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房子》作者:馬騰馳

——徵得著名作家馬騰馳先生特允,本頭條號即日起轉發馬騰馳先生佳作,今天刊發第一百二十六篇,先生一篇散文《房子》作者:馬騰馳,歡迎文友們欣賞

散文《房子》作者:馬騰馳

——禮泉大張寨馬騰馳先生老宅

散文《房子》作者:馬騰馳

——著名作家馬騰馳先生手書

房 子(散文)

• 馬騰馳

老家大張寨的祖宅,是我們馬家老先人,明洪武年間從山西大槐樹下遷徙到禮泉,一直居住到如今的老宅子。

祖父和父親曾給我說過,村裡這一塊地方,還有那一塊地方,也是咱的莊基地,他們說的是過去的事情。母親說,她來我們家時,祖屋就一間廚房,一間廂房子。在我兩歲的時候,家裡把那間廂房子又加了一間,變成了相通的兩間。

記得我十二、三歲時,家裡第二次蓋新房。牆打好了,廈背子牆,兩側面的牆也已砌起來,給擺好的椽上邊鋪好了箔子。下來,就該給箔子上面糊擺瓦的泥。

站在地上,我把和好的泥,一鐵鍁一鐵鍁舉起,倒入站在牆頭接應人伸下來的鐵鍁裡,接應人把鐵鍁接上的泥,轉倒在箔子上。蓋房的匠人,再把倒在箔子上的泥用抹子抹平,給後續的上瓦做準備。

散文《房子》作者:馬騰馳

——老家的宅子

蓋房上泥,是個大體力活,是那個年齡段的我難以承受的一個辛苦勞作。揮鍁上泥的我,渾身上下已溼透了,額頭上滾落下來的汗水流入眼睛裡,蜇疼蜇疼的。咬緊牙關,我用盡全身的力氣,一鍁接著一鍁往上上泥。那沉重的一鐵鍁泥,越來越沉重,舉起的鐵鍁在手裡直打顫。拚命硬撐著的我,到了最後,整個人幾乎要虛脫了。

這是我懂事以來,第一個最吃力、最苦累的活兒。到了今天,我都難以忘記那個不能承受的苦與累。

那次蓋房,新蓋了兩間廂房子,還有一個二門樓子。我們家的房子,就有了一間廚房、大小三間廂房子和一個二門樓子。新蓋起的房子,儘管只是磚碹子的土坯房,但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農村,已是很好的房子了。那新蓋起的房子,讓我在玩伴們面前好好地自豪了一陣子。

我們一家,在這個農家小院裡住到了1984年秋天。那年,國家落實知識分子政策,農轉非的我們一家告別故鄉,隨著父親,被礦上派來的一輛大卡車拉著全部的家當,出了大張寨村東城門,一路向北,向銅川礦務局焦坪煤礦駛去。

我們一家人,住進礦上為礦中學教師新蓋的家屬樓裡。

年近八十歲的祖父,在房間裡轉來轉去,看看這,摸摸那,高興地說:“我一輩子就愛供娃唸書上學,我把我娃供進了大學。你看看,國家政策多好,我一個農村老漢,到了這一把年紀還跟著我娃進了城,成了城市戶口,吃上了商品糧!這,這怕是在做夢吧?”我們弟兄幾個笑嘻嘻地說:“爺,不是做夢,真的,是真的!”祖父,一個在黃土地上累彎了腰的老農,飽經風霜的臉上,是滿滿地快活,是滿滿地歡喜。

散文《房子》作者:馬騰馳

——咸陽市新家所在的小區

從老家大張寨搬到銅川,這是我們家第一次大搬家。我們一大家人告別農村,成了城市戶口,在當時的四鄰八鄉引起了很大的震動。老家許多人一下子明白了,一個人、一個有知識的人,就可以把一家人帶到城裡去!有知識好,有知識就可以改變一家人的生活啊!後來,在我們馬家巷西隊,形成一股熱情高漲、持續不斷供娃上大學的熱潮。於是,就有了下邊這兩句並不是有意貶低後者的傳言:“馬家西,一出一個大學生。XXX,一出一個吹鼓手。”馬家西隊,成為多年村裡高考上榜人數最多,考上重點大學最多的一個隊。


1987年,父親從焦坪礦中學,調往位於王家河的銅川礦務局幹部學校工作。學校給我們家分了四室一廳的住房,這房子,比原來在焦坪礦的住房條件更好了。母親開玩笑說:“這麼大的房子,咱跟著你爸這個知識分子沾光啦!有知識、有文化的人了不得,不服氣都不行呢!”聽到母親的話,一旁的父親只是笑。

在此期間,我參加了工作,而後結婚,和父母親住在了一起。

1993年年初,不甘寂寞,想闖蕩一番的我,丟下平穩、按部就班的正式工作,拋棄了在銅川取得的多種榮譽與看上去很美好的未來,隻身前往咸陽一家企業應聘並被錄取。到了夏天,我把我們的小家搬來咸陽,這次搬家,是非同一般的一次搬家,是我人生路上,也是我們這個大家庭的一個大轉折點!

第一,我們要離開有父母的溫暖的家,我和妻子,要領著三歲的兒子單獨面對了生活。第二,那時戶口卡得很緊,沒有戶口就沒有糧食關係,就沒有煤本及各種要用的票證,就沒有了生活的保障。我們三個人的戶口還沒有著落,一切都懸在了空中。剛到咸陽,我是緊張不安的,是慌恐萬分。

散文《房子》作者:馬騰馳

——風景宜人的聚居地

不光戶口與其它相關的手續是個大問題,那時的商品房極少極少,不說租商品房,要租一間落腳的民房,也是難上加難的事。和我關係要好的同事們分頭出去,在老街裡,在城周邊的農村,一條街,一個巷子,每家每戶打問著哪裡有出租的房子。終於,在咸陽北原上的馬家堡村,租到了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民房,那間房子,是那戶農家頂層二樓的房子。八月份,天氣正熱的時候,我們這個小家從銅川搬到了咸陽。


我和妻子都忙著上班。早上7點,我就得出門,騎上自行車飛跑著去上班,忙了一整天,晚上,還要開會或者值班。忙,忙,不是一般地忙,是特別特別地忙。早上,我們把兒子送到馬家堡村幼兒園,下午回不去,只好讓和我們一起租房的鄉黨,幫我們先把孩子接回去。

困難而艱辛的日子,使我們與同事,與朋友們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一轉眼幾十年過去了,去年,兒子馬博和兒媳吳榮杰舉辦結婚典禮時,和我相識相交幾十年的他們,從不同的地方趕來賀喜,他們的深情厚意,讓我和我們全家難以忘記!

緊張而忙亂的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往前過著。夏天,這間民房悶熱得像蒸籠,人在房子裡,一身一身的汗出個不停。為了省錢,妻子在這要熱死了人的高溫天氣裡,守著蜂窩煤爐子,一塊一塊烙著餅子。她臉上的汗滴,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樣往下掉著。感動著她堅強,感動著她吃苦耐勞精神的同時,我是慚愧不安的,是我無能無用,才讓她受了那麼多的辛勞,受了那麼多的苦與累。

到了冬天,這間民房裡冷若冰窖,水滴到地上,馬上就結了冰。穿著厚厚的棉衣,那用來取暖的蜂窩煤爐子,也似乎沒有散發出多少熱能來,讓人感覺不出來一點點的暖意。

第二年,我長期外駐雲南,負責所在企業產品的銷售與宣傳工作。既要上班,又要帶孩子的妻子,在一個晚上煤氣中毒。她硬是艱難地掙扎著,爬到房子門口,打開了房門。妻子如果沒有從昏迷中醒來,如果不能掙扎著去打開了房門,將闖下多麼大的禍?唉,那是多麼驚心動魄,多麼讓人害怕得要顫慄了的大事件,她孃兒倆都在這屋裡啊!一直到現在,不管啥時候想起來那件事,都叫人後怕不已!

艱難困苦,恓惶慌張的日子,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我時常會說起,不由自主地會在我的文字裡敘說困難的日子裡發生的那些叫人難以忘卻的事情。重複不是壞事,好,這樣好。“忘記了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偉人的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的真理,我也是為了告誡自己:不要忘記了過去!

馬家堡住了一年多,在雲南忙於工作的我不能回家,妻子一個人把家搬到了渭陽東路,在這裡租房住了4年。1998年5月,在雲南、山東、湖南待了5年的我回到咸陽,我們搬離渭陽東路,又在儀鳳北街租了一間民房住下。來咸陽短短几年,這是我們第二次搬家。

艱辛困頓,沒有房子住,無以長久安身的日子,不能老這樣過下去。我下了決心,必須找尋新的出路,改變窘迫艱難的日子,不說別的,最起碼有一間能住人的房子也好呀!也是在這一年,我和幾個朋友開辦起一家公司,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公司開始正常運轉並實現了贏利。

日子,一天天好起來,手裡有了一點錢的我,和妻子籌劃著要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要有一個穩定的家,老這樣漂著,不是一個事呀。

很快,我們購置了老街南陽街小區的房子,那是一套不到90平方米的商品房。說是小區,其實,也就是一個不大的院子,建了幾棟捱得很緊的普通樓房罷了。在那裡,沒有現在商住小區那麼大的空間,沒有那麼好的綠化,也沒有其它任何的休閒活動設施。就這環境算不上好,面積也不大的房子,讓我和妻子高興得什麼似的。那時候,能住上自己房子的人畢竟不是很多呀!我們有了自己的房子,有了自己真正的家,這是多麼讓人興奮,多麼讓人歡天喜地了的大事啊!

記得房子裝修時,我和妻子下了班就去房子,給裝修工人拿拿東西,打打下手。說是幫忙打下手,主要是激動,是高興,不由得就想去房子看看,看著裝修中的房子一天一個樣兒,那個高興勁,那個樂呵勁呀就別提啦!

房子裝修好後,地板磚上落下很多的油漆與汙漬點,忙著其它事的我顧不上收拾,妻子一個人蹲在地上,一連幾個晚上,右手拿一個小鐵鏟,左手拿著鋼絲球,一個個地清理著。累得腰痠背痛的她笑著說:“咱住上了新樓房,有了自己的家,幹著有勁兒!再累再苦,也不覺得了累,不覺得了苦!”

搬到南陽街,我們結束了租房的日子,我們有了自己的家,我們真正成為了這座城市裡的人。這是我們在咸陽第三次搬家,這次搬家意義非凡,我和妻子把它看得很重。搬家時,門口貼了大紅對聯,邀請了親朋好友來家裡,做了滿滿一桌的菜,好好地熱鬧,好好地慶賀了一番。那一次,我酒喝得很多,酒喝得很多,但不會醉了快活高興的我。

散文《房子》作者:馬騰馳

——地段居中景色秀麗的新家所在地

2001年夏天,我們在咸陽給父母親買了房子,把已從銅川退休的他們接了過來。我們這個從大張寨走出去,在銅川轉了一大圈的大家庭,終於團圓在了古都咸陽。關於搬家,關於房子,就有了我給父親說過,以後又多次被我提及的那段話:“我們家銅川待了13年,銅川是我們家的延安。在那裡,我們辦了一個家庭要辦的許多事情。在銅川,有過煎熬,也有過歡欣,最後,我們從銅川走了一大圈又回到了故鄉。只是,這中間的路,走得太漫長太漫長了!”聽我說著上邊的話,父親,有了許多的回憶,也有了許多的感慨。

父親說:“我們從老家大張寨到銅川,你從銅川先到咸陽,再到你們接我們過來。你想想,每走出一步,哪一步不是付出了汗水,付出了辛勞?沒有國家的政策,沒有我們超乎尋常的努力,我們一家人憑什麼從農村走向城市,憑什麼就能在千年帝都咸陽立住腳,紮下根來?”父親的話,是實打實的話。我接了父親的話:“爸,您說得對!所有的這一切,我都明白,我都懂!”

2016年12月,為改善居住環境,我們家又從從南陽街搬到了中山街西頭的新房子。高層大面積、精裝修的新家裡,添置了全新的家用電器。這是我們家在咸陽第四次搬家。

新房子裝修好後,我特意給家裡掛了知名畫家畫的山水畫、富貴牡丹圖,還特意掛上去一幅《連年有餘》圖,畫上,九條鯉魚遊於蓮花叢中,蓮,諧音連,魚,諧音餘,寓意連年有餘,生活和和美美!

沒事了,我也會和妻子說起這麼多年,我們走過來的坷坷絆絆的人生路。不管怎麼說,努力了,付出了,終於有了還算安定的生活。普通而平凡的我們,不虛度光陰,嚴格要求了自己,努力為社會做一點有益的事,力爭讓平凡的日子過得不那麼平凡。除此之外,我們沒有什麼更高的企求,沒有更多的奢望。

閒暇之時,我又拾起手中之筆,重新踏上了文學創作之路。寫寫自己,寫寫身邊人過往與當下之生活,寫寫他們的喜怒哀樂,寫寫他們不屈地奮鬥精神。一篇篇的文字,就從筆尖下流淌了出來,兩年多時間,竟有三百多篇散文、詩歌與小說問世。

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在為我即將出版的散文集《背饃記》序言中寫道:“騰馳的散文,我是喜歡的,醇厚自然而又情深意濃,他的文字裡,純淨溫馨的氣息時時在湧動。他的散文語言樸素大方,不做作,不故作高深,以真切貼心的筆觸寫他的過往之事,寫他的痛切感受與深長情懷。”

魯迅文學院原執行院長、著名作家白描先生在給我的信中說:“你是近年來陝西很引人注目的一位作家,你的鄉土題材書寫,讓一個時代的中國記憶復活,這樣的作品是會傳世的;而在我心中,你又是分量很重的一位朋友。”兩位先生對我的鼓勵,更使我堅定了決心,增加了我不斷寫作下去的自信心。

我把兩位先生的文字,精心地裝入金色的鏡框裡,懸掛在了我新房子的顯亮位置。懸掛起他們的文字,是為了長我精神,給我以勇氣。

你別說,有了先生文字與書畫的房子,一下子就多了一種難以描述別具了韻致別具了滋味的獨特味道。這種味道,是文化的味道,它會滋潤豐盈了身心,會擴大提升了境界會滋養改變了人的精神氣質。

坐在這樣的房子裡寫作,筆下,似乎也輕快了許多。

2019年10月11再稿於馳風軒

散文《房子》作者:馬騰馳

著名作家馬騰馳先生近影

作者簡介:馬騰馳,陝西禮泉人。出版有雜文集《跋涉者的足跡》,散文集《山的呼喚》,也獲得報刊多種獎項,不值一提。喜愛文字,閒來寫寫一樂,而已,而已。

散文《背饃》,網上十天時間,點擊閱讀量超過百萬餘人次,其後,各類網絡平臺迅速跟進大量轉發,讀者人數難以統計。擁有四億用戶,“最大的有聲圖書館一一喜馬拉雅FM聽書社”,普通話與陝西方言版多版本誦讀了該作品。網上其它單位制作的《背饃》音頻作品版本眾多,聽眾甚廣。

其後,散文《母親做的棉窩窩》《我的老父親》《土布包袱》《姨親》《那些年,我們過年的滋味》《燒娃》《下鍋菜》《鍋塌塌》《豆腐腦吔》《坐席》《交公糧》《打鐵花》《感念玉米》《背娃》與《背糧》等作品在網上亦受熱切關注,創閱讀量新高。《打鐵花》獲2019年1月21日《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獎。

作者的散文集《背饃記》即將出版,該書由中國作協副主席、陝西省作協主席、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題寫書名並作序:《馬騰馳和他的散文》。

https://mp.weixin.qq.com/s/kZmqCKg6yG6pH3ejz4pMJg《馳風軒文化tch》2019年10月11日首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