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的一個標準的虎式坦克營真的能抵得上一個標準的裝甲師的戰鬥力?

0詩意0769


對於這個問題,標準的虎式坦克營的戰鬥力遠不及一個標準裝甲師的戰鬥力。首先在坦克戰中,需要考慮的因素非常多,例如天氣狀況,地形利弊,人員訓練程度,彈藥型號,以至於二戰不同時期,由於坦克型號方面發展迅速,各國軍隊裝甲師在不同時期的裝備也不盡相同。

況且,裝甲師的編制中是存在有協同坦克作戰的步兵序列的,以至於還分為各種作戰單位,下屬自行火炮,反坦克炮等,而在坦克營的編制中,卻只是純坦克編制。兩者在包含的類型方面就有著千差萬別,以至於師級編制在人數上就有壓倒性的優勢。另外還需要考慮的便是虎式坦克糟糕的可靠性,導致虎式坦克營根本不可能發揮其全部戰鬥力。

以二戰中德軍最出名的502重戰車營為例。在1942年時,坦克營由20輛虎式坦克和16輛三號坦克,並且分成兩個連,每個連下屬四個排,每個排下屬有兩個虎式坦克和兩個三號坦克。每個排級的指揮官都有一輛額外的虎式坦克,營級的指揮官還擁有額外的兩個虎式坦克。而根據記錄,502重戰車營在1943年編制改進中,全面普及了虎式坦克。1943年改進的標準編隊擁有45輛虎式坦克,下屬三個擁有14輛虎式坦克的坦克排組成,還有三輛虎式坦克指揮型。因此就姑且按照1943的編制來計算德軍虎式坦克營的編制。

而與此同時盟軍的裝甲師的編制則十分複雜。以美軍的第一裝甲師為例,其下屬有分為三個旅每個旅的裝備大致相同,同時用第一裝甲旅舉例:第一裝甲團(輕型),第13裝甲團(輕型),第69裝甲團(中型),第81裝甲偵察中隊,第6裝甲步兵團,第68裝甲野戰炮兵團,第27野戰炮兵營(裝甲),第16工兵營(裝甲),第13軍需大隊(裝甲),第19軍械營(裝甲),第47醫療營(裝甲),第141信號公司(裝甲)等部隊。裝備幾乎涵蓋了美軍所有的正式服役坦克型號。

從以上兩段在編制上的對比,我們發現裝甲師的編制比坦克營的編制更加多元,在各方面的作戰能力上也更加平均,而不是像坦克營這樣專精一項作戰。

從這兩者參加過的戰役來看,德國的虎士坦克營參與的衝突規模大多為小型的衝突,從村莊爭奪到城市內區塊防衛不等。而從裝甲師參與的衝突規模來看,參加的規模最小也是對機場,山頭等會影響到戰區作戰的重要軍事目標,而大規模作戰以及到達參與戰區區塊爭奪,城市爭奪等作戰。因此在雙方的作戰能力方面,也不難看出,一個虎式坦克營在裝甲師面前的多麼的脆弱無力。

單論裝備性能上,虎式坦克在服役之後,從火力上說沒有問題的。那門88毫米坦克炮,精準,很多時候盟軍坦克在很遠處就被點名歇菜,開始時候是個無敵狀態,根本打不穿它。這也是虎式坦克作為新式武器所具有的最突出的優勢之一。虎式坦克的其他設備也是非常好的,比如說觀瞄設備,裝備了十分出色的光學瞄準鏡。說到火炮更是威力無比,基本上一炮穿。

戰鬥還持續很久,彈藥基數達到100發,火力持續很足,在沒有支援情況下還能維持很長的戰鬥時間,美國的M26潘興坦克彈藥基數70發,蘇聯的IS-2重型坦克僅有30發。防護性能沒的說,正面裝甲102海米,當時盟軍的坦克打過來的穿甲彈就是“撓癢癢”。

但是即使虎式坦克優秀,性能優異,戰果輝煌,但是他的數量少,盟軍損失達,也玩得起,沒了再造,搜了一下相關數據:生產1輛虎式坦克要將近30萬個工時,而T-34坦克是8000個,也就是說生產一輛虎式坦克,人家都造出來將近40輛T-34坦克了。還有後期的資源缺乏,德國的礦山遭到盟軍轟炸,導致虎式坦克的數量不足,即使戰損了,後期很難再更換了。整個二戰期間,美國的M-4坦克造了將近50000輛,T-34坦克也5500輛之多,雖然性能優良的德軍坦克摧毀的盟軍坦克要遠遠多於自身的損失,但是,最終納粹軍隊還是被盟國無窮無盡的鋼鐵洪流吞沒了。

虎式坦克在歐戰中期以經開始落後,而同盟國也逐步在應對虎式坦克的戰術上得到改進,裝備上也逐步得到增強,虎式坦克並非是無敵狀態。例如螢火蟲的17磅炮,美國的76mm M1反坦克炮,蘇聯的122mmD-25T坦克炮等,都能夠在1000m左右的地方有效貫穿虎式坦克的正面裝甲,並且給予車內乘員足夠的傷害。因此,在德軍的一個標準虎式坦克營並不能抵上一個裝甲師的作戰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