說,鎮守士兵、修建長城,不但是為了防禦匈奴,也是為了預防漢人越過邊境,跑到匈奴那邊跟本族女子通婚。

邊境的漢人為了享受匈奴給予的待遇,甚至不顧自身的性命安危也要進入匈奴國家,這也體現了當時漢人亡入匈奴的普遍性。


摯潷畫畫紅塵


匈奴人抓到漢人俘虜後不殺死,反而優待他們在本族娶妻生子,原因如下:

一、為了匈奴發展的需要

匈奴人生活在北方沙漠、草原地帶,地廣人稀。匈奴人為了快速發展實力,就必須要快速實現人口繁盛。要想快速實現人口繁盛,除了多生育,以及妻後母、妻嫂子等外,就需要四處掠奪人口,甚至是俘虜人口。

二、為了戰爭的需要

匈奴人是個好戰的民族,內部經常發生戰爭,各部落之間互相仇殺,報仇雪恨;爭奪大汗、單于的領導地位等。通過戰爭,來達到一級級的征服、兼併,逐步地壯大力量,最後達到匈奴的統一,形成勢力的鼎盛時期,大約能召集軍隊四五十萬人。

一旦統一強盛後,就開始對外發動掠奪戰爭,特別是對漢朝的戰爭。漢朝在當時是一個無比強大的大國,所以,匈奴與這個強大的對手較量,勝利只是暫時的,失敗卻是必然的。在數百年的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匈奴人也大批傷亡,造成人口的更加缺乏。這就需要補充人口。

三、匈奴人的人口繁殖規律及戰爭

1、參考古籍對匈奴的記載發現,匈奴人在被漢朝打敗以後,人員大量傷亡減員,殘餘勢力就會分散為各個部落或部落聯盟。對外戰爭就變為小股偷襲,掠奪物資、人口後,快速逃走。

2、維持約十幾年後,人口稍有增長,就開始掠奪、吞併其他部落,以快速壯大實力。但在兼併中也要有傷亡。

3、繼續兼併其他部落,形成部落聯盟。這個過程大約需要十餘年時間。兼併中也會造成人員減少。

4、部落聯盟之間互相掠奪和兼併,奪取最高領導權力,以達到統一。這個統一的過程也會造成人員損耗。這個時期大約需要十來年時間。

總之,每到匈奴因戰爭徹底失敗被打殘以後,如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的征伐匈奴。匈奴需要四十多年的休整時間,而後就能捲土重來。在這休整期的四十多年中,匈奴對外戰爭相對較少。

5、在達到統一後,形成鼎盛時期,這是匈奴最猖獗的時期,大肆侵略、掠奪、騷擾等。這個時期隨著漢朝的反抗和打擊力度而成反比。即匈奴的鼎盛時期等於1除以反抗力度加打擊力度。


南宮外史


確切地說漢人與少數民族有著本質的區別。

1,膚色。雖然說亞洲是棕色人種,但少數民族的男人的皮膚都是油黑髮亮,而漢人的皮膚則是白裡透紅。

2,服裝,漢人的穿著衣是衣褲是褲,無論走著站著都給人一種英姿風爽的感覺。而少數民族的服飾太希奇古怪,再帥的男人看著都沒漢人帥氣。

3,衛生,漢人對衛生非常講究,一天不洗臉兩天不洗澡,就覺得渾身不舒服,衣服贓了必須要洗乾淨再穿,無論何時何地身上都帶有一股體香。而少數民族一年難洗三次臉兩次澡。一身都帶著羊騷味。

4,思維。漢人喜歡用腦解決問題,而少數民族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少數民族與漢人鬥,總是吃虧的多,佔便宜的少。

5,雜交。通過實踐證明少數民族與漢人結婚,生出的後代更聰明,免疫力更強,患病率特低。

綜上五個特點,不得不說少數民族女子最喜歡漢族男子。由於種族觀念的束縛,漢人不喜歡與少數民族結婚,而少數民族女子喜歡漢族男子只能在心裡,因自卑而不說出口。至今為止,漢人去西藏,如果娶了藏族女子,只要生了孩子,老丈人就會送你一大群犛牛做她女兒的嫁裝,隨你一同回家鄉。不過沒生孩子,你什麼都得不到。


凝解


一般來說,匈奴人抓打漢人俘虜後,不會把他們殺死,而且匈奴人還會優待一部分漢人。


就比如鐵匠、木匠等手藝人,還有一些身份特殊的漢人,這些人對匈奴有用,因此不會被殺死,他們會得到匈奴的優待,而且還會讓這些漢人在本族娶妻生子。

就比如漢朝的張騫,匈奴為了使他屈服,曾許諾給他高官厚祿,而且還讓他在本族娶妻生子。

還有蘇武也是如此,他被匈奴扣押了十九年,匈奴給了他一個女子,然後讓他在北海放羊,但他始終沒有屈服於匈奴。


同樣還有漢朝的李陵,他與匈奴大戰,最後戰敗被俘,結果漢武帝以為他投降了匈奴,因此將他全家問斬,此後李陵投降匈奴。

匈奴單于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還封他為右校王,在匈奴的地位很高。

如果是普通人,一般不會有這麼好的待遇。對於那些沒有特殊作用的漢人,匈奴也不會殺害他們,只不過待遇沒那麼好。

匈奴需要壯大,人口是必不可少的,這些被俘虜的漢人,可以為他們服務,甚至還可以替他們打仗。

如此一來,這些漢人俘虜很快就會成為匈奴的一部分,畢竟在草原上缺少食物,沒人能逃跑。


他們為匈奴做出貢獻後,匈奴就會優待他們,還會讓他們在本族娶妻生子,這些漢人俘虜的下一代,就會成為匈奴人。


東方大史


方圓論壇在線

匈奴人抓住漢人俘虜不殺死,但並不代表就會優待他們。匈奴人選擇優待俘虜也是分情況的。古代草原遊牧民族殺性十足,他們都信奉弱肉強食。但如果被俘虜的話,一般來說還是會有一條活路的,但俘虜和俘虜的待遇可是各不相同的。如果是普通人被俘虜,雖然匈奴人不會殺掉。但也絕對談不上優待。畢竟古代人命不值錢。那時候可沒有善待俘虜的政策。如果是男性俘虜一般都會成為匈奴人的奴隸。而奴隸的職責就是幫他們放牧,打理起居生活,甚至還需要幫助匈奴人打仗。但如果是女的,那麼匈奴人就會搶回去做老婆。


原因也非常簡單。草原遊牧民族兇狠好戰,另一方面生存環境惡劣。因為他們主要以放牧為生。但合適的牧場卻是有限的。這就導致匈奴各部落之間經常會為了牧場而進行戰爭。再比如部落進行擴張的話也需要人口。而匈奴人由於戰爭以及環境的影響。就會導致部落人口出現自然的淘汰減員。所以匈奴人就必須要補充有生力量。這也是為什麼古代匈奴人往往抓到漢人就會出現一種半強迫性質的婚姻關係。其目的就是為了壯大自己的部落。

而對於一些漢族特殊人才採取優待政策也很好理解。草原民族崇拜強者,這一點和日本人很像。兇悍的匈奴人尤其崇拜比他們更強悍的人。不管是漢人還是其他種族的人。只要是比他們強,他們就是崇拜你甚至願意親近你。而不是消滅掉。另一方面,吸收特殊人才也有利於匈奴部落自身的發展壯大。比如漢文帝時期太監中行說。原本中行說是宮廷太監。然後來被漢文帝強迫陪送公主到匈奴和親,中行說感到被拋棄的感覺。所以中行說發誓要報復漢朝。中行說到匈奴之後便投靠了匈奴人,成為了當時匈奴單于的重要謀士。而有了這個對漢朝十分了解到中行說的幫助,匈奴在數次針對漢朝的行動中都發揮成功。所以中行說在匈奴之中地位奇高。


再有就是文化影響。雖然在古代草原遊牧民族都看不起中原人。但他們又打心底裡羨慕中原文化。而且他們也知道自己所處的生存環境和中原差別有多麼的大。歷朝歷代每一個草原大族都夢想著可以入主中原。所以他們十分想要了解中原文化。而被俘虜的漢人顯然就是最好的瞭解途徑。比如宋朝時期金國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就是這麼一個人。原本的女真族人是看不起漢人的。但是完顏阿骨打統一了女真族之後。不僅促成了和漢人通婚。而且還迫切的想要學習中原大文化風俗。在地盤不斷的擴張中。他的政權中心也在不斷的向中原靠攏。


再者說,為什麼匈奴人和其他的草原遊牧民族或者其他異族人都想要和漢朝和親呢。真以為他們是貪財好色嗎?當然不是這樣了。漢朝時期和親,漢人皇帝是希望以女人換取和平。而異族人取漢人公主一方面確實是為了加強兩族大親密關係和陪嫁的錢財。但更重要的是為了文化。他們更需要或者更看重的是公主的陪嫁品。他們需要公主陪嫁品中的各類各行各業的典籍。他們需要攝取中原的先進文化。這才是他們的根本目的。唐太宗時期強大的吐蕃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的請求娶唐朝公主呢?其目的就是為了中原的各類工藝典籍和書籍。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匈奴相對於漢族來說,人口比較少,但是匈奴特別強悍,喜歡侵略我們漢族,戰鬥的結果是匈奴的男人死得多,造成嚴重的男女失衡!女多男少。匈奴怎麼辦啊?一個男人不多的民族就會有滅亡的危險!活捉漢族男人,讓他們與匈奴女人結婚是一個好辦法啊!再說,匈奴與漢本來就是一個古老系統下來的兩個分支,生活習慣不盡相同也有相同之處啊!

我們的毛委員長以前就是這樣,俘虜了國民黨兵,讓他們加入共產黨陣營,把敵方力量變成己方力量!這是一個不錯的好辦法啊!己方力量的壯大才導致敵方力量的土崩瓦解啊!


木木2047058


因為匈奴帝國疆域雖大,但是人口很少,只有幾百萬人口,完全無法和漢朝人口相比。


匈奴本來就是全民皆兵,而且從冒頓單于開始,就在南征北戰,攻打月氏,樓蘭,烏孫等國,後來和漢朝PK上了,人口損失嚴重,對於匈奴來說,每個人都是很珍貴的。

但是這不代表匈奴對每個俘虜都很優待。

匈奴優待的俘虜主要是漢朝有卓越才幹和特殊才幹的人才。比如將軍,比如使節,比如讀書人,比如各種工匠。至於一般人,被匈奴當奴隸的,被殺的,數不勝數。


這樣既能軟化漢朝人對匈奴的態度,又能讓真正有才幹的人才心甘情願的建設匈奴,更能對奴隸取到榜樣作用和震懾作用。

其實那時候漢朝人也喜歡跑匈奴。

因為在當時,漢朝和匈奴在國際地位的關係是平等的,其它任何國家不是臣服於漢朝就是臣服於匈奴。在當時的人看來,這個世界就兩個主權國家,一個是漢朝,一個是匈奴,在漢朝犯事了,就喜歡往匈奴跑。


而漢朝其實也很優待匈奴人,當然有才能的人更受優待。比如在漢朝混的最好的匈奴人就是金日磾,人家還是匈奴王子,而且還是託孤輔政大臣。

兩個超級大國都在卯足了勁拉攏當時最優秀的一批人才。

所以不是匈奴抓到漢朝俘虜後不殺死,優待他們在本族娶妻生子,而是當時的世界大勢如此,為了拉攏人才採取的“高官厚祿美女”的做法。

說白了,就是兩個超級大國拉攏優秀人才的一種競爭。

能得到這種待遇的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一批人才,比如張騫、比如李陵、比如李廣利、比如趙信、比如金日磾。

至於普通人,管你死活!

普通人就是這麼沒人權。


陳子帥菌讀史曰


師夷長技以制夷,人家也不是傻子,也會發這事;沒必要都殺了,本來打仗就需要大量的人,留下生孩子增加人口很重要,當時人活到中年本來就不容易,死亡率太高,多一些人幹活或者生孩子還是必要的


糖拌西紅柿001


匈奴人在對漢土戰爭中很殘暴,但對抓的和投誠來的漢人確實很優待,有的被重用,如中行悅,李陵,韓王信等,不願為匈奴效力的蘇武,張騫在匈拘押多年也沒殺,說明匈奴人對漢人才還是很愛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