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論壇丨北約“腦死亡”?還能搶救一下嗎?

1949年成立的北約下月將迎來70歲“生日”。然而,法國總統馬克龍日前在接受採訪時“語出驚人”,稱北約已處於“腦死亡”狀態,呼籲歐洲夥伴“警醒”,而且首次直接對特朗普提出批評。

馬克龍此番言論很快激起軒然大波。北約真的“腦死亡”了嗎?到底誰該對此負責?未來還能不能“起死回生”?我們請復旦大學教授沈丁立進行解讀。

環球論壇丨北約“腦死亡”?還能搶救一下嗎?

北約組織標誌 IC圖

北約內部算賬“同床異夢”

美國與歐洲盟友漸行漸遠

:是哪些因素造成了北約“腦死亡”?

:法國總統馬克龍發出北約已經“腦死亡”的言論,引起一番爭議。其實,馬克龍並沒有說錯,但法國忘了,造成北約“腦死亡”的殺手,並不只是美國一家。

北約自1949年成立以來,冷戰期間的首要假想敵就是蘇聯及其領導的華約。隨著1991年華約和蘇聯的先後解體,北約原先的對手已經消失,只剩俄羅斯還具備一些能力上的威脅。因此,北約在冷戰結束後開始轉型。首先要同俄羅斯開展夥伴對話,把北約從一個軍事集團轉變成一個政治與安全組織;其次要擴大使命與防區,將北約專守自衛的職守擴大到防止北約周邊地區的新型威脅溢出。在北約成立50週年的1999年,北約介入科索沃衝突,它也開始了使命轉型的進程。

然而,在科索沃戰爭之後,美國與北約的歐洲盟國漸行漸遠,雙方的安全觀念與威脅感知日見分歧,甚至發生了深刻的矛盾。在美國看來,即便冷戰結束,俄羅斯試圖恢復昔日帝國的野心依然存在,而且還不時付諸行動,試圖締結由它領導、包括烏克蘭、白俄羅斯及哈薩克斯坦等在內的“歐亞聯盟”。在美國看來,儘管俄羅斯在此前軍事行動中所針對的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均非北約成員,但克里姆林宮的做法依然構成了對歐洲與北約的威脅。

在2014年的威爾士峰會上,北約達成了在2025年前各成員國將各自的防務費用增加到GDP(國內生產總值)2%的共識。美國認為,北約面臨來自俄羅斯等的軍事威脅,但諸多歐洲盟國依然無動於衷,北約中的27個歐洲成員中迄今只有4個國家勉強達到了2%的標準。在整體上,歐洲盟國的軍費目前平均才達到GDP的1.5%,而美國卻付出了佔自己GDP高達3.5%的軍費,美國一個國家的軍費,就達到了整個北約的三分之二。

美國一些人士認為,美國的軍事開支除了保障本土安全以外,也是為了維護所有盟國的國家安全和地區穩定。那麼,當北約的歐洲部分面臨威脅時,那些盟國卻不願承擔起應盡的安全責任,反而指望美國以不合情理的比例來承擔歐洲盟國的安全責任,權利與義務完全不對稱。

在特朗普總統看來,北約甚至已經“過時”。特朗普似乎很理解俄羅斯這些年來對外開展的軍事行動,甚至為俄羅斯的這類行動辯護。特朗普認為,歐洲盟國首先應該撥出資源來加強自保,而不是非要等到2025年才將2%的GDP投入國防,並且總是指望美國來為它們的安全埋單。既然歐洲盟國無意自衛,美國又有什麼責任來為“小兄弟”赴湯蹈火?

不過,包括法國在內的不少北約歐洲盟國則認為,它們只是承諾了到2025年才將各自軍費提升到GDP的2%,在此之前沒有達標並不違約。盟友之間“同床異夢”,分歧日益明顯,從這個角度來看,說北約目前已經進入了失去靈魂的“腦死亡”狀態,確實也不為過。

美國“闖禍”由歐洲“埋單”

盟友怨聲載道想要“單幹”

:美國對北約“腦死亡”又要承擔哪些責任?

:包括法國在內的一些北約歐洲盟國認為,北約正面臨一些更為緊迫的安全挑戰,亟需相應投入資源來消解威脅。在它們看來,這些來自外部的新型非傳統威脅的根源在於美國。

正是由於美國錯誤地發動了針對伊拉克的“先發制人”打擊,才造成嚴重人道主義災難。在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後,崛起的“伊斯蘭國”在貫穿伊拉克與敘利亞的廣闊地帶興風作浪,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動亂擴散。也是由於美國大力煽動西亞北非的動亂,造成當地政局動盪,難民溢出,而歐洲則成為難民的首要流向地。

歐洲這些年來為了治理和消解這些難民問題已經筋疲力盡,而這些問題的始作俑者則是美國。北約的歐洲盟國發現,美國已經不再是那個貢獻自己資源來給歐洲夥伴提供安全和發展的核心,而是變成不守國際規則、肆意在歐洲周邊區域造成地區動盪卻又不願承擔責任的負能量輸出者。今日北約的諸多歐洲盟國之所以無法儘快地提升國防比重,部分原因就是在於它們在為美國遺留的地區動盪消災。

對於這樣一個任性、違法、自私還傲慢的超級大國,一些北約歐洲盟國認為美國已經不堪承擔領導北約的重要責任。美國製造動亂,卻又拒絕擔當,那麼以美國為大腦的北約顯然已經“腦死亡”,這次法國總統馬克龍所指出的北約“腦死亡”只是一吐長期以來積累的怨氣,它們對美國領導的北約已經極為失望,它們對歐洲由美國保護而獲得安全早就不再指望。相反,它們正在積極構想擺脫美國的控制,從而建設歐洲的獨立防務。

北約屢屢破壞自身使命

成為沒有靈魂的“怪物”

:北約未來還能不能“起死回生”?

:北約內部已經風雨飄搖,不僅失去了凝聚力,而且失去了靈魂,說它已經“腸梗阻”或是“腦死亡”,都很恰當。歸根結底,作為冷戰產物的北約,即使在“後冷戰時代”試圖找到新的使命,但已經無法實現目的。

如果說當前北約稱自己存在的理由是為了對付俄羅斯擴張,但恰恰是北約在蘇聯解體後的不懈東擴,才讓俄羅斯深感威脅並做出強烈反應。如果說目前北約的使命是為了防範周邊地區的動亂溢出,但恰恰是北約不少成員國在西亞北非以“民主”的名義到處煽風點火。它們的所作所為恰恰是共同製造動亂,然後再來相互指責。美國是這樣,法國也同樣是這樣。

北約諸國曾經在冷戰期間面對蘇聯和華約時高度一致。那時的北約雖然與華約展開軍備競賽,但它並未對外侵略擴張,而是履行維護地區穩定的使命。但在冷戰結束後,北約的轉型並不成功。雖然北約定義了新的使命,但最近二十年來北約各國在實踐中卻是屢屢破壞使命,從而造成內部崩壞,漸趨失範,成為了一個沒有靈魂的“怪物”。

當今的北約,雖有領導卻無領導力。美國已經準確地判斷出北約已經“過時”,現在的北約對於美國已屬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在華盛頓的眼裡,北約的價值已經大跌,繼續由美國為北約的存在大手筆埋單已經沒有必要,督促歐洲盟國承擔更多責任也就勢在必然。

當然,在美國和歐洲的建制派看來,即使冷戰的結束已經宣告了北約傳統價值的消亡,但繼續維繫這一體系仍有一定剩餘價值。對於美國,它可以利用對北約的領導來延續對歐洲的安全控制;而對歐洲盟國而言,讓美國埋單畢竟可以大大減少安全成本,所以它們中的多數也就願意接受美國主導。

但此前這種維繫多年的互利合作模式,在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開啟了“美國第一”的類似孤立主義模式之後,美歐跨大西洋安全合作的成本以及責任分擔的矛盾,也就徹底爆發。

跨大西洋聯盟鬥而不破

中國模式提供轉型啟示

:北約未來該如何轉型?

:馬克龍一針見血的評論,算是捅破了窗戶紙,但將冷酷的事實攤開,也未必受到歡迎。即使是對美國充滿憤懣的德國,也感到還是留有餘地為好,跨大西洋的安全聯盟暫時還不能丟棄,與美國鬥而不破的關係還得維持。這就是老謀深算的德國總理默克爾以及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針對馬克龍言論的反應,至於北約秘書長就更是勸和為重,決不讓馬克龍的一番言論壞了大局。

北約的崩壞已經十分明顯,未來如何轉型依然挑戰重重。這時人們看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對北約成員希臘進行國事訪問。中國和希臘是跨歐亞大陸的關係,儘管制度不一,但是為了尋求互利的經濟與社會合作,包括基礎設施的共同建設,正在日益密切地走到一起。中國主張的互利合作模式正是給北約深化轉型一個啟示:開啟北約的非軍事合作功能,擴展傳統安全概念到經濟與社會領域,讓可持續安全激活北約的“大腦”,塑造北約的新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