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水稻大縣的新起點

水稻專家向參加優質稻綠色提質增效技術研討會的代表們介紹麻育秧膜水稻機插育秧技術。

金秋時節,江蘇省東海縣稻米飄香,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重點項目及院科技創新工程優質稻綠色提質增效技術研討會在這裡召開。

東海縣位於我國南北過渡地帶,其獨特的農業發展資源稟賦使得稻米產業成了當地極具優勢的農業主導產業,水稻種植面積達到97.6萬畝,畝產糧食600公斤以上,位列江蘇省前列。然而,東海縣稻米產業中存在的優質稻品種少、種植模式滯後、栽培技術不配套、優質稻品種退化、產後加工技術不到位等問題,影響了東海縣優質稻米產業的持續發展。

2019年,中國水稻研究所、中國農科院東海試驗站、東海縣農業農村局等單位圍繞品種、栽培、加工等環節,開展了優質稻品種引進和篩選、綠色提質增效技術集成與示範、優質稻復壯提純技術攻關等,為東海優質稻生產及大米品牌打造提供了支撐。

在優質稻綠色提質增效技術觀摩現場,記者發現在同一片稻田中每隔五米左右就會有顏色深淺不同的變化,有深綠色、淺綠色、黃色、淡黃色等。有的稻穗剛剛長出來,有的稻稈已經被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腰。為何稻田示範基地內水稻的生長情況有如此差異?

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胡培松告訴記者,這是因為不同的水稻品種有不同的生長期所致。他們在當地開展優質稻綠色提質增效技術集成示範,在引進11個優質高產水稻品種的基礎上,篩選出“嘉優中科1號”“隆6優19”等4個綠色高效的優質水稻品種,除了服務當前的東海水稻生產外,也為將來東海水稻品牌開發提供技術儲備。

東海縣水稻種植方式以直播為主。水稻直播要求生育期較短品種,以前東海優質稻品種欠缺,種植模式、栽培技術與已有的優質稻品種不配套等問題也普遍存在,不過這些問題從另一方面說明了東海水稻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今年,在採用優質稻機械化高效栽培技術集成的兩個示範點,都有效地解決了因直播種植方式產生的問題,為種植稻米的農戶帶來了實惠。平明鎮年年豐農場種糧大戶劉守銀高興地算了一筆賬:“嚴格按照專家規定的技術規程去做,今年不但產量增加了,價格也好,1公斤能賣到10塊錢,比往年高了兩塊六。估算了一下,1畝水稻多掙了1000塊以上。”記者在另一個示範點張灣鄉營屯村瞭解到,這裡種的“嘉優中科1號”,產量可達每畝900公斤,除去種子和移栽新增成本,也比普通水稻每畝新增收益400元。

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高效栽培技術創新團隊首席陳惠哲介紹說:“今年我們在平明鎮、張灣鄉分別建立技術示範基地,實施優質稻機械化高效栽培技術集成。其中平明鎮年年豐農場開展以‘南粳2728’‘南粳505’‘優香粳’等優質稻綠色提質增效技術集成示範,在張灣鄉營屯村開展以‘嘉優中科1號’綠色提質增效技術集成示範,採用了疊盤出苗、基質育秧、麻地膜育秧、機械側深施肥、窄行機插、緩控釋肥、氮肥減施及後期診斷施肥、病蟲草綜合防控等核心技術,通過各種新模式、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應用,目前看效果非常好。”在東海大米展示觀摩現場,參會代表對“優香粳”大米進行品鑑,大米色澤明亮,香氣濃郁持久,代表們一致認為,“優香粳”大米好吃,味甘純香。

東海大米作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兼具南北大米之優勢。然而,研究團隊在前期調研中發現,有些東海稻米存在著產後加工技術不到位等問題,造成品質不穩定,嚴重影響著東海大米的聲譽。此外,東海縣一些優質常規稻品種存在著香味、米質退化等問題,也不利於優質稻長年生產。

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陳銘學說:“產後加工技術對稻米食味品質和口感有重要影響,值得重視。至於米質退化問題,我們將協助東海縣開展優質常規稻種子復壯提純技術研究,以保障優質稻可持續生產應用。”

“實現東海水稻綠色發展,需要不斷用新技術解決新問題。另一方面,還要整合各方面力量,將東海大米這個牌子做大做強。”中國農業科學院成果轉化局局長王述民也提出了建議。

記者瞭解到,東海縣下一步將開展低溫烘乾及產後低溫儲藏技術及裝備建設,建立水稻專業合作社,形成統一的品種、管理和收購,形成一條龍服務,多家加工企業建立協作關係,優化稻米產後加工技術及品牌開發,與加工企業進行合作,將大米品牌進一步做強做大做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