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和瘀血的源頭——氣血不通,化痰化瘀——溫通溫化

我們都知道“寒則凝”,寒容易使東西凝固。人體也是這樣的,遇到寒氣,血流動的速度就會減緩,這樣就容易堵,氣堵住了就容易成為痰,血堵住了就容易產生瘀。這在根源上都是因為寒,但是後來在變化中就不再是寒了,鬱久又會化熱。痰可能是因為氣寒,氣不能通而形成的,痰作為身體的一個異類在這裡久了就會化火,所以痰字裡面兩個火。瘀,可能是因為血跑得慢了,凝在那裡了,凝久了就成為身體或者血管裡面的一個異物,也開始著火了。痰和瘀在源頭上可能是寒也可能是熱,但是時間一長,都有化火的跡象,所以“六淫皆從火化”,那就得考慮到適當清火。

痰和瘀血的源頭——氣血不通,化痰化瘀——溫通溫化

寒則凝,氣血不行,使人精神萎靡,缺乏生機了,如果用溫通的方法,可以鼓動氣血,使氣血運行和生化的速度加快。且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得溫則運,在氣血的加速運行和生化中,一些痰和瘀滯會被化掉,這是溫通,它能提高人體的各種能力、各項功能。

溫藥還有一個作用,叫溫化。我們知道化瘀的藥裡面往往帶有溫藥,比如當歸尾。化痰的藥裡面也有很多的溫藥,比如二陳湯,它是化痰最基本的一個方劑。其中半夏是溫性的,陳皮也是溫性的,甘草也是偏溫的。

其實痰和瘀就像裝過菜的碗,裡面油滋滋的不好洗掉,得用洗滌劑。但光用洗滌劑還不行,還得加水,最好加熱水,才能洗得快。用洗滌劑就好比化痰用的主藥,用水好比在化痰的時候要注意生津,比如加一點蘆根、花粉之類的,甚至要加一點沙參、麥冬這些很滋潤的藥,化痰化的更快而不傷陰,而用熱水好比用溫藥。

痰和瘀血的源頭——氣血不通,化痰化瘀——溫通溫化

化瘀也是這樣的,化瘀有很多藥,紅花、桃仁、三七粉、丹參等,在化瘀的同時我們還要加進去四物湯,當歸、白芍、川芎、生地。化瘀的本身是以傷血為代價的,所以,我們要一邊化瘀一邊養血。新血出來了,瘀血被沖掉了,這也相當於一邊用洗滌劑一邊加水。這些藥偏溫就好比是用熱水。

溫化的“化”還不僅是化痰化瘀的意思。我們講春、夏、長夏、秋、冬,它們對應的是生、長、化、收、藏。從生長到收藏,中間有一個“化”的過程。“化”就是變化、運化,對應於五髒是脾,脾主運化。如果運化非常得力,那麼氣血就非常容易生化出來。從水谷到氣血,它是靠脾運化過來的。脾運化功能好很多病都能被運化掉。當人體脾運化不行的時候,很多病化不掉。所以李東垣他非常注重脾胃,這不僅僅是因為脾胃是後天之本,而且因為脾胃的健運能夠化解病邪,化生氣血。所有的運化,都跟脾土有關,都需要能量,需要溫度,“脾為溼土,得溫則運。”

痰和瘀血的源頭——氣血不通,化痰化瘀——溫通溫化

自然也是這樣的。我們看看春天的大地,立春完了是雨水,大地還沒有回暖,雨水開始變多,雖然雨水多,但是大地依然很蕭條,連迎春花都沒有開。因為光有水還不行,還得有溫度。溼土上面依然不能長草,樹依然不發芽,它迫切地需要溫度,慢慢地,驚蟄、春分、清明,大地才開始回暖,馬上就生機勃勃了,發芽的發芽,開花的開花了。天地化生萬物,也是溫化的結果,要有溫度才能化。

我們養生,其實養的是人體運化的能力,也經常用到溫藥。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