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電商將死於“無社交”

對以社交人脈為流量來源的社交電商來說,對人的一味“榨取”只會將社交電商越推越遠。

社交电商将死于“无社交”

自我標榜與傳統電商不一樣的社交電商,如果不進行改變或將於死於“無社交”。

最近,那些微信裡都沒有聊天記錄的人突然發來一個消息,讓幫忙助力點鏈接、砍價或者輸入邀請碼下載APP,再或者是商品鏈接的一次群發。

前陣子,圈子裡有句話說:我把你當朋友,你卻把我當做私有流量。

在現如今流量增長緩慢的大環境下,每個用戶微信裡的私域流量成為了爭相搶奪的對象。

以時下最流行、最熱鬧、最貼地飛行的社交電商為例,這些被圈內人稱之為社交電商從業者的人員,如果能夠深入探討下去,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和收入,無論是讓你購買或者同邀請碼進入鏈接。

從目前的社交電商行業的情況來看,“賣貨”才是平臺、商家、大的團隊長的需要,畢竟只有賣貨才能賺錢,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對於社交電商而言,如果只是賣貨的話跟傳統電商又有什麼區別,除了流量獲取方式之外,社交電商能否在人與人的關係上,真正做到朋友之間的信任,在每一次商業交易的背後還有一些人情、溫情的東西存在。

01 “拉人頭”背後的流量焦慮

在我看來,“拉人頭”是目前社交電商行業普遍存在現象,無論是否有繳納會員費,或者說“拉人頭”是目前社交電商所必須經歷的階段。社交電商最核心的是什麼?是供應鏈?是商家?不,是“人”也就是流量。

“拉人頭”背後也就是拉流量。對於平臺方而言更是為了流量來源而絞盡腦汁,有簡單粗暴的金錢獎勵,也有提供各種物料支持的線下團隊,還有線下定期培訓會,統一思想。

可以說,流量紅利的見頂帶來的是焦慮,為了獲取流量,人們開始用渠道下沉的方式來實現。

所謂的渠道下沉其實是另外一種獲取流量的方式而已,社交電商便是在渠道下沉的大背景下誕生的。

然而,如果我們僅僅只是用流量輸送的思維和邏輯來對用戶進行再度收割,非但無法改變用戶痛點,同樣無法破解自身的發展難題。

02 社交電商將死於無社交

在這樣一個時代裡,傳統意義上的電商平臺因為深度參與到行業的實際流程和環節當中而不再像互聯網時代那樣與傳統行業涇渭分明。

有觀點認為,當社交電商所造就的電商時代的互聯網企業與傳統企業的對立加劇,並且讓用戶的痛點無法真正破解的時候,所謂的社交電商或許終將面臨當下的電商巨頭們都會遭遇到的困境。

也有觀點表示,無論是從社交電商誕生的背景還是從那些加持新零售概念的玩家的出發點來看,所謂的社交電商都不是一個真正有創新性的存在,僅僅只是將互聯網式的流量為主導的發展模式推向極致的表現而已。因為社交電商真正吸引資本的地方並不是“電商”,而是在於“社交”,社交的背後其實是流量。

既然誕生就會面臨消亡或者被淘汰的一天,就社交電商而言,能夠讓其遭受毀滅打擊的原因會是什麼?

目前,國內社交電商模式分為四類:拼團模式、分銷模式、SAAS工具模式、社區模式。來自網經社的研究表明,分銷開店型社交電商平臺由於野蠻生長、層級不清,導致良莠不齊,頻頻遭到涉嫌傳銷爭議與質疑。

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社交電商的隱患主要以以下四大方面:

過於看重“拉人頭”

此處拉人頭不單單是指繳納費用,有些不需要繳納費用的也是有拉人頭之嫌。總之就是一句話,不管你有沒有做,先把人弄進來再說。而且再平臺的某些政策制定上,也有一定的鼓勵引導作用。

供應鏈不健全,消費者購買之後沒有保障

最簡單直接的就是真貨假貨問題,當然也有不排除有職業打假行為。但是如果真的是有假貨,這個責任僅僅是懲罰商家就完事了嗎?

培訓體系不完善,誇張洗腦式教育

這個例子最常見的就是每天曬收入,月入一套房。金錢的刺激和語言的誘惑,你做不做?

只賣貨

所謂社交電商,是指基於人際關係網絡,利用互聯網社交工具,從事商品或服務銷售的經營行為。

如果只是為了賣貨而賣貨,群體不穩定也沒有忠誠度。甚至為了擴大賣貨渠道,會不斷的給粉絲洗腦,讓粉絲賣貨,成為自己的下級。像許多社交電商平臺都有新手操作都有詳細和具體的模板要求,還可以看到“新手必看”“合夥人必看”等內部資料,提供了多種加人技巧和諸多商家互粉的技巧。

人,不僅是財富的創造者,更是一切商業價值的起點。但對於一些站在頂端的人來說,有了龐大的群體去支撐,就會忘記中腰部的實際生存狀況。

本文由 @一葦渡江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