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82毫米車載速射迫擊炮(上)

從2015年開始,在反映我軍訓練的報道中,國產PCP001型82毫米車載速射迫擊炮及其配套的VPY001A型82毫米車載速射迫擊炮彈藥輸送車的曝光率猛增,這意味著這款獨具特色的武器已經批量服役並形成了戰鬥力。

毋庸諱言,該武器系統是在蘇聯2B9型“矢車菊”速射迫擊炮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鑑於“矢車菊”在蘇軍中服役僅十餘年便被淘汰,蘇軍此後又重新裝備傳統結構的迫擊炮,因此許多人認為離經叛道的“矢車菊”是一個失敗的設計,繼而對我軍為何要“重蹈覆轍”感到頗為不解。要解答這個問題,還是要從“矢車菊”的優缺點開始談起。

國產82毫米車載速射迫擊炮(上)

曇花一現

“矢車菊”是一種裝在輕型大架和雙輪炮車上,採用後膛自動裝填,由4發彈夾供彈,安裝有反後坐裝置的82毫米速射迫擊炮。由自動機部分(炮閂、液壓緩衝器、解脫裝置、輸彈機、分離裝置、再裝填裝置、緊定機構等)、上架部分(方向機、高低機、平衡機、調節機等)、行走部分(下架、大架、鎖定裝置、千斤頂、減震裝置等)組成。炮身重 435千克,全炮重622千克。

在蘇軍中,該炮一般用車輛牽引,也可裝上嘎斯-66(4×4)卡車、BTP-60或BTP-70裝甲人員輸送車載運。發射前從車上卸下,讓下架前方的支撐座盤下落,通過螺桿使炮車車輪離地,以座盤承受後坐力。發射完畢後後再用吊杆機械裝到車上,以便轉移陣地。

根據蘇軍的戰場統計,炮擊造成的傷亡絕大多數發生在第一輪炮擊期間。因此蘇軍特別重視提高火炮的瞬時火力密度。“矢車菊”可以在2秒鐘內,將一個彈匣中的4發炮彈全部發射出去,理論射速高達120發/分,高於傳統結構的迫擊炮數倍,這是其最大的優點,也是當年蘇軍決定列裝它的主要原因。

此外,“矢車菊”既能像傳統迫擊炮一樣大射角間瞄射擊,又能直瞄射擊,這是其另一大優點。眾所周知,現代戰場上目標類型多樣,情況複雜,而傳統結構的迫擊炮如果不加以改裝,是不具備平射能力的。“矢車菊”的直瞄射擊能力不僅使其擁有更好的戰場環境適應能力,給指揮員以更多的選擇,而且還能在炮組面臨突發情況時,提供自衛能力。其配套的反坦克破甲彈有效直射距離達 400米,足以在這個距離上毀傷敵方輕型裝甲車輛,因此“矢車菊”必要時還可以充當反裝甲武器使用。

另一方面,“矢車菊”的缺點也極為突出。其中最令人垢病的,莫過於此炮的射擊精度實在太差。其最大射程散佈為1/100,遠低於傳統82/120毫米迫擊炮1/150的指標。加之該炮超高的爆發射速,因此要想達到同樣的射擊效果,“矢車菊”的耗彈量將遠超傳統結構的迫擊炮。

其次,“矢車菊”令人咋舌的理論射速,不可避免地會造成炮管溫度急劇上升。膨脹後的滑膛炮管與迫擊炮彈彈帶之間的間隙增大,火藥燃氣外洩加劇,會造成射程變近和射擊精度急劇變差。因此在實際使用時,2B9型“矢車菊”的實際最大安全射速被控制在40發/分以內,持續射速被控制在半小時內300發以內(平均每分鐘10發)。2B9M型“矢車菊”炮管改為風冷後,因冷卻效果不及水冷,因此持續射速降為半小時200發(摺合每分鐘6發)。如此一來,“矢車菊”在持續射擊時,實際射速較傳統結構迫擊炮並無明顯優勢。

在機動性方面,“矢車菊”速射迫擊炮重達632千克,是多數同口徑傳統結構迫擊炮重量的15倍左右,只能靠汽車牽引或車載才能機動。對於裝備在摩步營一級的支援火炮來說,其機動性和其戰術使用靈活性很糟糕。加之堪比榴彈炮的複雜設計,“矢車菊”造價高昂,在效費比上完敗於堪稱“簡單武器”的傳統結構迫擊炮。

綜上所述,在經過阿富汗戰場實戰檢驗後,“矢車菊”的設計被證明是得不償失,雖然其剛亮相時“驚豔四方”,但最終卻只是“曇花一現”罷了。

國產82毫米車載速射迫擊炮(上)

浴火重生

根據公開資料,蘇聯解體後,我國得到了“矢車菊”的實物,並對它進行了深入研究。到上世紀90年代末,被稱為W99的“矢車菊”仿製品出現在中國軍品外貿的清單上。雖然從W99這個編號看,該仿製品只是外銷型號,但人們卻依然可以從少之又少的公開照片中發現,仍有少量W99在我軍邊防及山地作戰部隊中試用。

從外銷宣傳資料中可以發現,W99並非是“矢車菊”的完全仿製品,它的理論射速提高到180發/分。我國軍工科研人員還通過加長炮管,改進裝藥,將W99的炮口初速從“矢車菊”的272米/秒提高到了295米/秒,最大射程從4 570米提高到了6 000米以上。

前一個改進是為了在4發急促射時,儘可能減小射擊震動對彈著精度的影響。第二個改進,則是為了彌補“矢車菊”最大射程不及我軍現有的PP87式82毫米迫擊炮(最大射程5 700米)的短板。

經過以上改進的W99雖然在性能上較其原型有所提高,但精度差、機動性差的缺點並沒得到根本性的改觀,因此該型號雖經幾年試用,但卻沒能批量服役。

2005年以後,駐西南地區的快速反應部隊將W99安裝到“鐵鷹”載具上的照片曝光。所謂“鐵鷹”載具,其實就是慶鈴皮卡的改進型。它是我軍新一代輕型通用載具還未成熟前的過渡性產品,具有明顯的應急性質。W99和“鐵鷹”載具相結合後,徹底解決了拖曳式的W99機動性差的問題。二者結合成一體後,由於戰鬥全重大為增加,連發射擊時的震動大為減輕,射擊精度有所改善。據瞭解,這是部隊針對任務需求和W99的特點自行改裝的。實踐證明,這種“車炮一體”的改進思路是正確的。

不過,“鐵鷹”載具的底子畢竟是民用車,因此在綜合性能上距軍隊需求還有不小的距離。例如,該載具的最小離地間隙僅為190毫米,發動機功率僅為70~89千瓦,機動性能、越障能力並不盡如人意。加之車體較輕,為提高射擊穩定性,“鐵鷹”載具底盤中部兩側各加裝了一個液壓千斤頂。射擊前必須要先將千斤頂放下,才可進行12點鐘方向的射擊。否則的話,速射迫擊炮連發射擊的後坐力有可能將載具掀翻。

國產82毫米車載速射迫擊炮(上)

​2007年,國內某軍事雜誌曝出了將W99搭載到“東風猛士”上的照片。不久,保利集團將一款名為SM1的81毫米速射迫擊炮推向國際市場,併成功打開了銷路。數年後,國產PCP001型82毫米車載速射迫擊炮被曝已經批量裝備部隊。從照片上分析,可以認為SM1就是PCP001的出口型,二者最大的區別是,前者為適應海外市場,將迫擊炮口徑改成了西方的81毫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