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節C位出場|誰才是新聞背後真正的英雄

記者節C位出場|誰才是新聞背後真正的英雄

2019年11月8日

是一個不放假的節日

中國第20個記者節

選擇做記者

就選擇了一種

永遠在路上的生活方式

把新聞做好

就是他們慶祝節日的最好方式

我們有請攝影記者C位出場

親自講述在新聞背後

他們是如何砥礪前行

1

王效

記者節C位出場|誰才是新聞背後真正的英雄

2006 年至今,任成都商報攝影記者。

《英雄機長》

(獲金鏡頭2018年度新聞人物類單幅金獎)

記者節C位出場|誰才是新聞背後真正的英雄

今年十一檔,《中國機長》上映,這部影片在點映中拿下了票房第一,不少觀眾在影院情不自禁,淚流滿面。《中國機長》由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從重慶至拉薩飛行任務中,在9800米高空,駕駛艙右側風擋玻璃破損脫落。機組成功處置航班險情,在成都雙流機場安全迫降,確保機上119名乘客安全。中國民用航空局和四川省決定授予機長劉傳健“中國民航英雄機長”稱號。

這張圖片拍攝於險情發生兩天後的新聞發佈會,在醫護人員的陪同下,劉傳健首次公開講述當天險情的經歷。在近萬米高空,他憑藉精湛的駕駛技術和沉著的心理素質化解險情。這張照片能從眾多川航機長的圖片中脫穎而出,正是因為透過照片直抵了人物的內心。畫面中機長的眼睛彷彿在說話,略帶疲憊,又很堅毅,還帶著一絲不可捉摸的神秘氛圍。也許沒有人知道他這時在想什麼,但卻能被照片營造出的情緒所吸引。

2

王飛

記者節C位出場|誰才是新聞背後真正的英雄

衢州日報報業傳媒集團主任記者,作品曾在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中國新聞攝影年賽、中國晚報新聞攝影比賽等國際國內重要賽事中獲獎。

《“改革先鋒”謝高華》

(獲金鏡頭2018年度新聞人物類組照金獎)

記者節C位出場|誰才是新聞背後真正的英雄

2018年,改革開放40週年,有著傳奇色彩的謝高華進入我的視線。近年來專注於典型人物視覺化表達的我,決定為社會為謝老也為自己留下一份具有歷史價值的影像讀本。但此前的謝高華,於我而言只是個傳說,除了他當年突破重重阻力、冒著政治風險開放的義烏小商品市場,衢州柑橘、銅山源水庫、烏溪江引水工程,都深深地鐫刻著他的印記,影響並造福百姓至今。如何找到近距離拍攝和觀察的突破口?我找到了謝老忘年交、《謝高華傳》作者鄒躍華老師,請他帶我進入這位傳奇人物退而不休的日常生活。

通過一年的隨訪實踐和思考,我用影像記錄了這位傳奇人物的多個瞬間,留下了這位傳奇人物在衢州、義烏、北京等地退而不休的珍貴鏡頭。2019年10月23日,我剛抵達西安計劃參加人民攝影“金鏡頭”2018年度頒獎盛典,卻收到微信留言:謝老走了。立刻改簽航班,提前返衢。

“家屬急需一張老人家的遺像照!”在車上,我立即打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電腦,從海量的圖片庫中精選出一張神采奕奕、個性鮮明的照片,聯繫當地照相館朋友,連夜加班製作遺像。返回衢州的第一時間前往殯儀館弔唁,謝高華的靈堂四周,已擺滿了社會各界敬獻的花圈,近千人自發從浙江各地趕來為他送行,我立即投入拍攝中,用虔誠影像送別一代傳奇人物。

記者節C位出場|誰才是新聞背後真正的英雄

謝高華靈堂現場 王飛 攝

錯過了“金鏡頭”頒獎盛會,沒有機會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新聞攝影人面對面交流,的確有些遺憾。但送別這位值得敬重的老人,對我來說更為重要,因為在一年多的貼身隨訪中,謝老不僅僅是我鏡頭中的報道對象,已經昇華為創新擔當、一心為民的精神符號。

在謝老人生的最後時刻,我再一次用行動體現了攝影記者的職責和使命,並讓這份具有歷史價值的影像讀本更全面、更有意義。

3

王振宇

記者節C位出場|誰才是新聞背後真正的英雄

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視覺中心攝影記者。

《烏鎮奶奶觸網而變》

(獲金鏡頭2018年度潛力記者獎)

記者節C位出場|誰才是新聞背後真正的英雄

從2008 年參加工作,到2019年正好11年。我們這一代攝影記者經歷過紙媒的輝煌,見證了紙媒的關停,轉型著新媒體……

非常幸運的是,我供職的《嘉興日報》和《南湖晚報》每週仍舊保持著各一期圖片故事的刊髮量。相對於全國紙媒縮版的大形勢,作為一名攝影記者,我是幸福的。

嘉興雖處滬杭中間,但這座江南小城節奏緩慢,氣質不溫不火,突發事件不是很多,就連臺風都很少登陸。

對於一個攝影記者而言,新聞資源匱乏很難“出活”。但是,也正是這樣平靜的環境,讓我有了放慢腳步的狀態,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做深、做透每一個題材,在大時代背景下,有些新聞事件是不分地域的,小人物置身於大時代背景下,更能撥動人的心絃,與讀者共鳴。

《烏鎮奶奶觸網而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世界互聯網大會在家門口的烏鎮已經開了五屆,該關注什麼?大咖需要,接地氣的、有血有肉的普通老百姓更需要。2018 ,我和同事成傑把鏡頭對準一位80歲的烏鎮奶奶,通過她的故事講述互聯網帶給這個原本閉塞小鎮居民生活的鉅變。

科技在變,時代在變,傳播手段在變,閱讀習慣也在變,我們不得不變。在拍攝圖片故事時拍攝製作視頻短片,讓圖片故事“會說話”,這樣的習慣我已經堅持多年,並且一直在摸索中。新聞攝影的過程是孤獨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孤獨但不寂寞。新聞攝影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更不知道下一個十年會如何改變,但唯一不能變的就是堅守。

4

張磊

記者節C位出場|誰才是新聞背後真正的英雄

2008年至今在天津日報社擔任攝影記者,曾獲得第59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當代熱點類一等獎。

《寒潮下的中國最北海上油田》

(獲金鏡頭2018年度非突發新聞類組照金獎)

記者節C位出場|誰才是新聞背後真正的英雄

遼東灣錦州9-3油田群位於渤海灣最北部,是我國重要的石油產出地,由於緯度偏高冬季氣溫非常寒冷,平臺上每年冬季都會有近百名石油工人臨時組成“抗冰保產”衝鋒隊,他們想盡各種辦法使得采油平臺不受冰凍影響正常作業。

在極寒天氣下,我必須克服巨大的困難和難度。通過在海上幾天的採訪拍攝,我深刻體會到海上石油工人的艱辛與孤獨:海冰的撞擊猶如地震讓他們在獨腿平臺上晃動得無法站立,已工作了30年的破冰船老船長如今在海上工作兩個月才能回家一次……在這座平臺上有著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故事,而這些對於海上石油工人們來說已是家常便飯。我使用多角度結合時空線上的拍攝手法,令觀看者如臨其境,凸顯出神奇大自然威力下人類的頑強和艱辛。

5

張茂

記者節C位出場|誰才是新聞背後真正的英雄

2010年度“中國十大新銳攝影師”,現供職海南日報社。其作品曾在國家博物館、大理攝影節等展出,連續10年獲海南新聞獎,曾參與全國兩會、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海世博會、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等新聞報道。

《霧鎖瓊州海峽!“銀河戰艦”離島難》

(獲金鏡頭2018年度非突發新聞類單幅銅獎)

記者節C位出場|誰才是新聞背後真正的英雄

2018年春節黃金週期間,受瓊州海峽歷史罕見持續性大霧天氣影響,海口三大港口連續8天間斷性停航,導致10多萬輛車和70多萬名旅客在各港口附近滯留,滯留車輛最多時排隊長達近20公里。面對突如其來的重大新聞事件,8天裡我始終堅守新聞現場,持續關注事件的變化。我記得一位攝影前輩曾說過,面對重大新聞事件,攝影記者不僅親臨現場,而且要跳出新聞現場來宏觀把握題材、琢磨畫面。於是,我在拍了大量的常規滯留車輛、旅客等新聞圖片後,進一步思考,追尋能最直觀呈現新聞事件核心信息的決定性瞬間。

21日正是旅客返程高峰點,海口航空運力飽和,返鄉、返校等客流驟增,加上大霧天氣持續等多重因素的“疊加”,導致海口出現“萬車大滯留離島難”的困境。通過我多年新聞報道所積累的經驗,預判當晚滯留情況會更嚴重。於是,當晚8點多我趕到車輛滯留最嚴重的核心區——海口秀英港碼頭,在距離海邊約400米的空曠區域,冒著強海風操控無人機低空起飛,在夜空中盤旋尋找最佳角度。當夜裡的車流開燈緩緩有序移動時,這個宛如巨型“銀河戰艦”的畫面直擊我的內心,一幅“萬車滯留離島難”的畫面在我的腦海閃現。於是,我立即操控無人機選擇在車流最密集的地方垂直升高,達到最佳高度並調準角度,採用手動慢快門模式高空定格這個令人震撼的畫面。當晚,我趕回家裡將圖片發回報社,並第二天編髮在南海網,並被國內外近百家報紙、網站及新聞客戶端刊發轉載,廣泛傳播,引發強烈社會反響。

6

金立旺

記者節C位出場|誰才是新聞背後真正的英雄

新華社攝影部主任記者。曾先後在上海《文匯報》《東方早報》、北京奧組委工作。多次獲得中國新聞獎、人民攝影“金鏡頭”、華賽等獎項,2017年被評為新華社十佳記者。

《世界生命科學重大突破!兩隻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獲金鏡頭2018年度文化及經濟新聞類組照金獎)

記者節C位出場|誰才是新聞背後真正的英雄

克隆,不僅是生物科學中最高深、最神秘也是最具爭議性的課題,對新聞攝影而言,也是極具挑戰的題材。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團隊突破世界性難題,成功培育出兩隻克隆猴。我初步瞭解此項科研突破的原理及意義所在,也對這兩隻克隆猴產生了十足的興趣。

我們從上海驅車前往位於蘇州的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實驗室,拍攝了科研人員做實驗的不同環節,全過程記錄了科研流程。經過這個過程,讓我對兩隻克隆猴產生的不容易,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

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是,我帶上鞋套、穿上無菌防護服、戴上口罩,穿過兩扇房門,進入克隆猴所在的保溫室。兩隻猴子在保溫箱裡,自有性格,一隻比較活潑外向,另一隻比較收斂內向。看到有陌生人進來,它們偶爾會透過小窗戶對外張望,充滿好奇。我從多個角度向觀者提供了儘可能多的信息,賦予了這組照片圖像以外的更多價值,真切地呈現了這一舉世矚目的成就。

7

李雨澤

記者節C位出場|誰才是新聞背後真正的英雄

新華社江蘇分社全媒體報道中心副主任,兩次入圍世界新聞攝影大賽(荷賽)獎,兩次獲得人民攝影金鏡頭獎,八次獲得江蘇省新聞獎金獎、銀獎,曾獲第十屆平遙國際攝影展新銳攝影師獎,2016年被中國攝影家協會選為首批全國中青年攝影人才。

《共享經濟三年間》

(獲金鏡頭2018年度優秀獎)

記者節C位出場|誰才是新聞背後真正的英雄

每一次這樣的採訪對我來說都是一種心靈上的洗禮,作為一名新華社記者,我們也在自己的新聞戰線上用執念和激情講述這個時代具有溫度的中國故事。

用別人的話說,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宇宙不重啟,我們不休息。風裡雨裡節日裡,我們都在新聞現場裡。記者不是在採訪,就是在採訪的途中,行走世界,穿梭世間,記者,記著。而我們記錄的是這個時代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而奮鬥的人們。

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奮鬥在每一條戰線上的追夢人,更離不開站在他們背後默默支持他們的家人。在這樣一個新時代,每一股力量都是熠熠閃光的燎原之火。因為我們都是追夢人。

8

袁婧

記者節C位出場|誰才是新聞背後真正的英雄

上海文匯報攝影美術部攝影記者。從事新聞攝影工作7個年頭,多次採訪報道北斗導航衛星發射任務,參與首屆、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全國兩會、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等重大活動採訪報道。

《養心殿百年大修》

故宮博物院首次嘗試古建築研究性保護修繕

(獲金鏡頭2018年度優秀獎)

記者節C位出場|誰才是新聞背後真正的英雄

故宮在即將迎來600歲生日之際,做出了一個歷史性的決定,準備重新修繕養心殿。此次維修保護被確定為“研究性保護項目”,這在故宮古建築維修保護歷史上是第一次。大修當日,我有幸踏上養心殿屋頂,見證了寶匣從屋頂正脊取出的歷史性時刻,也標誌著大修正式開工。養心殿歷史底蘊深厚,本次拍攝運用了多種拍攝設備,多角度全方位表現這一著名歷史古建築的風貌、建築細節、修繕狀態等,並加入採訪文字細節,闡述養心殿對故宮的重要意義。


故宮養心殿修繕是一項廣為社會關注的工程,在得到這一消息後,我第一時間與故宮相關部門聯繫,並前往北京採訪拍攝。在拍攝手法上,也採取了多種方式,直觀、全景展示了這項工程開工時的場景。這組報道也成為上海地區唯一一家全景記錄這項工程開工的獨家圖片報道,凸顯出了報紙的人文定位。


作為一名女攝影記者,需要付出更多,克服更多。但每當拿起相機,按下快門,看到好的作品出現,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以上精彩內容均選自《人民攝影金鏡頭2018年度新聞攝影作品評選獲獎作品》畫冊

畫冊推薦

人民攝影金鏡頭

2018年度新聞攝影作品評選

獲獎作品

150元/本

人民攝影官網有售

記者節C位出場|誰才是新聞背後真正的英雄

“金鏡頭”

聚焦攝影記者的高光時刻

人民攝影報“金鏡頭”年度新聞攝影作品評選至今已成功舉辦了28屆,該評選旨在篩選每年國內最優秀的攝影作品,鼓勵和表彰在新聞攝影領域的優秀新聞攝影工作者,進而促進和推動中國新聞攝影事業的發展。多年來,這一極具學術性、專業性、權威性、廣泛性的賽事,不斷推陳出新,從賽事中湧現出了一批批優秀的新聞攝影記者,成為當今中國新聞攝影舞臺上的領先者和佼佼者。

“金鏡頭”新聞攝影評選不僅僅是一個新聞攝影比賽,更多地折射出當今中國新聞攝影發展的現狀;它評選出的也不僅僅是某一個新聞事件畫面,更是重大事件裡面攝影者的表達和態度。透過每一年的獲獎作品,我們都可以清晰地瞭解當年所發生的重大事件和其特有的新生事物。作為行業內的一個重要新聞攝影賽事,“金鏡頭”成為眾多攝影師心中一盞引領新聞攝影方向的明燈。

那些往日匆忙奔波於新聞現場、隱身於鏡頭後面的記者們,通過“金鏡頭”走到臺前成為閃光燈聚焦的主角,接受新聞攝影生涯中崇高的榮譽和嘉獎,也享受屬於他們的高光時刻。

記者節C位出場|誰才是新聞背後真正的英雄

掃描直接購買畫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