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姓入潮有三支

陳姓乃虞舜之後,得姓始祖是胡公滿。各種姓氏書已談得很多,這裡不再贅述,只著重談陳氏入潮經過。

作為潮汕姓氏排行第一的陳氏,其分支流派錯綜複雜,但理順起來並不難,除了部分是外姓附陳氏之外,基本源流有下面三支:

北廟派與“開漳聖王”陳元光

唐高宗總章二年(669)朝廷命陳政率府兵3600名,中級將校123員前往泉州、潮州之間平息少數民族“嘯亂”。皇帝命陳政“開堡建屯,共期墾治,靖寇患於炎荒,奠皇恩於絕域。”平叛府兵攜帶家眷,身背武器農具,作了長期移民懇邊的打算。陳政在半途病歿,由其子陳元光繼任。再增府兵共5600名計58姓。嘯亂平息後,按照朝廷旨令,皆在泉州、潮州和新建的漳州各地定居。如陳元光最初定居雲霄縣火田村,子陳珣移州治於漳浦。孫陳謨又移州沿至龍溪(即今漳州)。自陳元光請建置漳州、歷經子、孫三代共幾十年的經營。漳州的經濟和文化有了長足的發展,其子孫也日益繁盛,遍佈漳、泉、潮各地。如潮陽陳氏中的一部分,便是陳元光之後,至宋代陳元光被追封為王,漳州人民稱他為“開漳聖王”,廟建於漳州城北,故稱為北廟派。

南院派與南康郡王陳洪進

陳洪進並不是南院派陳氏的開基祖,這一支派的開基祖是唐玄宗年間的太子太傅陳邕,因忤了權相李林甫,初貶莆田,再遷惠安,最後定居漳州南門外,據當地傳說,陳邕夫人高氏是個高產能手,一連生了9胎,胎胎雙胞胎,且18個都是男嬰,至10胎才生了個女的。(注)開基祖一開始就兒孫滿堂,所以繁衍至今,後代遍佈閩粵,成為南遷陳氏中重要的一支。

陳邕12世傳至陳洪進,已是五代末。陳洪進精通兵法,很有謀略。初投軍清源鎮(今泉州)節度使麾下,官至馬步軍都校、副充軍使,職務相當於副節度使。時節度使已年邁,軍權實際掌握在陳洪進手中。宋太祖穩定中原之後,揮戈南下,陳洪進統治泉州、漳州期間,雖然很殘暴,這時卻做了一件好事。他審時度勢,獻出泉漳二州,歸順中央。從而避免了一場撕殺。他死後,朝廷追封他為南康郡王,諡號忠順。

因開基祖陳邕家於漳州城南,獻宅建南山寺,於南山寺一側家有家廟,因此稱這一派為“南院派”。澄海隆都美陳氏,潮州官塘陳氏等是其後裔。總之,這一支派在潮汕陳氏總人口中佔有多數。如陳坦,便是陳邕之後。

“江州義門”陳氏

宋代,中國出了個有史以來的大家庭:“江州義門”陳氏。“江州義門“座落在現在的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東橋鎮義門陳村(九江市唐宋時稱江州)。

“江州義門”的創建者是陳朝皇帝陳霸先的後人陳旺。陳朝滅亡後,子孫四處流散。至唐玄宗年間,陳霸先八代後裔陳旺自福建移居江西大宅第。並且制訂了極為嚴格的族規家訓,合族同居。自此“江州義門”人口猛增,且歷朝歷代均有科舉題名,為官出仕者。至宋仁宗年間,這個家族歷300多年而不衰,承傳十九代,人口3900多人。

在主張君君臣臣的封建社會里,當然需要這樣一個古風純樸的封建大家庭來做典型和樣榜。唐昭宗頒旨為這個大家族賜名“義門”,宋太宗旌賜“忠孝世家”匾額,又御書“真良家”三字。宋仁宗年間又詔令褒揚。

其時朝廷又擔心這個大家人口過於集中,在朝廷和在地方上為官甚多,又是舊皇族後裔,讓其長期發展下去,對朝廷不利。於是有人上書皇帝,建議詔義門分家。當時,這個大家庭內部在經濟上發生了困難。也主動上書皇帝,請求分家,皇帝同意。義門陳氏在全國的田莊有219處,在潮州有二處。分別是海陽莊和揭陽莊。在大臣支持下,維持了300多年的“江州義門”終於合久必散,進行浩浩蕩蕩家族大遷徙。據能查到的資料證實,現在的揭西陳氏的好大一部分和澄海的大東山、潮州登塘古巷陳氏的一部分,便系出“江州義門”。

這三支陳氏流派堂號各有區別,北廟派一般在門額上書“潁川世家”或“潁川舊家”以表示系出潁川侯陳實直系。南院派則書“忠順世家”或“南康世家”。義門派則直書“義門世家”或“江州義門”。但話又說回來,這三支流派均屬潁川侯陳實後裔。在潮汕現存的各種族譜中,很容易上溯到這個源頭。所以要說正統,誰都是潁川正統。所以,任何陳氏人家,都可以在自己的門額上鐫“潁川世家”、“潁川舊家”或“潁川流派”。

以上只是粗線條地介紹了潮汕陳氏入潮經過。至於各地陳氏具體遷徙情況,限於篇幅本文便無法一一談及了。

注:新唐書及族譜均載陳邕生有四子。

陳姓入潮有三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