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15世紀的聯合國文化遺產,比利時小鎮漁民騎馬捕蝦

從 15世紀到今天,比利時西南海岸的漁村是世界上少數還在用馬捕蝦的地方。


來自15世紀的聯合國文化遺產,比利時小鎮漁民騎馬捕蝦


在比利時西南海岸的漁村裡,15名漁民使用騎馬捕蝦的古老傳統技術捕蝦。

聯合國認證為文化遺產

在比利時西南海岸的奧斯特敦刻爾克(Oostduinkerke)漁業村莊裡,15個漁民家庭每年都會進行一項傳統活動:騎馬捕蝦(Horseback Shrimping)。這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證為文化遺產的傳統活動,每年都會吸引眾多觀光客前來一探究竟。

只有15名漁民還在遵循傳統

源自於 15世紀,「騎馬捕蝦」的古老技術利用馬強大的力量將漁網拖行於海岸的淺水區,捕撈奧斯特敦刻爾克當地原產的褐蝦(Crangon crangon)。過去,法國、荷蘭和英國南部的漁村都能見到這個捕蝦活動,現在,只有 15位比利時漁民還在維護這項傳統技術。


來自15世紀的聯合國文化遺產,比利時小鎮漁民騎馬捕蝦


漁民身著黃色套裝、騎著以力量出名的比利時重馬,在淺水區拖行漁網捕蝦。

在退潮前後下水捕蝦

根據外媒報導,這 15位漁民分別有不同的捕蝦專業,從編織漁網到馴馬都各司其職。在四月到十月這段相對溫暖的期間,漁民每週下海兩次,分別在海水低潮前後的一個半小時期間進行捕蝦活動。

利用馬力拖行漁網

他們會騎著平均體重 1,000公斤、以力量出名的比利時重馬(Brabant Draft Horses)下海,在水面高及馬匹胸口的地區,沿著海岸線拖行錐形漁網,一條鐵鏈會同時在海底的沙地上被拖行,製造讓褐蝦躍出沙地、跳入漁網的震動。


來自15世紀的聯合國文化遺產,比利時小鎮漁民騎馬捕蝦


騎馬捕蝦的漁民讓馬匹在淺水區來回走動、奔跑,讓蝦只躍出沙地、跳入網中。

只捕大蝦,其他放回大海

一段時間後,漁民會騎著馬匹上岸,將捕獲到的蝦只倒入馬匹兩側的籃子裡,並把螃蟹、小魚等等被意外捕獲的魚類送回海中。在徒手檢查蝦只的過程中,他們也會把過小的蝦只放回海中,只留下已經成長完全的成年個體。


來自15世紀的聯合國文化遺產,比利時小鎮漁民騎馬捕蝦


捕蝦時間結束後,漁民在岸上徒手檢查捕獲的蝦只。

凝聚當地認同感的傳統技術

對當地人而言,騎馬捕蝦活動的核心在於對海洋、沙地的認識,以及對馬匹的高度信任與尊重。即便這已經不是他們賴以維生的工作,騎馬捕蝦活動在當地仍是群體認同、社會和文化的象徵,經驗老道的捕蝦師傅會將自己的技術傳承給下一代。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協助下,當地也開發了一系列騎馬捕蝦課程,完成課程的學員就能正式成為捕蝦員。

年度捕蝦祭吸引上萬遊客

另一方面,當地居民每年都會花好幾個月的時間建造浮板、準備街頭戲劇演出和縫製戲服,迎來一年一度、兩天一夜的捕蝦祭(Shrimp Festival)。其中,褐蝦遊行與兒童捕蝦體驗員選拔賽往往會吸引超過 1萬名遊客前來朝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