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是如何陷入阿富汗戰爭的泥潭中的?

蔣獻凱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阿富汗是個非常貧窮落後的山地國家。嚴格來說,阿富汗的老百姓也缺乏真正的國家概念。

他們以民族和具體的部族進行區分,分散居住在全國各地。這個地方几百年來沒有什麼變化,喀布爾政權管理只是形式上的,地方都是族長、教長進行管理。

這些山民很好戰,加上山地複雜,國家又缺乏資源,歷史上的侵略者多不願意投入太多兵力,導致最終佔領殖民失敗。

冷戰發生以後,阿富汗卻有特殊的地位。

阿富汗同四個國家接壤,分別是蘇聯、中國、伊朗和巴基斯坦。

在70年代,其餘三個國家都和蘇聯關係惡劣。

所以,從地緣戰略角度來說,只要蘇聯控制阿富汗,就可以保持對這3個國家的壓力。

所以,蘇聯一直扶持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等組織,試圖推翻阿富汗的現政權。

當時的阿富汗共和國剛剛推翻君主專制,是親美政權。

這個共和國立足未穩,內外敵人很多,很快被蘇聯支持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推翻。

1978年,共和國被推翻,領袖達烏德全家遭到處決。人民民主黨領袖塔拉基宣佈阿富汗會建設社會主義國家。

然而,蘇聯並沒有高興很久。

新政府親蘇政策和社會主義概念,引起國內很多派別的不滿。

在阿富汗,原教旨主義的力量很強大,堅決反對蘇聯的無神論,也不能接受共產主義思想,都希望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

於是,在1979年新政府發生政變,副領袖,總理哈菲佐拉·阿明政變上臺,殺死了塔拉基。

阿明上臺以後開始疏遠和蘇聯關係,開始同英美搞好關係。

由於阿明的手腕強硬,蘇聯開始感到巨大的危險,認為阿富汗很快就要變天了。

當時蘇聯面臨一個選擇,如果不介入阿富汗,那麼阿明恐怕很快就會肅清蘇聯的力量,將蘇聯的勢力趕出阿富汗。

這是蘇聯不願意看到的。

但由於阿明軟硬不吃,蘇聯採用其他手段已經沒用了,只能動武這最後一招。

在蘇聯看來,動武打垮阿富汗政權不費吹灰之力。

因為當時阿富汗軍隊幾乎是在蘇聯指導下才能作戰和維持的,蘇聯對它瞭如指掌,還有相當的干涉權。

然而,介入阿富汗究竟是不是必要,蘇聯高層有分歧,軍方也有不同意見。

問題的主要是,阿富汗過於貧窮,又沒有資源,只是有一些地緣政治的價值,蘇聯有必要投入很大軍力嗎?

阿富汗國家雖不大,但全國都是山地,人口高達幾千萬人。

且不談如果通過武力壓服這幾千萬強悍的山民,單單維持阿富汗正常經濟運轉,也會是蘇聯沉重的包袱。

然而,最終勃列日列夫拍板,決定以有限兵力進入阿富汗。

於是12月27日,蘇聯藉口維修、演習等,幾乎兵不血刃就將阿富汗政府軍全部繳械,阿明拒絕和蘇聯合作導致全家被殺。

蘇聯支持的另一名左翼分子巴布拉克·卡爾邁勒上臺並出任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總書記。

蘇軍大舉入侵阿富汗,不但引起了阿富汗各武裝派系的憤怒,也引起了周邊各伊斯蘭國家的驚恐。

於是,蘇軍很快成為眾矢之的,受到阿富汗各種政治和地方勢力的武裝反抗。

包括美國在內的外援,開始持續對阿富汗游擊隊進行各方面的捐助。

當時蘇軍分為鷹派和鴿派。

鷹派認為應該出動三五十萬以上的大軍,徹底佔領阿富汗全境,蕩平游擊隊,將阿富汗完全搞成外蒙古那樣的傀儡國。

但是,鴿派認為阿富汗人口有幾千萬,民風彪悍,地形複雜,能夠操槍反抗的男人至少也有上百萬人。其中很多村子部落,都生活在荒涼偏遠的地區,不要說圍剿,就散去訪問都是很困難的。

蘇軍即便出動三五十萬大軍,也未必能夠獲勝,越南戰爭美國的例子就擺在前面。

相反,如果戰爭長期不能結束,維持阿富汗蘇軍的軍費就是天文數字,最後會拖垮蘇聯。

最終,蘇軍始終維持10萬左右規模。這點兵力,當然不可能徹底消滅阿富汗的反抗。

實際上,蘇軍入侵的10年間,大部分阿富汗農村根本就沒有來過蘇聯軍人。

蘇軍由於兵力不足,只能維持點和線,也就是大城市、重要據點以及連接它們的公路。

戰爭持續了十年,蘇軍在蘇聯解體前撤退,死亡6萬多人。

阿富汗表面上贏了,實際付出了死亡100萬軍民的巨大代價,是蘇軍死亡人數的20倍。


薩沙


阿富汗戰略地位重要,特別是可以通過阿富汗、巴基斯坦,蘇聯勢力滲透到印度洋地區,蘇聯很早就對阿富汗進行政治滲透,1973年,蘇聯支持阿富汗王族達烏德推翻該國君主制,建立共和國政府,1978年,達烏德的統治又被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的政變推翻,全家被殺,隨即,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的塔拉基又被阿明殺死,這些血腥殘酷的政變背後,都有蘇聯的支持。

但誰料,阿明上臺後不僅延續了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的激進政策,搞得阿富汗民怨沸騰,大批難民逃往巴基斯坦和伊朗等國家,阿明還很不聽話,腦後有反骨,一邊向蘇聯要來更多援助,一邊又與西方眉來眼去,表現出明顯的反蘇傾向,考慮到挽救阿富汗人民不被帝國主義統治,蘇聯在1979年發動了入侵阿富汗戰爭。

戰爭的初期階段極為順利,蘇聯當時全面滲透到了阿富汗政府和軍隊,強攻總統府,阿明身穿阿迪達斯短褲被蘇軍特種部隊打成蜂窩,但隨後,蘇聯就感受到了阿富汗的恐怖。

阿富汗當時雖然要遠比後來塔利班統治時代更加文明化,但地方上依然以部族統治為主,大小軍閥混戰,但蘇軍的到來,讓各派政治人物和軍閥團結起來,共同反抗蘇聯統治,大本營則設在了巴基斯坦境內,在巴基斯坦當時約有500萬阿富汗難民,為其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同時,不僅美國、巴基斯坦、東方大國、阿拉伯世界聯合支持這些反蘇游擊隊,甚至就連伊朗的霍梅尼,也大量幫助。

也就是說,阿富汗的游擊戰已經很不一樣了,其後勤和支持者、大本營都在國外,人員、物質損失,都可以得到迅速補充,蘇聯空軍和阿富汗空軍倒是想打擊巴基斯坦境內的游擊隊大本營,美國援助給巴基斯坦的F-16戰鬥機,很快讓蘇聯飛行員和阿富汗飛行員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戰鬥機。

蘇軍在阿富汗陷入泥潭,大部分農村地區都被游擊隊控制,甚至喀布爾和坎大哈等大城市也不平靜,游擊隊滲透和政府軍反叛頻頻,遠比現在的阿富汗更熱鬧,駐阿蘇軍總司令連吃頓飯都不得安寧,蘇軍倒是嘗試過日本人的三光政策,在某些戰鬥中,使用火箭炮無差別攻擊阿富汗村莊,一次殺死上萬人,但效果並不好,將更多的阿富汗人推到反抗軍那邊。

80年代的蘇聯已經衰退加速,很快就將迎來自己的壽終正寢,但在阿富汗,蘇軍還在持續失血,蘇軍在戰爭中已經投入了超過60萬兵力,有14453人陣亡,46萬人傷病,傷亡率超過了70%。因為糟糕的後勤,其中有115308人感染了肝炎、31080人感染了腸傷寒這些嚴重傳染病。抵抗軍對交通線的突襲讓蘇軍損失了超過1萬輛卡車與大量軍用物資,保障機械化作戰必要的燃料管線也經常被突襲,平均每天都要損失20~50噸,有時的損失會高達500噸。

阿富汗根本沒有像樣的工業,境內沒有鐵路,駐阿蘇軍的一切補給全依靠本土供應,通過幾條有限的戰略公路輸送,抵抗軍在浙西公路上到處伏擊,迫使蘇聯在失去造血能力的同時,大量失血,再加上蘇聯在安哥拉、越南、非洲之角等地不斷投入消耗實力,最終,蘇聯受不了損失,陸續從阿富汗等地撤軍抽身,但依然沒有讓自己存在更多時間,紅色帝國最終崩潰。


深遠防務觀察


英語中有一句諺語,大約起源於阿拉伯世界。叫做“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back."意思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阿富汗戰爭就是壓垮蘇聯這個老大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蘇聯為何要入侵鳥不拉屎的阿富汗則要從俄羅斯最偉大的沙皇彼得大帝 (1672一1725)說起。



傳說中的《彼得大帝遺囑》

俄羅斯本是一個幾百平方公里面積的內陸國家,經過數代沙皇的擴張,特別是彼得大帝時期通過北方戰爭打敗瑞典奪得波羅的海出海口,俄羅斯一躍而為東西橫跨白令海到波羅的海的大帝國,成為了歐洲的一個強國。彼得大帝死後,有關他的遺囑在歐洲流傳:

其正文部分有14條。主要內容有:一、俄國領土繼續向外擴張;二、廣攬人才;三、積極參與歐洲事務;四、分割波蘭;五、征服瑞典;六、加強與歐洲重要國家王室聯姻;七、與英國結盟通商;八、沿黑海、波羅的海向南北擴張;九、向南進人君士坦丁堡、印度;十、保護和控制奧地利;十一、挑動奧地利與歐洲各大國作戰;十二、全面統治希臘;十三、利用法、奧中的一個制服另一個;十四、征服日耳曼和法國。



雖然所謂的《彼得大帝遺囑》在文字上被證實為偽造,但是從其後二百多年的歷史看,俄羅斯(及之後的蘇聯)的國家政策與流傳於後世的《彼得大帝遺囑》不謀而合。遺囑中所反映的背景情況是真實的,它提出的一整套擴張戰略,基本上符合彼得一世及其繼承人的真實意圖和擴張行徑。

彼得大帝對出海口有著異乎尋常的狂熱,尤其是暖水出海口,彼得大帝遺囑中,為他的後代設想了三條直通大洋的路線:一條是從黑海經土耳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到地中海;第二條是從南高加索經伊朗到波斯灣;第三條是從中亞經阿富汗到阿拉伯海。



第一條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被英法聯軍暴打而未能打通;第二條打通伊朗也由於遇到了大英帝國和美帝的阻擋未能實現;而第三條路則賠上了帝國性命。

除了這三條路,俄羅斯及它的繼承者蘇聯還試圖從東西兩個方向奪取出海口。在西方方向,遭遇了德國,打了兩次世界大戰,隨著美帝進入歐洲,基本已無可能;在東方,趁著滿清的衰落,好不容易奪得了旅順港,但是在日俄戰爭中被日本打敗,又丟失了。二戰末期,又趁著蔣介石國民黨的無能,再次拿到了旅順、大連。但是隨著新中國的建立,不得不又吐出來,這一方向也無可能。

因而,通過阿富汗進入印度或巴基斯坦,奪取印度洋出海口成了蘇聯的主攻方向。

阿富汗

如果從太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在帕米爾高原和伊朗高原之間,有一條寬闊的谷地(相比這兩個高原來說),這就是阿富汗。阿富汗自古以來的不幸皆源於此。它是溝通歐亞的天然通道,中亞的遊牧民族進入印度平原的必由之路。



隨著航海的興盛,歐洲可以從海路從大西洋航行到印度洋到達印度,再從馬六甲海峽到達遠東,因而阿富汗的位置有點尷尬,失去了通道的重要性。但是此位置可以威脅到四面八方,於是成了大國角逐秀肌肉的地方:如果有一大國試圖控制阿富汗,必然引起其他大國參與其中拆臺。如果沒有大國介入,那麼阿富汗就成了被世界遺忘的角落。



如果再看看中國地圖,可以看到中國與阿富汗有76公里的國境線。而且,中國與阿富汗地圖上,雙方是通過一小段狹長的凸起交界,這一狹長地帶就是著名的瓦罕走廊。這本是英、俄兩大帝國爭奪地盤,為了避免衝突而劃分的緩衝地帶,1898年滿清全部失去了瓦罕走廊,現在三分之一屬於中國,西邊是塔吉克斯坦,東邊是巴基斯坦。不過,瓦罕走廊地處高原,海拔多在四千米以上,幾乎是無人區。

2001年10月以前北方聯盟的形勢圖,那個狹長部分就是瓦罕走廊



也就是說,在沙俄時代,俄羅斯在阿富汗方向又遇到了大英帝國,此路不通。二戰後,英國衰落,世界進入美蘇爭霸的冷戰階段。英國退出了伊朗和南亞次大陸後,美帝勢力介入。

不過,美帝的重點在伊朗和巴基斯坦,對於90%都是山地的阿富汗興趣不大。而蘇聯由於在世界各地與美國爭霸,因而在七十年代以前注意力也未放在阿富汗。阿富汗於是渡過了一段最舒心的日子。

蘇聯控制阿富汗

由於越南戰爭的失敗,冷戰格局進入了蘇攻美守的階段。蘇聯撿起了沙俄的衣缽,開始打起了阿富汗的主意。

1973年7月17日,曾經因為立場親蘇而被國王查希爾解除首相職務的達烏德(國王的堂兄),在蘇聯克格勃的幫助下發動軍事政變,宣佈成立阿富汗共和國,正在意大利訪問的國王被迫宣佈退位。阿富汗的災難開始了。

現在還讓阿富汗人民懷念的查希爾國王



從1973年開始,蘇聯逐步控制了阿富汗,只要稍微對蘇聯的命令進行抵制,試圖奉行中立政策,與西方國家發展關係,就會受到嚴厲的處罰。

1978年4月,一群親蘇的人民民主黨軍官發動政變,成立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國,人民黨總書記塔拉基在蘇聯的支持下擔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兼總理。之後,政局動盪,人民黨另一領導人阿明與塔拉基爭權奪利,於79年3月成為政府總理。



蘇聯不喜歡阿明,於是聯合塔拉基準備搞掉阿明,但是被阿明搶先發動政變,塔拉基被推翻,很快被處決。阿明成了總統兼總理。蘇聯不得已對阿明表示祝賀,但是阿明不買賬。

阿明不許蘇聯操縱阿富汗的情報機關和秘密警察,不讓蘇聯控制其軍隊。一個彈丸小國居然對蘇聯這個超級大國這麼不客氣,這對蘇聯的刺激實在是太大了。蘇聯和阿明雖然表面上還維持著友好關係,實際上已是同床異夢,各懷鬼胎。

勳章愛好者勃列日列夫元帥



勃列日涅夫心說,老虎不發威你當我是病貓啊!於是,蘇聯發動了侵略阿富汗戰爭。戰爭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突襲佔領阿富汗(1979.12~1980.1)

1979年9月蘇聯開始逐漸向阿富汗滲透兵力,12月27日蘇聯正式對阿富汗進行“幫助”。



24--26日,蘇軍向喀布爾空運了五千軍隊。


27日當晚120名蘇軍特種部隊突襲總統府,阿明和他的4個妻子,24名子女被控制,然後被叫進了一個屋子裡全家人再也沒有出來。同時,蘇軍迅速佔領阿首腦機關、國防部、電臺等要地。

第二天,也就是28日在蘇聯學習的卡爾邁勒回國,宣佈阿富汗人民從阿明的暴政下解放了,併成為阿富汗新領袖,組成親蘇政權,“邀請”蘇軍進駐阿富汗維持秩序。

在阿富汗政府的盛情邀請下,蘇軍8萬人兵分兩路發動鉗形攻勢,以大縱深、高速度的戰役機動,突貫阿富汗全境,短短一週內就實現了對這個中亞小國的軍事佔領。面對強大的蘇軍,阿富汗政府軍幾乎未作抵抗。



勃列日涅夫在一次私人酒會中興高采烈地對同志們說:“阿富汗那地方真不錯!”

第二階段:重點進攻清剿游擊隊 (1980.2~1985.12)

蘇聯人沒高興多久,就發現阿富汗的治安失控了。每天夜裡,市內或市郊總會響起爆炸聲,第二天天一亮,人們總會發現有幾個蘇聯人或阿富汗官員已遭到了槍殺。衝突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



面對蘇聯的入侵,有著反帝反侵略傳統的阿富汗人拿起部族時代取得的各種武器,大力展開宣傳,吸收一切不願與蘇軍合作的阿富汗力量,很快就成為了蘇軍的強大對手。

游擊戰神器RPG



1980年1月下旬,蘇軍除了留下一部分人全力防守在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外,其餘的大部分兵力向未被佔領地區的一切抵抗力量發起了全面的進攻。第二階段的戰鬥正式打響,當時蘇軍在阿富汗的兵力是11萬。

被擊毀的坦克



阿富汗的地理條件是多山、寒冷、高海拔、少植被,既不利於機械化大兵團機動與作戰,也不利於特種部隊的生存與隱蔽。在阿富汗,開著坦克還真不如騎著毛驢方便。

路邊到處是被游擊隊擊毀的軍車



阿富汗的這些游擊隊中,主要有四類:

第一類是北方聯盟,以部落或親屬關係為紐帶而形成的獨立的地方武裝,與某大國關係密切。在抗蘇戰爭中湧現出著名的游擊隊領袖馬蘇德。

抗蘇英雄馬蘇德(中),本是阿富汗戰後的希望。可惜美帝為了獨霸阿富汗,背後慫恿塔利班暗殺了他。



第二類是什葉派組織。這些組織基地大多在伊朗,因此他們一直得到了伊朗的支持。1980年1月14日,由伊朗支持的阿富汗游擊隊逐步成軍,為實現機動作戰,這支游擊隊還配備有摩托車。



第三類是遜尼派組織。這些組織都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從幾百人到上萬人不等,各派首腦主要活動於巴基斯坦境內,得到了巴基斯坦和沙特的支持。蘇聯宣稱在擊斃的游擊隊員中發現有大量巴基斯坦軍人,對於蘇聯的指控巴基斯坦表示不承認。




第四類是,聖戰者。蘇聯的入侵遭到了全世界的譴責,尤以阿拉伯國家最激烈。某教認為蘇軍的入侵就如同中世紀十字軍東征,是東正教(包括基督教、天主教)對某教的發起的聖戰,世界各地的激進教徒紛紛來到阿富汗參與聖戰。這批人中包括後來的本拉登、扎瓦希裡、奧馬爾等,受到美國和沙特的支持,實力最為強勁,裝備最先進。

當年的國際主義戰士拉登好年輕



與其他抗蘇武裝不同,聖戰者比較喜歡搞暗殺和自殺襲擊,打擊的目標不僅限於蘇軍。而且,蘇軍曾公佈在打死的游擊隊中發現有美國教官,對此,中情局表示茫然。



蘇軍用正規作戰的方式打起了治安戰。直升機,攻擊機、主戰坦克、大兵團穿插包圍、多兵種協同機械化作戰,斬首行動,再配合政指宣傳。蘇聯人很快就會發現,這種戰術就如同大炮打螞蟻,對阿富汗這個文盲佔95%的貧瘠山國是根本不起作用。



蘇軍的大兵團機械化作戰需要龐大的後勤支持。由於阿富汗沒有鐵路,公路也只有有限的幾條,依靠空運和公路運輸,勉強能維持十二萬人的部隊規模。根據各方面的計算,蘇軍如要完成對阿富汗的完全佔領起碼需要增兵到五十萬。巨大的兵員缺口使得蘇軍就像抗戰時的鬼子那樣,只能佔領點和線,廣大的鄉村則在抗蘇游擊隊控制之下。



游擊隊認真學習了MAO的著作,與蘇軍打起了山地游擊戰。到1980年上半年,游擊隊已由1979年的3萬人發展到了14萬人。到1980年中期,游擊戰在城市和廣大農村的都勢如燎原。85年游擊隊已經發展到30萬人。蘇軍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被蘇軍繳獲的游擊戰神器107火箭彈,產地你懂的。



第三階段:雙方戰略相持(1986.1~1989.2)

85年前蘇聯還基本能控制局勢,但從1985年開始阿富汗戰場形勢突然變得對蘇軍不利,雖然與游擊隊人數的大增有關係,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國的插手。蘇聯南下阿富汗,逼近波斯灣,對美國在中東的利益,以至在全球的戰略都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由美國為首的各國運來大量支援阿富汗抗蘇鬥爭的武器,從根本上改變了游擊隊員們的裝備水平,蘇軍的損失越來越大。

高大上的毒刺導彈



86年蘇聯試圖做最後一博,將上臺六年卻政績不佳的卡爾邁勒叫到莫斯科調養身體,納吉布拉上臺。蘇軍加緊訓練偽軍,想讓阿富汗人打阿富汗人。然而無論使多大勁,偽軍的戰鬥力就是個渣,出戰就被游擊隊打得丟盔棄甲,成了運輸大隊長。

納吉布拉太過於相信塔利班了,在塔利班攻入喀布爾前本有機會逃走,但是他放棄了。結果就是他死的很慘。



蘇聯軍人就像打卡上班一樣,每天天亮了乘坐“雌鹿”直升機出發,到一個地方掃射一通,護送一隊送給養的車隊通過險峻的路段,然後收工回家。在回家的路上,要麼看到一發導彈向某架倒黴的飛機飛去,要麼是看到公路上被襲擊的車隊著起的熊熊大火。嘟囔一句:“這地方真不錯!”



蘇軍士氣也越來越低落,不知因何而來,為何而戰,軍紀也越來越壞。面對越來越重的損失,蘇軍採取了報復行動。只要遭受襲擊,蘇軍往往都派飛機、坦克對附近的村莊轟炸一番。這樣的作法不僅遭到全世界的譴責,也給蘇軍自己拉來了更多的仇恨。



蘇軍內部也出現了問題,曾經出現過一位受到老兵欺負的新兵,一怒之下衝入連隊部,將正在開會的連長和9名班長全部給突突了的慘劇。

T62轟擊一座村莊



蘇聯與美國全方位爭霸,在航空、航天、導彈、核武器、核潛艇、坦克、大炮上與美國搞軍備競賽,不僅在歐洲與北約頂牛,還在東亞邊境部署百萬大軍,又在非洲與美國掰手腕,在南美支持古巴威脅美國,在東北亞支持朝鮮防止全面倒向某大國,在東南亞支持越南牽制、威脅某大國和美國,這些都需要花費大筆的金錢。為了取得優勢和平衡,不得不犧牲民生和經濟發展。而它的那些小弟,都各自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沒有一個伸出援手幫老大一把。

蘇軍繳獲的某大國的機槍和英帝國主義提供的步槍



一個超級大國欺負一個貧窮弱小的阿富汗,在道義上就失了分,在國際上幾乎遭受了一致的譴責。游擊隊拿起槍是戰士,放下槍是百姓,實在打不過就越過邊界進入巴基斯坦和伊朗。蘇軍由於兵力不足,做不到處處佔領。

蘇軍繳獲的MP5,西方世界也是捨得下本



幾大國和阿拉伯那些產油大戶們配合默契,有出錢的,有出武器的,有出教官的,蘇聯遭到了國際抗蘇統一戰線的群毆。

美帝大統領雷根與冥煮戰士討論阿富汗戰局



而現代社會已經不同於古代,已經不能實行成吉思汗式的大TUSHA。古代的方法用不成,現代的環境又無法取勝,還得天天承受損失,蘇聯陷入了類似當年美國在越南一樣的泥潭。

被擊落的直升機



面對不利的境地,蘇聯試圖分化瓦解突圍而出。勃列日涅夫死後,蘇聯領導人開始想與昔日抗美的盟友改善關係,然而得到的回答是闊以,但是有三個條件:一從蒙古和邊境上撤軍,二從越南金蘭灣撤軍,三從阿富汗撤軍。不答應的話那就繼續在阿富汗死人吧。

撤軍

1988年5月開始戈爾巴喬夫決定終止無法取勝的阿富汗戰爭,蘇軍計劃9個月內撤出阿富汗。



1989年2月15日,格羅莫夫中將率領最後一批蘇軍跨過阿姆河大橋(現烏茲別克和阿富汗),身後是令人傷心的帝國墳場。

蘇軍留給偽軍300多輛坦克和80多架戰機和180架直升機。雖然有這麼強大的裝備,但是偽軍很好地證明了偽軍就是戰五渣。1992年4月底喀布爾被攻陷,阿富汗偽政權垮臺。



阿富汗損失:

9年戰爭,阿富汗累計有130多萬人喪生,600多萬人流浪國外淪為難民。也有一種說法是死亡180萬,其中包含20萬巴基斯坦部隊。

阿富汗的總人口只有1400萬,戰爭造成的人口損失達到10%。八年艱苦的抗戰我國損失了不到9%的人口,從這就能看出戰爭的血腥。

蘇軍損失:

死亡1.5萬人和傷殘5.3萬人(也有說死亡五萬人)。裝備損失:118架戰機,333架直升機,147輛坦克,1314輛裝甲車,433門火炮,1138臺無線電或指揮車,510輛工程車,11369輛卡車和油罐車。

就如同美軍在越南戰爭一樣,蘇軍打贏了每一場重要的戰役和戰鬥,但是輸掉了整個戰爭。

塔利班幫助樂山大佛奪得世界第一



戰後的阿富汗

1979年,蘇聯的直接入侵打亂了阿富汗緩慢進行著的社會變革,中斷了阿富汗走向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進程。1989年蘇聯人敗走了,留給阿富汗人民的,卻是一個永遠的傷口,落後的的封建社會形態依然故 ,互不統屬,名目繁多的抗戰隊伍,按照有槍就是草頭王的原則開始了封建軍閥割據和混戰的災難性局面。

當年喀布爾的女大學生是不蒙面的



一個更大的災難是,美國全力支持和武裝的聖戰者在蘇軍撤退後卻無法迴歸故國,流落在阿富汗。面對戰後阿富汗混亂的局面,這些聖戰者在激進的宗教狂熱分子帶領下,試圖打破國界限制,建立起以宗教為紐帶的大一統的某教國家,發動了對非某教的所有人類的聖戰。首當其衝被襲擊的就是美國自己。

阿富汗人民歡送蘇軍



1996年,塔利班壯大,攻入喀布爾。受俄羅斯、伊朗、巴基斯坦支持(貌似還有某大國支持)的北方聯盟敗走,退到西北一隅。

2001年,抗蘇英雄,北方聯盟的領袖人物馬蘇德被塔利班暗殺,其背後主使可想而知。

然而,幾天後,就是911。美國給自己挖了個坑。

卡爾扎伊總統護駕,老國王查希爾結束29年流亡回到喀布爾,



戰後蘇聯

當蘇聯終於結束了這場漫長的、沉重的、傷心的戰爭時,蘇聯的經濟也到了崩潰的邊緣。

迷茫的蘇軍和同樣迷茫的軍犬



由於蘇聯領導人的失誤,輕信了西方經濟特務的蠱惑,蘇聯從普通民眾到最高領導人都被西方洗了腦。休克療法不僅未讓蘇聯經濟起死回生,反而陷入萬劫不復。劇變開始了,從波羅的海三國開始要求獨立脫離蘇聯,到葉利欽要帶領俄羅斯脫離蘇聯好甩掉包袱,讓全世界恐怖的蘇聯再也支撐不住,1991年12月25日,蘇聯在一夜之間分崩離析。

集合整齊準備撤退的蘇軍裝甲部隊



可悲的是,從阿富汗撤退回國的蘇軍,等待他們的不是鮮花,竟然是為了給蘇聯送葬。


我淡如菊


由於阿富汗的地理環境、阿富汗人的抵抗,以及蘇聯決策的錯誤等等因素,導致蘇聯陷入了阿富汗這個泥潭,最終歷經八年之後筋疲力竭地選擇離開。

阿富汗境內多山,造成蘇軍的優勢難以發揮作用,冷戰中蘇軍一直在以歐洲平原的機械化兵團野戰為訓練目標,可是如今卻要到阿富汗的群山作戰,根本無法適應。同時,阿富汗游擊隊藉助地理環境,躲藏在山區以及巴基斯坦邊境,讓蘇軍疲於應對。

而大多數阿富汗人一直是不歡迎蘇軍的到來的,因此一直致力於抵抗蘇軍。據不完全統計,當時阿富汗境內大大小小的游擊隊等武裝力量總兵力高達20萬人左右,還一直有新成員加入。美國,沙特,巴基斯坦等國也一直對阿富汗游擊隊提供支援,幫助其抗擊蘇軍。

蘇軍當時兵力不足,只能控制住阿富汗的大城市等重要目標,至於邊遠地區根本無法控制。同時糟糕的戰局也導致蘇軍疲於奔命,只能定期對一些目標實施清剿。即使是在啦布爾市內,游擊隊等都能頻頻製造襲擊,刺殺,更不用說其他地區,因此蘇軍損失日益加重,官兵士氣也備受打擊,消極應戰。

但是即使這樣蘇聯一直堅持在阿富汗派兵,最終由於遲遲看不到結束戰爭的希望,蘇軍無奈地選擇撤軍,不過依然繼續援助支持納吉布拉政權,讓其自己解決阿富汗的事務。


用戶5770541302


從古至今,貧窮落後的阿富汗在經濟和政治上並沒有多少出頭讓人關注的,但卻因地理戰略上的重要成為眾多大國爭相搶奪的對象。從亞歷山大到成吉思汗,從大英帝國到蘇聯再到美國,都不遺餘力的往阿富汗這片土地上投入軍事力量。

尤其是蘇聯,從1979年底到1989年初,整整在阿富汗戰場上折騰了10年時間。據後來統計,蘇聯方面至少大約有15000名官兵陣亡,而受傷人數為53753。投入的資金更是驚人,大約有80多個億的美金。我們都知道,蘇聯結束阿富汗戰爭後沒有多久就走向瞭解體。所以有人將這阿富汗戰爭看作是蘇聯這個龐大國家最後的絕唱,當然也是直接將其推向滅亡的一個原因。

阿富汗的重要性,美國和蘇聯兩個國家都知道,所以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倆世界霸主都想要爭取阿富汗。對美國來說,控制阿富汗,可以直接扼制中東、蘇聯以及中國,有一石三鳥的作用。而對蘇聯來說,控制阿富汗可以將自己的勢力範圍延長到印度洋,通過阿富汗這個跳板蘇聯能夠實現打通暖水港的戰略目標。蘇聯比美國下手快一些,二戰後沒有多久就迅速在阿富汗扶植起來了親蘇政權。這對蘇聯來說原本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奈何親蘇政權太過昏庸腐敗,最終導致被推翻。

在蘇聯入侵阿富汗之前,新上臺的阿富汗總統是阿明。這個阿明是和兩面三刀的傢伙,一方面向蘇聯示好,但是也頻繁向美國等西方國家拋媚眼。而且最主要的此時的阿富汗並沒有表現出對蘇聯足夠的忠誠,在這種情況下,蘇聯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決定發動推翻阿富汗阿明政權的軍事行動。

蘇聯針對阿富汗的軍事行動實際上是一場軍事入侵,侵略他國,為國際社會所不能接受。可當時的蘇聯不得不這麼做,要是等到美國插手阿富汗之後一切就都遲了。另外那時候蘇聯敢冒天下之大不為入侵阿富汗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蘇聯正在美蘇爭霸中處在優勢地位,歐洲國家普遍比較低調。再者伊朗剛剛進行了伊斯蘭革命,美國人正忙的焦頭爛額呢。原本蘇聯政府準備在很短時間內就控制阿富汗,完了就撤回來了,但實際的作戰卻狠狠打了蘇聯最高決策者的臉。因為蘇聯不僅沒有完成既定戰爭目標,而且還被深深拖累在阿富汗這個泥潭中不能自拔。

論軍事實力,一百個阿富汗加起來也不是蘇聯的對手。在戰爭剛開始階段,蘇聯攻的很順利,短短几天時間新政府的阿明領導人就已經身中數彈倒在血泊中。可攻佔阿富汗總統府並不意味著對阿富汗的最終控制,這個國家還有無數的人民。蘇聯沒有料想到的是,入侵引發阿富汗全民抵抗,甚至周邊幾個國家都來幫助阿富汗抵抗組織對抗蘇聯。美國趁勢針對蘇聯,美國卡特政府立即宣佈對蘇聯行使全面經濟制裁,蘇聯的日子更加不好過了。

最終的結果就是,蘇聯看似和阿富汗一個在戰鬥,但實際卻猶如同整個世界在戰鬥一樣,結果可想而知。最終,蘇軍在1989年2月15日全部倉皇撤出阿富汗,從此超級大國蘇聯開始步入衰敗。


科羅廖夫


阿富汗戰爭是首先要放在當時全球冷戰的大環境下分析,美蘇冷戰在歐洲和亞洲形成對峙,蘇聯急需在南方衝出圍堵尋求出海口,佔領阿富汗出擊印度洋。這場戰爭是冷戰環境下的熱戰,各國當然就不能擺脫冷戰的思考,首先白頭鷹出手與巴羊和好,提供F16戰機穩住基本戰線,向部族武裝提供毒刺單兵防空導彈,成功遏制了MI24武裝直升機的勢頭。兔子承受著北方百萬駐軍的壓力,也通過巴羊支持部族武裝,要不阿富汗戰場哪來如此多的40火,而且很多武器都是白頭鷹掏錢。其次毛熊挑起帝國墳場戰爭實際上挑戰了整個伊斯蘭世界,沙特通過私人資金支持部族武裝,實例就是拉登家族,實現所謂的聖戰。最後一點就是阿富汗資源貧瘠,無法實現以戰養戰的策略,全部補給和人員都依靠蘇聯本土提供,補給戰線長,急速抽乾了蘇聯的血液。

從戰術上講,阿富汗多山地,不適宜蘇聯建立的裝甲集群大規模突擊戰略,沒有鐵路等快速運輸體系,全部依靠公路運輸。最後就是阿富汗當地的普什圖人太能打,英國人沒有打贏,毛熊也打不贏。


幽谷清風寒草廬淡茶香


在1979年12月12日舉行的蘇共政治局特別會議上,勃列日涅夫最信任的助手契爾年科匆匆草擬了一張非同尋常的“便條”。在這張題為《關於“A”國的局勢》的便條裡談到了即將採取的措施,與會的政治局委員都在上面簽了字。15天以後,克格勃屬下的精銳特種部隊——阿爾法部隊攻進了喀布爾阿明的總統府,阿明被亂槍打死,數年來一直在蘇聯“養病”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旗幟派頭目卡爾邁勒被扶持上臺。

那麼,這一決策是如何做出來的呢?

鑑於蘇聯解體,現在人們有可能查閱克里姆林宮內部檔案,以前禁止直接參與者公開發表的回憶錄不斷見諸報端。這些材料揭示了蘇聯高層少數人是怎樣作出了入侵阿富汗的致命決定,使蘇聯陷入阿富汗戰爭泥潭的內幕。

已經銷密的一些政治局文件表明,那次入侵跟西方專家當時的看法不同,主要是一個自發的、考慮不周的決定。在八九個月的時間裡,包括勃列日涅夫在內的蘇聯領導人一直抵制阿富汗共產黨人要蘇聯進行軍事幹涉的要求。可是,實際上,他們陰差陽錯地違背了自己比較正確的判斷,跌進了戰爭的泥淖。

1979年3月,當時阿富汗的領導人穆罕默德·塔拉基一再呼籲蘇聯投入地面部隊同反共的聖戰者們作戰。對此,勃列日涅夫斬釘截鐵地回答:“我們從各個方面對這個問題仔細進行了研究,權衡了利弊,現在我要坦率地告訴你:我們不可以那樣做,那樣做只會有利於敵人——你們的敵人和我們的敵人。”可是,不到10個月他卻走上了他發誓要避免的道路。

1979年12月27日上午,以偽裝身份駐紮在喀布爾的特種部隊接到命令:進攻總統府,推翻阿明政權!參加進攻的兵力包括阿爾法反恐怖部隊、安全部門所屬的另一支秘密部隊Z行動組和蘇軍守衛巴格拉姆機場的一個傘兵團之一部,總共約有1000人。阿爾法部隊是4天前空運到喀布爾的,他們身著便服,名義上是經阿富汗方面同意派到阿富汗工作的文職人員。同一天,部署在北部蘇阿邊境的蘇軍也開始從陸路入侵。

守衛總統府的是由300餘名死心塌地追隨阿明的衛士組成的總統衛隊,另外還有3000人左右的正規軍駐守在總統府周圍。可是進攻的突然性以及蘇方對陣地和部隊配置瞭如指掌起了重要作用,攻擊很快得手。

當夜幕降臨時,蘇軍的一隊裝甲運兵車冒著警衛部隊的炮火沿著通向山巔的總統府的小路疾駛。參加過這次戰鬥的阿爾法部隊軍官尼古拉·別爾列夫說,當他們開進總統府時,他和戰友們衝進樓裡,直奔二樓阿明的辦公室。不知誰向總統書房投了一枚手榴彈。驚慌失措的阿明從房裡衝出來,身穿阿迪達斯牌T恤衫和藍色拳擊短褲,手裡拿著槍。他立即被亂槍擊斃,他的屍體周圍橫七豎八地佈滿了他的衛士們的屍體。

當戰鬥結束時,這個新的蘇聯保護國的一些領導人被邀到總統府,並向他們展示了阿明中彈累累、血肉模糊的屍體。儘管他們對這個心狠手辣、殘酷迫害異己的獨裁者遭此下場倍感慶幸,可是一想到蘇聯竟在別國動用軍隊攻佔總統府,槍殺其領導人,又禁不住嚇得心驚肉跳。

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正在編寫一條“老生常談”的封面消息:阿明背叛了革命。社會主義處在危險中。阿富汗共產黨內的“健康力量”已籲請蘇聯提供“軍事援助”。

同時,政治局批發了給黨內高級幹部的一份秘密通報,對這項干涉決定作了解釋。它指責阿明大肆迫害政治對手,事態極其嚴重,革命成果和民主進步政權處在危險之中。

1980年1月2日,蘇共政治局正式授權把駐阿富汗的“有限的”蘇聯派遣軍兵力增加到5萬人,外加2000名克格勃特種人員。

柯西金總理1979年3月在同塔拉基的談話中提到的可怕後果很快變成了現實。蘇軍不久便陷入同阿富汗聖戰者的一場殘酷的游擊戰而不能自拔。

關於蘇聯高層作出軍事幹涉決定的演進過程,還得從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奪取政權談起。據克格勃喀布爾站前副站長亞歷山大·莫羅佐夫說,塔拉基和人民民主黨1978年4月推翻達烏德,奪取了政權。蘇聯意識形態首腦們覺得有義務把它視為“社會主義力量”的又一次勝利,並支持喀布爾的“進步”政權。

可是,阿富汗經濟十分落後,加之連年戰亂和糧食歉收,民不聊生。特別是在這個99%的人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各宗教政黨領導的武裝力量紛紛起來抵抗新政權。塔拉基剛上臺不久便陷入了困境。到翌年3月,局勢進一步惡化,政府軍在戰場上節節失利,游擊隊圍攻第三大城市赫拉特,特別是執政黨內部“人民派”和“旗幟派”公開分裂,內訌嚴重。正如當時的領導人私下承認的那樣,新政權幾乎完全失去了民眾的支持。

塔拉基向克里姆林宮告急,要求蘇聯派兵解赫拉特之圍,以“拯救革命”。3月20日塔拉基抵達莫斯科。據當時的會談記錄,柯西金對塔拉基說:“我們將盡一切力量通過派軍事顧問和提供軍用物資來幫助你們,但我們認為派地面部隊將是一個致命的錯誤。”柯西金認為這樣做將激怒國際社會,帶來一系列極端嚴重的後果。“我們共同的敵人正盼著我們那樣做。而且人民是決不會原諒這種行動的。”

塔拉基的派兵要求雖被拒絕,但他還是連捧帶哄地索要了不少援助:米-24武裝直升12架連同機組和地勤人員;無償糧食10萬噸,用蘇聯信貸再購買20萬噸;其他一些軍事補給品。也許蘇聯領導人這時已感到自己上了當,可是他們仍認為從意識形態角度來看,蘇聯不能不去支撐一個自稱為“馬列主義的”政權。1979年6月28日葛羅米柯、安德羅波夫、烏斯季諾夫等人給中央的絕密報告中表露了他們對塔拉基的不滿。報告說,阿富汗人民民主黨“軟弱無能”、“缺乏集體領導”,而且權力集中在“破壞法制、屢犯錯誤”的塔拉基和阿明手中,這是局勢嚴重的主觀原因。同年9月,阿明發動政變推翻塔拉基取而代之,為蘇共中央徹底改變方針種下了根苗。


山外山FJH


一種普遍認可的觀點是蘇聯向阿富汗方向的擴張是為了打通印度洋出海口。

這一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蘇聯在當時對於印度洋上的一個國家幾乎掌控著絕對的控制權,那就是印度,印度洋海域的航道對於蘇聯來說是十分安全的,就這一方面,如果打下了阿富汗,對於蘇聯的這一航線來說絕對是意義非凡。


但是事實卻又似乎不僅僅於此,從蘇聯對阿富汗採取的一系列行動來看,阿富汗更像是他們的一個戰略核心。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阿富汗是蘇聯的鄰國,甚至於早在沙俄帝國時期,沙俄就曾為了這個地方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到了蘇聯時期,對於阿富汗的重視也是幾乎沒有減弱過。阿富汗位於蘇聯的腹地,其位置十分的重要,如果一旦阿富汗投向了敵對勢力,對於蘇聯來說就像是一把利刃插在了腹部,會讓他們寢食難安。


從蘇聯對阿富汗的重視程度也可以看出,阿富汗絕對不容許他們輕易的拋棄。對於其他的地方,蘇聯不過是用海軍什麼的,而對於阿富汗他們可以說是下上了巨大的賭注。所以最後的失敗也才會那麼深刻。


最後,做一下總結,正因為無法拋棄,所以才深陷其中。這用來形容蘇聯對阿富汗戰爭再適合不過了吧。


圍知歷史


這個故事要從一個吉尼斯世界紀錄保持者說起,這位仁兄叫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他是這世界上勳章最多的人,共獲得蘇聯勳章十五枚、獎章十八枚,外國勳章四十二枚、獎章二十九枚。這也是和明朝萬曆皇帝一樣功罪難說的人,他把蘇聯帶入了軍事超級強國的行列,一度核武器超過美國,讓蘇聯民眾的生活有了極大提高,他同樣也為後來蘇聯解體種下了禍根。

禍根——有限主權論

有限主權論並非勃列日涅夫創造的,說來諷刺,想出這個概念的是美國。但美國沒敢把這玩意推廣,因為實在太遭人恨。之所以說遭人恨是因為其根本內容是“聯合主權代替單一的國家主權”,就是你拜入老夫的堂口,不僅生死我的人,死是我的鬼。賺錢也要先可老夫花,妹子先給老夫泡,老夫心情不好了還可能抽你。我相信除了個別口味奇重無比的受虐狂,基本不會有人在進堂口,美國人精明著呢,怎麼可能出這樣的昏招?


可是老勃同志出了,他一直對小兄弟不聽話頭疼無比,尤其是隔壁那個形狀像公雞的傢伙,成天陽奉陰違,皮裡陽秋,不給好處就消極怠工,還死活不正式拜老大,進堂口。不久之後,第一個不聽話的小兄弟送上門,捷克斯洛伐克,他們沒事搞什麼布拉格之春,妄圖脫離堂口的溫暖懷抱,簡直不可饒恕。1968年,老勃在有限主權論的指導下把捷克斯洛伐克狠狠的抽了一頓,小捷很快老實了,老勃志得意滿。但他沒發現其他小兄弟都沉默下來,警惕的看著他,原來同在一個堂口,大哥也是說抽誰就抽誰的,這樣的堂口混著沒有安全感啊。從那一年開始,華約組織逐漸離心。

起因——孩子叫人偷了

說起阿富汗,有一個很牛很牛的別稱叫帝國墳場,從亞歷山大大帝到成吉思汗,從日不落帝國到現在的美國,無一不在這裡栽過大跟頭。可是因為這裡位置太重要是連接東西亞的核心點,歷代帝國擴張都繞不開。千年以來各方勢力紛紛滲透,這個國家內部勢力犬牙交錯,碰了他不是碰了一個小國,是動了許多幕後大國的戰略佈局的。所以基本上誰碰誰倒黴,每個不信邪的試過以後都這麼說。

蘇聯就是其中一個不信邪的,在沙俄時代,他們就對這裡很有興趣,到了1921年把英國人坑跑之後,他們的興趣轉化成了行動,不停的向阿富汗滲透,在阿富汗培植自己的羽翼。其實得說蘇聯最開始是不打算直接開片這麼粗暴的,他們希望慢慢培養自己人,把阿富汗順理成章的納入勢力範圍。

所以蘇聯對阿富汗的自己人很慷慨,是當親兒子養的。到了1973年,多年心血終於開花結果,親蘇的達烏德通過政變推翻了國王,建立阿富汗民主共和國。但因為達烏德太親蘇,引起了諸多反彈,達烏德就開始玩政治暗殺,進一步加劇了動亂。到了1979年總理阿明又通過政變幹掉了曾經的戰友達烏德,老勃其實也無所謂,都是自己人,誰上來都無所謂嘛。

但老勃很快就有所謂了,因為他發現阿明是個反骨仔,他居然和西方眉來眼去!這也就算了,隔壁那個公雞形狀的傢伙也那樣。可是阿明居然限制蘇聯在阿富汗情報人員的行動,這就是要翻天啊?這是要和老美的堂口混啊!我養了幾十年的孩子,就這麼叫人給偷跑了,連撫養費都不給我,老勃心裡苦似黃連。

決策——掀桌子

老勃的腦袋青筋都變成紫色,這叫我怎麼忍?白眼狼啊!堂口裡全是白眼狼啊!那個公雞形狀的傢伙騙吃騙喝還罵我,那個捷克斯洛伐克公然鬧事,連自己養了十幾年的孩子都反咬我一口。不給他們點顏色看看,這堂口老大我是當不下去了,不讓這群混蛋見點血,他們真不知道誰是老大!還有天理嗎?還有王法嗎?知道什麼是有限主權論嗎?知道什麼叫勃列日涅夫主義嗎?掀桌子!開片!


1979年12月27日,蘇聯八萬大軍開進阿富汗,鋼鐵洪流瞬間淹沒這個貧瘠的國家,不到一個月就攻陷首都喀布爾。老勃意氣風發,阿明你這個叛徒,背叛堂口的下場只有一個,那就是死!處決了阿明後,蘇聯迅速扶植了傀儡政權。戰鬥民族感覺簡直是兵不血刃,一點難度都沒有。

如果小布什能穿越回1980年一定會告訴老勃,這不是結局,這只是開始。可惜小布什沒法穿越,老勃自然也不知道原來阿富汗是這麼危險的。蘇聯軍隊扶植完傀儡政權後,開始分兵剿滅地方武裝,一切似乎都很正常。

過程——捅了馬蜂窩

蘇軍的清剿行動很不順利,地方武裝利用山地地形和快速移動的游擊戰讓摩托化的蘇聯陸軍苦不堪言。老勃回頭看著那個公雞形狀的傢伙若有所思,可惜手裡沒證據。他又看著對手手裡的毒刺對空飛彈,恨恨的看了老美好幾眼,老美表示我是武器批發商,對使用情況不負任何責任。

老勃徹底被激怒,你們合起夥來坑我是吧?好!那就叫你們知道知道什麼叫機械化,瞭解瞭解什麼叫飽和轟炸,明白明白什麼是機降突襲,懂得懂得什麼是三光政策,哦,抱歉,最後一條是沒有的,我們是光榮的軍隊,日本人那套東西是不用的。然後....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老勃暴怒之下血壓升高,心臟猛烈跳動,他掛了,帶著幾公斤的勳章掛掉了。可問題在於蘇軍還在阿富汗陷著呢啊?管不了那麼多,先找出個人管堂口再說。繼承人安德羅波夫,老安是個很有作為的老大,上來對內政做了大量梳理,執政一年三個月,掛!再來,契爾年科,執政13個月,再掛!這三年沒幹別的,光選老大了,那邊的蘇軍已經在阿富汗陷了5年,時間來到1985年。

結局——帝國黃昏

1985年,蘇聯終於找了個年輕點的傢伙管堂口,他叫戈爾巴喬夫,這哥們是個好人,好的堪比曼德拉。對手希望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曼德拉玩廢一個南非算什麼,他把蘇聯都給玩廢了。


老戈上臺後先宣佈不搞勃列日涅夫主義了,有限主權論也不用,小兄弟們可以不用怕啦,想幹嘛幹嘛吧。既然沒有有限主權論,阿富汗就不是問題,還是政治解決吧。然後他就開始和聯合國一群官僚扯皮,一直扯到1988年才扯出個結果,蘇軍就又在阿富汗和游擊隊對峙了三年。到了1989年才算把前後投入的12萬蘇軍撤離出阿富汗,這場因不義而起的戰爭,又由不義而終。

悍然入侵的舉動讓蘇聯陷入無盡的外交困境,十年的泥足深陷讓蘇聯世界一極的形象徹底崩潰,連續領導人病故讓蘇聯內部沒有任何政策穩定性,矛盾重重。這個曾經讓世界畏懼的帝國終於走向黃昏,三年後的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在聖誕節前後發動侵略,在聖誕節當天解體,命運給蘇聯一個黑色的玩笑,歷史在那是完成了輪迴。

總結蘇聯的成敗其實很困難,但我想脫不開那句國雖大,好戰必亡,大國沒什麼,沙文主義是會害死人的。


歷史吐槽機


在亞洲中部阿富汗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便是中西要道絲綢之路的關節點。所以不論是蘇聯還是美國都想要強阿富汗納入囊中,包括之前已經撤出阿富汗的英國。只是由於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當中損失慘重。了,無力對該地區進行管理,所以阿富汗才成為美蘇競爭的舞臺。在當時蘇聯處於攻勢狀態,逐步滲透到印度洋地區。而且蘇聯的動作很早,在早些時候就對阿富汗進行各項滲透,甚至幫助阿富汗建立共和國政府。但是這個共和國政府不得阿富汗的民心。了,反而被政變推翻。蘇聯不甘心失敗,又通過各種殘酷的鎮壓手段鎮壓阿富汗人民。


重新建立代理人政權,但是這一切並沒有結束。由於代理人的各項政策使得阿富汗的民眾再一次掀起了反蘇浪潮。這使得蘇聯大為惱怒,同時在國際上蘇聯也開始走下坡路,為了重塑蘇聯在國際上的地位。蘇聯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阿富汗戰爭正式打響,這場戰爭初期十分順利,蘇聯幾乎沒有任何遇到任何有效的抵抗。這與當初英國佔領阿富汗將其作為殖民地的套路,如出一轍,但是不久蘇聯就與當年的英國一樣陷入了阿富汗戰爭的泥沼。阿富汗這個國家總體而言是比較落後的,依然是以部落國家的形式進行統治。但是蘇聯憑藉其強大的軍力入侵阿富汗之後,內部勢力反而團結起來。





蘇聯可以在短期內取得軍事上的勝利,但是各派的軍隊不斷對蘇聯進行騷擾和襲擊,使得其疲於應付,同時當時的反蘇陣線不僅有美國,巴基斯坦,還有東方大國以及整個阿拉伯世界。可以說蘇聯的對外政策是極其失敗的,在阿富汗戰爭中徹底成為孤家寡人。憑藉國際友人的支持阿富汗對蘇聯的游擊戰爭和騷擾運動戰不斷取得勝利。雖然勝利很小,但足以使蘇聯飽受持續作戰的痛苦。隨著戰爭的進行大部分的地區都被游擊隊所控制,甚至蘇聯有效統治的幾個大城市也不斷爆發戰爭和運動。




蘇聯甚至無視人權問題,仿效當年的日本實行強力壓制政策造成數萬人阿富汗平民的死亡。直接導致阿富汗民眾完全倒向反抗軍的一邊。蘇聯徹底失去了戰勝的可能後來蘇聯的經濟政治陷入混亂,已經沒有辦法控制阿富汗,被迫撤軍。而此時蘇聯政權對於這場戰爭的爆發持否定態度,並將這一戰爭爆發的原因推到了軍方。參加戰爭回國的士兵,不僅沒有得到任何撫卹,甚至連基本的保證都被剝奪,這也直接導致了蘇聯解體時軍方詭異的沉默。在當時蘇聯已經臨近衰弱時期與美國的對峙雖然在強硬方面,可以佔據上風。



但是蘇聯已經被反蘇陣線所包圍,因此急需尋求出海口通過佔領阿富汗染指印度洋。但是這卻直接觸動了美國東方大國印度和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利益。蘇聯挑起了這場戰爭,可謂得不償失。而說起阿富汗人們都給阿富汗一個響亮的名字叫做帝國墳場。從歷史上來看,從亞歷山大大帝到成吉思汗,再到英國美國和蘇聯都在阿富汗這個貧窮的國家載了大跟頭。其實原因並不是阿富汗有多強,而是他本身處於戰略交叉地帶各個國家的勢力都在阿富汗盤根錯節。任何一個國家想要對阿富汗實施有效佔領都會導致其他國家的反對和支持阿富汗反對這個國家。



1921年英國宣佈撤離阿富汗以後蘇聯就將阿富汗地區視為自己的傳統領地。將阿富汗強行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而且蘇聯在作戰過程當中無差別的進行軍事打擊。更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同時阿富汗的地形複雜,對於機械化的軍隊而言很難順利推進。種種原因都使得蘇聯深陷阿富汗戰場而無法自拔,最後草草收場。當最後撤出阿富汗之時也是蘇聯完全內亂之日。發動了這場戰爭使得蘇聯陷入了極大的外交困境。在國際上蘇聯的形象徹底崩潰,這就是大國沙文主義的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