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腦死亡”?馬克龍“激烈言論”遭默克爾痛批,但這次真不怪法國

深海區工作室 深海龜

北約已經“腦死亡”!

剛剛結束了備受關注的訪華之旅的法國總統馬克龍,又以語出驚人震驚了西方世界。

雖然馬克龍是在10月21日接受英國媒體《經濟學人》專訪時說出的上述話語,但當這句話昨天被刊發時,還是立時引發了震動。

外界將之解讀為歐洲與美國的深刻矛盾,甚至認為大西洋兩岸的撕裂已板上釘釘。在筆者看來,這種解讀未免有誇大之嫌。但作為西方文明代表之一的法國,這番話的背後反映的既是歐洲一體化核心的移位,也表明其對中國、乃至世界的認知已在悄然間有了更清晰和全面的轉變。

北約“腦死亡”?馬克龍“激烈言論”遭默克爾痛批,但這次真不怪法國

法國總統馬克龍

01

馬克龍,不吐不快

大腦對人體的重要作用無需贅言。在腦死亡已經被作為判斷生死標準之一的當下,馬克龍以“腦死亡”形容北約,含義無異於此——北約不僅已經沒用,而且沒救。

因此,這一言論一經刊發,便在西方輿論界引起爆炸性的反響。

北約成立於1949年,西方更多地視之為抗擊蘇東集團、贏得冷戰勝利的自由同盟,但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比起冠冕堂皇的稱號,北約更像是撕裂歐洲的冷戰餘物。近年來北約組織也是風波不斷,先是美國特朗普政府屢屢質疑北約功效,要求歐洲盟國增加軍費開支,幫助美國分攤;近段時間來,身為北約同盟的土耳其又不顧歐洲盟國的強烈反對,悍然出兵進入敘利亞。

因此,在冷戰早已結束的當下,身為歐盟核心之一的法國吐起槽來,那自然是恨不得把一肚子的苦水往外倒:

首先,馬克龍強調,美國和北約盟國之間,在戰略決策上毫無任何方式的協調合作。基於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北約和盟友的承諾,應該重新評估北約的現實作用。

當被問及是否依舊相信《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款"約定的共同防禦"時,馬克龍直言說:“我不知道。”第五條款被視為北約的核心條款和存在依據,因為其規定了"對任何締約國的攻擊都將被視為對所有成員國的攻擊",而締約國有義務互相給予軍事支持。

其次,馬克龍表示,基於特朗普在沒有徵詢北約盟國意見的背景下突然擅自從敘利亞東北部撤軍的決定,美國正表現出“背棄我們(歐洲)”的跡象。因此,歐洲要“清醒起來”,不要幻想再依靠美國保障安全。

上個月,特朗普揹著歐洲突然宣佈從敘利亞東北部撤軍,為土耳其軍隊入侵敘利亞打擊庫爾德武裝“開綠燈”。由於敘利亞的和平前景事關讓歐洲頭疼已久的難民問題,且庫爾德人與美軍並肩奮戰已久,特朗普自私自利的背叛之舉既讓歐洲惱怒,又讓歐洲脊背發涼。

再次,馬克龍更進一步,從歐洲作為獨立整體的視角出發,認為歐洲若要靠自己實現真正的和平,就必須“重新思考對俄關係”;而若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認識到歐洲是一個戰略獨立的整體,不要盲目追隨美國“粗魯的”對俄政策。

02

法國,還是那個法國

馬克龍的言辭的確犀利,考慮到這是針對媒體發表的公開言論,就更為難得。但細究起來,馬克龍的這番話,其實新意不多。

早在冷戰時期,一早加入北約的法國便是組織內部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在戴高樂主義的影響下,法國不僅堅持研發了自己的核武器,而且拒絕美軍駐紮,以及北約指揮機構對法軍的指揮;同時,戴高樂率先突破鐵幕,緩和對蘇關係,併成為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

當然,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法國擺脫對美國的依附,重新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但是,戴高樂主義的影響足夠深遠,尤其是在被譽為“最後一位正統的戴高樂主義者”的希拉剋不久前離世的背景下,馬克龍的這番言論尤見法國當年的風采。

在前任總統薩科齊任內,法國與美國的關係曾迅速升溫,法國不僅重返北約指揮機構,與美軍一道干預利比亞內政,而且法軍航母艦載機甚至在美國的航母上接受起降訓練。但是,難民危機的爆發,尤其是烏克蘭危機的演進,使得法國再次認識到美國與歐洲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條心”。

因此,當馬克龍面對媒體說出這番話,我們除了能看到歐洲和美國的裂痕,更能看到法國那顆不死的大國雄心,以及不死的戴高樂精神。

事實上,在馬克龍任內,歐洲一體化和防務自主已經取得了相當的進展。2017年12月,法、德、意等25個歐盟成員國簽署了防務領域的“永久結構性合作”機制,約定在自願的基礎上共同發展防務能力、投資防務項目、定期增加國防預算、展開軍事行動以及聯合對外派遣軍隊。其中,歐盟衛勤指揮、軍事行動、海洋監視以及網絡安全被作為首批合作項目,歐盟委員會也設立了總額達55億歐元的歐洲防務基金。

在這一被視為半個世紀以來歐洲防務一體化最大的進展之後,今年6月,法德兩國簽署聯合研製“地面主戰系統”和“未來空戰系統”的協議,德國正式放棄採購美國F-35型戰鬥機。巴黎航展期間,法國、德國和西班牙三國防長正式簽署了聯合研製第六代戰機的合作框架協議。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馬克龍的言論,曾被認為是歐洲一體化象徵人物的德國總理默克爾急忙出來“滅火”。在與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會談後說,默克爾批評稱馬克龍的言詞“激烈”,“不符我對於北約內部合作的看法”。

北約“腦死亡”?馬克龍“激烈言論”遭默克爾痛批,但這次真不怪法國

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於11月7日接見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

不過,德國防長克蘭普·卡倫鮑爾的話其實更能表現德國的真實看法,他表示雖然北約還是歐洲安全的重要支撐,“但歐洲顯然必須提升自身的、互補的能力"。

但不管怎麼說,隨著默克爾行將退休,而其接班人之爭又遠未見分曉,歐洲一體化的核心人物大有從德國人變為法國人的趨勢。而作為歐洲最年輕的國家元首之一,資歷稍淺的馬克龍如何平衡新老歐洲的分歧,怎樣把握歐洲防務自主的火候,仍值得觀察。

03

“睜眼看世界”,這次輪到西方

如果只是就事論事地看,這番發言的解讀或許到此就結束了。但是,別忘了馬克龍可是在西方媒體的五味陳雜中剛剛從中國凱旋。

對於馬克龍日前的訪華,美國媒體在日常眼饞中法兩國簽下數十項合作大單的同時,也不免注意到,兩國元首一起對單邊主義的批評和對多邊主義的倡導。

俗話說,外交官們讓兩國拉近關係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到共同的對手。在日前的北京,這一幕正式上演了。雖然兩國領導人都沒有具體點名,但是稍具備國際常識的人都瞭解其中的含義。

北約“腦死亡”?馬克龍“激烈言論”遭默克爾痛批,但這次真不怪法國

11月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同法國總統馬克龍會談。圖片來自新華社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談中表示,“我們在講話中一起向全世界發出堅定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強烈信號。”“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法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東西方文明代表,理應加強戰略溝通,擔負更多責任,展現大國擔當。”

馬克龍則強調,在當前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歐盟深化對華合作至關重要,法方願推動歐中關係深入發展,加快歐中投資協定談判進程。

如果再聯繫到今年8月馬克龍在G7峰會後的表態——世界正在經歷西方領導權的終結。那麼,可以鮮明的看到,法國總統此次前來出席進博會並進行國事訪問,不是把加強與中國的合作視為應對不確定性的權宜之計,而是真正的認識到中國的復興與發展已是不可阻擋之勢。

上一個認識到這一點的西方大國,是中國的近鄰——日本。由於地理上的原因和歷史上的問題,日本對中國快速發展的看法和感受更加複雜。尤其在中國GDP超越日本的2010年前後,日本的這種焦慮更加明顯。也是從那時起,日本屢屢在釣魚島、南海等問題上製造事端,並率先提出搞類似TPP這樣貿易小圈子的倡議。其用意,無非是想盡辦法阻撓中國的崛起,也由此使中日關係進入一段低谷時期。

但是,大約從2016年開始,日本的對華政策開始出現積極的轉變,尤其是在參與“一帶一路”倡議和進博會上表現出相當的熱情。這其實是日本政治精英認知上重要轉變的一個表現,即日本意識到,中國的發展與崛起已是不可阻擋,唯有合作符合兩國利益,才能開創未來。當然,雖然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中兩國進入由競爭走向協調的時代了”的表述並不意味著中日關係的未來會一片坦途,但卻是一個良好的轉變和開始。

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龍連月來在對華、對美和對俄關係上的一系列表態,不難看出,法國精英的世界觀也在悄然間迅速轉變,而且這種轉變是來自西方文明代表性的國家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大國。

我們有理由相信,法國絕不是西方大國當中最後一個有這種認識的大國。但我們也好奇,這種認知上的轉變,何時才能在另一個身處大洋彼岸的國家出現。

(圖片來自東方IC及新華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