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村民蓋房子挖出墓碑!墓主鼎鼎有名!位置就在淄博市博山區博山鎮五福峪村

負荊請罪的故事好多人都知道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生活在戰國末期的趙國

驚人!村民蓋房子挖出墓碑!墓主鼎鼎有名!位置就在淄博市博山區博山鎮五福峪村


驍勇善戰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戰鬥力爆表”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由於功績突出被封為上卿

在朝中地位極高

因為和藺相如的一段“高調和解”往事

至今傳為佳話


如今

一塊“藏身”淄博市博山區博山鎮五福峪村

斷成兩截的殘碑

無聲記錄了一段驚人的秘密

更讓人意外的是

記者從這塊殘碑裡面

發掘出了一個至今沒有人解讀的抗戰故事

驚人!村民蓋房子挖出墓碑!墓主鼎鼎有名!位置就在淄博市博山區博山鎮五福峪村

五福峪村黨支部書記馬書生告訴記者,廉頗墓當年的封土堆很大。

10月18日9點許,在“萬名幹部下基層”淄博市派鄉村振興服務隊博山3隊隊長張文的指引下,記者來到淄博市博山區博山鎮五福峪村。“我們所在的這個村莊,主要是以種地瓜花椒為主,我們正準備開發旅遊項目。這座山,層層梯田,是村裡的人一輩輩修建起來的。”

每次來到五福峪村,張文都要爬上附近這幾座山,不光是為了熟悉環境,準備旅遊開發,更是為了探尋這個村莊的一個巨大秘密。“這裡有廉頗之墓,村裡人傳說趙國名將廉頗曾葬身於此。”

神秘的廉頗墓碑

1995年的一天,博山區博山鎮五福峪村村民李義三正準備蓋房子,忽然有人在地基下面發現了一塊巨大的石碑。這石碑長約2米,寬約0.5米。“正好可以把它用來蓋房子。”一名幫忙的村民說。

驚人!村民蓋房子挖出墓碑!墓主鼎鼎有名!位置就在淄博市博山區博山鎮五福峪村

10月18日,一名村民擦拭石碑。

“這上面好像有字。”李義三仔細查看,一行清晰的大字展現出來,“趙上將軍廉頗之墓”,這不就是那塊村裡非常有名的廉頗墓的石碑嗎?

李義三告訴記者,“1968年,這塊石碑被扔到這裡,修了村裡的水池。當時很多墓碑都被運到這裡修水池子,這個石碑特別大,就有人想把它鑿開,但因為石頭太硬,只在上面鑿了一道溝。”

因為李義三家修房,石碑從此得以重見天日。“絕對不能把墓碑修了房子,這是咱們村的寶貝,可不能破壞了。”

由於石碑身形巨大,很難移動,妨礙了李義三家的房屋施工,眾人只好開來拖拉機,將其運往他處暫放。在拖拉機運輸的過程中,石碑遭遇顛簸,不幸從鑿上溝槽的地方斷為兩截。因為當時沒有來得及辨認上面的文字,至今石碑上面尚有5個字因為斷裂而不能辨識。

“幸虧李義三,如果不是他,這塊石碑很難保護下來。”51歲的翟峰是五福峪村的村主任,他告訴記者,這塊石碑過去曾經豎立在將軍墓前面。“後來多次有人來找李義三購買,但李義三不為所動,堅持保護石碑。最近,聽說村裡要開發旅遊,他就把石碑又交回村裡保護。”

碑文所透露的信息

目前,墓碑已經被保護起來。記者在這塊墓碑上讀到了如下文字:

“嘗觀史書所載,雖以功業彪炳之士,其卒於何地,葬於何所,多付闕如。後之人每嘗瞻拜其墳墓而不可得,誠憾事也。是鄉之馬家莊旁,有一古壟,榛莽荒穢,x傳為廉頗墓雲。夫廉頗將軍,趙之名將也,外史曾載其卒於楚,乃語焉不詳。此為齊境,墓胡為而在斯?若史官考稽失實耶,抑鄉人傳聞之誤耶?此不可得而知,然史書不可盡信,古傳豈謂無因?前之鄉人,既修廟立像於天師之次,有禱輒應,靈蹟昭然。今復不忍其墓之蕪沒,任樵採者摧毀而無忌,特因其舊跡xx修築,且為立石以表之。是舉也,使二千餘年埋沒之英魂,一旦昭垂於荒煙亂草之間,誠大有功於xx闕文也,豈曰小補之哉。”


驚人!村民蓋房子挖出墓碑!墓主鼎鼎有名!位置就在淄博市博山區博山鎮五福峪村

廉頗墓附近斷為兩節的方形石柱。

石碑中間是八個大字:“趙上將軍廉頗之墓”。墓碑左側有“領袖人李春城、鄭興、王清桂、揚長溫、公長祿、馬在田、鄭毓馨;邑人李方平撰文,里人楊長溎書丹,中華民國貳拾柒年歲在戊寅上浣立”等文字。

從內容來看,立碑者認為廉頗之墓的地點,尚且存疑,既不能迷信語焉不詳的史書,也不能否定古代鄉民的傳說。為了讓廉頗英魂有所歸依,補上歷史記載的遺漏,立碑於此。

記者看到這塊碑是1938年立在這裡的,距今已有81年。

廉頗死於五福峪?

既然不能輕易否定古代傳說,那麼五福峪村究竟流傳著一個怎樣的傳說呢?巧合的是,記者找到了這塊碑撰文李方平的後人——博山區政協丁慎華先生。“李方平是我的親舅老爺,這段文字就出自他手。”

丁慎華告訴記者,關於

五福峪的別名“五斧峪”的出處,源於當地民間廣泛流傳的“廉頗死於五福峪”的傳說故事

相傳,戰國後期,趙國大將廉頗領兵抗秦退至淄河灘以南,連過“白家地”(敗家地)“史家堰”(失甲堰)、“北蠶場”(悲慘場),來到 “五斧山”中的“五斧峪”,因“一鐮(廉)難敵五斧”,犯了大將的名諱,又沒有問到核桃峪(活逃峪),而是問到了東邊的“死老婆峪”(死老頗峪),遂拔劍自刎於如今的馬家莊附近的核桃峪峪口。因為廉頗是忠良將,死後又化神保護一方百姓,人們認為這是“五斧”犯了廉頗之名諱,遂將村名“五斧峪”改為“五福峪”,也把西面的“五斧山”改為“五福山”了。不知何年,還在翟家莊東面的元寶山下修了南廟,特意供奉“廉頗老爺”神像。

“民國二十七年,鄉民特意把馬家莊東的一堆‘古壟’傳為廉頗墓,由鄰村鄭家莊秀才李方平撰文,里人楊長溎書丹,立了這塊廉頗墓碑。”丁慎華告訴記者。

探尋廉頗之墓

既然石碑是因墓而立,那麼墓碑所載曾經的“古壟”到底是什麼樣子?在張文的帶領下,記者一行人又來到廉頗墓前。


驚人!村民蓋房子挖出墓碑!墓主鼎鼎有名!位置就在淄博市博山區博山鎮五福峪村

兩節斷裂的方形石柱可以嚴絲合縫地對接起來。


驚人!村民蓋房子挖出墓碑!墓主鼎鼎有名!位置就在淄博市博山區博山鎮五福峪村

方形石柱上刻有精美的圖案。


驚人!村民蓋房子挖出墓碑!墓主鼎鼎有名!位置就在淄博市博山區博山鎮五福峪村

方形石柱的頂端。


“這個地方2000餘年來,無人敢動,一直保存完好,一棵兩人合抱粗的大樹像衛士一樣日夜在為廉頗守墓。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村民為了養豬積肥,運土墊欄才逐漸削平,現在此處被闢為民居。民間傳說,早年每當在夜深人靜或雷雨大作之時,在遠處還能聽到從墳堆裡傳來的刀劍碰擊和鼓角爭鳴之聲。”翟峰告訴記者。

實際上,早在多年以前,村民們在翟家莊東南面的元寶山(今稱南封山)下修建了廟宇,稱為南廟,專門供奉著“廉頗老爺”神像。

“這裡還跟五福峪村的村名由來有關。”丁慎華告訴記者,據《續修博山縣誌》載,在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附近13個自然村要合併成一個鄉,但是鄉名如何命名,13個村的人意見發生了分歧。其中就有人提出清朝道光年間貢生“秀才模子”孫崇祚寫的一首詩:“那知曲折幾彎環,洞壑煙嵐不世間。轉過溪頭歘縱目,豁然湧出岳陽山。”

“大家都說這是寫的五福峪的風光,詩名為《五斧峪》,於是就認可鄉名從此叫做‘五福峪’了。”丁慎華從當地志書尋找到了幾絲隱藏的線索。

為何豎立廉頗墓碑?


驚人!村民蓋房子挖出墓碑!墓主鼎鼎有名!位置就在淄博市博山區博山鎮五福峪村

當年廉頗墓的巨大封土堆被逐漸移平後,上面建起了民居。

既然傳說存在了那麼久,廟宇裡也供奉了“廉頗老爺”神像,為什麼直到1938年,鄉民們才突然提出要重修廉頗墓,豎立廉頗墓碑呢?

“你看看,碑文上的這些人,撰文、書丹,個個都不簡單,都是當時的知識分子。李方平是我的親舅老爺,是最後一個前清的秀才,書丹人楊長溎,是當時五福峪村學歷最高者,曾在益都上學,1940年到1942年曾任博山縣武裝動員委員會主任。領袖人之一鄭興,更是曾任五福峪村組建的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六軍第一總隊參謀長。”丁慎華告訴記者。

“墓碑立於抗戰期間,根據當地廉頗的傳說,立碑是為了凝聚士氣,形成抗戰共識。”10月19日,魯大考古學教授李炳勇這樣告訴記者。

記者再次梳理碑文,這上面每一個人都是五福峪村當時的知識分子。在1938年,這個中華民族最黑暗的時刻,他們從村裡的傳說中,找到了歷史上抗擊侵略者的代表——廉頗。這些知識分子通過為廉頗立碑,宣示世人,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決心和勇氣。

看來,廉頗墓碑並非鄉民們一時心血來潮而立,這塊碑文背後原來竟藏有如此深意。那些老一輩的良苦用心,曾經被埋沒和忽視,甚至曾被破壞,但如今隨著這段歷史再度被挖掘,眾人開始重新體會五福峪村老一輩知識分子立碑的深意。

五福峪村的廉頗墓碑,不僅透露了廉頗葬身何處這樣一段有爭議的歷史,更講述了一個老一輩知識分子們號召村民抗擊侵略者的愛國主義故事。

丁慎華告訴記者,五福峪村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年代是老革命根據地,“正因如此,與周邊鄰村相比,這個村有‘三多’:新中國成立前參軍入伍的人數最多,烈士最多,新中國成立前入黨的共產黨員最多。


驚人!村民蓋房子挖出墓碑!墓主鼎鼎有名!位置就在淄博市博山區博山鎮五福峪村


廉頗葬於何處,現有在“石家莊趙縣揚家郭”說;在“壽州(安徽壽春)北四里”說;在“邯鄲縣新安故城中”說;在“邢臺清河西三十里”說;在“邯鄲磁縣北五十里趙撥莊”說;還有“山東青州廉頗墓”說等。

(魯中晨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