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3代都是木匠,自制红木书包送孙子,网友称我“硬核爷爷”


#自拍我的故事# 我叫李春强,今年49岁,是河北省河间市故仙乡西留庄村的一名木匠。随着机械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木工手艺日渐消失。为了能留住老祖宗们传下来的技艺,我们一家三代人重新拾起了木工手艺,继续传承下去。今年,为奖励期末考试第一名的孙子,我特意为他制作了一个红花梨木的拉杆书包。希望他放下手机,背起书包,好好学习。制作视频上传网络后,迅速走红,网友们称我“硬核爷爷”。

上世纪60年代,老家发生洪灾,当时18岁的父亲李天敏逃荒至黑龙江大庆市肇源县。成片肥沃的黑土地,成了父母临时的落脚点。

父亲在那里学会了木工,掌握了一项谋生之技。而我就是在这片黑土地上出生的,也算是“半个东北人”。直到16岁时,我才跟随家人回到故里。

我的童年记忆都留在了东北黑土地上,那里有肥沃的土地,更有热情豪爽的东北人。这是当年我在大庆市肇源县新站中心小学毕业时的合影(后排左一)。

回到老家后,家里盖起来了新房。当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初中毕业后索性就辍学了。于是,就跟随父亲干起了木工活。这是我从东北回到河北老家时拍的合影。

可能是从小生活在这个环境里,耳濡目染,口传心授,相比其他人我进步很快。就拿当时手工凿眼来说,我凿出来的不紧不松,毫发不爽。父亲笑我天生就是受累的命。日复一日,很快,我就熟练地掌握了木工的一系列手艺,并且能独立完成各种木制家具。

当时,我在村里做起了家具定做的营生。为了改良产品,跟得上潮流,我经常到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的大型市场考察学习,了解当下的流行趋势。心中自带一把“尺”,只要看一眼便可准确地估测出各种家具的尺寸。


一回到家,我就马不停蹄地开始研究,反复实验创新,制作出一件件“赶时髦”的红木家具,成了村里每家每户必备的结婚“大件”。而其他家具作坊却门庭冷落,无人问津。

2000年初,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村里手工制作逐渐被机械批量生产所替代。再加之缺乏资本和销售,无奈之下于2006年,多年的“心血”就这样关停了。但木工的手艺始终没丢,闲暇时间总喜欢摆弄木头。

当时上有老下有小,迫于生计,我又开始了新的创业。由于之前经常出门送货,我在村里也算是“见多识广”。在亲戚的推荐下,就率先在村里开了第一家超市。我和爱人一起经营,生意还算可以。

受我和父亲的影响,儿子小鸿也非常痴迷于木工。有一次,他看到一段鲁班凳的视频,便兴致勃勃地给我看。我看后不屑地对他说:自己在30多年前就做过了,现在已没人“稀罕”了。被泼冷水的小鸿没有气馁,一再央求下,我只好答应了他。小鸿用手机把我制作鲁班凳的内容拍摄下来,并上传至自己的名叫“木艺小鸿”的快手号上。很快,这段视频就上了“热门”。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不过这也恰恰让我意识到,手工并未过时。

于是,在儿子的带动下,我重操旧业,将尘封多年“老伙计”们擦拭干净,再次踏上了“木工之旅”。一件件制作精美的手工鲁班凳、鲁班椅、将军案等木工制品,受到很多年轻人的青睐。


已是古稀之年的老父亲,如今仍闲不下来,一有空就到工作室里指导我,有时还亲自“操刀”制作。如今在父亲的老院子里,还放着很多当年留下来的木材和工具。

父母这一代,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他们既没有奢侈华丽的信物,也没有刻骨铭心的誓言,但他们之间有着一份最真挚的爱情。前段时间,75岁的父亲亲自“上阵”,为母亲手工制作了一个木制手镯,感动了很多网友。

父亲采用紫光檀的木材,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制作好了。虽然没有华美的装饰,但这个木镯代表了父亲对母亲的一份真情。

在今年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9岁的孙子取得了全班第一名的好成绩。为奖励孙子,我打算送他一件与众不同的礼物。当时恰巧他的书包坏了,于是我决定亲手制作一个木质书包送给他。而这个想法也是受父亲为母亲制作木镯的影响。

为了制作一个实用、耐用的木质书包,我按照孙子常用的书包尺寸进行制作,并特意选择了比较坚硬耐磨、不易变形的非洲红花梨木作为原材料。

由于木料大多为较小的棍状,很难找到书包底和书包面,所以先将几块木料分成薄薄的木板,再用钉、铆、粘的方法拼接起来。在原有书包样式的基础上,我还进行了创新,在书包前面做了一个文具盒,可以直接把笔、尺子等放到里面。

现在很多孩子沉迷于手机,令不少家长头疼。为教育孩子们放下手机,在制作完成的木书包上用毛笔写上“放下手机”“背起书包”“好好学习”“勤”几个字作为寄语。为了写这几个字,反反复复练了很久。虽然写的不专业,但也是对孙子的一个期盼,希望他们能背起书包,好好学习。


制作这个木书包,总共用了3天的时间。这个书包和孩子以前用的书包大小一样,高40厘米、宽28厘米、厚15厘米,重约1.5公斤。同时,为了方便携带,还专门安装了拉杆和轮子。不少网友羡慕地称他为“学校里最靓的仔”。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间,我们国家的军事力量蓬勃发展,取得了很多成就。父亲也是一个“军事迷”,他仿照我国研制的第五代重型战斗机“歼-20”,手工制作出了一个木制模型。

面对日渐消失的木工手艺,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关注并传承下去,通过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让老手艺“活”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